书城教材教辅个性化诉求:传统办学模式的突围之路
8932000000042

第42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1)

本课题研究持续了较长时间,伴随镇海中学从区域名校向全国名校跨越,我们基本实现了研究目标,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令己欣慰的成果和成效。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对“个性化诉求:传统办学模式的突围之路”这一命题的认识和理解更为深刻。本章阐述了若干研究结论、研究感悟及对研究的简要反思和展望。

一、研究结论

十年的实践和研究及其取得的丰富成果、显著成效清晰地昭示了一个至少在镇海中学得到确证的结论:高中学校必须也可以经过一次深刻的个性化诉求来突破传统办学模式,进而实现学生充分、和谐而个性的发展,在这过程中,学校管理者的教育管理睿智、教师的教育自觉是突破传统办学模式的有力保障和关键所在。

(一)个性化诉求是突破传统办学模式的必由之路

个性化诉求本质上是高中学校的特色化办学实践,是为了破解“千校一面、万人同语”的传统高中办学模式困局。关于“特色化办学”或者说特色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一直是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点与热点,特别是随着社会发展的日益多元开放,随着基础教育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为人诟病,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相关的研究和实践越来越向纵深推进,关于特色学校发展的理论、策略、经验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特色化办学已成为当前中国教育的一大时代命题,是我国教育事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一个战略选择,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

这既对高中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高中学校的特色化办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可以看到,每一所学校其实都能找到自己的卓越领域,相当数量的学校也已经在特色学校建设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步伐,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特色学校。同时,我们还看到,“特色化办学”既可以以单一的特色项目为切口,也可以是整体特色的系统推进,现阶段特色学校的打造已经开始超越某一特长、特点的单一形态,而是上升到教育生态、生活品质、整体推进等系统观、生态观、科学发展观等更高层面。

“特色化办学”的一个直接指向和必然结果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对于办学特色的理解,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界定,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述。有人认为“所谓办学特色,就是在认真贯彻教育方针的前提下,形成自己学校的办学风格和特征。包括:办学模式的特色、课程教学的特色、教育途径的特色、学校管理的特色等。”也有人将办学特色理解为“教育者在实施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优化的、稳定的教育特征。”等等,不一而足,但其内涵实质其实是相差不大的,都包含许多类同的要素。根据多年的实践与思考,我们认为办学特色就是一所学校在其办学历程中逐渐积淀、凝练而成的一种相对稳定而具有独特性的学校整体风貌、运行风格、行为特征、内在品质及精神气质,办学特色可以在学校的价值观、办学理念、学校文化、管理模式、教育教学模式、学校精神、特色项目及物质环境等要素中得到具体体现。办学特色具有整体性、历史性、文化性、价值性和品质性等特征,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办学特色存在阶段性差异,但正如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一样,它是不能被完全割裂的。

在我们的研究中,个性化校园建设与学生和谐发展、高水平差异发展是新时期高中教育的新趋势和新任务,也是镇中内涵发展和学校特色建设的需要。

镇海中学个性化校园建设实质是学校文化的继承、创新与超越,是学校特色的培育、凝练和提升。它是一个相对综合、宽泛、多极的系统,涵盖了基于文化特质的学校生活的全部,是一个融合了物质环境、精神环境、管理制度、人际关系、教育活动、教育教学模式在内的综合性学习共同体,也集中体现了镇中多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来独特的办学理念、理想目标、校风校貌、教育教学活动的价值取向、师生的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以及学校精神等。个性化校园建设的最高指向是创造丰富的、高质量的、高品位的校园生活,丰富、规范、优化、提升学校的各个系统、各种关系、各种资源,从而为师生提供一个基于可持续发展生态意义的校园生活背景,进而促成全体学生的和谐发展、共同基础上的高水平差异发展。

个性化校园建设的深入推进可以采用多种战略运作方式,本研究的总体思路是首先选取适切的文化特质以明确学校文化的价值定位,然后规划出相应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框架并付诸实施,属于典型的演绎式。在文化特质的择取时课题组全面考虑了学校优良的文化根基、教育本质规律、时代发展要求等因素,最后确定为“人文、和谐、自主”三项。这三项文化特质与学生的和谐发展保持了良好的互动对应关系,有利于实践操作时比较明晰地展开演绎分解,有的放矢,顺利实现既定的纲要性目标。

“人文光芒的照耀、和谐境界的追求、自主精神的张扬”是学校师生秉持的带有理想色彩的对个性化校园的一种形象描绘。在具体实践中,我们以创造人文精神深厚、文化品位高尚的学校生活,创造合规律、合审美的学校生活,创造主体意识强烈、创新氛围浓厚的学校生活为三条实践主线,创造性地运用了“模块化”策略,以模块为研究和行动单位,创建了模块层级和模块链,在多层级、多序列、多向度的模块生态交互和有机整合中初步形成一个新质的文化实体。

在后续研究中,课题组围绕高中新课程“共同基础上的差异发展”这一核心追求,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实践,致力于构建具有鲜明镇海中学特色的品质教育体系,课题组已初步探索了品质教育的三重内涵:重在让学生追慕美好、追逐梦想、追求卓越;重在营造和谐教育生态;重在实现学生高水平差异发展,三种基本策略:教师为基、管理为架、文化为魂,五种价值取向:涵育美好人性、尊重多元差异、营造和谐生态、走向教育自觉、实现高水平差异发展,五大实现路径:管理创新——实现从“刚性管理”到“弹性管理”乃至“管理自觉”的跨越;课程创新——实现从“封闭统一被选”课程到“开放多元自选”课程的跨越;教学创新——实现从“低效一维”教学到“高效三维”教学的跨越;资源创新——积极推进开放办学,大力拓展教育教学资源;教师管理创新——关注教师全面素质提升,重构新课程下教研组和教师评价体系,这是个性化校园建设在新课程下的延续和提升。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演绎式策略和模块化策略将体现社会发展要求和教育本质规律的“人文、和谐、自主”的文化特质全面融入、渗透、改造、优化、升华学校生活,在此过程中采取了“自上而下、全员创建”的管理机制,运用了活动设计、细节开掘、校本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建设等策略,特别注重各种高质量载体的创设,从而确保了文化特质融入的深度、广度、力度和效度。在不断丰富模块群的同时,十分注重结合学校实际,集中优质资源,巩固原有优势模块,开辟若干重点模块,使这些模块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内在功能和示范效应,带动其他模块的生成、发展、融合,整个校园生活因而也呈现出亮点纷呈、活泼生动的局面。后续研究在深刻把握新课程精神要义和本校内涵提升挑战的基础上较为深入探索了品质教育的内涵、价值取向、实践路径,构建了品质教育的理念系统和实践系统。同时,本课题提出了“文化特质”、“个性化校园”、“弹性管理”、“教育自觉”、“和谐教育生态”、“管理自觉”等概念并对其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深入解读,这些都能体现本研究的创新价值,能够作为一般规律为研究者、学校管理者提供另一种视角。

(二)学校管理者的教育管理睿智是突破传统办学模式的有力保障

本课题研究历经了新世纪前10年,正是吴国平同志担任镇海中学校长的10年,面对压力与挑战,他不畏惧、不低头、不盲从,带领全体师生在继承学校优良传统和学习先进经验、理论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实际,不断扬长避短、开拓创新,一心一意构建以“人文、和谐、自主”为特质的个性化校园,打造具有镇中特色的“品质教育”,创新实施高中新课程,努力开拓名校发展新途径、新内涵、新优势,使学校始终处于高位运行的良好发展态势上,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文化建设、高中新课程、教育科研、艺术体育、高考竞赛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亮点纷呈,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整体办学水平、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得到全面大幅显著提升。作为一所扎根于仅22.5万人口的区级中学,成功光环背后凸现的是一代代镇中人践行教育自觉的智慧与心血,展示的是镇中发展历程中承优创新的一脉相承、“以小博大”的胆略睿智及精益求精的深厚功底。

审视我们当前的教育现实,随意侵占学生休息时间、随意加深课程难度、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赶超教学进度和提前结束课程、频繁考试和测验、“只要高考好什么都好”,家长、学校和社会在追求升学率和高分数的漩涡中不能自拔,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之下,学生似乎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努力学习追求高分,一切有悖于此的目的的其他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都要纷纷给学习文化课让路,在个人的发展上,学生缺乏选择的权利,也缺少自由发展的空间……诸如此类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情时有发生,这不但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灵的成长,而且极大地扼制了创新人才的涌现。这些教育积弊当然也和我们追求的自觉境界相去甚远。作为承担着领导与管理职责的一校之长,需要有一种作为教育人的良知和道义,必须学会坚守底线,不木然盲从,不坦然融入,不“助纣为虐”。在当下教育世界追求多元、纷繁多变之际,这就是一份难得的教育自觉。这种教育自觉,是学校管理者不可推脱的道德使命,也是学校管理者在复杂态势中必须果断做出的理性抉择。

针对以上种种教育现实,以吴国平校长为首的镇海中学领导层和管理层在十来年的教育管理探索中,于2003年提出“立足现代教育,弘扬传统文化,熔铸人文精神,培养世界公民”到后来的“促进学生发展为本,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家长期望”,再到“尊重学生多元选择,促进高水平差异发展”,不断发展的办学理念背后,都缘于我们对改进教育现实的一些努力和探索,如针对学生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缺失,学校于2003年推出师生读书节,打造书香校园,推出人文科技活动课,成立教师读书会,实施弹性借阅制度,开设教师发展论坛等意在构建人文校园、书香校园的一系列举措;面对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我们提出了生本观,推动“以学生为主体”“向45分钟要效益”的课堂教学改革,同时进一步加大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的力度,提出促进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一揽子发展规划;踏着新课改的时代足音,我们明确提出晚进不如早进,被动改不如主动改的指导思想,以“积极、稳妥、务实、创新”的精神,经过几轮新课改,已把当初的浙江省30所高中新课改校本校(2006年),于今年发展成全省六所之一、宁波市唯一的一所学科专业类选修课程建设试点学校。

十年来,从做人的自觉到学校管理上追求教育自觉的境界,镇中管理者经历了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探索。

“教育自觉”是受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概念启发而提出的。费老在《跨文化的“席明纳”》一文中认为,“文化自觉”是当今世界共同的时代要求,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佛学家觉培法师认为,在佛法修行中,所有的教育中,“自觉教育”是最核心、最重要的,没有自觉,再多外在的教育,其成果也是有限的。所谓教育自觉,既是对中国教育传统、中国教育特色、中国教育问题的自知之明,也是对当今时代世界教育背景、世界教育主题、世界教育趋势的深刻理解,更是对自己学校发展历史,以及对学校优秀管理传统继承与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在此基础上,经过自主适应、综合创新,来建构一个新的现代化的中学教育体系。

我们认为,教育自觉要求教育者不做不符合教育者身份的事,教育者必须把令人憧憬的长远利益和能够切切实实感知体会的近期利益相结合,克制有损长远利益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功利主义冲动,在教育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遵守教育规律,回归教育本真,培育“敬业奉献,博雅沉静,创新卓越,和谐自主,开放合作”的镇中精神和校园氛围,让师生在“人文、自主、和谐”的文化沃土中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积极生活、自觉学习的习惯,在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和课程多元选择中主动成长、个性发展。“教孩子三年,应该为他想三十年,为民族想三百年。”这样立足长远的自觉教育才会是对学生、对家庭、对社会负责任的教育,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是让人自觉”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