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江:指曲江,在长安城南。〔2〕少陵野老:诗人自称。杜甫曾在少陵居住过。〔3〕江头宫殿:曲江为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游幸之地,筑有行宫。〔4〕“昭阳”句:用汉成帝皇后赵飞燕指代杨贵妃。〔5〕才人:宮中女官名。《新唐书·百官志二》:“才人七人,正四品。掌叙燕寝,理丝枲,以献岁功。”〔6〕血污游魂:指杨贵妃被缢死马嵬驿事。〔7〕胡骑:指安禄山的骑兵。〔8〕城南望城北:唐代长安城南为居民住宅区,杜甫也住在这里。城北为宫阙所在地。此句寄寓望官军北来收复长安之意。
【阅读提示】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秋,杜甫离开鄜州去投奔刚刚即位的唐肃宗,途中被叛军刼侍,带到了沦陷后的长安。第二年的春天,诗人游曲江,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哀恸欲绝,写下了这首诗。诗分三层,前四句写长安沦陷后曲江的荒凉衰败,“哭”“曲”寄寓“黍离之悲”,一个愁肠百结、纡曲难伸的诗人形象巍然矗立在我们面前;中间八句由“忆昔”引起回忆安史之乱前春到曲江,唐玄宗、杨贵妃游幸的盛况。表面上写盛世繁华,实则以乐写哀,倍觉其哀。最后八句写诗人在曲江水边产生的感慨和对亡国帝妃的哀怜。全诗以“哀”笼罩,结构跌宕起伏,纡曲有致,沉郁顿挫,把诗人内心对国破家亡的深哀大恸刻画得淋漓尽致。宋人张戒说:“无穷之恨,《黍离》《麦秀》之悲,寄于言外。题云《哀江头》,乃子美在贼中时,潜行曲江,睹江水江花,哀思而作。其词婉而雅,其意微而有礼,真可谓得诗人之旨者。”(《岁寒堂诗话》卷上)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1〕,渚清沙白鸟飞回〔2〕。
无边落木萧萧下〔3〕,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4〕,百年〔5〕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6〕,潦倒新停浊酒怀〔7〕。
【注释】
〔1〕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所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2〕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3〕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风吹树叶声。〔4〕万里:远离故乡,指夔州距长安遥远。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杜甫自乾元二年(759)弃官流寓秦州、同谷、成都,至大历二年(767)在夔州作此诗,颠沛流离近十年,杜甫有诗云:“一辞故国十经秋。”〔5〕百年:一生。〔6〕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形容白发多,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7〕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阅读提示】
此诗为唐代宗大历二年(767)重阳节,杜甫在夔州登高思念故国所作。全诗境界壮阔,慷慨激越,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前四句极写登高所见,气势磅礴,气象高浑。后四句写登高所感,情景交融,沉郁顿挫。首联起势警拔,壁立万仞,“风急”“天高”“渚清”“沙白”皆从大处入笔,“猿啸”“鸟飞”则如小处衬应;颔联状写无边落木,滚滚长江,连用叠字,已觉气势非凡,而又冠以“无边”“不尽”,悲壮中犹显阔大,直如“建瓴走坂”“百川入海”,可谓“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后半首写悲秋,诗人融入了自己老病孤愁、只身漂泊的身世之感;注入了政局动荡、时世艰难的家国之恨。全诗如一幅大开大合的泼墨山水,诗人由秋江鸟飞,两岸猿啸写到萧萧落木,滚滚长江;再由异乡漂泊,穷愁多病写到白发断炊,抒发了忧国伤时的真挚感情,雄浑而悲壮,且通篇对仗,格律谨严,不愧为旷代奇作。
月夜
今夜鄜州月〔1〕,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2〕,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3〕。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4〕?
【注释】
〔1〕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这两句设想妻子在鄜州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2〕怜:爱。未解:不懂得。〔3〕香雾:夜雾本无香,而从妻子的云鬟中散出,故云;凄清的月光照在妻子的玉臂上,显得寒凉。湿、寒二字,写出夜已深而人未寐的情景。〔4〕虚幌:透明的窗帷。双照:指月光照着自己与妻子二人。
【阅读提示】
此诗为诗人困居长安望月思家所作。诗写离乱中两地相思,构思独特,情深意真,明白如话,凄婉感人,不愧为天下第一等情诗。诗首联点题,起势不凡。从对方入手,视角独特,不写长安望月,而写鄜州之月,闺中独看。浦起龙云:“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
(《读杜心解》)次联用流水对,用笔隐微,用“小儿女”的“未解”反衬妻子的闺中独看,情感翻进一层,亦突出首联的“独”字,益见深情如许;三联着力描绘妻子月夜独望的情景,雾湿云鬟,冷浸玉臂,语丽情深。“湿”“寒”二字,见出伫立之久,思念之切!末联以希冀相逢,“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全诗情感层层递进,转而弥深,悲婉感人。写妻子焦心,为一层;写小儿女未解,反衬妻子之忆,又进一层,直写月夜独望,又为一层,不以自己身陷敌军,生死未卜为怀,而以妻子对自己的挂念入题擒笔,情感越发真挚。诗题为《月夜》,字字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词旨婉切,章法紧密。
如清黄生所说:“‘照’字应‘月’字,‘双’字应‘独’字,语意玲珑,章法紧密,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杜诗说》卷四)
秋兴八首(其一)〔1〕
玉露凋伤枫树林〔2〕,巫山巫峡气萧森〔3〕。
江间波浪兼天涌〔4〕,塞上风云接地阴〔5〕。
丛菊两开他日泪〔6〕,孤舟一系故园心〔7〕。
寒衣处处催刀尺〔8〕,白帝城高急暮砧〔9〕。
【注释】
〔1〕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2〕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草木在秋风中凋落。〔3〕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萧森:萧瑟阴森。〔4〕兼天涌:波浪滔天。〔5〕塞上:指巫山。接地阴:风云盖地。“接地”又作“匝地”。〔6〕丛菊两开: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7〕故园:此处当指长安。〔8〕催刀尺:指赶裁冬衣。“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9〕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阅读提示】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这一组诗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艺术性最高的诗。
杜甫自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今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主题是“故国之思”,缜密严整,脉络分明,为历代评家所重,这里为第一首。此诗为全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全诗幽冷寒艳,对仗精工,情绪抑郁纡结,结构动荡开合。《唐宋诗醇》引钱谦益云:“首篇颔联悲壮,颈联凄紧,以节则杪秋,以时则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别。末句标举兴会,略有五重,所谓嵯峨萧瑟,真不可言。”黄生评此诗曰:“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所作也。”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州)人。祖籍昌黎(今河北通县),世称韩昌黎。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宪宗时,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之乱,升任刑部侍郎,因上疏反对迎佛骨,被贬为潮州(今广东潮州)刺史。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韩愈和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的传统,反对六朝以来讲究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提倡散体,主张“辞必己出”,“唯陈言之务去”。韩愈的诗歌气势壮阔,笔力雄健,力求新奇,自成一家,开了“以文为诗”的风气,对后来的宋诗影响很大。但有时不免流于险怪。有《昌黎先生集》。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1〕
一封朝奏九重天〔2〕,夕贬潮州路八千〔3〕。
欲为圣明除弊事〔4〕,肯将衰朽惜残年〔5〕!
云横秦岭家何在〔6〕?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7〕,好收吾骨瘴江边〔8〕。
【注释】
〔1〕据日本藏《又玄集》,此诗题作《贬官潮州出关作》。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正月,韩愈上书谏迎佛骨,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这首诗作于赴潮州途中。“左迁”古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所以称降职为左迁。蓝关:即蓝田关,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南。“侄孙湘”侄孙韩湘,字北渚,穆宗长庆三年(823)登进士第,官大理丞,是韩愈之侄韩老成的儿子。〔2〕一封:指韩愈《谏迎佛骨表》。封:指谏书。九重天:指皇帝。〔3〕潮州:又称潮阳郡,州治在今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县。路八千:言长安和潮州间相距遥远。〔4〕圣明:对唐宪宗李纯的颂词。弊事:政治上的弊端,指迎佛骨事。明:一作“朝”。事:一作“政”。〔5〕肯:岂肯。衰朽:衰弱多病。惜残年:顾惜晚年的生命。这时韩愈已五十二岁。〔6〕秦岭:即终南山,又名南山、太乙山。横亘在陕西省南部,为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7〕汝:指韩湘。应有意: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应:一作“须”。〔8〕“好收”句:意思是说自己必死于潮州,向韩湘交代后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蹇叔哭师时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韩愈用其意。瘴江边:充满瘴气的江边,指贬所潮州。瘴:瘴气,旧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致人疾病的烟气。
【阅读提示】
韩愈一生以恢复儒家传统、消除佛道影响为己任。元和十四年正月,唐宪宗迎佛骨于凤翔,大兴佛事。韩愈上《谏迎佛骨表》,力谏宪宗“迎佛骨入大内”,触犯“人主之怒”,几被定为死罪,后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关时,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韩愈此时悲感交集,长歌当哭,写下了这首名篇。“欲为”联直抒理想,老而弥坚,使人见得铮铮铁骨,感人至深。五六句就景抒情,“家何在”,词意悲壮。韩愈有一首哭女作写道: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数条藤束木皮棺,草殡荒山白骨寒。惊恐入心身已病,扶舁沿路众知难。绕坟不暇号三匝,设祭惟闻饭一盘。致汝无辜由我罪,百年惭痛泪阑干。”可见当时心境之一斑。结语用《左传》蹇叔哭师之语:“心死是间,吾收尔骨焉”,至今读来倍觉凄楚难言。全诗笔势纵横,大气磅礴,有撼动人心的力量。在艺术手法上,既有格律诗谨严的特点,同时又以“文章之法”行之,表现了韩愈诗歌“以文为诗”的特点,从中也可以见出杜甫诗歌对韩愈的影响。
答张十一功曹〔1〕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2〕。
筼筜竞长纤纤笋〔3〕,踯躅闲开艳艳花〔4〕。
未报恩波知死所〔5〕,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6〕。
【注释】
〔1〕钱仲联《集释》谓此诗“境地情绪,明系作于湘南而非江陵”。并辩“功曹”事,认为原题当为《答张十一》,“功曹”二字或为其后追加,或为李汉编集时所加。〔2〕蒋之翘云:“起二句,荒寒如画。”宗传璧云:“荒则然矣,寒则未必。细按此诗下文,似在春初。‘水见沙’是冬春之间常见的现象。”〔3〕筼筜(yúndāng):一种粗大的竹子。〔4〕踯躅:又名羊踯躅、闹羊花,属杜鹃花科,落叶灌木,春季开花,红黄色,极鲜。〔5〕恩波:谓帝王的恩泽。〔6〕斗:同“陡”,忽然、顿时之意。霜毛:指白发。
【阅读提示】
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此诗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所作。张十一名署,德宗贞元十九年(803)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诗云:“九疑峰畔二江前,恋阙思乡日抵年。白简趋朝曾并命,苍梧左宦一联翩。鲛人远泛渔舟火,鵩鸟闲飞露里天。涣汗几时流率土,扁舟西下共归田。”韩愈写此诗作答。诗前四句写景抒情,既有明净的春山春水,又有荒僻冷落的气氛渲染。“竞”“闲”二字,生动形象,传神写照;后四句叙事抒情,既有无辜被贬的悲愁与怨愤,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全诗含蓄深沉,清新雅敬。清程学恂曰:“退之七律只十首,吾独取此篇为能真得杜意。”此所谓“杜意”,主要是指“怨而不怒”,不忘君国的精神。最后两句把感情推向高潮,言人已不堪悲愁,又读悲愁凄苦之诗,突然之间就觉得衰老了许多。这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写法,婉转含蓄,韵味深厚。王夫之《唐诗评选》许之为“寄悲正在比兴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