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应用写作教程新编
8930100000087

第87章 杂文的特点(1)

杂文顾名思义,首先要杂;但是杂又不是杂乱无章。正如散文要求形散神不散一样,杂文要求文杂意不杂:杂文是杂和不杂的辩证统一。立意不杂,就是主题集中,这是一般写作规律对杂文的要求。在遵守写作的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又在形式上、表达上要“杂”,这是杂文的特殊规律,是它和其他文体的主要区别。这个“杂”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内容广泛、形式不一、笔法灵活、风格多样等方面。而这一切又都含蕴在短小精悍的方寸尺幅之中。

现对杂文的主要特点概述如下。

第一节 内容广泛 材料博杂

杂文的内容,包括它的议论对象和使用的材料,都极为博杂。首先是论题范围杂,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问题,无不涉及:从现实观感到历史反思,从理论问题到实际问题;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从微观世界到宏观世界,都无所不谈。只要翻看杂文结集或报刊杂文栏目,往往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大千世界和人间万相。如鲁迅的杂文,从山南海北,天上人间到人情世故,政坛事变再到鸟虫鱼虾、花草树木等等,事无巨细都广为涉猎,真知灼见,见解深刻,像活的大百科全书。又如邓拓的《燕山夜话》,其所收编的杂文篇目,令人心迷神驰,视通万里。《“扶桑”小考》、《米氏三园》、《“推事”种种》、《养猪捕鼠》,《甘薯的来历》、《养牛的好处》、《贾岛的创作态度》等等,宛如小百科全书,醒人耳目。其次是使用材料散杂,古今中外,天南海北,风俗世态,人物掌故,山川草木,鸟兽虫鱼,都可信手拈来,涉笔成趣。杂文的事实材料和一般议论文中的事实材料在文章中的作用有所不同,后者大都作为证明或反驳论点的论据,有着坚实的可靠性;而前者中的材料往往只是从大千世界的纷纭现象中引出的一点比喻、联想,导出一种新的思想、新的感慨就行了:材料在杂文中只是表达一个思想或一个观念的媒介和手段。

第二节 形式繁多 短小精悍

杂文的形式不拘一格,式样丰富繁多,凡把抽象道理化为具体形象,写出的精悍隽永、耐人寻味的文章,均可归入杂文的谱系宗支。鲁迅的杂文,有的是政论,如《“友邦惊诧”论》;有的是短评,如《论人言可畏》;有的是抒情文,如《为了忘却的记念》;有的是叙事文,如《阿金》;有的是随笔,如《看书琐记》;有的是杂感,如《扣丝杂感》;有的是速写,如《秋夜纪游》;有的是书信,如《厦门通讯》;有的则是寓言,如《战士和苍蝇》;有的竟是诗歌,如《南京民谣》;有的是深茂厚朴的论理文字,如《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有的是如电石火花般的絮语拾零,如《小杂感》。鲁迅杂文的形式还不仅在于此,如就书序而言又有“自序”、“序言”、“前记”、“题辞”、“小引”等多种不同名目。其他名家的杂文,也大都文无定式,千姿百态。

杂文的短小精悍,是指杂文一般都表现出篇幅短小,内容丰富,而且锋利的特点。它不是万言书,而只是“千字文”。二千字以上的杂文也有,但更多是千字以下,有的甚至只有几百字,百十字。杂文只有这样篇幅短小才能迅速反映生活,及时参与生活。这就要求纸短意长,咫尺千里,言有尽而意不止,让读者在现代繁忙的社会生活里抽空阅览。

纵观鲁迅先生的杂文,长的虽如他发表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1927年在厦门大学的讲演稿)长约5000字左右,短的却只有如《热风·三十六》不到二百字,内容直到现在还极有用处。

【例文04】

随感录·三十六

鲁迅

现在许多人有大恐惧;我也有大恐惧。

许多人所怕的,是“中国人”这名目要消灭;我所怕的,是中国人要从“世界人”中挤出。

我以为“中国人”这名目,决不会消灭;只要人种还在,总是中国人。譬如埃及犹太,无论他们还有“国粹”没有,现在总叫他埃及犹太人,未尝改了称呼。可见保存名目,全不必劳力费心。

但是想在现今的世界上,协同生长,挣一地位,即须有相当的进步的智识,道德,品格,思想,才能够站得住脚:这事极须劳力费心。而“国粹”多的国民,尤为劳力费心,因为他的“粹”太多。粹太多,便太特别。

太特别,便难与种种人协同生长,挣得地位。

有人说:“我们要特别生长;不然,何以为中国人!”

于是乎要从“世界人”中挤出。

于是乎中国人失了世界,却暂时仍要在这世界上住!——这便是我的大恐惧。

这是鲁迅在九十年前写的文章,尽管只有200字左右,至今仍放射出惊人的光芒。目前的情形也如近百年前一样,许多人也暗暗地发慌。因为有更多的人缺乏谦逊,以为“中国人终于站起来了”,有点自傲,对于别人好的东西,自己却打算“决不能怎样怎样”。恕不知不将世界上一切进步的东西都学过来,等于丢掉整个地球而孤芳自赏。这不能不让人大恐惧、大恐慌!

第三节 纵横捭阖 笔法灵活

我国现代杂文,自五四以来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营养,经过鲁迅等一代杂文作家的创作实践,已经逐渐发展为一种比较完善和成熟的独立文体,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这些特色除了形式方面的以外,笔法灵活和风格多样最为突出。

风格问题留待后面阐述,这里先谈杂文的构思立意、谋篇和布局问题;这都属于杂文创作过程中的首要问题。

我们已经认定杂文是一种文艺性社会论文,它既不同于一般文学作品,如小说、诗歌、戏剧那样以塑造形象为主要任务的,也不同于一般应用文,如各类公务文书、事务文书以及各种学术和专题论文和传播文体。它是一种具有一定文艺性的社会论文,介于文艺作品和议论文之间,目的是议论当前的社会问题,而又限于一定的篇幅,通常是要把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各种社会景象聚集在咫尺篇幅之中,用数百字、上千字,或略多一点的字勾勒出来。而这就要求杂文在构思立意、谋篇布局方面要有自己的特点。这种特点可简言之曰笔法灵活,不拘一格,以独特的慧眼和灵活多变的笔法写出一篇具有独特韵味的杂文。

这种笔法灵活、不拘一格的特点,不是单靠教科书能学会的,而是作者在社会生活的风浪里,从特定视角和特定体验中得来的独特的感受和认知。如果作者在生活中没有这种独特感受或认知,而要在写作杂文时讲一番道理,那必定不会成功。在这种情况下也不要勉强自己,需知勉强自己硬去写不熟悉或缺乏感悟的事情,即使能写得出来也必定刻板、冗长、枯燥、读起来平淡无奇,一无兴趣,味如嚼蜡,严格地说,那不能叫杂文,因为它既无幽默讽刺,也缺乏辛辣锋利,只不过是一块“豆腐干”而已。

至于杂文不拘一格的种种方法,这里只能从略。要之,在一些杂文中往往可以看到,点子多而问题小,见出真知灼见;比喻绝妙精彩,联想丰富自然等等;最后还有妙语连珠,惊句迭出。读优秀的杂文,其构思立意、谋篇布局多属如此。

【例文05】

大字报的兴亡

东方蝉

任何事物都有它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不得人心的“四大”和它的“台柱”——大字报的灭亡,当然更是合乎常理了。

一提起大字报,人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大鸣、大放、大辩论,因为它们本来就是孪生兄弟。按照通常习惯,大字报是被屈排在末尾的。其实,论名声,论作用,论“功绩”,大字报排行应为老大,其它三者,皆是靠着这个老大而“大”起来的。因此,我们只在对大字报做一番粗略的考察,对整个“四大”的身世,就会了解个八九不离十。

有人说,大字报之所以被称作大字报,就是因为字写得大。这是个天大的误会。君不见,街头巷尾引人注目的标语、告示、海报、广告,以至厂矿、公司、商店之招牌乎?字不可谓不大,但哪里有大字报那样显赫,也没有人叫它们作大字报。

但大字报也确与“大”字结有不解之缘,有和一系列“大”字相联系着的特殊含义。它同大鸣、大放、大辩论一起呱呱坠地,与大跃进、大炼钢铁、大办食堂、大放卫星、……以及大拔白旗、大反右倾同生共长。它诞生于一九五七年整风反右派之时,发迹于“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是大民主、大串联、大刮夺权风暴的高效工具,在大揪“走资派”、大抓“军内一小撮”、大挖“叛徒集团”、大砸大抄、大罢大提、大赞大颂……以及“必须大乱”、“大搞红色恐怖”、“大反右倾翻案风”、“大辩论带来大变化”、“大学就是大家学”、“把眼睛瞪得大大的”、“动大手术”等一片喧嚣声中青云直上。它被披露于大庭广众之中,悬挂于大厅之内,张贴于大墙之上,刷糊于大街两旁,吼起来口气大,肚子里水分大,一向以夸大其词、大话吓人、大上其纲为专长。曾几何时,真右派利用它向共产党大肆进攻,假左派依靠它为野心家大树特树。有许多时候则是真假难分,你说我“右”,我说你“修”,汉着胡帽,胡着汉帽,大造舆论,大打出手,全面内战,空谈大联合,实干大分裂。可以说,这一系列“大”字,构成了大字报的本质特征,可见其千秋功罪。

有人说,大字报这个东西,其实“古已有之”,那就是“揭帖”。看过电影《桃花扇》么?影片开头就出现过,贴在街上,众人围观的就是。然而,古来的“揭帖”,乃官方张贴之公告,或私人的启事,同大字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东西,全没有大字报的上述特征。大字报发展到后来,已经不承担任何事实的、政治的责任了。例如至今人们还把凡不顾事实的某些辞令,称之为“大字报语言”。“揭帖”哪有这等“光荣”?

十年动乱,算是大字报的鼎盛时代。只要是过来人,一定会记忆犹新:大字报这个“千钧棒”、“全无敌”、“鬼见愁”,那时是铺天盖地,无孔不入,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深宅独院,不管人间森严机关,还是世外桃源,明窗漆门,墙角床头,甚至厕溷秽壁,到处都有它的足迹,真是达到了“抬头见报”的程度。在那惊心动魄的日子里,经它的关照,“共诛之”,“共讨之”,“炮轰火烧”,“油炸枪挑”,“砸个稀巴烂”,“捅个底朝天”,到底有多少好干部被打成“叛徒”、“特务”、“走资派”?究竟炮制出多少“假党员”、“三反分子”、“反革命”?

总共批了多少“臭老九”?有谁能数得清呢?在集中统一、纪律严格的部队里,不也是深受其害,不少人至今仍有切肤之痛吗?不论是机关、院校、医院、连队,一经它光顾,就会党委瘫痪,群众分裂,人心浮动,妖风大作,邪恶蒙盖了真理,这已经是屡试不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