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应用写作教程新编
8930100000086

第86章 杂文概述

第一节 杂文的含义

杂文,指文艺性的社会论文,是文艺与理论有机结合的产物,具有说理的严密性,又要求一定的趣味性和真切情致,因而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它既具有文学的形象性、典型性,又要求充分的说理,因而也不同于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杂文就其实质来说,更多的是议论文;就其形式来说,又接近文学作品。杂文把各种文体长于表达自己观点的手段创造性地集于自己,它既非小说、戏剧、诗歌等一类文艺作品,又不同于公务文书等应用文体,还不同于学术文体。广义地说,凡无以归属的杂感、漫评、序跋、书信、讲演录、对话录、读后感等等,均可称之为杂文。

杂文是报刊常用文体之一。它像其他的新闻体裁一样,以迅速反映社会生活和及时作出评价见长;它又以运用文学语言和其他文学手段反映作者的独特观察所得为其特色。

第二节 杂文的历史

一、古代杂文

杂文作为文章体裁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包含在许多先秦史传文集之中,如《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战国策·冯谖客孟常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墨子·非攻(上)》等,这些篇章文字都可以看作杂文,而《庄子》全书就其表现方法来说几乎处处可见具有特色的杂文。

秦汉以降,可以称为杂文作品的代有佳作。汉代以辞赋称世;辞赋中固有杂文的影子。

但辞赋崇尚骈偶,讲究辞藻,影响了辞赋的地位,也改变了原有的杂文特色。但司马迁《史记》里的《伯夷列传》、《屈原贾生列传》等,除了引用骚赋外,其实亦不过是小品或杂文(见鲁迅《且介亭杂文三集·杂谈小品文》)。到了唐代,唐诗大盛;但韩愈、柳宗元之后“杂说”渐多。如韩愈的《伯乐相马》,柳宗元的《黔之驴》等,都是极好的杂文。及至晚唐,世道渐衰,便出现了鲁迅极为赞赏的具有“激愤”色彩的不朽之作。他说:“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激愤之谈;皮日休和陆龟蒙自以为是隐士,别人也称之为隐士,而看他们在《皮子文薮》和《笠泽丛书》中的小品文,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鲁迅《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由此可见,鲁迅从来就坚持杂文“没有忘记天下”这一条普遍理性或抗争精神,而这是他所处的时代形势所使然的。因此,他不能赞成宋元明清以来那种吟风弄月、茶话酒谈一类“独抒性灵”的小品文,认为那不过是“太平盛世”的“小摆设”。虽然他坚定称道那时一些激愤不平的小品文,说明清时代也有“有不平、有讽刺、有攻击、有破坏”的小品文,要是在他看来,这类小品文才是现代杂文的祧祖。

【例文01】

汉武山呼

[唐]罗隐

人之性未有生而侈纵者。苟非其正,则人能坏之,事能坏之,物能坏之。虽贵贱殊,及其坏,一也。前后左右之谀侫者,人坏之也;穷游极观者,事坏之也;发于感悟者,物坏之也。是三者有一于是,则为国之大蠹。汉武承富庶之后,听左右之说,穷游观之靡,乃东封焉,盖所以祈其身,而不祈其民,祈其岁时也。由是万岁之声发于感悟,然后逾辽越海,劳师弊俗,以至于百姓困穷者,东山万岁之声也。以一山之呼犹若是,况千口万口者乎?是以东封之呼不得以为祥,而为英主之不幸!

这篇是罗隐《谗书》里的一篇杂文。文字很短,全文共180多字。他从一句“山呼万岁”入手,得出汉武帝因东巡泰山,以聆听“一山之呼”,而终致百姓困穷者的结论。误民误国,贻祸匪浅。文极短,意极深,可谓一字千金。

二、现代杂文

现代杂文的发展,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辛亥革命之后的“五四”运动,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革命复兴热潮。“五四”以后,我国的一些知识分子,特别是鲁迅先生个人,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写下了大量的杂文。他的杂文著作不是几篇、几本,而是几十个集子,成为他的主要作品。他是一位对社会压迫、腐败、不公等现象战斗性最强,立场最鲜明,艺术性最高的杂文作家。他的杂文在旧社会里充满着抗议和激愤之情,像“匕首”,似“投枪”;也是他的“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鲁迅的杂文对人民充满真挚的爱,对丑恶势力闪现着犀厉的刀光剑影,鼓励着人们奋起而斗争。

【例文02】

夏三虫

鲁迅

夏天近了,将有三虫:蚤、蚊、蝇。

假如有谁提出一个问题,问我三虫之中,最爱什么,而且非爱一个不可,又不准像“青年必读书”那样的缴白卷的。我便只得回答:跳蚤。

跳蚤来吮血,虽然可恶,而一声不响地就是一口,何等直截爽快。蚊子便不然了,一针叮进皮肤,自然还可以算得有点彻底的,但未叮之前,要哼哼地发一篇大议论,却使人觉得讨厌。如果哼哼的是在说明人血应该给它充饥的理由,那就更其讨厌了,幸而我不懂。

野雀野鹿,一落在人手中,总时时刻刻想要逃走。其实,在山林间,上有鹰鹯,下有虎狼,何尝比在人手里安全。为什么当初不逃到人类中来,现在却要逃到鹰鹯虎狼间去?或者,鹰鹯虎狼之于它们,正如跳蚤之于我们罢。肚子饿了,抓着就是一口,决不谈道理,弄玄虚。被吃者也无须在被吃之前,先承认自己之理应被吃,心悦诚服,誓死不二。人类,可是也颇擅长于哼哼的了,害中取小,它们的避之惟恐不速,正是绝顶聪明。

苍蝇嗡嗡地闹了大半天,停下来也不过舐一点油汗,倘有伤痕或疮疖,自然更占一些便宜,无论怎么好的,美的,干净的东西,又总喜欢一律拉上一点蝇矢。但因为只舐一点油汗,只添一点腌臜,在麻木的人们还没有切肤之痛,所以也将它放过了。中国人还不知道它能够传播病菌,捕蝇运动大概不见得兴盛。它们的命运是长久的,还要更繁殖。

但它在好的,美的,干净的东西上拉了蝇矢之后,似乎还不至于欣欣然反过来嘲笑这东西的不洁:总算还有一点道德的。

古今君子,每以禽兽斥人,殊不知便是昆虫,值得师法的地方也多着哪。

这是鲁迅先生一篇又幽默、又深沉的杂文;同时又是充满着激愤和冷峻感情的杂文。文章出人意外,问及夏天将有三虫蚤、蚊、蝇;并问鲁迅喜爱什么。这当然都是假设,但万万想不到鲁迅会回答他爱跳蚤。然后文章就饶有幽默的叙述起三者咬人的办法:“正如跳蚤之于我们罢。肚子饿了,抓着就是一口,决不谈道理,弄玄虚。被吃者也无须在被吃之前,先承认自己理应被吃,心悦诚服,誓死不二。”这何等痛快,至于蚊、蝇却不一样。最后鲁迅又貌似认真地总结:“古今君子,每以禽兽斥人,殊不知便是昆虫,值得师法的地方也多着哪。”这最后一句,明白人可以听出鲁迅面对统治者既要吃人,又要人民自己承认理应被吃的虚伪、残暴,是何等的激愤!

三、当代杂文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杂文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发表过一些有影响的作品,出现了一批知名的作家。过去那种主要以暴露、抗争、批判为主的杂文风格,不再被人视为正宗了。随着共和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出现了以颂扬社会主义事业和批评人民内部问题为主调的杂文风格,其中尤以邓拓的杂文具有代表性。邓拓善于议古论今,在繁忙的公务活动之余写下了许多广为传咏的杂文。他在50年代后期发表的大量杂文在批评人们一些不当之举和值得张扬之举的人和事方面,都写出了发人深省、令人称善的杂文。可惜邓拓在“文革”中被批斗自杀而死。

在“四人帮”被粉碎之后,报刊上又出现了痛斥“文革”中许多匪人所思的武斗、混乱和破坏的现象,以及怒责“四人帮”种种罪恶行径的杂文。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国家起始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杂文亦在报刊上经常出现,是广为人民群众欣赏的好作品。要而言之,杂文依旧很活跃,出现了许多锋芒毕露的作者。他们的杂文也各有特点,可谓百花齐放。

随着我国民主进程的发展,以及群众写作欲望的高涨,杂文这种集应用与文学于一体的文章形式,必定发扬光大,显现出她短小锋利的光芒。

【例文03】

朝三暮四

王蒙

有一个动物园,养了二百五十只猴子,特成立一饲猴室,并任命侯老大为室主任。

侯老大召集众猴开会,说:“我们的食物是桃子,每猴每日定量七枚,每天早晨各吃三枚,下午各吃四枚……”

话没说完,众猴就喊起了口号:“我们要吃桃!”“反对朝三暮四!”“想吃多少就吃多少!”“打开动物园,砸烂饲猴室!”

侯老大给众猴解释,朝三暮四完全符合营养的需要,再说,今年风灾,桃子歉收,人吃都不够,每猴每日七枚是最高限额。众猴根本不听,侯老大想起庄子当年的启示,便说:

“这样好不好,每天早上四枚,晚上……”

一听到早上吃四枚,众猴鼓起掌来。便喊口号:“侯老大好!”“坚决赞成朝四暮四!”

侯老大纠正说:“不是朝四暮四,是朝四暮三!”

众猴没有注意他的话,反正都很高兴。

最难管理的猴子们都踏实了,动物园园长奖给侯老大二百块钱“管理有方奖”。

侯老二妒火中烧,便伺机去找猴子,说是如果侯老二管饲养,他每天早晨给各位吃五枚桃子,晚上吃……

不等他说完,众猴闹将起来,他们高呼:“要老二,老二好!”把侯老大轰走,接受了侯老二。

侯老三不服气,便来搞朝六暮一。弄了一段。侯老四不服气,便提出一早就把七枚桃子分下去,爱怎么吃怎么吃。众猴非常高兴。侯老四终于当上了主任。众猴狂欢三天。

不久,便乱了。有的猴一上午就把七枚桃子吃光,下午又叫又打又闹,抢别的猴的桃子。……只好从饲虎室调来了侯老五,侯老五带着一只老虎来到了饲猴室。他对众猴说:“转了一圈,咱们还是早上吃三枚,晚上吃四枚吧。夜长肚饿,晚上多吃一点是对的。而且各位猴先生猴女士莫忘,反正每猴每日七枚,不可能多呀!”

众猴很不满意。正要闹,只听虎说:“虽说我是饿虎,朝三暮四我可吃不了。像这样的猴子,早晨吃一个,晚上吃二个我也就够了。”

猴子一听,面面相觑,魂飞天外,一声不响了。

侯老五见问题已解决,便要求老虎回洞。偏偏老虎不肯回洞,表示愿意协理饲猴或猴饲养务。惹得侯老五掏出静电棒来,才把老虎请了回去。

侯老五问:“各位猴君。一天七枚桃子,到底够不够,到底缺额是多少?明年我们可以向游客申请赞助嘛!”

(一九九三年三月十四日)

这是王蒙先生在1993年发表的一篇寓言式的杂文。“朝三暮四”这个成语出自《庄子·齐物论》,原是指愚弄的手法,后来就用作翻来覆去,变换手法的骗人典故。王蒙借用这个典故演绎成侯氏五兄弟轮流执政饲猴,忽悠猴群的故事。故事极其简单,手法也颇为单调,就是侯氏一家每天轮流换一个人主饲猴,每天只用二分法把七只桃子分给猴子:有时三、四分,有时二、五分,……虽然花样可以不同却始终只是七只。猴子不是上顿挨饿就是下顿忍饥,把猴群忽悠了五天。最后当群猴起哄造反时,侯老五请来了一只猛虎,又把猴群给镇住了。

故事如此简单,却包含着深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