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文集
8929100000147

第147章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可能与可为——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综述(2)

四、能不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学者们从国际和国内两个维度,从广阔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研究分析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需要具备的人力资源、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等多方面的条件。

北京大学课题组考察了我国总体的人力资源配置现状,特别是聚焦在经历了1999年以来的高校扩招之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的积累状况及现存问题,探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现实基础和发展战略。用翔实的材料和数据阐述了人力资源与高等教育的关系、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梳理了美国、德国等几个主要国家的人力资源开发与高等教育的情况,分析了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高等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指标。

北京大学李文利教授在提交的课题研究报告《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背景与条件探析》中得出五点主要结论:①在新的信息化、全球性的经济背景下,发展高等教育对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都具有不可低估和不可替代的作用。②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看,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已势在必行,迫在眉睫。③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为高等教育发展奠定了足够的经济基础。④我国的经济条件能够支撑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的发展规模。⑤目前的高等教育投入水平偏低,高水平大学在低成本运行。建设高水平大学,提高办学质量,必须着力加大教育投入。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岳昌君教授在《高等教育财政能力的国际比较》一文中用统计和计量回归的方法,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和财政状况进行了国际比较。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应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平均为24.8%,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平均为0.70%,财政性经费占高等教育总经费的比例平均为61.6%。中国在这三个指标上的实际值均低于国际平均值。中国要想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第一步要做的是,应该继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资力度,必须使高等教育经费的相应比例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北京大学沈文钦、刘云杉《从学术产出与学术影响力看我国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差距》一文中,从我国整体、博士生群体、研究型大学、学科四个层面研究了我国的学术产出和学术影响力。我国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最大差距在于缺乏重大的原创性成果。

武汉大学黄明东教授在《学术自由制度构建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比较研究》一文分析了德国、美国和英国大学学术自由制度后得出结论:①通过宪法赋予学术自由权利是学术自由的必然选择。②大学功能的变化需要建立制度保障学术自由活动。③保留大学的自治权是实现学术自由的重要途径。④学者自身学术自由的觉悟和意识是实现学术自由的思想基础。⑤中介机构要在维护学术自由权中发挥作用。⑥学校内部的规章制度建设是维护学术自由权的最基本保证。

五、怎样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怎样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高等教育实践问题。学者们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相对微观的层面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路径。

(一)教育观念创新

选择和确定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路径,首先要明确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学者们认为,理念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教授在《高等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一文中提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形成首先取决于国家高等教育理念的提出。世界科教中心的转移与教育理念的创新呈现出很高的相关性。根据世界科教中心转移的时空次序,对世界高等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教育理念有法国的教育公平理念、德国的学术自由理念、美国的社会服务理念、美国和日本的产学结合的教育理念、俄罗斯的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理念。我国要创新教育理念,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观念性障碍,构建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相适应的理念体系。要在国家层面主要把握:“教育先行、跨越发展”,“引领社会、内涵发展”,“开放多元、系统融合”,“以人为本、持续创新”等理念。

要研究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理念及其创新过程。

华中科技大学刘献君教授等在《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变迁及启示》一文中认为,高等教育理念在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历史价值。通过对其规律的考察可以发现,政治意识形态是决定因素;历史传承是路径选择;社会需求是直接诱因;由被动模仿到自觉探求是发展轨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理念创新是重要的前提,要鉴古知今,体现高等教育强国理念的时代性、规律性与创造性。

厦门大学李国强在《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路径选择》中认为,高等教育理念是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问题。真正的高等教育强国必定是高等教育理念体系独树一帜并对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产生足够影响力的国家。历数各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美国、英国、德国等无一不具有这种特质。反观我国,高等教育理念体系呈现一定程度的“乱象”。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需要统一、明确的教育理念指导,也应该有能对其他国家产生影响的高等教育理念。

华中科技大学陈廷柱教授在《教育理念创新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一文中认为,教育理念创新是有条件的,是服从与服务于特定目的的。基于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研究语境,教育理念创新需要做到“四个需要”,即需要站在国家的立场,需要处理好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需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需要坚持“能动的反映论”。

中国科学院杨叔子院士在《关于高等教育中两个根本性问题的思考》一文中,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与“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这两个根本问题以及他们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展开讨论。认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是深入认识与准确处理这两个根本性问题之间关系的突破口与着力点,而深入理解与准确处理这一重要关系,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

浙江大学郑造桓教授在《中国特色,世界水平——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哲学思考》的报告中指出,从教育大国发展为教育强国,一般需要经过上百年、几百年,从量变到质变的量的积累过程;在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下,也可以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构建多样化、多层次、协调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或通过抓主要矛盾、集中力量在一些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实施重点突破,实现质的飞跃,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关键在于坚持改革创新,特色发展,走出一条符合本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强国之路。

上海师范大学杨德广教授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之管见》一文中指出,高等教育强国既指质量又包括数量,而数量是基本的。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一方面要增加投入,努力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一批重点大学,发展各类高等教育;一方面要更新观念、解放思想,积极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打破高校等级制,充分发挥、调动各类高校的积极性,铲除应试教育的根源,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提高学生及整个国民的全面素质,推动社会前进的步伐。

(二)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完备且制度效力较高的高等教育制度体系既是一个国家成为高等教育强国的必要条件,也是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标志。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在《关于高等学校学术权力的思考》一文中认为,要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务必要纠正和防止学术权力的行政化、市场化和庸俗化,要在认识和制度设计等方面下功夫,保证学术权力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实现学术权力的回归。加强制度建设,落实民主办学,教授治学;落实大学办学自主权;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

南京师范大学胡建华教授在《高等教育强国视野下的高校人才培养制度改革》一文中认为,在高等教育强国的诸多内涵中,培养人才的大规模、高质量是基本要义。因而,高校人才培养制度改革至关重要。培养出符合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要求的高水平、高质量人才,需要重视人才培养理念的不断更新;重视人才培养结构的不断协调;重视人才培养制度的不断改革。

南京师范大学王建华在《竞争性与非竞争性——政府部门高教经费投入的一个分析框架》一文中认为,在政府部门经费投入方面,目前首要的问题是投入总量不足,其次是投入机制在公平与效率方面均存在一定的缺陷。改进措施:在非竞争经费投入方面,通过建立生均拨款制度和转移支付制度确保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公平。在竞争性经费领域,一方面建立公开、透明的竞争制度;另一方面应增加非竞争性的科研经费投入,以提高竞争性经费的使用效率。

(三)优化结构

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形式结构、科类结构和布局结构的状况将直接影响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

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德祥教授在《1998—2007年中国高等教育结构发展变化的制度分析》一文中从制度分析的视角阐述了制度变迁对高等教育结构变化的影响。他分析了1998—2007年10年间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形式结构、科类结构和布局结构发展变化的历程、趋势及特点。从1998—2007年这10年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来看,政府通过制定高等教育制度与政策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高等教育制度变迁大都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这直接推动了高等教育结构的变化。

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核心内容在于转变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资体制、招生就业制度、高校内部管理体制。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张国昌和宁波大学区域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胡赤弟教授在《区域高等教育生态多样性的内涵与发展进路》一文中从三方面论述发展区域高等教育生态多样化。就高校个体而言,要不断创新;就高校种群而言,必须保持合理的生态分布;就区域整体而言,要突出特色,推动区域高等教育的生态化发展。

(四)提高质量与水平

高等教育强国本质上是一个质量概念,它描述的是一国高等教育总体的发展质量的高低,因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内容与目标指向。论述高等教育质量的论文较多,学者们主要强调了以下几点:无论是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要求出发,还是与世界各高等教育强国相比,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总体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明显偏低;高等教育质量观具有多样性;应该关注高等教育质量的生成过程,尝试编制检测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的高等教育发展指数。

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张安富教授在报告中指出:确立标准是提高质量与水平的前提;找准问题是提高质量与水平的突破口;制度创新是提高质量与水平的关键;学科建设是提高质量与水平的基础;教学改革是提高质量与水平的核心;文化建设是提高质量与水平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