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文集
8929100000146

第146章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可能与可为——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综述(1)

范笑仙

摘要:以“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为主题的“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内容主要涉及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为什么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怎样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强国等几个方面问题。

关键词: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论文综述

2009年10月26—27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在杭州联合主办了“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同时举办了博士生论坛。有来自全国各地及美国、日本的600多名中外专家与会。论坛紧密围绕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正在组织开展的“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大研究项目进行学术交流与研讨。论坛收到与会代表报告、论文250余篇,有50余位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高校校长、党委书记及中外高等教育专家学者做了演讲,60余位高等教育学的博士研究生在博士生论坛上讨论交流研究成果。在此,仅对此次论坛主要论文做一综述。

有的论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战略高度出发,研究和论证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下一个发展目标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有的论文研究和论证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有的论文阐述为什么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有的论文论证现有的基础和条件能不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更多的论文讨论怎样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论文从国际比较、内涵价值、目的意义、指标体系等方面开展了有价值的探讨。论文内容涉及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意义使命、内涵特征、背景条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教育理念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高等教育扩大开放,高等教育结构优化,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的提升,高水平大学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理论,做强省一级高等教育、做强地方本科院校、做强高等职业教育等。

一、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论题的重大意义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在论坛做主旨报告,阐述了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论题的重大意义。

陈至立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而努力奋斗》的报告中指出,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这一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新局面,具有重大的意义。她特别指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已进入了新的时期,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时机已经成熟。首先,我国高等教育自身已经具备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良好基础。其次,我们国家已经具备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础条件。再次,当前国家正在研究制定《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这为我们提出和规划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创造了重要契机。

吕祖善说,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深入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教育事业获得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全国率先推进高教园区建设,率先举办民办高等教育,率先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试点,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当前,浙江省正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强化内涵为主的方针,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学科专业和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水平,为浙江转型升级做出更大贡献。“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论坛在浙江省隆重召开必将为浙江省高等教育乃至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周远清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的报告中指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一个令人鼓舞和振奋的重大历史命题。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使我国的高等教育站到了一个历史的新起点上,给高等教育领域提出了长远的目标。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需要尊重自己的高等教育文化,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能够有效支撑现代化建设需求的高等教育体系。

二、为什么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为什么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立论基础,非常重要。学者们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五大建设,民族崛起,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阐述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战略抉择。

1.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厦门大学武毅英教授等在《建设高教强国——高等教育从量变到质变的必然》一文中以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客观依据,从高等教育内部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出发,探讨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要性与科学性,进一步论证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高等教育从量变到质变的必然。

2.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政治建设的需要。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教授等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意义与使命——政治建设的视角》一文中认为,理论和现实的证据表明,高等教育在受到政治决定和影响的同时,也具有自身独特的政治功能和强大的影响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我国政治建设的进程中,要求高等教育承担更大的历史使命,主要是:提高公民政治素养、加强政治理论创新、培养优秀政治人才、加强国际宣传和国际理解教育。

3.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科技、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北京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国教授等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意义与使命——基于科技、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视角》一文中运用国际比较的视角、翔实的材料论证了高等教育通过培养人才、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承创新,对一个国家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将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推动作用。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必须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建议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确立为国家战略,加大投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高等教育在国家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及文化繁荣中发挥更大作用。

厦门大学武毅英教授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紧迫性与必要性》一文中强调,中国是人力资源大国,而只有当这种规模优势逐渐转变为提升国家竞争力或科技实力时,才具有高附加价值和战略意义。无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还是实施人力资源强国战略,都亟须高等教育的鼎力支持与配合。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实施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现实需要,是中国社会经济形态转型的客观需要,是构建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促进知识经济发展的时代需要。

三、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

关于高等教育强国内涵的界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涉及一系列的指标体系,学术界未有达成一致的文本。学者们从历史的视角、国际比较的视角、系统科学的视角等得出他们的概括。

厦门大学副校长邬大光教授在《高等教育强国的内涵、本质和基本特征》中指出:作为一个概念,高等教育强国既可以理解为“高等教育的强国”,也可以解释为“通过发展高等教育使国家强大”。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因为促进国家富强是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同时也只有在推动国家走向强大的过程中,高等教育才能真正做强。这是我们解读高等教育强国的本质、内涵和基本特征的逻辑起点。高等教育强国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从理论上把握高等教育强国,要考察在世界范围内和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高等教育强国的高等教育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有哪些经验以及过程如何等;而从实践的角度把握高等教育强国的内涵、本质和基本特征,则具有描述性和目标性两种价值。描述性价值为我们提供世界上高等教育强国的经验,而目标性价值则为我们如何应用这些经验、如何和我国的高等教育实践结合起来,提供启示和借鉴。

邬大光教授所在的课题组的报告中,比较了美国、德国、日本、印度等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从国际竞争力的视角阐述,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特征。从历史性比较分析发现,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高等教育强国与经济强国是相伴而生的。近代以来经济中心、科学中心和技术中心的数次转移无一不是以强大的高等教育作为支撑。高等教育强国与经济强国的总体发展脉络基本上是一致的,即世界经济强国往往是人力资源强国,世界人力资源强国又通常是高等教育强国,而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一般又是科学技术强国。高等教育发展强大的过程中形成的“自觉性”,其实是国家主动参与高等教育建设的结果,这意味着高等教育强国的诞生需要国家的大力投入和强力推动。这些特征说明了把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作为国家战略的绝对必要性。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广西民族大学李枭鹰在《高等教育强国的本质内涵与基本特征——系统科学的视角》一文中从系统科学的视角解读高等教育强国的本质内涵与基本特征,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因此可以从系统的视角即从结构和功能两个维度透视高等教育强国的内外部规定性。从内部规定性即结构角度看,一个国家之所以可以称得上“高等教育强国”,关键在于它建有若干所世界一流的大学或一批世界一流的学科,在于它拥有较大的高等教育规模和较高的高等教育普及率,在于它的高等教育整体质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于它已经形成多样化、多层次、多类型、布局结构合理、开放的高等教育体系;从外部规定性即从功能角度看,在于它的高等教育已与社会各子系统形成功能耦合系统,在于它能够全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于它是世界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高等教育创新的“集散地”。

黎琳、李枭鹰在《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特征与生发机制》一文中认为,高等教育强国是一个多向量的综合性概念,不仅蕴含着深刻的数量关系和质量内涵,而且渗透着结构优化和功能耦合的内外部规定性,它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社会整体现代化的支撑,需要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社会子系统在功能耦合中互生共长和统合发展,要通过超循环运转来实现。高等教育大国与高等教育强国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但必须注意,高等教育大国并非高等教育强国生发的必然阶段,“绝对数量巨大”也并非高等教育强国的判定标准。从世界范围看,不同的高等教育强国整体上有着不同的生发路径:先发内生型国家如美国、德国等,主要走的是自下而上的发展路径;后发外生型国家如日本等,主要走的是自上而下的发展路径。从结果来看,无论是先发内生型还是后发外生型的高等教育强国,彼此之间具有较强的“同质性”,即建立起了结构相对优化与功能彼此耦合的高等教育体系;整个国家基本实现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的现代化,尤其是制度作为社会文化的子系统,它的现代化规范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后发外生型国家,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除了要着力加强高等教育自身建设外,还必须大力加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的建设,尤其要加强高等教育制度建设,建立和健全各种有利于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高等教育发展的制度体系。

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教授在《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努力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贡献力量》一文中认为高等教育强国至少具有如下五个方面的特征:高等教育普及程度很高;具有很高的办学质量;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很高的贡献率;有很强的国际吸引力;有强有力的教育保障体系。

华东师范大学柴旭东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与大学发展战略的选择》一文中认为,高等教育强国的衡量指标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的比例及其在世界的地位;大学入学率;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高等教育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贡献率;高等教育对社会文化观念的引领作用;大学对外国学生的吸引程度;先进的大学理念以及民主、开放、鼓励创新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总之,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是一个过程,它与经济强国是相伴而生的;高等教育强国是一个综合性概念,评价指标是系统而多元的,但大致可以从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普及程度、整体质量、开放程度、体制和制度、办学思想和观念,高等教育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性以及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程度等综合指标去理解和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