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文集
8929100000137

第137章 20世纪美国建设高等教育国际化强国的历史研究(4)

2.以多种形式推动课程国际化

课程是学生获得国际知识、体验的最重要环节,因此课程的国际化在大学中居于核心的位置。除外语学习之外的课程国际化在1980s初开始引起各界的关注。美国外国语和国际研究总统委员会等机构以及一些关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个人,如欧内斯特·博伊尔(Ernest Boyer)都纷纷发表报告,对美国院校中国际化课程的缺乏提出批评。其中,较有影响力的是美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发布的一份题为“为了全球竞争力的教育”(Educating for Global competence)的报告,该报告对美国高校中国际教育课程的缺乏提出了犀利的批评,并认为在一个全球依赖与日俱增,民族的生存寄托于国际理解和合作的国际社会中,缺乏基本的外语技能和跨文化知识是非常致命的,并呼吁高校将国际化纳入课程领域,与通识教育融合,实现课程的国际化。

将国际化课程融入通识课程是美国高校普遍采取的实现课程国际化的途径。通识教育是美国高等教育的根本,虽然各校开设课程不同,但是都尽力在通识教育课程中融入全部高等教育所需要的知识。而几乎所有倡导实现课程国际化的学者都认为,国际课程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课程,也不是一项独立的改革,而应当是融合到高校课程体系之中的。

除了将国际化课程融入通识课程之中,一些高校还通过设置国际性质的学习项目来实现课程国际化。为学生提供外国研究辅修也是明尼苏达大学推动课程国际化的一个很受欢迎的举措。除此之外,比较与国际发展教育(CIDE)项目,这是一个专门为有志于从事国际职业的学生提供的准备性文凭项目。这也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参与这一项目的学生要拥有第二外语的竞争力并且具有跨文化经验。每年,大约1/3参与这一项目的学生都是国际留学生。所有的教师都是拥有丰富的国际研究、咨询或者教学经验的,课程的设置是国际化的而且包括阅读大量的不通国家作者撰写的书籍。学生学习比较分析,学习如何在研究中去评价文化背景。

3.重视留学生资源并积极推动学生出国学习

1980—2002年的二十多年中,美国始终是最受世界各地留学生青睐的目的地,每年吸收全球1/3的留学生,而且,几乎一半以上的留学生学历层次为研究生,这些学生为美国提供了一流的生源,因此也引起了高校之间对学生的积极争夺,除了学校的学术声誉、文凭的价值和所提供的奖学金以外,大学为留学生创造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为留学生提供的管理和服务等也是影响留学生做出选择的重要依据。

明尼苏达大学所有的组织使命陈述、制度以及项目安排都体现了将国际留学生作为重要的学术资源的价值观,而且是最有价值的培养学生国际意识的资源。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大学营造了更好的留学制度和环境,另一方面,本国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世界各地的文化、知识,学会如何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进行学习。留学生之间以及留学生与本国学生之间有了更多的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机会,这将院校的国际化带入了微观和日常的层面,而非仅仅停留在政策和规划层面。

吸引国际留学生是美国院校长期的传统,与此相对的,在过去的20年中,美国院校在推动学生出国方面的努力和尝试更让人印象深刻,而且,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这一领域出现的一个新的趋势就是使更多的学生、更多专业的学生、更多群体的学生都获得出国学习的机会,而且是到更多元的国家,而不仅仅限于西欧国家。

4.开展国际科研合作,提高院校国际学术竞争力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竞争与合作都与日俱增,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源泉,作为社会发展的加速器与动力站,大学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而伴随着创新和技术发展走入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核心,科研的合作成为院校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在以往是前所未有的。在美国政府的资助框架之下,美国高校与世界各地的高等教育机构就共同的合作项目、领域、成果建立了各式各样的联合。如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与英国剑桥大学达成的校际科研合作意向,该项目由英国政府和企业界提供资助,旨在加强研究人员和学生的交流,促进联合研究和教育,并且将MIT在科技成果转化上的成功经验传播到英国,通过与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展开合作,不但提高了美国高校的科研产出能力,同时还将美国的科研制度、经验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提高了其科研声望。

六、启示与借鉴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它在不同的时代体现了不同的内涵。在20世纪初,高等教育国际化体现了最初学生和学者们对知识和学术的追求;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到来以及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虽然政府的大举介入推动美国了20世纪第一个高等教育国际化高潮,高等教育国际化充当了政治的工具、冷战的工具,成为教育领域的马歇尔计划;进入80年代之后,全球经济一体化初现端倪,竞争与合作成为世界的主旋律,因此高等教育国际化更多地成为世界竞争和合作的代名词,并且,由于全球高等教育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使得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成为一国学术地位的象征,成为高等教育强国的象征,可以说,在这一阶段,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充当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承担了更为重要的社会责任。

综观美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历程,以下几点非常值得我们加以借鉴:首先,我们应当认清时代形势,给予高等教育国际化充分的重视。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应当说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我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留学生出口国,并且逐渐成为了留学生接收大国。但是,在两个数字之间还存在巨大差异,而且,目前我国接收的留学生仍然以短期、语言学习为主,而且高水平、高学历留学生资源仍然不足。这背后存在多重的原因,如,我国是一个非英语国家、在国际上学术地位仍然不高,等等。这使得我国在全球的国际化交流中仍显劣势。但是,随着我们国家国力的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这种不平衡的状况将会逐渐改善。因此,目前,中国仍然需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开放办学方针,借鉴和学习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发达的经验,加快我国一流大学建设步伐,不断寻求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地位的突破。

其次,中央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大对高校国际化的支持。目前,我国已经启动了“985工程”计划,集中支持一批重点大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计划。并启动了大规模的国家公派留学生项目,在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中选拔一流学生,到国外一流的院校、专业,是从一流的导师,培养一批具有国际交流经验,能够参与世界高水平学术生产和竞争的人才。但是,目前该项目仍然限制在少数大学,而且惠及范围有限,因此,国家应当进一步扩大对此类项目的支持。此外,应当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发展方针,设立像美国的富布莱特奖学金计划那样的,具有较高影响力的,能够在世界范围宣传中国文化和学术的国际交流项目,不断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文化和学术地位。

再次,应当重视和发挥研究型大学在国际化中的重要角色。美国的研究型大学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研究型大学掌握着高质量的且极为丰富的学术资源,另一方面,研究型大学教师具有海外背景和学历的比例较高,具备与国际大学相抗衡的实力。因此,除了中央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大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投入外,还应当赋予研究型大学在国际化中更大的自主权和灵活性,使它们能够积极地在全球市场上寻求合作伙伴,建设创新型地合作关系,在更高的国际平台上实现质量的提高,并最终进入世界学术共同体的中心。

参考文献

[1]Jurgen Enders.Higher education,internationalization,and The nation state:recent development sand challenges to governance Theory[J].Higher education,2004(47):361.

[2]Ulrich Teichler.The C hanging Debate on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J].Higher Education,2004(48):5 26.

[3]Jane Knight.Internationalization Remodeled:Definition,Approaches,and Rationales[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4(8):5 33.

[4]曾满超等.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国际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02).

[5]Philip G.Altbach&;Jane Knight.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Motivations and Realities[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7,Vol.11,3/4:290 291.

[6]Aaron S.Horn,Darwin D.Hendel&;Gerald W.Fry.Ranking the International Dimension of Top Research Univers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7(1):332.

[7]Vikash Naidoo.International Education:A Tertiary-level Industry Update[J].Journal of 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6(5):325 327.

[8]贺国庆.德国和美国大学发达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15、125.

[9]W.Reginald Wheeler,Henry H.King&;Alexander B.Davidson[M].The foreign Student In America.New York:Association Press,1925:5,9,10 12.

[10]Charles B.Klasek.Bridges to the Future:Strategies for Internationalizing Higher Education[M].Associa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dministrators,1992:3 11.

[11]刘绪贻.美国通史(第6卷 )战后美国史(1945-200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34、39.

[12]Nancy L.RuTher(2002).Barely there,powerfully present:Thirty years of U.S.policy on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New York:Routledge:62-64.

[13]Ellen Mc Donald Gumperz.Internationalizing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Innovation and Structural Change[M].Berkeley,California:Center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70:32,35,8-9,15,20-21,37-38.

[14]Barbara B.Burn.Expanding The International Dimension of Higher Education[M].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1980:109-119,108,35.

[15]Irwin T.Sanders&;Jennifer G.Ward.Bridges to Understanding:International Programs of American College and Universities[M].New York:Mcg raw-Hill Boo k com pany,1970:135.

[16]Ravinder K.Sidhu.Universitiesand Globalization:To Market,To Market[M].Mahwah: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publishers,2006:8,1.

[17]American Councilon Education.Internationalization of U.S.Higher Education:Preliminary Status Report 2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