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文集
8929100000136

第136章 20世纪美国建设高等教育国际化强国的历史研究(3)

(三)1945—1980年非政府组织推动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与项目

除了联邦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推动作用外,美国的一些半政府组织和私人基金会也在其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通过调查、发布报告等形式提高高等教育国际化地位

甘柏兹认为,1945年之前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之所以没有获得足够的联邦资助,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充分的能够代表高等教育国际化利益的组织基础。因此,在此期间,美国的一些大型慈善基金会为推动区域研究和外国语课程项目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替代了联邦政府的作用。1945年秋,美国教育委员会(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ACE)认识到战时各种教育项目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并在卡内基基金会(Carnegie Corporation)和洛克菲勒普通教育委员会(Rockefeller General Education Board)资助下,对这些教育项目的意义进行了大规模的评估,评估得到的九份报告中两份都是关于区域研究与外国语教学的,并且都得到了非常肯定的评价。随后几年的多份重要报告均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建议将区域研究和外国语课程作为大学的优先发展项目。[13]这些报告不仅在美国高等教育界引发了是否应当将国际教育课程纳入通识教育之中的争论,还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法令奠定了一定的舆论环境。

战后,美国高校通过与政府签订协议的方式参与到了“第四点计划”之中,而一些非政府组织实际上承担了政府与大学之间的协调作用。如福特基金会、美国大学与世界事务委员会(Committee on the University on the World Affairs)等,美国大学与世界事务委员会在福特基金会支持下于1960年发布了一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报告,报告对高等教育领域的外国事务研究的价值及其潜在的贡献进行了评价,这份报告还对联邦政府应当在外国地区项目中充当的角色做出了界定,此外,报告认为高等教育领域承担的国际责任应当超越所谓的“技术援助”和“国防”目标,而应优先发展“教育的全球事务”,“重视并且扩大大学在援助方面的资源”。[13]

2.通过投资等形式推动高等教育领域学生、学者交流项目

在1958年NDEA法案颁布之前,美国非政府机构和组织实际上承担了为国际化项目提供资助的角色。福特基金会,作为这一时期高等教育国际化项目最为重要的资金来源,在1952—1964年间提供了13800万美元的拨款,用于“改善美国处理国际问题的竞争力”,而其中的一半,大约7000万美元都被用于处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的非西方问题。1952年,福特基金会设立一项外国学者计划,以支持在非西方领域的研究生培训。在1952—1967年间,该计划共惠及2050名外国学者。同时,福特基金会还启动了国际培训与研究(IRT)项目,为美国的30所主要大学的地区和国际研究提供资助。[14]1959年,福特基金会投入700万美元,对美国的100所学院和大学的本科生项目进行支持,以增加更多的非西方和国际知识,并聘用更多的国际问题专家任教。[14]此外,洛克菲勒基金会、美国国际协会、美国国际教育领导者协会等等众多组织也在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院校为主体的国际化发展时期(1980年至今)

(一)20世纪80年代至今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背景与理念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竞争与合作充斥了社会的方方面面,自然也包括高等教育领域。随着全球化的高等教育机构的出现、全球性学生与学者市场的出现以及越来越多的跨国教育项目的出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领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首先,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全球性教育市场日渐形成,教育领域跨国人员、知识、项目等的流动加速,各国在全球教育市场上的竞争日益激烈、合作也日益紧密,这催生了一大批国与国之间、区域之间的高等教育合作、科研合作、跨国办学、联合办学项目。其次,信息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革命性地重塑着世界范围内的知识、信息传播与扩散方式,对高等教育的形式、内容等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了新的内容,在线课程、跨国远程教育等成为国际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再次,随着学生流动规模的升级以及全球贸易的发展,学生市场日益被纳入全球自由贸易框架,学生市场的构成也从精英不断向大众化发展,一方面,经济利益和贸易发展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市场的重要动力,另一方面,营利性大学作为一支新生力量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市场中日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当然,精英的国际化领域依然存在,一流研究型大学在更大的国际市场上寻求更高的学术地位和声誉,为吸引世界一流的生源和人才展开竞争,并且将国际化内容更多地融入高等教育的课程中,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一流竞争人才。

可以说,全球化和一体化打破了战后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领域所坚持的冷战思维,从国家层面来说,高等教育国际化最根本的动力源自于全球竞争的需要。而从高校的层面来说,大学已经从参与政府国际援助等项目中解脱出来,并为了全球一流大学的声誉和资源而积极参与到全球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之中,这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转折”。[10]当然,竞争与合作永远是并存的,这表现在高等教育领域越来越多的海外办学、联合办学等国际项目中。此外,金钱成为全校开展国际化项目的重要推动力,最为突出的是营利性大学作为高等教育领域一支新生力量加入到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队伍中,并开始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9·11事件以后,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重新发生变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开始日益与“更加安全和稳定的世界”相连。[16]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领域,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重要变化就是联邦政府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发挥的作用逐渐被非政府组织和院校替代,联邦政府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拨款也逐渐减少。以美国联邦政府对学术交流的拨款总额为例,从1990—1999年,美国联邦政府对学术交流的拨款减少了超过40%。富布莱特项目的联邦拨款也呈现了同样的趋势,以不变市值计算的话,在1994—1999年间,富布莱特项目投入缩水43%。[17]与之相对的是非政府组织与院校在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所做的努力。

(二)20世纪80年代至今非政府组织推动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与项目

20世纪7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陷入发展的低潮,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为后来的国际化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1975年,美国州立学院与大学协会(AASCU)发布了一份重要声明,提出了“高等教育的国际使命”这一理念,美国的学院和大学承担国际教育的使命并且做出实现国际教育的“制度化”的承诺。

随后,Helsinki Accords随后向签署国做出承诺“推动外国语和外国文化学习,并以此作为扩大各国交流的途径。”卡特总统随后任命一个外国语和国际研究总统委员会(President's Commissionon Foreign Language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该委员会在1979年10月发表了题为Strength Through Wisdom:A Critique of U.S.Capability的报告,整份报告主要关注美国的国家安全,尤其是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10]而美国的关键就在于他的大学和学院。这些强大而且清晰的声音最终还是没有被列入联邦的议事日程,但却对美国的大学和学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塑造了此后二十年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面貌。此外,同期的由美国教育协会国际教育委员会发布的题为“我们所不知道的会打击我们:国际竞争力的不足”的报告也起到了类似的作用。[39]

1983年,美国外国学生事务协会(National A ssociation for Foreign Student Affairs,NFSA)发布了“国际教育交流原则”,NAFSA为院校招收国际学生、英语项目和熟练程度定义、国际学生/学者服务、社区服务和项目以及美国学生出国留学提供了原则性的建议。[10]

1988/1989年,美国州立大学与赠地学院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ate Universityand Land‐Grant College)发布的“1990’s国际教育管理优先事项声明:美国大学和全球事务”(Statement to the New Administration o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riorities For the 1990’s:U.S..Universitiesand World Affairs)明确地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使美国最大的公立教育机构的优先发展事务。并指出,现阶段高等教育国际化四个重要领域包括:加强国际教育、扩展国际交流、打造一个国际化发展的新体系以及支持全球问题研究。同年,美国国际交流交流协会(Councilo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Exchange)发布了一份重要声明,提出国际化的使命是,“为了全球竞争力的教育”,这体现了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理念的重大变革。[10]

可以说,在这一阶段,为数众多的半政府或者非政府组织发布的众多的产生了广泛影响的报告塑造了此后整个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基本价值观和理念。

(三)20世纪80年代至今美国高等院校的国际化政策与项目

1.院校高等教育国际化管理的专业化

机构的专业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为例,1980s初,该校由两个独立的办公室负责学生国际事务工作,其中学生事务副校长办公室主要管理国际学生事务,而学生出国留学项目则由负责本科生学习的副校长负责,这两个办公室之间并无协调。1984年,原有的两个负责国际事务的办公室合并,成立了大学国际项目办公室(University Office of International Programs,UOIP),办公室负责人直接向校长汇报工作,这便于国际事务办公室代表大学与海外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正式的合作关系。而UOIP的成立恰逢宾州大学的第一个五年战略规划开始,这使得UOIP的国际项目成为宾州大学系统战略发展规划的一部分,这也意味着国际化的目标和内容正式成为大学整体战略的一部分。

UOIP包括下设三个重要机构,分别是,出国教育项目办公室(Office of Education Abroad Programs,OEAP),负责推动、协调和管理宾州大学本科生到国外院校学习获得学分的教育项目;国际学生办公室(Office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OIS),负责外国留学生的服务和资助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办公室(Office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Programs,OICP),负责支持和协助由大学学术机构学者和职员开展的项目和活动。[10]

除了机构和职能的专门化之外,国际化管理机构的工作也逐渐从辅助性走向独立性,并且开始主动推出国际化项目。这一点的实现部分是由于UOIP进入了国际协会,在其帮助下,越来越多的教学和科研单位将国际化纳入机构发展中,设立的学术单位内专门负责国际项目的职务,这通常是由副院长负责的,通过各个学术单位发展本领域的国际合作网络,UOIP得以进入更大的国际交流合作网络。应当说,高等教育国际化机构的专门化一方面体现了国际化在院校中获得战略性发展的地位,另一方面,机构的专门化反过来还进一步推动了院校在国际化中作用的发挥,它使得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标、项目常态化、固定化。此外,高等教育国际化机构逐渐从辅助性走向独立,成为院校中的一个承担着独立使命的独立分支,积极主动地开展项目,并与院校合作以学术单元为基础展开国际交流与合作也体现了国际化在院校层面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