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8928500000038

第38章 学校文化建设个案(9)

【课程建设】

这一阶段的课程建设,主要是以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为主。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在学校,始于2004年,并迅速成为拱墅区初中开设校本课程的典范,在课程的数量、质量以及课程研究上都走在全区前列。学校的校本课程,在课程组织上,基本定为两大模块:文化素养及活动类。课程覆盖的学科较广,师资力量上乘,教学资源丰富。同时,对校本课程在组织和建设进行了相应调整。并在理论上进行了相关建构和思考。

相关课程:

人文素养类:中西礼仪;艺林画社

技艺类:星星合唱团;信息能力的养成

制造类:“深蓝”科技

活动类:抗暴防身术

学科类:文学芳草地;数学百草园

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我们采用了加强教师课程开发能力、课程资源的师生共建以及新颖的评价体系,这一系列的课程开发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专业水准和文化视野,也充分体现了学校学生的探索能力和研究兴趣。更可贵的是,我们要适时邀请社区、家长来校进行专题报告,使得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学校共同体的范围内互动进行。

【校园文化】

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我们在这一阶段采取的措施有:

(1)发挥学生自主精神。譬如寝室的管理、“诚信考试”的开展,等等。学校的高中生由于住校人数较多,对住校生的管理便由学生处专人负责。在管理过程中,对寝室条理的制订、晚自习的管理都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注重他们的需求;而“诚信考试”的开展,更使得学校的学生自主管理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加强学生会、团委的建设。由于历史原因,学校学生的社团建设比较贫乏。在学校实现软着陆后,管理层十分重视学生的社团管理和建设。每年按照程序评选出学生会、团委成员,并制订相应的活动,严格实施。应该说,这一阶段的学生会、团委工作十分规范,也通过一系列如讲座、学习、沙龙、球赛、演讲辩论比赛等贴近学生实际的活动开展,凝聚了学生的向心力,展示了学生的风采。

(3)丰富师生业余生活,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就学校层面而言,我们每年开展一次大型的文艺会演活动,发挥学生在文体方面的特长,同时,邀请社区、上级领导莅临参加,增加校园文化的社会拓展度;就班级单位而言,各班利用中外节日、班队活动时间,由学生自主设计活动,开展有益身心的谈话、辩论和其他形式的文艺活动。另外,学校还积极组织、开展艺术节、科技节等活动,对教师、学生的优秀艺术作品在校园内进行展示,使得校园内外充满了浓郁的艺术气氛。这些措施,使得学校文化体现了师生的生命追求和精神价值,也充分地体现了师生在建设学校文化中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教师素养】

在学校文化的建设中,教师的素养的提高,是重中之重。因此,在这一阶段,我们对教师的素养,本着“全面、和谐”,就校本培训和教师专业素质提高等方面做了相当的努力:

一、校本培训:这一阶段的校本培训,已经创出特色,在拱墅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并被评为杭州市校本培训先进学校。校本培训的总体理念,是在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的同时,拓展其人文阅读,从素养上提升自己,从而对教育教学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具体做法如下:

1.“主题化”校本培训,提升教师教学技能

(1)提升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把握能力。优化集体备课,推行“集中攻关、智慧共享、优势互补、吸收创新”的集体备课活动,对集体备课的原则、流程、内容、要求和督查措施都有了明确的规定。同时,将集体备课分阶段进行:资源共享阶段(案例分析阶段(课题研究阶段),从而大大提升集体备课的品质。

(2)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发动全校教师尤其是普通教师通过学习优秀的教学案例,撰写教学案例来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教务处每学期检查教案,更关键的,是将校内的优秀课例进行汇总入库,成为广大教师学习借鉴的资源。

(3)提升教师课堂调控能力。我们认为,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尤其在常态课中,我们要求教师“充分备课、遵循常规、适度创新、追求实效、杜绝虚华”,各教研组分类开设公开课和展示课,如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比武课、复习研讨课,等等,同时,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学科教学方面的引领作用。各个学期的重点亦不一致,课堂教学关注的侧重点配合当时教学重点。

如本学期重点为研究试卷、作业讲评,针对这两类课进行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旨在提高初三高山的复习效率,为他们的中考高考成绩作精心打造。

(4)加强教学反思。教学的过程,不该是一种体力劳动,它更需要人的思考和探索。因此,我们在过去的一年中,强化教师的反思意识,从而更好地反哺教学。

这主要通过两种手段:

其一,“问题和反思”活动。教师针对自身教学行为,在学期初提出问题,并拟定初步解决方案。之后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身学习、实践,通过与同伴的交流,也通过对学情的不断了解分析,调整策略,从真正意义上解决期初提出的问题。在学期末,反思本学期教学行为,撰写《教学反思小结》。

其二,将校本研训的形式具体化。主要做法是,在学校确定本年度校本研训主题之后,各学科组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小专题,即培训“组本化”和“学科化”。这样做法,使得校本研训不至凌空缥缈,教师对教学行为的学习和反思,可以更为具体有形。

2.从“问题”到“课题”:提升教师的研究力和思想力

如果说在教学技能的提高上,“问题”是围绕教学实践的,那么,在一定反思行为之后,教师的研究成为一种自觉,他们的课程文化便十分有效地促进了师本文化的逐渐形成。在这反面,我们采取的措施有:

(1)深度反思

虽然立足于课堂教学,但教师的反思,已经超越其教学的技能,而深入到思想了,在这过程中,他们通过案例、叙事等形式的写作和各种类型的研讨活动,对所面临的教学现象进行细致的挖掘,不仅从教育教学的意义,更从社会、从人类学的意义,从而对教育教学的理解也上升到了理论层面。

(2)小课题活动

教师的文化,其重要的一项是其研究力的提升。在这方面,我们不主张教师进行格式严格的课题研究,而是鼓励他们就自身的教学、工作问题,以相对简单的格式和程序,进行学习、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学习力。“小课题”研究在学校的开展,伴随着“问题与反思”,并通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十分有效的成果。

近两年内,在区“教学专项课题”研究中,已有7个课题立项。在开展“小课题”研究中,我们又主张以“组本”的形式,对相关问题进行学科小组协同研究,从而一方面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也借此提高学习小组的团队合作精神。

3.人文阅读

读书总不会错,读书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就看你读什么、怎么读。在对教师的阅读情况做了初步了解后,我们发现,教师不是不读书,但他们的读书,大多十分功利,也十分人为地往教育教学靠。这当然是好事,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人文视野,使得他们的教育教学,尚停留在技术层面,不能在实践中培植前瞻性的思想,落实到教学实践,也往往缺乏正确的理念,不能从诸如终身学习、人本意义去理解教学、理解学生。

因此,我们在鼓励教师进行阅读时,时刻不忘记引导他们通过阅读更多的人文书籍,而整体提高自身的文化视野。首先,我们认为,教师首先是人,最后也是人,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比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或灌输他们教育理论知识更从长远上影响他们对教育的态度,也更从本质上决定他们的涵养;第二,我们不主张教师阅读之后附加一些读书笔记之类的“作业”。培训作为一种课程意义上的活动,布置一些作业本未可厚非,但是实际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这是因为培训大多是自上而下的行为,我们取消作业,正是企图使教师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下有所心得,主动思考,主动表达,而非简单地完成作业。这也是我们将培训从自上而下转为自下而上的一种努力。近年来,学校教师被推荐阅读的人文书籍有:《方法总比问题多》、《于丹论语》、《于丹庄子》,从阅读效果来看,教师的反响似乎比任何一次“专家讲座”要强烈许多。

【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无疑是学校发展的生命,也是建设校本文化的基本保证。事实上,“内涵发展”的核心便是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因此,在实现学校“软着陆”之后,我们便集中精力抓教学,加强教研组、备课组的建设,加强教学行为的规范。

1.教研活动细致落实,着手具体问题的研讨与解决。譬如公开课的开设,我们便细分专题,如初三复习课研讨、高中新课改展示,等等,要求各教研组从备课、授课、说课、评课各个环节逐步落实,着眼学生的学习所得。

2.加强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对于学校而言,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的教师资源,从而通过教师协作达到课堂教学的优化。对于各备课组,我们定期开展交流,使得集体备课活动从资源共享型向协作研究型逐步发展。

3.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如各年级组的考试分析,我们做得十分细致到位,每次诊断各学科各知识点的教学及学生习得情况,并研究出下一步教学的策略。在适度范围内开展学科之间的竞争,促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两头兼顾,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提升,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使优等生与绩差生同步发展。这既是一个教学公平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效应的问题。针对优等生,我们加强了相应的竞赛辅导和拓展训练;对于绩差生,我们则抱着“一个都不能少”的观念,给予更多的关心。这样的结果,使学校在近两年的拱墅区高端挑战等学科竞赛中,成绩卓然,尤其在2008年上半年的高端挑战中,学校更以“压倒性的优势”在拱墅区同类学校中出类拔萃。而在2007年杭州市进行的初三后30%抽测中,学校以全市第六名的成绩,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与赞扬。

4.二次腾飞阶段:提升品质,提高学校综合文化实力我们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发展到任何一个阶段,都有其相应的品质内容。

而目前,我们需要实现学校的二次腾飞。这基于两校合并前各校的优良传统,也基于合并之后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

(1)管理上,继续以和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一切制度的制定,都着眼于学校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在本阶段,学校管理层提出学校管理、教学工作的“和谐”思想。这意味着我们无论是对“教学有效性”和“教学质量”的理解,还是对教师的发展,还是学校的外观设计,都逐渐上升到人本,上升到教育的理性。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我们改良了先前重点关注主要学科,忽视“次要”学科的做法。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每周安排一次专门的“体锻课”,使学生的学习不以健康的损失作代价;同时,加强社会、艺术、音乐诸学科的建设,努力做到学科之平衡。

借助高中新课改,我们对高中阶段的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制订了《杭州北苑实验中学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在这个方案中,我们努力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文化和教学品质,也努力促进学生主动、全面、个性化的发展,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迅速提高。在《基本原则》里便提出“一定要以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以学校发展为目标,客观面对实际问题,有的放矢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见,高中新课改的实施,对学校的校本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契机。近三年的改革实践证明,高中教师借助新课改,不仅更新了自身的教育理念,更为关键的是,他们对于学科教学和师生关系有了更为透彻的理解。同时,“综合实践课”的开设,更为教师将自身专业能力融合到课程开发中去提供了极好的平台。

其次,教学管理过程中,努力做到三维目标的真正落实。换言之,知识的学习,要为如何做人服务,且具体的教学,一定要考察学生的能力获取。这是学习过程中的和谐。而教学过程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是间接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促进了他们的内在发展,这是教学过程中的和谐。

有了教学过程的和谐,便有了从有效教学到优质教学的飞跃。优质教学可以让学生充满希望和梦想。因此,我们在此阶段对教师之教学的要求是,深刻独到,机智有启发。当然,这意味着教师教学技艺的精湛,更意味着他学识的广博。我们无法在短期做到,但是,我们已经在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