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8928500000037

第37章 学校文化建设个案(8)

C.学会办事。成功办事的一个秘诀是:积累小成功,问鼎大成功。成功办事的两条哲理是:做好每件简单的事就是不简单,做好每件平凡的事就是不平凡。

成功办事的三项原则是:遵守规则、讲究效率、友善合作。

D.学会健体。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不仅能造就强健体魄,还能造就强者心态,更能提高抵抗挫折的能力。在运动中学会团结、合作、宽容、坚强和友爱。

E.学会审美。

只有那些热爱生活、渴望美的人,才能以满腔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去追求美并创造美。教育应该有意识地在各种审美活动中培养自己审美感受力、理解力和想象力,应在绚丽多姿的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去发现美,去创造美。

F.学会创造。

“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的过程。”学会创造,就是要注意能力素质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科学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

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培养人,发展人。学生的“三个发展”、“六个学会”,其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更添修养,具有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促进学生科学发展。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学校文化管理的四项原则、六动策略、六添目标,在本质上是学校办学思想和教育目标的反映,根本上还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学校文化管理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应该努力实现:以校园之美,养学生之情;以教师之行,育学生之性;以科学之理,明学生之心。

个案三:基于校本的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一)建设基于校本的学校文化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新课程的改革,至少对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带来了两个重要影响:一是对课程理念的转变,尤其是师生在教学行为中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的解放;二是师生对于自身存在价值的重新思考。这两个影响促使学校思考如何通过规划自身的发展,如何运用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来体现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同时,思考新时代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从而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建设学校文化。

从这个意义上看,新课程的改革,由于师生乃至学校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必然会带来新旧学校文化的强烈碰撞。

第一,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它包含了以学校多年来所积累的思维习惯和行为准则,以及由此而来的教育教学基本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文化是一种静态的成果;

第二,具体而言,学校文化又包括了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组织文化和环境文化,这些文化在一个发展的环境中又是动态变化着的。如果一所学校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这所学校就很难在新的理念的冲击下得到生存力和竞争力。因而,建立具有特色的学校文化,是这个时代对我们的必然要求。

第三,学校文化既是相对封闭的,它体现了学校自身的规律性特征;同时,又具有辐射性和开放性,它无时不对学校共同体各成员(学生、家长、教师、社区等)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又受这些成员的监督和制约。因此,学校文化是以自身为基础的互动产物。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建设基于学校、同时体现学校特色的文化,是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也符合人的发展规律,是新课改之于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建设基于校本的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

从学校实际来看,学校(杭州北苑实验中学)是原杭钢中学和半山中学在2003年9月合并而成的新学校。两校合并之后,在新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广大师生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规范教学常规、加强教育科研,在近几年中,发展迅速,教学质量持续、良性发展。但是,当学校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需要对其发展愿景和思路做一个系统的回顾,同时,盘点学校发展过程中在管理、教育教学、教师发展、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种种经验,使之能整合成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学校特质,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文化和教师管理理念。

目前,就学校实际运营情况来看,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我们急需建设基于校本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

(1)两校合并以后,学校暂不具备统一的意识、愿望和行为规范,原两校的师生在生活、学习、工作等诸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此时,审时度势,建立在两校文化传统基础上的能为绝大多数教职员工所接受的学校发展理念以及相应的一套管理制度,显得尤为紧迫。

(2)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在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近几年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中考重高升学率由两校合并初期的5%左右上升到了20%,增幅明显,并受到上级部门的赞扬和社会的认可。但是,如何深化教学质量管理,使学生的发展能全面和谐、持续有效,是我们创建学校文化时必不能回避的内涵发展问题。

(3)教师素养问题。应该说,合并之后的学校,教师的个体素养十分不错,两校原教师队伍中,绝大部分具有本科学历,同时,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教学、学习风格,在区域具有一定影响力。但是,如何在合并之后,将教师的个体文化整合成为对学校文化有着积极意义的因素,是我们建立学校文化时必须思考的。这其中又包括他们的课程意识、学习视野、学科教学技能以及研究能力。

总的说来,学校在两校合并以来,发展迅速;但在文化建设上缺乏力度,也缺乏对自身发展因素的调研分析。因此,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需要建立一种依据校本管理和校本学习的学校文化,从而使得师生的素养、学校的愿景理念,能逐渐形成一种向内凝聚、向外辐射的力,并在教学实践中构建出具有特色的学校文化。

(三)建设基于校本的学校文化的实践探索

1.对学校文化现在进行调研,从而制订契合学校实际的发展规划和文化目标应该说,要建设以校文本的学校文化,首要做的事,是对两校合并后教师素养、学生情况、学校历史、环境建设等各方面做一个系统的调研,从而提炼出“校本”之真实要素,同时,制订学校发展规划,从而首先通过制度文化的建设,来形成一种愿景文化,使得全校师生达成理念上的一致,从而为校本文化的建设提供精神支撑。

在制订学校发展规划时,我们严格地对学校师生进行SWOT调研和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

一方面,两校合并以来,学校在教育教学、文化建设上取得了相当成绩:

(1)学校发展步入正规化。全校上下都牢固树立了“质量为本”的教学思想,从日常的教学行为到师生的自我素质提高,都始终体现了立足教学、放眼发展的办学理念。

(2)学校的管理工作进入良性循环。两校合并后,通过一年的努力,“磨合”问题基本解决,全校教师在学校发展、提升教学水平等问题上达成共识;同时,2004年暑期进行的学校中层领导竞聘,补充了学校管理层的新鲜血液,使学校管理工作更加有序、有效。

(3)教学质量逐步回升。两校合并后,学校的教学质量曾有一段时间落入低谷,但之后在各方努力下,逐渐回升,中高考成绩均有不俗表现,受到上级部门的肯定和表扬。

(4)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校园环境建设长足进步。

另一方面,从学校的素质而言,两校合并后,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困惑:

(1)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在课程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建设上,仍缺乏深度思考,仍需要通过实践加以完善。同时,如何提高教师在学校发展中的参与意识,从而体现民主、公平,是下一阶段需要重点做的工作。

(2)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的提高,要走出“劳作”模式,而转向内涵发展,体现学生个性,体现科研引领教学的理念。

(3)学生管理难度不断加大。由于住校生的增加,以及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的管理成了头等大事。对学生的教育,如何从“管”到“理”,如何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精神,创造具学校特色的学生文化?

(4)在学校环境建设中,如何通过对外观的设计(CIS),来体现学校文化的追求和理念?

根据以上对SWOT分析,同时,也根据学校管理层对学校各环节的具体分析,我们制订了学校三年规划,提出学校发展的愿景目标是“在本地区成为极具生命力、创造力和可持续发展力的学校共同体核心。其中的核心思想是人文、和谐、多元、高效”,同时提出近三年的办学目标是“将北苑实验中学建设成为拱墅区教学质量中上、具有一定的办学特色、校园文化丰富、环境古朴典雅、管理科学规范的人民满意学校”。应该说,这样的学校发展规划,不仅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基本思想,也体现了我们的文化目标和追求。在之后的《品牌建设工作方案》中,我们更进一步地提出,我们的核心品牌目标是“古朴典雅、健康愉快、具有生命力、创造力和可持续发展力的本地区文化园地,并成为杭州市完全中学的典范”。这便是说,我们要致力于形成一种具有北苑特色的精神文化,并能在原有学校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得以保持和弘扬,并为社会所认可。

2.生存阶段:教学质量为本,强调责任意识和课程意识

两校合并后,学校首先面临的是生存问题。生存之道,是校本文化建设初期的必经之路。在生存阶段,我们所采取的措施是:教学质量为本,强调教师的责任意识和课程意识。这是弱势学校合并后可能采取的最有效措施,也是最能激励教师积极性的做法。

一般而言,学校的合并,无非三种形式:其一是强强合并,其二是强弱合并,其三是弱弱合并。而学校合并的根本目的,也无非两个:其一是扩大规模,其二是提升效益,亦即科南特(J.B.Conant)所说的“规模效益”理论。无论如何,合并之后的学校,将为建构一种新的价值和文化,为全面提升学校品牌效应而努力。但是很明显,在合并的第三种形式中,由于政府意志(譬如教育资源的区域调整)往往发挥了主要的助推力,因而想使学校由弱变强,直至创设“品牌”,相比前两种形式,其内在动力更显不足,学校的管理面临更多的困难。而我们学校,不幸属于以上第三种形式的合并。

在生存阶段,我们对于形成学校理念、制度和行为的做法有:

(1)从管理入手,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学校规章制度

这点十分要紧,从而使得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统一了认识,形成两校合并之初的基本价值观念。那就是:生存危机,质量意识。加强学校的管理,可使学校的一切运作变得有条不紊,关系理顺,方可以安定人心。学校的管理,首先是通过竞争上岗,组建了一支团结向上、乐于奉献的干部队伍;同时,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我们认为,制度是人所制订又同时为人而服务的,因此,制度的建立,是为了学校管理行为的自由发挥,而非束缚行为的条框。

(2)在全校范围内,统一认识,形成两校合并之初的基本价值观念

这种价值观念,便是时刻抱有危机感,时刻为学校的生存而努力。这种危机感,既来自学校内部的质量管理、教师素质提高的要求,也来自社会外界对学校的期望要求。因此,学校的一切评价标准,包括学校的基本定位,都是基于学校的生存能力的提高,能使得学校实现合并之后的“软着陆”。

(3)教学行为的规范性努力

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保证。其中包括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建设、教学质量的有效监控。譬如公开课的开设,我们便细分专题,如初三复习课研讨、高中新课改展示,等等,要求各教研组从备课、授课、说课、评课各个环节逐步落实,着眼学生的学习所得。再如各年级组的考试分析,我们做得十分细致到位,每次诊断各学科各知识点的教学及学生习得情况,并研究出下一步教学的策略,提出培优辅差手段。

在各个环节中,领导层诸位亲自到位,以听课、指导的方式进行把关。

(4)教师教学技能培训同步跟上

针对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品质良莠不分的现状,学校将校本培训的主阵地落实到课堂教学,并适时进行了相关讲座、研讨、展示活动。

此阶段我们的一系列措施,尚属于粗放性质。但是质量意识、规范行为,显然是其中的校本文化的精神。通过大约三年的努力,学校的教学质量得以明显提升,并受到了上级部门和社会媒体的好评。学校在品牌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成功实现了“软着陆”。同时,在科研、培训、德育、校园建设方面亦取得了长足进步。

3.软着陆阶段:以和谐为本,全面提升学校课程质量、师生素养和学习力

两校合并三年,学校基本实现了软着陆,表现如下:

(1)形成一套有效的学校管理制度,教师对管理层的认可度得到迅速提高;

(2)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得到上级部门和社会各阶层的赞誉;

(3)教师素质提到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学习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教师立足教学、研究教学的风气逐渐形成;

(4)教风、学风得到很大改观;

(5)学校基础建设继续进行,校园面貌大为改观;

(6)社会影响力、地区辐射力不断增强,在许多方面,学校的特色得到了在本地区直至其他地区同行的认同。

在实现学校发展的软着陆后,我们在校本文化的建设上,便采取以“和谐”为本,全面提升学校课程质量、师生素养和学习力的原则,试图通过对课程文化的开发,以及对教师专业素质的推动,来深化对校本文化的理解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