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职业教育主体性教学体系论
8928100000010

第10章 学为中心:主体性学习模式(1)

主体性学习方法是职业教育主体性教学体系的核心系统。主体性学习是主体教育思想的要义之一,是主体教育思想中的核心内容。主体性学习包括主体性学生观、主体性学习观和在主体性学生观引领、制约下的主体性学生管理观。主体性学生观就是将学生置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一切以学生的发展和需要为前提;主体性学习观则包含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自觉、自然的指导和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潜移默化的习得;主体性学生管理观主要是指教学管理主体的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教学全过程中全方位的导向和评价。职业教育要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按照这一培养目标的要求,职业院校的学生既要有实现自身价值的个体需求,又要有服务祖国人民的理想追求;既要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又要有不断进取的创新、创业的精神;既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又要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既要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又要有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主体性学生观

(一)从单一学生观到多元学生观

学生观是整个教育价值观的核心和灵魂。从中外教育发展史看,人们的学生观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三大类型,主体性学生观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1.单一的学生观时期:学生客体说

自从有了教育特别是有了学校教育这种社会现象以来,人们一直将学生看做是教师直接作用的对象,是知识传承的客体,是教学过程的受体。

这种学生观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影响和作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课程,这在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和教学中尤为明显。这种观点认为,学生是教师作用的客体,知识的奴隶,是被动的接受者,因而也就谈不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师生关系上,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对立关系、主从关系。所谓“师云亦云”、“师道尊严”,就是这种关系的一个真实写照。多年来,在课程与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就是学生客体说的具体反映。在课程实施中,强调灌输、强化记忆,忽视理解、忽视内化便是其基本特征。

2.反传统时期:儿童中心说

20世纪初,杜威的儿童中心说出现以后,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得到认可,学生的主体作用才慢慢得到社会公众的承认。杜威认为,学校教育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课程应当注重学生的直接的主观经验。儿童中心说从根本上颠覆了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说,确认了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中心地位。到了20世纪60年代,西方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罗杰斯提出了“学生中心”的观点。虽然两者并没有直接的承袭关系,但在学术思想和理论观点上却有着相通之处,即倡导无指导教学,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责任在于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但在这一时期,由于受到科学主义的影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观和教学观受到指责和批评,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中被泯灭。

3.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多元的学生观

为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人们开始对学校的培养目标、教育教学、课程设置等进行了全新的审视,对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进行了重新的认识,学生观呈现出多元化并存的特征。

(1)“学生唯一主体说”。这种观点认为,在哲学范畴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只有人才是唯一能够支配、主宰自己的力量;在师生关系上,教师是为学生主体发展提供服务的客体,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支持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唯一的主体。

(2)“双主体说”。这种观点认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所谓双主体,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轮流主体,有的又叫滑动主体,即师生互为主体和客体。在教育过程中,当教师处于教的主体地位时,学生便为客体;而当学生处于学的主体地位时,教师便为客体。

二是同时主体,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处于主体地位,发挥着主体作用。

(3)“学生客体—主体说”。这种观点认为,学生既是客体,又是主体。所谓学生是客体,就是说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特性,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兴趣和志向,要掌握影响学生思想和行为变化的各种因素。所谓学生是主体,就是说,学生是有生命的、发展着的人,学生永远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是学习的主体。这种学生客体—主体说克服了儿童中心、学生中心理念上的片面性,吸收了其中的合理性,对于正确认识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4)“主导—主体说”。这种观点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者,是主体性的客体,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二)对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

每一时代都有每一时代的固有特征。这些时代特征都会无一例外地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作为下一代的学生身上。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大背景下的这一代学生,他们在学习、生活和思想道德等方面情况如何呢?为此,2008年上半年,我们以宁波市职业学校学生为主体,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了4所学校的860名职业学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中可以管窥当代职业学校学生的一些思想和追求。

1.中学生思想道德中积极的方面

(1)初步具备鲜明的政治立场与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学生普遍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据调查,90.3%的中学生“对损害我国民族尊严的事件或行为表示气愤并制止”,85%的中学生“反对台独”,78.2%的中学生“坚决反对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我们在访谈中也发现,他们对国家的未来前途充满信心,对自己往后的日子满怀希望,在问到“你对我们国家今后的发展是否充满信心”时,回答“很有信心”的学生占82.5%。在捡到别人贵重财物时,90%以上的学生表示会将东西交公或还给失主。这表明,大多数的未成年人有良好的道德认知行为。

(2)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与积极的参与意识。据调查,68.8%的学生愿意“主动积极地帮助班里有困难的同学或向社会献爱心”,52.3%的中学生愿意当班、队、团干部。可见,多数学生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当义工,助人自助;积极投入社会公益活动;对环保卫生、扶贫助弱等活动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不少学生开始关心时事政治,调查中问到“你每天是否从新闻媒介了解国内外大事”时,回答“经常”的学生占34.5%,“偶尔”的学生占61%。对于“你认为我国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这个问题,回答“社会福利”、“腐败现象严重”、“贫富差距扩大”的分别占18.6%、36%、32.4%。

(3)具备乐观自信的人生价值观与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上进、热爱生活、阳光可爱,是学生的主流状态。据调查,62.7%的中学生面对挫折或困难时采取“迎着困难,积极进取,乐观”的态度,而选择“悲观,失望”的占15.3%。61%的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可见,当今的中学生是比较自信的,大多对自我的发展和自我的力量有较充分的估计,在许多方面能够接受自己、赞许自己、肯定自己,遇到挫折时能积极面对。对于自己的人生理想,28.2%的学生选择“努力学习本领,为国家作贡献”,28.6%的学生选择了“考上好大学,将来有好工作”。调查表明,74.8%的中学生“比较重视友情”。对于老师和家长的批评,72.7%的中学生表示“理解接受”。大多数中学生能够和谐地处理人际关系。

(4)初步具备宽容谦让的胸怀与现代公民意识。调查显示,当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宽容、谦让的胸怀。调查结果反映,88.1%的学生表示在公交车上会主动向老、弱、病、残和孕妇让座,“不愿让座”的只占4.9%。在与人交往中,如果和别人发生矛盾,48.7%的中学生选择“宽容,忍耐,和解”,43.8%的中学生选择“视对方的态度再作考虑”,只有5.3%的中学生选择“斤斤计较”。同时受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影响和熏陶,多数学生逐渐培养起自主观念、平等观念、效率观念、法制观念和环境保护观念,逐渐培养和初步具备了现代公民基本意识,表现为自主平等意识较强,要求老师平等待人,要求与家长平等相处。调查表明,在问到“你与老师的关系怎样”时,37.1%的中学生表示“关系融洽,像朋友似的”,而49.1%的学生表示“仅仅是老师与学生关系”,选择“对立”的只有3.8%。学生崇尚知识能力,重视成绩,知识面广。调查表明,有58.7%的中学生认为现在最大的烦恼是“学习紧张、压力大”。但是这大部分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家庭。有68.2%的中学生认为这些压力来自于家长过高的期望或者家长不恰当的教育行为。激烈竞争的环境,使他们开始养成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习惯,他们买半成品,吃快餐,尽可能地节省日常生活花费的时间,把节余的时间投入到学业中去。

(5)开始表现出一定的个性特点和不断提升的法制意识。诚信、竞争、拼搏的精神既继承了优秀的文化传统,也渗透进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之中。他们强调诚信,因为诚信是我们民族固有的美德,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必备的公德。当问到“你愿意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时,46.4%的学生愿意同“诚实守信”的人交朋友。他们认可、崇尚宁波人一直引以为豪的竞争意识和拼搏意识。72.2%的学生认为应该用“拼搏进取、百折不挠、勇于竞争、敢于冒险”的精神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而选择“顺其自然”的比例为21.6%,选择“投机取巧”的比例为6.3%。75.6%的中学生认为“取得人生成功关键在于自我努力”,而选择“家庭地位”的为6.4%,选择“学校教育”的为5.5%,选择“社会环境”的为12.5%。

受外来文化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影响,今天的中学生,面对相对稳定、竞争激烈、以发展经济为主要任务的社会,开始表现出较强的重视法律和自我保护意识。调查反映,14.6%的学生觉得法律知识对自己“很重要”,并认为自己已经具备了“较丰富”的法律知识;63.6%的学生认为法律知识对自己“比较重要”,但自己的法律知识“一般”;而16.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法律知识“缺乏”。对于“如果你的家人触犯法律,你会采取什么态度”这个问题,75.8%的学生选择了“劝其自首,争取宽大处理”,选择“事不关己,听其自然”的学生占13.3%,而选择“帮隐瞒或躲藏”的占11%。79.5%的学生表示当购买到伪劣产品时会通过法律投诉,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86.4%的中学生表示当受到他人伤害时,会通过法律途径保护自己。学生不仅开始有守法意识,而且初步掌握了不少法律知识,懂得用法律维护个人利益。

2.学生思想道德中的消极方面

(1)部分学生信仰淡薄,对前途迷茫。当问到“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是否感到自豪”时,有33.8%的学生表示“一般,没感觉”,或者“一点也不”。而问到“你是否相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竟然有46.2%的学生表示“不相信”。在对个人信仰的认识上,41.9%的中学生认为,“信仰是虚无渺茫的,不会带来实惠”或“信仰与个人的生活好坏无关,可有可无”,还有5.7%的学生竟然认为“信仰就是迷信”。这说明,在部分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社会理想缺失,个人理想模糊多变,甚至没有理想信仰。他们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奋斗的目标,学习生活因没有方向而随波逐流,个别人甚至因有叛逆、厌世等情绪或仇视社会心理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2)对民族传统美德继承不足,认同感较弱。中华民族勤劳俭朴、重义守信、孝敬父母等传统美德在学生身上不断淡化。25.4%的学生认为目前社会上的思想道德状况是“假恶丑多于真善美”,33.7%的学生认为“说不清楚是好是坏”。近五成的学生表示存在乱扔垃圾或随地吐痰的行为。有25.2%的学生在回答“公共场所看到有人损坏公共设施时你会怎么办”时选择了“别管他,与我无关”。

(3)人格弱点突显,责任心欠缺,耐挫力差。由于在宽裕的物质生活环境中成长,部分学生,特别是独生子女在家长的呵护包围中,心理素质比较差,情绪波动严重,对己不克制,但又自以为是,片面夸大自我价值。调查反映,有57%的学生认为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往往波动比较严重。部分学生做事往往缺乏信心和恒心,62.5%的学生认为影响自身目标实现的最大障碍是缺乏恒心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