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生物化学教学目标考评手册
8926100000042

第42章 参考答案(7)

2.维生素A原:有色植物如胡萝卜、红辣椒等富含类胡萝卜素,其中以β-胡萝卜素最为重要。β-胡萝卜素可被小肠黏膜或肝中的加氧酶加氧断裂为2分子视黄醇,所以通常将它称作维生素A原。

3.活性维生素D3:维生素D3在肝、肾中羟化酶作用下羟化成强活性的化合物,即1,25(OH)2D3,即活性维生素D3。

4.夜盲症:当维生素A缺乏时,视觉循环的关键物质11顺视黄醛得不到足够的补充,视紫红质的合成减弱,对弱光敏感性降低,严重者可致“夜盲症”。

5.坏血病:维生素C是维持体内羟化酶活性必不可少的辅因子。维生素C缺乏时,胶原脯氨酸与赖氨酸羟化不足,影响胶原分子的成熟,致使毛细血管壁脆性增强、易破裂出血、牙龈腐烂、创伤不易愈合等现象。

6.巨幼红细胞贫血:当体内缺乏叶酸时,一碳基团的转移发生障碍,核苷酸特别是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合成减少,骨髓幼红细胞DNA合成受抑制,细胞分裂速度降低,细胞体积增大,但却不具备运氧功能,造成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四、简答题

1.答:人体视网膜的杆状细胞是感受暗光与弱光的视觉细胞。其主要感光物质是视紫红质,它是由11顺视黄醛与视蛋白结合生成的。维生素A缺乏时,视循环的关键物质11顺视黄醛得不到足够的补充,杆状细胞内视紫红质的合成减少,对弱光敏感性降低,暗适应时间延长,严重者可致“夜盲症”。

2.答:焦磷酸硫胺素(TPP)是维生素B1体内的活性形式,其对机体内的物质与能量代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①TPP是α-酮酸氧化脱羧酶的辅酶,如丙酮酸脱氢酶系、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等。当维生素B1缺乏时,由于TPP合成不足,影响α-酮酸的氧化功能,以致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尤其是神经组织。②TPP是磷酸戊糖途径中转酮醇酶的辅酶。磷酸戊糖途径是合成核糖的唯一来源,因此维生素B1缺乏时,体内核苷酸合成及神经细胞中鞘磷脂的合成受阻,可导致末梢神经炎和其他神经病变。

在正常情况下,神经组织的能量来源主要靠糖的氧化分解供给,当维生素B1缺乏时,首先影响神经组织的能量供应,并伴有丙酮酸及乳酸等在神经组织中的堆积,还可影响神经细胞中鞘磷脂的合成,易出现手足麻木、四肢无力等多发性周围神经炎的症状,严重者引起心跳加快、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且患者足踝部大多浮肿,即为脚气病。

4.答:(1)维生素C的生化作用:①参与体内的羟化反应:维生素C在体内的羟化反应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辅助因子的作用,如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参与胆固醇的转化、芳香族氨基酸的羟化、有机药物或毒物的羟化等。②参与体内的氧化还原反应:维生素C能够保护巯基和促使巯基再生,促进铁的吸收与利用,将高铁血红蛋白(MHb)还原为血红蛋白(Hb),作为抗氧化剂。③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促进抗体的合成,增加淋巴细胞的生成,提高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等。

(2)维生素C缺乏症:维生素C是维持体内羟化酶活性必不可少的辅因子。维生素C缺乏时,胶原脯氨酸与赖氨酸羟化不足,影响胶原分子的成熟,可致坏血病。

(第十九章)癌基因、抑癌基因与生长因子

一、单项选择题

1.C 2.E 3.E 4.E 5.E 6.B 7.B 8.B

二、名词解释

1.细胞癌基因(原癌基因):存在于细胞基因组中,正常情况下处于沉默或低水平(限制性)表达状态,对维持细胞正常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当受到致癌因素作用被活化而导致细胞癌变的基因。

2.病毒癌基因:是致癌病毒中能在体内诱发肿瘤并在体外引起细胞转化的基因。

(第二十章)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

一、单项选择题

1.D 2.B 3.B 4.D 5.E 6.E 7.A 8.E 9.A 10.B 11.C 12.E 13.C 14.B 15.C 16.C 17.A 18.A 19.A 20.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D 3.ABCD 4.BCDE 5.AB 6.ABCDE 7.DE 8.ABCDE 9.AC 10.BCDE

三、名词解释

1.探针:是指带有特殊可检测标记的核酸片段,具有特定的序列,能够与待测的核酸片段互补结合,可用于检测样品中存在的特定基因。

2.逆转录PCR(RT‐PCR):首先以RNA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cDNA,再以cDNA为模板通过PCR反应来扩增目的基因。

3.cDNA文库:是包含某一组织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所表达的全部mRNA经逆转录而合成的cDNA序列的克隆群体,它以cDNA片段的形式贮存着该组织细胞的基因表达信息。

4.基因诊断:是直接检测基因的结构及其表达水平是否正常,从而对疾病作出诊断的方法。

5.基因治疗:将某种遗传物质转移到患者细胞内,使其在体内发挥作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四、简答题

答:(1)反应体系:①模板DNA;②特异引物;③耐热性DNA聚合酶;④dNTP;⑤含有Mg2+的缓冲液。

(2)基本反应步骤:①变性——将反应体系加热至95℃,使模板DNA完全变性为单链,同时引物自身以及引物之间存在的局部双链也得以消除。

②退火——将温度下降到适宜温度(一般较Tm低5℃),使引物与模板DNA结合。

③延伸——将温度升至72℃,DNA聚合酶以dNTP为底物催化DNA的合成反应。

上述步骤称为一个循环,新合成的DNA分子继续作为下一轮合成的模板,经多次循环(25~30次)后即可达到扩增DNA片段的目的。

模拟测试题

第一套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A 4.B 5.D 6.C 7.B 8.A 9.C 10.E 11.D 12.D 13.C 14.C 15.C 16.D 17.C 18.D 19.D 20.D 21.E 22.E 23.D 24.A 25.D 26.A 27.B 28.A 29.A 30.B 31.D 32.D 33.D 34.C 35.D 36.A 37.B 38.B 39.C 40.D 41.E 42.E 43.C 44.B 45.C 46.B 47.B 48.C 49.D 50.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 2.ABC 3.BCDE 4.AD 5.AD 6.ABC 7.ABC 8.ABCE 9.ABCD 10.ABCD

三、名词解释

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一些能识别双链DNA分子中特异核苷酸序列(4~6个核苷酸组成的回文对称结构)的DNA水解酶。

2.同工酶:是指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

3.氧化磷酸化:在线粒体内由代谢物脱下的还原当量(NADH或FADH2)经呼吸链传递到O2生成H2O时,伴随ADP磷酸化为ATP,两者相偶联的过程称为氧化磷酸化。

4.冈崎片段:不连续复制的链称为随从链。复制中的不连续片段称为冈崎片段。

5.转录衰减:是原核生物特有的调控方式,指由RNA聚合酶的作用使DNA上的转录起始区域(启动基因)已开始了的转录反应,在操纵子内部的一定区域(转录衰减区)几乎停止,其以后的区域转录显着减少,此称转录衰减。

四、简答题

1.答:(1)右手螺旋结构,螺距为3.4nm,直径为2nm,螺旋每上升一周包含10个碱基。

(2)链的骨架由脱氧核糖基和磷酸基以磷酸二酯键相连,位于双螺旋外侧。

(3)碱基位于双螺旋的内侧,碱基平面与长轴垂直。两条链互补碱基之间以氢键相连,称为碱基配对(A=T,G=C),维系横向稳定;纵向稳定靠碱基堆积力维持。

(4)DNA双螺旋中的两股链是反平行的,一股链是5′-→3′走向,另一股链是3′-→5′走向。两股链之间在空间上形成一条大沟和一条小沟。

2.答:(1)定义:抑制剂与底物的结构相似,能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从而阻碍酶底物复合物的形成,使酶的活性降低,这种抑制作用称为竞争性抑制作用。

(2)特点:I与S结构类似,竞争酶的活性中心;抑制程度取决于抑制剂与酶的相对亲和力及底物浓度;动力学特点:Vmax不变,表观Km增大;解除方法:增大底物浓度可使抑制作用减弱。

例如,磺胺药与对氨基苯甲酸类似,是二氢叶酸合成酶竞争性抑制剂。

对氨基苯甲酸二氢叶酸合成酶-FH2(细菌)-FH4(辅酶)-核酸。

减少菌体内FH4的合成,使核酸合成障碍,导致细菌死亡。

人类可利用食物中的叶酸合成核酸,药物对人影响较小。

3.答:参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物质包括:

(1)①mRNA(messengerRNA,信使RNA),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②rRNA(ribosomalRNA,核蛋白体RNA),构成核蛋白体,是多肽链合成的装置;③tRNA(transferRNA,转移RNA),携带氨基酸及参与氨基酸的活化。

(2)20种氨基酸作为原料。

(3)酶及众多蛋白因子,如IF、eIF。

(4)ATP、GTP、无机离子。

4.答:(1)转录与复制相同点:模板都为DNA,都需依赖DNA的聚合酶,都形成磷酸二酯键,方向都为5′-→3′-,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转录和复制的区别。

第二套

一、单项选择题

1.A 2.E 3.D 4.B 5.C 6.C 7.A 8.B 9.E 10.D 11.A 12.B 13.C 14.C 15.C 16.A 17.C 18.E 19.D 20.E 21.B 22.D 23.A 24.D 25.A 26.B 27.D 28.A 29.C 30.C 31.A 32.D 33.B 34.A 35.C 36.B 37.E 38.D 39.B 40.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E 2.AD 3.BCDE 4.ABCE 5.ABCD 6.ABCDE 7.BCD 8.CDE 9.AC 10.AC

三、名词解释

1.蛋白质的等电点(pI):当溶液处于某一pH值时,蛋白质分子电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而称为兼性离子,此时该溶液的pH值称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

2.糖异生作用:非糖物质(如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转变成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3.酮体:是脂肪酸在肝内氧化分解时的代谢中间产物,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

4.氧化磷酸化:在线粒体内,代谢物脱下的氢经呼吸链传递生成水,释放能量,同时紧密地偶联着ADP磷酸化成ATP的过程。

5.半保留复制:是指在新合成的DNA分子中,一条链来自母链,另一条链则是新合成的复制方式。

四、简答题

1.答:由乙酰CoA和草酰乙酸缩合,经过一系列的脱氢、脱羧,又生成草酰乙酸,此草酰乙酸可与另一分子乙酰CoA缩合重复上述过程。由于此过程为一循环过程,且此循环过程的第一步反应产物为含三个羧基的柠檬酸,故称三羧酸循环。

意义:(1)有氧氧化是机体获得能量的主要方式。

(2)三羧酸循环是体内营养物质彻底氧化分解的共同途径。

(3)三羧酸循环是体内物质代谢相互联系的枢纽。

2.答:(1)连续性:指两个相邻的密码子之间没有任何特殊符号加以间隔,故翻译时必须从某一特定起点开始,连续地一个密码子挨着一个密码子“阅读”下去,直至终止密码子。

(2)简并性:20种编码氨基酸中,除色氨酸、蛋氨酸各有一个密码子外,其余每种氨基酸都具有2~6个密码子。一种氨基酸具有2个或2个以上密码子的现象称为遗传密码的简并性。

(3)方向性:mRNA中密码子的排列有一定的方向性。起始密码子位于mRNA链的5′-端,终止密码子位于3′-端,翻译时从起始密码子开始,沿5′-→3′方向进行,直到终止密码子为止。

(4)通用性:一般来说,从病毒、细菌到人类都共用同一套遗传密码表,即遗传密码的通用性。但存在某些例外。

(5)摆动性:mRNA密码子与tRNA反密码子在配对辨认时,有时不完全遵守碱基互补原则,尤其是密码子的第3位碱基与反密码子的第1位碱基,不严格互补也能相互辨认,称为密码子的摆动性。

3.答:非营养物质在体内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使其极性增加或活性改变而易于排出体外的过程。生物转化的化学反应包括第一相反应和第二相反应,或氧化、还原、水解及结合反应。

意义:(1)促进非营养物质的溶解度增加,易于随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

(2)使一些有毒物质的毒性降低或消失,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

(3)指导临床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