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答:乙酰CoA的来源包括:①葡萄糖转变为丙酮酸再氧化脱羧转变为乙酰CoA;②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甘油转变为磷酸二羟丙酮沿有氧氧化途径转变为乙酰CoA,脂肪酸经β-氧化转变为乙酰CoA;③蛋白质水解产物氨基酸可转变为乙酰CoA。
乙酰CoA的去路包括:①进入三羧酸循环;②合成酮体;③合成脂肪酸;④合成胆固醇。
3.答:(1)肌肉糖酵解途径减慢。由于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比值降低,通过抑制6磷酸果糖激酶2,激活果糖二磷酸酶2而减少2,6二磷酸果糖的生成,后者为磷酸果糖激酶1强有力的激活剂,因磷酸果糖激酶1活性降低而导致糖酵解速度减慢。
(2)肝脏脂肪酸合成减慢。由于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比值降低,糖利用发生障碍而脂肪动员的关键酶——激素敏感脂肪酶活性增高,脂肪动员加速,生成较高脂酰CoA,变构抑制脂肪酸合成的关键酶——乙酰CoA羧化酶而导致脂肪酸合成减慢。
(3)酮体合成增加。由于脂肪动员加速,生成乙酰CoA增多,后者为合成酮体的原料,因而导致酮体合成增加。
4.答:(1)禁食时,血糖浓度降低,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比值降低,促进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的合成,催化草酰乙酸转变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2)长期饥饿引起酮症酸中毒主要是因为乙酰乙酸、α-羟丁酸含量大大增加,它们是酸性很强的有机酸。
(3)饥饿时,脂肪动员增加导致肝脏酮体合成增加,而酮体在肝外利用时生成的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氧化,由于草酰乙酸含量不足使酮体氧化利用受阻,因而导致血酮体水平增高而引起酮症酸中毒。
(第十章)DNA的生物合成
一、单项选择题
1.C 2.D 3.B 4.B 5.E 6.B .B 8.D 9.D 10.A 11.A 12.C 13.A 14.D 15.D 16.E 17.C 18.E 19.B 20.A 21.E 22.D 23.C 24.D 25.D 26.A 27.E 28.C 29.D 30.D 31.A 32.D 33.D 34.C 35.C 36.D 37.E 38.D 39.A 40.C 41.E 42.E 43.C 44.A 45.B 46.C 47.C 48.E 49.A 50.B
二、多项选择题
1.ADE 2.ACD 3.ABDE 4.ABCD 5.ABCDE 6.AB 7.ABDE 8.CD 9.ABC 10.ABC 11.ABCDE 12.ABCDE 13.ABCDE 14.ABCDE 15.ABC 16.ABDE 17.ACD 18.ABC 19.BC 20.ABCD
三、名词解释
1.半保留复制:子代细胞的DNA,一股单链从亲代完整地接受过来,另一股单链则完全重新合成两个子代细胞的DNA,而且和亲代DNA碱基序列一致,这种复制方式称为半保留复制。
2.领头链:DNA复制时,顺着复制叉解链方向生成的子链,复制是连续进行的,这股链称为领头链。
3.随从链:DNA复制时,复制方向与解链方向相反生成的子链,不能顺着解链方向连续延长,这股不连续复制的链称为随从链。
4.冈崎片段:是指DNA复制时,随从链中不连续合成的DNA片段。
5.半不连续复制:是指DNA复制过程中,领头链连续复制而随从链不连续复制的现象。
6.Klenow片段:用特异的蛋白酶,可以把DNApolⅠ水解为大小两个片段,其中的大片段即称为Klenow片段,它具有DNA聚合酶活性和3′-→5′核酸外切酶活性,是实验室合成DNA和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工具酶。
7.引发体:是指DNA复制起始阶段,由解螺旋酶、DnaC蛋白、引物酶和DNA在起始复制区形成的复合结构。
8.DNA突变:指个别dNMP残基以致片段DNA在构成、复制或表达功能的异常变化,也称为DNA损伤。
四、简答题
1.答:①底物——即dATP、dCTP、dGTP、dTTP,总称dNTP;②酶——DNA聚合酶、引物酶、拓扑异构酶、解旋(链)酶、连接酶等;③模板——解开形成单链的亲代DNA;④引物——提供3′-OH末端,使dNTP可以依次聚合;⑤蛋白质因子——如单链DNA结合蛋白(SSB);⑥能量——主要由ATP提供。
2.答:①直接修复系统利用酶简单地逆转DNA损伤,如光修复系统;②核苷酸切除修复系统识别DNA双螺旋变形,是细胞内最重要和最有效的修复方式;③重组修复系统能够修复双链断裂损伤,但精确修复的前提之一是损伤通常发生于DNA双螺旋中的一条链,而另一条链仍然贮存着正确的遗传信息;④SOS修复是DNA损伤广泛而诱发的复杂反应。
(第十一章)RNA的生物合成
一、单项选择题
1.D 2.C 3.C 4.B 5.D 6.C 7.C 8.C 9.E 10.D 11.C 12.D 13.A 14.B 15.A 16.B 17.A 18.C 19.B 20.A 21.C 22.A 23.C 24.E 25.B 26.E 27.A 28.C 29.C 30.C 31.A 32.C 33.B 34.E 35.D 36.C 37.D 38.E 39.B 40.D
二、多项选择题
1.CDE 2.ABCD 3.ABCDE 4.ABCDE 5.ABC 6.ADE 7.AD 8.ABC 9.BCE 10.ACD 11.BCD 12.ABC 13.ABCDE 14.ABCE 15.AC 16.ACDE 17.ABDE 18.AE 19.ABE 20.ABCDE
三、名词解释
1.不对称转录:在DNA分子双链中,一股链作为模板指引转录,另一股不转录,同时,模板链并非总是在同一单链上。
2.模板链:DNA双链中按碱基配对规律指引转录生成RNA的一条链。
3.编码链:DNA双链中其碱基序列与转录初级产物RNA一致的一条链(除U代替T外)。
4.羧基末端结构域:是指真核细胞RNA聚合酶最大亚基的羧基末端的一段共有序列,其在转录起始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简称CTD。
5.顺式作用元件:不同物种、不同细胞或不同基因,转录起始点上游参与转录调控的一些DNA序列,如启动子、增强子、TATA盒等。
6.反式作用因子:能直接、间接辨认和结合转录上游区段DNA的蛋白质。
7.杂化核RNA(hnRNA):核内出现的转录初级产物,相对分子质量往往是在胞质内出现的成熟mRNA的几倍,甚至十几倍,核内的初级mRNA称为杂化核RNA(hnRNA)。
8.外显子:在断裂基因及其初级转录产物上出现,并表达为成熟RNA的核苷酸序列。
9.内含子:隔断基因的线性表达而在剪接过程中被除去的核苷酸序列。
10.剪接:去除初级转录产物上的内含子,把外显子连接为成熟RNA的过程。
四、简答题
2.答:根据真核生物RNA聚合酶对α-鹅膏蕈碱的敏感性不同,可将其分为三类:
①RNA聚合酶Ⅰ对α-鹅膏蕈碱耐受,转录产物为45S‐rRNA;②RNA聚合酶Ⅱ对α-鹅膏蕈碱极其敏感,转录产物为hnRNA;③RNA聚合酶Ⅲ对α-鹅膏蕈碱中度敏感,转录产物为5S‐rRNA、tRNA、snRNA等小相对分子质量RNA。
3.答:①前体mRNA在5′-末端加入7甲基鸟嘌呤帽子结构,避免其5′-末端被核酸酶降解,同时能帽结合蛋白复合体,参与mRNA和核糖体的结合,启动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②前体mRNA在3′-端特异位点断裂并加上多聚腺苷酸尾结构,polA的有无与长短,是维持mRNA作为翻译模板的活性及增加mRNA本身稳定性的因素。③前体mRNA的剪接:在由小分子核糖核蛋白组成的剪接体内,通过二次转酯反应去除初级转录产物上的内含子,把外显子连接起来。④mRNA编辑:是对基因的编码序列进行的转录后加工,基因的编码序列经转录后加工出现多用途分化,因此也称为分化加工。
(第十二章)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一、单项选择题
1.C 2.C 3.C 4.B 5.A 6.E 7.C 8.A 9.C 10.D 11.E 12.D 13.A 14.B 15.B 16.E 17.E 18.C 19.E 20.A 21.B 22.B 23.C 24.E 25.B 26.C 27.A 28.C 29.B 30.D 31.D 32.A 33.C 34.D 35.E 36.D 37.E 38.D 39.B 40.C 41.B 42.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BCE 3.AD 4.ACD 5.AC 6.ABDE 7.BCDE 8.BD 9.ABCD 10.ACD 11.ABC 12.BCDE 13.BC 14.ABCD 15.CD
三、名词解释
1.密码子:mRNA开放阅读框架内,每三个相邻核苷酸组成一个三联体,用于编码相应氨基酸,此三联体称为密码子。
2.多顺反子:原核生物中,一个mRNA往往编码几种功能相关的蛋白质。
3.密码子简并性:多个密码子编码同一种氨基酸的现象。
4.密码子摆动性:tRNA的反密码子第1位与mRNA上的密码子第3位,不严格遵守常见的碱基配对规律,称为摆动配对。
5.SD序列:原核生物的mRNA翻译起始密码子的上游大约8~13个核苷酸处,存在一个以AGGA为核心的富含嘌呤的序列。
6.多聚核蛋白体:一条mRNA链上结合着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相同的多肽链。
7.信号肽:是指N末端特异氨基酸序列,其中部为疏水性氨基酸,可引导蛋白质靶向输送。
8.靶向输送:蛋白质合成后定向输送到其最终发挥生物功能的细胞靶部位的过程。
四、简答题
1.答:①原料:20种氨基酸。②三种RNA:mRNA——翻译模板;tRNA——转运氨基酸;rRNA——组成核蛋白体(翻译场所)。③酶和蛋白质因子:氨酰tRNA合成酶——让氨基酸与相应tRNA反应,活化氨基酸;转肽酶——催化肽键生成;转位酶——促进肽酰tRNA和氨酰tRNA移位;多种起始因子IF参与翻译的起始;延长因子EF‐T参与进位、EF‐G参与转位;释放因子RF识别终止密码并诱导转肽酶水解释放肽链。④ATP、GTP、Mg2+等。
2.答:mRNA开放阅读框架内,5′-→3′方向,从起始密码子AUG开始,每三个核苷酸为一组,决定肽链上某一个氨基酸或蛋白质合成的起始、终止信号,称为三联体密码。密码子一共有64种,其中起始密码子AUG同时编码甲硫氨酸,而三个终止密码子——UAA、UAG、UGA不编码任何氨基酸,因此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只有61种。密码子特点:①简并性:多个密码子编码同一种氨基酸的现象。②摆动性:tRNA的反密码子第1位与mRNA上的密码子第3位,不严格遵守常见的碱基配对规律,称为摆动配对。③通用性:整个生物界共用同一套密码子。④连续性:密码子的阅读既不重叠也不跳跃。⑤方向性:只能5′-→3′方向阅读。
3.答:①IF3使核蛋白体大小亚基分离,IF1占据小亚基A位;②依靠SD序列被小亚基16S‐rRNA识别,使mRNA在小亚基定位结合;③IF2‐GTP‐fMet‐tRNA进入小亚基P位;④核蛋白体大亚基结合。
4.答:①eIF3使核蛋白体大小亚基分离;②eIF2‐GTP‐fMet‐tRNA进入小亚基P位;③依靠冒尾结构被识别,mRNA在核蛋白体小亚基就位;④核蛋白体大亚基结合。
(第十三章)基因表达调控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B 4.C 5.C 6.A 7.C 8.A 9.A 10.E 11.B 12.C 13.D 14.E 15.C 16.D 17.D 18.D 19.A 20.C 21.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BCD 3.AB 4.BCE 5.ACDE 6.ABCDE 7.BCE 8.AD 9.ABE
三、名词解释
1.管家基因:某些基因表达产物是细胞或生物体整个生命过程中都持续需要而必不可少的,这类基因可称为管家基因,这些基因中不少是在生物个体其他组织细胞,甚至在同一物种的细胞中都是持续表达的,可以看成是细胞基本的基因表达。
2.启动子:是RNA聚合酶结合位点周围的一组转录控制组件,包括至少一个转录起始点和一个以上的功能组件。
3.基因表达:是指储存遗传信息的基因经过一系列步骤表现出其生物功能的整个过程,典型的基因表达是基因经过转录、翻译,产生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的过程。
4.多顺反子:DNA序列中功能上相关的蛋白质基因往往丛集在基因组的一个或几个特定部位,形成一个功能单位或转录单元,它们可被一起转录成含有多个mRNA的分子,然后加工成各种蛋白质的mRNA模板。
5.锌指结构:反式作用因子DNA结合域的一种特殊结构。最早发现于结合GC盒的SP1转录因子。锌是某些酶的辅助因子,很多蛋白质含锌。锌螯合在氨基酸链中,以4个配价键和4个半胱氨酸残基或2个半胱氨酸、2个组氨酸残基相结合,形成手指般的结构,称为锌指。每个锌指含有12~13个其他氨基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