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答:血浆脂蛋白是脂质与载脂蛋白结合形成的球形复合体,是血浆脂质的运输和代谢形式,主要包括CM、VLDL、LDL和HDL4大类。CM由小肠黏膜细胞合成,功能是运输外源性甘油三酯和胆固醇。VLDL由肝细胞合成和分泌,功能是运输内源性甘油三酯和胆固醇。LDL由VLDL在血浆中转化而来,功能是转运内源性胆固醇。HDL主要由肝细胞合成和分泌,功能是逆向转运胆固醇。
(第六章)生物氧化
一、单项选择题
1.E 2.E 3.A 4.B 5.E .B 7.D 8.C 9.B 10.D 11.A 12.D 13.B 14.D 15.C 6.E 17.A 18.C 19.A 20.B 21.D 22.A 23.D 24.E 25.B 26.E 27.A 28.A 29.D 30.E 31.C 32.C 33.B 34.E 35.E 36.C 37.A 38.C 39.B 40.A
二、不定项选择题
1.ABCD 2.ACD 3.ABCD 4.ACD 5.BCD 6.ABC 7.ABC 8.D 9.CD 10.ABD 11.D 12.BC 13.ABD 14.AC 15.D 16.ABCD 17.BCD 18.ABC 19.ABC 20.D
三、名词解释
1.生物氧化:物质在生物体内进行的氧化分解作用。这里主要指营养物质在氧化分解时逐步释放能量,最终生成CO2和H2O的过程。
2.氧化磷酸化:代谢物脱下的2H在呼吸链传递过程中偶联ADP磷酸化并生成ATP的过程。氧化磷酸化是体内产生ATP的主要方式。
3.呼吸链:在生物氧化过程中,代谢物脱下的2H,经过多种酶和辅酶催化的连锁反应逐步传递,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由于该过程与细胞呼吸联系紧密,故称此传递链为呼吸链。
4.P/O比值:指物质氧化时,每消耗1mol氧原子所消耗无机磷的摩尔数(或ADP摩尔数),即生成ATP的摩尔数。
5.解偶联剂:是指能使氧化与磷酸化偶联脱节的物质。其基本作用在于,经呼吸链泵出的H+不经FO质子通道,而通过其他途径返回线粒体基质,破坏了电化学梯度,ATP合成被抑制。
6.化学渗透假说:由PeterMitchell首先提出,用于解释偶联机理的学说。它的基本内容是:电子经呼吸链传递释放的能量,将质子从线粒体内膜的基质侧泵到内膜外侧,在膜两侧形成质子电化学梯度而积蓄能量;当质子顺此梯度经ATP合酶FO部分回流时,F1催化ADP与Pi结合,形成ATP。
四、简答题
1.答:以糖和脂肪在体内外氧化为例。
相同点:终产物为CO2和H2O;总能量变化不变;耗氧量相同。
不同点:体内条件温和,在体温情况下进行,pH近中性,有水参加,逐步释放能量;体外则是在高温下进行,甚至出现火焰。体内有部分能量形成ATP储存,体外全以光和热的形式释放。体内以有机酸脱羧方式生成CO2,体外则以碳与氧直接化合生成CO2。
2.答:①NADH氧化呼吸链:NADH→FMN(Fe‐S)→CoQ→Cytb→Cytc1→Cytc→Cyta→Cyta3→O2。
②琥珀酸氧化呼吸链:琥珀酸→FAD(Fe‐S)→CoQ→Cytb→Cytc1→Cytc→Cyta→Cyta3→O2。
③偶联部位:NADH→CoQ,CoQ→Cytc,Cyta3→O2。
3.答:胞液中生成的NADH不能自由透过线粒体内膜,需通过α-磷酸甘油穿梭或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作用,进入线粒体后才能经呼吸链氧化。
(1)α-磷酸甘油穿梭:胞液中的NADH在胞液中磷酸甘油脱氢酶催化下,使磷酸二羟丙酮还原为α-磷酸甘油,后者通过线粒体内膜,再经线粒体磷酸甘油脱氢酶催化,生成磷酸二羟丙酮和FADH2。磷酸二羟丙酮可穿出线粒体内膜至胞液,继续进行穿梭,而FADH2则进入琥珀酸氧化呼吸链。
(2)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作用:胞液中的NADH在苹果酸脱氢酶的作用下,使草酰乙酸还原成苹果酸,后者通过线粒体内膜进入线粒体后又在线粒体内苹果酸脱氢酶作用下,重新生成草酰乙酸和NADH。NADH进入NADH氧化呼吸链,草酰乙酸经谷草转氨酶的作用生成天冬氨酸,后者经酸性氨基酸载体转运出线粒体,再转变成草酰乙酸,继续进行穿梭。
4.答:生物氧化中CO2的生成来自有机酸的脱羧,根据有机酸脱去羧基所在的位置及在脱羧的同时是否伴有脱氢而将脱羧分为四种类型:
①α-脱羧:即与α-碳原子相连的羧基脱去的反应,根据脱羧时是否伴有脱氢而分为α-单纯脱羧和α-氧化脱羧。前者为脱羧时不伴有脱氢,而后者为脱羧时伴有脱氢。
②β-脱羧:即与β-碳原子相连的羧基脱去的反应,同样根据脱羧时是否伴有脱氢而分为β-单纯脱羧及β-氧化脱羧。
5.答:呼吸链抑制剂能特异阻断呼吸链中某些部位的电子传递,使呼吸链中断,电子不能传递给氧,从而使氧化磷酸化终止。
(第七章)氨基酸代谢
一、单项选择题
1.E 2.D 3.D 4.C 5.A 6.C 7.D 8.A 9.B 10.D 11.C 12.B 13.B 14.C 15.B 16.A 17.D 18.A 19.C 20.E 21.A 22.B 23.C 24.B 25.D 26.D 27.B 28.D 29.C 30.A 31.D 32.B 33.A 34.E 35.C 36.D 37.B 38.D 39.D 40.D 41.D 42.C 43.D 44.C 45.A 46.A 47.B 48.B 49.C 50.B 51.E 52.D 53.C 54.E 55.B 56.A 57.D 58.E 59.B 60.D 61.B 62.D 63.B 64.D 65.B 66.D
二、不定项选择题
1.BD 2.BE 3.BD 4.ABC 5.ABCD 6.ABC 7.D 8.ABCD 9.ABC 10.ABCD 11.ABE 12.BC 13.ABC 14.BD 15.AC 16.ABC 17.BD 18.AC 19.ABCD 20.AB 21.BD 22.AB 23.ABE 24.ABCD 25.AC 26.BD 27.AC 28.ABCDE 29.ABCD 30.ABC 31.ACDE 32.AC 33.ABCD
三、名词解释
1.氮平衡:是通过测定摄入食物中的含氮量(即摄入氮)和粪、尿含氮量(即排出氮)来研究体内蛋白质代谢状况的一种实验。
2.必需氨基酸:是指机体需要又不能自身合成,必须由食物摄入的氨基酸,共有8种:
苏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色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甲硫氨酸。
3.食物蛋白质互补作用:几种营养价值较低的蛋白质合理调配混合食用,因所含必需氨基酸可相互补充故可提高其营养价值。
4.氧化脱氨基作用:是指L谷氨酸在L谷氨酸脱氢酶作用下脱氢脱氨基生成氨和α-酮戊二酸的过程。
5.转氨基作用:在转氨酶催化下,一种氨基酸的α-氨基转移到另一种α-酮酸上,生成另一种氨基酸和相应的α-酮酸。
6.联合脱氨基作用:转氨酶与L谷氨酸脱氢酶或腺苷酸脱氨酶联合作用脱去氨基酸的氨基。
7.一碳单位:指某些氨基酸在代谢过程中产生含有一个碳原子的有机基团,如甲基、亚甲基、次甲基、甲酰基、亚氨甲基等。
8.蛋氨酸循环:又叫甲硫氨酸循环,指甲硫氨酸经S腺苷蛋氨酸、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同型半胱氨酸,重新生成甲硫氨酸的过程。
9.苯酮酸尿症:指体内苯丙氨酸羟化酶缺陷,苯丙氨酸不能正常转变成酪氨酸,因此苯丙氨酸经转氨基作用生成苯丙酮酸、苯乙酸等,并从尿中排出的一种遗传性疾病。
四、简答题
1.答:未被消化的食物蛋白质与未被吸收的蛋白消化产物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发生分解,称蛋白质腐败作用。腐败作用的方式有脱氨基、脱羧基、氧化、还原等方式,产物有氨、二氧化碳、胺类、酚类、吲哚、甲基吲哚、硫化氢、少量脂肪和维生素,除后两者可被利用外,其余腐败产物均为废物或有害物质,大部分随粪便排出,少部分吸收后在肝脏处理、解毒。
2.答:主要有转氨基作用、氧化脱氨基作用和联合脱氨基作用,其中最主要的方式是联合脱氨基作用。氧化脱氨基作用:是指L谷氨酸在L谷氨酸脱氢酶作用下脱氢脱氨基生成氨和α-酮戊二酸的过程。转氨基作用:在转氨酶催化下,一种氨基酸的α-氨基转移到另一种α-酮酸上,生成另一种氨基酸和相应的α-酮酸。联合脱氨基作用:转氨酶与L谷氨酸脱氢酶或腺苷酸脱氨酶联合作用脱去氨基酸氨基。
3.答:氨的来源:氨基酸脱氨基作用;肠道吸收的氨;肾小管上皮细胞分解谷氨酰胺产氨。氨的运输形式:丙氨酸葡萄糖循环;谷氨酰胺转运。氨的去路:合成尿素,是最主要的去路;合成谷氨酰胺;参与合成非必需氨基酸。
4.答:尿素主要在肝脏经鸟氨酸循环生成,肾脏和脑组织虽可合成,其量甚微。鸟氨酸循环前两步在线粒体,后三步在胞液进行。尿素分子中的碳来自二氧化碳,一个氨基来自氨,另一个氨基来自天冬氨酸,天冬氨酸可由草酰乙酸接受外来氨基补充。每合成1分子尿素消耗3分子ATP共计4个高能磷酸键。鸟氨酸循环的重要酶有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Ⅰ和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酶。
5.答:α-酮酸的代谢去路有:经氨基化生成非必需氨基酸;转变为糖和脂类(据此氨基酸分为生糖氨基酸、生酮氨基酸、生糖兼生酮氨基酸);氧化供能。
6.答:蛋氨酸循环:又叫甲硫氨酸循环,指甲硫氨酸经S腺苷蛋氨酸、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同型半胱氨酸,重新生成甲硫氨酸的过程。甲硫氨酸循环是甲硫氨酸代谢的主要途径,其中生成的S腺苷甲硫氨酸(SAM)是体内最主要的甲基供体。甲基化作用具有广泛的生理意义。SAM还参与肌酸的合成。
7.答:一碳单位是指某些氨基酸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含有一个碳原子的有机基团。一碳单位的辅酶或载体是四氢叶酸,有四种氨基酸参与一碳单位的生成和代谢,它们分别是丝氨酸、甘氨酸、组氨酸、色氨酸(蛋氨酸可直接提供甲基)。5种一碳单位可相互转变,唯甲基四氢叶酸不能转变为其他类型的一碳单位。一碳单位的生理功能是作为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的合成原料,由蛋氨酸的活化形式SAM提供的甲基可参与体内广泛的甲基化反应,一碳单位代谢是联系氨基酸与核酸代谢的枢纽。
(第八章)核苷酸代谢
一、单项选择题
1.A 2.D 3.E 4.A 5.A 6.C 7.B 8.D 9.A 10.C 11.D 12.D 13.C 14.B 15.B 16.D 17.A 18.A 19.A 20.A
二、多项选择题
1.BC 2.BCD 3.ABCD 4.AC 5.ABCE 6.ABCD 7.AC 8.ABCE 9.BCE 10.AC
三、名词解释
1.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利用磷酸核糖、氨基酸、一碳单位、二氧化碳等简单物质为原料,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合成核苷酸的代谢途径。
2.核苷酸补救合成途径:利用体内游离的碱基或核苷,经过简单的反应过程合成核苷酸的代谢途径。
3.痛风症:由于嘌呤代谢相关酶的缺陷或肾功能障碍引起患者以血尿酸含量增高为特征,导致尿酸盐沉积于关节、软组织、软骨及肾等处所引起的疾病。
四、简答题
2.答:PRPP是酰胺转移酶的底物,反馈激活该酶;AMP,ADP,ATP,GMP,GDP,GTP是产物,反馈抑制该酶。
3.从以下方面比较嘌呤、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的不同。
(第九章)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B 4.D 5.E 6.D 7.C 8.C 9.B 10.C 11.E 12.C 13.C 14.A 15.D 16.B 17.D 18.B 19.D 20.A
二、多项选择题
1.CE 2.BCE 3.ABCD 4.BCDE 5.BCE 6.ACE 7.ACE 8.ABCDE 9.ACD 10.DE
三、名词解释
1.变构酶:有些代谢物能与酶活性中心外某些基团结合,使酶的空间构象发生改变,从而导致酶的活性发生改变,这种调节称为变构调节,而受变构调节的酶称为变构酶。
2.限速酶:在一代谢途径的一系列酶系中,活性最低,催化的反应速度最慢的酶叫限速酶,该酶活性的改变将影响整条代谢途径的反应速度。
3.酶的化学修饰:在另外一些酶的作用下,使酶分子中的某些化学基团与另外一些化学基团进行可逆的共价结合从而改变酶的活性,这种酶活性的调节方式为酶的化学修饰。
四、简答题
1.答:(2)①葡萄糖:血液中葡萄糖浓度升高且高于正常值(高于6.9mmol/L)。由于胰岛素具有促进脂肪、肌肉细胞摄取利用葡萄糖,增加葡萄糖氧化,促进糖原合成,抑制糖异生及促进脂肪合成等作用,因而可降低血糖浓度,该患者血中胰岛素含量大大降低因而出现高血糖。②酮体:病人血中酮体水平增高。该病人由于血中胰岛素水平大大降低,糖分解代谢供能受到影响,转而动员脂肪,由于脂肪动员增加,脂肪酸氧化加速为酮体合成提供了大量原料乙酰CoA,因此酮体合成增多。如果超过肝外利用能力,血中酮体水平增高可导致酮症酸中毒。③自由脂肪酸:由于脂肪动员加速,脂肪水解的产物脂肪酸释放入血导致自由脂肪酸含量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