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2010年中国金融市场分析与预测
8924700000038

第38章 2010年中国艺术品投资市场发展分析和预测(2)

从以上的数据中我们可以乐观的看到,中国的当代艺术市场仍然具有十分可观的发展前景。此次金融危机而引起的指数下跌并非来自当代艺术拍品的价格下跌,而是来自各大拍卖公司在金融危机环境下所做的战略调整,主要是针对当代艺术专场的数量和当代艺术品的上拍数量的减少。可以预言,在金融海啸的洪流涌过之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将会延续之前的繁荣发展。

4.中国瓷器杂项市场现状分析

“瓷杂工艺品”是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传统项目,瓷杂拍品以其独特的不可再生性一直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8年春季拍卖会上,成交金额前100名的最高价拍品中,瓷杂工艺品占了54件高居榜首,成交额达到了13.42亿元人民币,占总成交额的10.71%,可见瓷杂工艺品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中的重要地位。多年来,瓷杂工艺品一直是香港佳士得、香港苏富比等大型拍卖公司的战略优势板块,瓷杂工艺品市场的稳定发展对推动整个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2008年秋季,受全球金融海啸的震动,整个艺术品市场走势急转直下,瓷杂板块也随着整个市场的波动而有所跌落。2008年秋拍,瓷杂板块总交易额较春拍环比下降33.54%,平均成交单价由春拍的24万元下降到了14万元。

尽管如此,相比于其他板块,瓷杂艺术品仍然是市场高成交额专场的主要支撑点。与2008年春拍一样,2008年秋季拍卖按成交金额排名前10的专场中有6场次为瓷杂,3场次当代艺术,瓷杂板块专场总数达到144场,相比2008年的138场还要多出6场。同时,从成交比率专场排名来看,2008年秋拍拍卖高成交比率专场体现出的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名家藏品专场居多,前十名的专场中名家藏品专场占5场。2008年秋拍超过1000万成交价拍品共40件,其中瓷杂有19件,占48%;比对2008年春拍1000万级拍品127件,瓷杂62件,占49%的比例虽接近,但绝对数量相较甚远。

2009年春拍,瓷杂市场不但没有升温,反而有进一步回落的趋势。2009年春拍瓷杂板块成交额较2008年秋季环比下降39.08%,上拍件数下降40.20%,成交比例下降1%,成交件数环比下降40.33%。在成交金额前十名的拍品中,瓷类艺术品仅占两件,最高价为香港苏富比公司拍出的清乾隆粉青釉浮雕芭蕉,成交价4200万元,比2008年同期减少了近60%,比上一季度减少了23%。可见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各大拍卖公司对瓷杂板块也进行了一些战略调整,尽管专场数量和总的上拍比例没有减少,但高价拍品的数量有所紧缩。

这种调整性紧缩将成为金融危机时期瓷杂拍卖市场的主要发展趋势。

(三)中国艺术博览会市场:稳中有升,功能凸现

近年来,随着中国艺术市场的繁荣,各式各样的艺术博览会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作为艺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博览会开始吸引人们更多关注的目光。中国第一个艺术博览会诞生于1993年,较之当年的“一枝独秀”,现今的艺博会已经遍布全国。2004年首届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的成交金额就达到2000多万元人民币,而2005年的总成交额更高达5000万人民币;2006年10月黄金周期间,艺术北京博览会成交额为2亿元人民币;2008年4月,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在国贸展厅召开,其成交额也超过了2亿元人民币。

2009年是超出大家预期的一年,3月份第七届全国工艺品、旅游品、礼品博览会暨第十二届春季(大连)中国古玩艺术品博览会在大连召开,展会期间实现成交额和意向协议额共1.81亿元,比去年增幅近10%;4月份,艺术北京2009当代艺术博览会实现艺术品成交额7000万元人民币;7月份同是在大连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暨古典家具、收藏品博览也让各参展商喜出望外,展会期间共有16%的展商直接签订订单,64%左右的展商达成了合作意向,实现成交额和意向协议额共2亿元;8月,第五届中国(长春)民间艺术博览会在长春国际会展中心举办,这届展会共吸引观众187.5万人次,总成交额达1.08亿元人民币;8月第12届北京艺术博览会也同样引人注目;9月上海艺术博览会,现场成交额超过5000万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800余万元。

虽然仅以成交额一个指标来衡量艺术博览会市场的发展略显片面,但正是其规模的不断扩大,才使其吸引画廊、艺术机构,发掘最优秀的艺术品的功能得以有效体现。目前中国各种名目、不同类型的艺术博览会已经逐渐发挥其集聚效应,将市场的信息流、资金流吸引、汇聚在一起,为推动中国艺术品投资市场走出低迷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2010年中国艺术品投资市场的预测

(一)宏观影响因素分析

1.政治环境——发展的保障

中国艺术品收藏起源于4500年前的夏朝时期,在此后的历史上共出现了五次艺术品收藏高潮。它们分别发生在汉朝初年的文景之治时期、盛唐时期、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清朝康乾盛世时期以及清末至民国初年。不难发现,这些收藏高潮大多出现在政治稳定的太平盛世。正所谓:“乱世黄金,盛世收藏。”一个国家的政治环境对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乃至整体经济运行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当政治环境稳定时,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开始注重精神消费,通过收藏等手段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艺术品市场进入繁盛期。

如今,中国正处在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各方面运行平稳的黄金时期,稳定的政治环境给艺术品投资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同时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的今天,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各国政府也日益清晰地认识到只有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独立性,才能提高国家软实力,才能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中国政府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民族文化。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特别是为了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艺术品市场发展,政府不断完善立法,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都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不断发展的根本保障。

2.经济环境——发展的基础

经济环境对艺术品投资市场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任何市场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存在具有一定购买力的消费者,艺术品投资市场更是如此。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是艺术品投资市场不断发展的物质基础。2008年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对艺术品投资市场造成严重冲击,成交额锐减,成交比率严重下滑,艺术品投资市场走入寒冬,经济环境对艺术品投资市场的影响可见一斑。

为了抑制经济衰退、刺激经济发展,中央政府推出了总达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重点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半年来这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已经初见成效,目前国民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整体表现已经明显好于预期。

具体来看:2009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6.1%,增速较2008年同期回落4.5%,二季度,GDP同比增长7.9%,增速较一季度回升1.8%,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首次回升。上半年,投资增长强劲,带动经济增速回升;国内消费也逐渐回暖,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58711亿元,同比增长15%,扣除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上涨影响,消费的实际累计增速也呈现出持续上行态势;上半年消费拉动GDP增长3.8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3.4%;8月CPI和PPI降幅首现“双收窄”,显示出中国经济正在逐渐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货币供应量方面,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余额高达56.9万亿元,同比增长28.5%,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1.2个百分点。

在消费稳定较快增长,投资增速持续加快,信贷增速创历史新高,企业利润开始回升的背景下,中国经济走出低谷的趋势开始明晰起来。对于艺术品投资市场而言,经济的复苏将会为其逐渐走出低谷提供不竭动力。首先,在目前宽松的货币环境下,资本市场已经提前复苏,居民资本收益增加,收入提高使得人们开始再次关注艺术品投资,市场人气开始恢复;其次,艺术品投资市场在经济危机冲击下的过度反应提高了艺术品的投资价值和收藏价值,经济条件的改善使得艺术品投资者和收藏家开始趁机“抄底”,这也将逐渐推动市场复苏;最后,企业利润的回升必然导致今后其投资活动的增加。在中国艺术品投资市场上企业投资占据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企业投资的恢复将逐渐催发艺术市场今后的繁荣。

3.文化环境——发展的不竭推动力

中国艺术品投资市场的发展无时无刻不受到整体文化环境的影响,健康良好的文化环境对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国民的修养和素质是影响艺术品市场长期走势的重要因素。随着国民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的逐步提高,文化艺术领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通过购买、收藏艺术品来修身养性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这种背景之下,人们对艺术品的需求加大,必将带动艺术品市场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事业发展迅速,成绩斐然。首先,30年来中国文化产品数量迅速增加,文化艺术精品不断涌现;其次国家公共文化投入大幅提升,公益文化事业发展迅猛,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文化生活环境;再次基本文化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