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味书屋与寿氏家族
8924600000025

第25章 三味书屋及其主人(1)

寿宇

一、三味书屋的含义

一般对三味书屋的解释,都是以三种味道来形象地比喻读诗书、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这主要是从古籍中寻找出来的根据,我叔父寿洙邻好像赞成这一意见。但我自幼以来,不止一次的从我祖父寿镜吾、父亲寿涧邻的口中,所听到解释三味书屋的含义,我觉得这才是三味书屋的真义。从我祖父和父亲的行动中,也说明这种解释是符合我祖父作为三味书屋真正主人之一的人,把原来的三“余”书屋改为三“味”书屋的原因。

我祖父对三味书屋含义的解释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祖父解释:“布衣”,就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作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羡慕、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所谓“诗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以及诸子百家等。祖父只说这是曾祖父寿韵樵亲手拟定,叫他的子孙认真体会,身体力行的。祖父并没有引经据典,来说明意义的出典和根据。因而我所知道的,也就只此而已。

我祖父是个孝顺曾祖父的人。他忠实遵守父训,立志不当官,也反对和禁止他的儿子去当官。我父亲是比较安分守己,遵循祖父意志的。而我叔父很有才学,一心要考个官职,据洙邻婶母多次对我们说:“你们爷爷不许叔父去应考,在那年快接近考期的前几个月,就把叔父锁在楼上房间里,每顿饭都叫人送去,不许他出房门。可是,后来你叔父用一根麻绳绑捆在窗门上,自己缘绳而下,逃出了楼房,终于去北京应考了。”婶母说的情况,知道的人很多。后来叔叔得了朝考一等第一名,当上了吉林省农安县的知县。我祖父就大骂叔叔不孝,骂了很长一个时候。

而我父亲,则是遵守“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也不敢去参加县外的考试,就在家办个私塾,开个中医门诊所。为此,在大门外的墙上,挂了一块“信天庐”的牌子。“信天庐”是我父亲寿涧邻行医所用的别号,在他的处方笺上也刻印有“信天庐处方用笺”字样。有的文章说“信天庐”是我祖父寿镜吾为其居所题的名,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父亲也给别人写写寿文、墓志之类,以此度日,生活很是清苦的。因此,在勉强培养我哥哥大学毕业时,再也无力供我上学。我从初中开始,就由叔叔负担了在上海读初中的全部费用,上高中也补助大部分费用。当我进浙江大学后,因“八·一三”事变,浙江大学多次搬家,我和叔叔失去联系。但解放后,我在人民银行工作时,叔叔有时还给我寄钱、寄药。我叔叔对我真是恩重如山,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他的恩德。但在解释三味书屋的意义上,觉得叔叔是否因为他违拗了祖父的禁令,所以另作解释的。以上所述,——“三味”书屋的含义,只是我根据实际知道的事情而写的。究竟哪个是正确的?我也缺少分析能力,不作评论。

二、我印象中的祖父

当我在三味书屋接受祖父启蒙教育的时候,祖父已是七十高龄的老人了,但精神还很旺盛,教书仍然认真严格。和我同时上学的,约有六七人。

那时,绍兴已有教会办的承天中学和私立的越材中学,以及省立第五中学,都是初中。而附近为纪念陶成章而办的成章小学,规模宏大,学生多,教的是新知识,因而上私塾的学生也就越来越少了。我到十四岁,去上海读初中时,三味书屋好像已没有学生。这时祖父已七十七八岁了。

我接受启蒙教育的课本是《三字经》、《千字文》、《龙文鞭影》之类的书,高年级的学生读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再高一点是《古文观止》,《诗经》已不大读了。《书经》、《易经》则更不读了。

当时,三味书屋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一些为商店当伙计的人材,所以还教珠算,学写字,以及教些商业书信文件、如何订合同、写契约之类的知识。绍兴虽以当师爷出名,但三味书屋没有给学生教授官府用文等方面的知识。

总的说来,还是以培养当个有文化的老百姓为宗旨的。据说,在鲁迅上学时代,有的私塾教如何写八股文和试帖诗,但三味书屋从来不教这种东西,而且反对学这种空洞无物、约束人的思想,而专为应试需要的东西。

我家祖籍在河南中州,家谱中有“尧之子,封于铸”的记载。后去金为寿,这是姓寿的来由。后来,部分迁到浙江诸暨墨城,成为墨城寿氏。再后来,又有一部分家族迁居到绍兴。初在偏门外,镜湖之畔,这里是米行、榨油坊、酒坊的集中地。我幼小时,偏门外还留有寿同昇酒店,父亲常带我到那里,叫我称寿同昇酒店的主人为“海叔叔”。据说,我的高曾祖峰岚公即在那里酿酒、卖酒的。后来大概积了点钱,买下了三味书屋这座房子。三味书屋只是整座房子东面一排侧屋中的一小部分,中间是正屋,西面同样还有一排相似的侧屋。

到了我曾祖父韵樵公的时候,他已不是一个靠酿酒为业的人了,而是爱好诗书、能写字的书香子弟了。但这时,清王朝腐败堕落,卖官鬻爵,人民受官吏压榨、残害,苦不堪言。我们绍兴当官的人家很多,就在我家附近这条街上,从东郭门向西看来,有大夫第、朝议大夫第、谏议大夫第、秋官第等牌匾,挂得一家挨一家的。同时也流传着不少“早为朝中官,暮作囚中犯”的故事。官场倾轧,文字狱遍及全国。我曾祖父觉得官场不但是是非之地,而且认为,为祸国殃民的清王朝去当官,也就是为虎作伥,害人害己。于是把三味书屋的办学方向,也定为子孙的生活道路和方向,不许自己的子孙应考、买官,要甘于“布衣暖,菜根香,品尝诗书滋味长”。到我祖父时代,鸦片战争带来的灾难,降到中国老百姓的头上。五口通商后,其中宁波口岸,就在绍兴附近,绍兴城建起了真神堂,浸礼会办了幼儿院、教会学校,外国人不断涌进绍兴。外国人豢养教徒中的败类,霸占土地、房产,仗势欺人,不可一世。

这使祖父愤恨万分,因而在嘴里常发出骂洋鬼子的骂声。我的侄女纪佺,当时在离我家不远的张马弄的一个由浸礼会办的幼儿院上学。有一次纪佺因病有几天没去上学,不料一个外国人忽然闯进大门,经过三味书屋门前,说是来找纪佺探望她,这个外国女人会说很好的绍兴话。这是我当时在三味书屋读书所亲眼看见的。我曾看到一篇文章,说是由于我祖父的外孙范钟鋆在承天中学读书而引来外国人来家的。这是张冠李戴,弄错了。我祖父见到了,十分愤怒,说:“谁叫这洋鬼子到我家来的,怎能让洋鬼子来玷污祖先洁净的祖业?你们太不孝敬祖先了。”一直骂了好几天。那时我还在三味书屋读书,便劝祖父不要动怒,再不要生气了。但祖父很不平静,过了不久,他叫人在后院的竹园内,为他自己砌了一个寿坟,以为有他的坟墓在家里,这房子也就不会被外国人霸占去。过了几年,家里人发现放在寿坟里的木材等物,大都腐烂变质,或被虫蛀蚀,才知此处土地太潮湿,是不适宜造坟葬死人的。

从我祖父的言行不难看出,祖父对当时的不良现象很不满,但不是像秋瑾、徐伯荪等先烈那样敢挺身而出干革命,而是采取消极抵抗的态度,如不许子孙当官做老爷,不培养学生做官当老爷的本领等。

我祖父直到晚年,虽然骨瘦如柴,但精神十分旺盛,除了有时爱骂人外,一般仍是谈笑风生,毫无衰颜老态。去世前,也无小病,只因每年阴历七月半,家里要准备许多桌祭祖宗的菜肴,鸡、鸭、鱼、肉比较集中,因而人人都未免要多吃些油腻的东西。祖父一向胃口很好,又多喝了几口黄酒,于是泻肚,拉了几天肚子,人也就被拉垮了,他毕竟已是八十高龄的人了。如果不是这场拉肚子,他也许还能多活好多年。因为总的说来,他的精神是乐观的,生活不富裕,他从无怨言,从没听到过他因生活清苦而发牢骚。骂人是他对不平事件的发泄,骂过就算,主要骂的是洋鬼子。对有些仗势欺人的人,骂个王八蛋。他十分敬爱侠客,对刺秦王的荆轲和虬髯客、大铁锤等人,十分称道,也喜欢对我们讲这类故事。他也百读不厌地背诵、朗读这类传记,常常是自得其乐的高声朗诵。他对项羽,好像比对刘邦好感些,因而有时也要大声念“力拔山兮,气盖世”之类的辞句,却没听他背过“大风起兮云飞扬”之类的歌词。他对亲友不爱富嫌贫,往来关系比较密切的是贫困亲友为多。左邻右舍间,也不爱串豪门富户的门,有时还为被豪门欺侮的长工鸣不平。

我是参加祖父入殓仪式的人之一。我祖父穿的衣衫,都是当时老百姓穿的衣服、长袍、马褂、中式裤子等,共有寿衣十三件,套在一起。当时有专门帮忙做入殓工作的人,入殓前,其中一人站在凳子上,手里拿一杆秤,秤钩上钩了全套入殓衣服。另有一人发问:“衣服多少重?显不显?”这时称衣服的人就大声回答:“百两六斤四,显咯,前面还是后面高。”显不显,是绍兴土话,即“秤杆翘得高不高”的意思。这两人一问一答后,才拿去给死者穿上。

他所说的“百两六斤四”,是指衣服有一百两重,而十六两制的百两,正好是六斤四两。至于一问一答“显不显”,“显咯,前面还是后面高”是取吉利的话,意思是子孙后辈比祖先前辈,人财更兴旺发达,更高更好。在称衣服时,他故意把秤砣往前面移,使秤杆尾部翘起来,形成后面比前面高,也就成了所谓后辈比前辈高的吉利话。这些情况,当时参加入殓仪式的亲友,都是见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