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习问道:中学生高效学习的心理学视觉
8922200000007

第7章 中学生高效率学习观(3)

六、自我调控学习的高效率学习观

案例回顾:宇琦和云轩的情况就像现实中的“我”和“他”。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常常会看到类似的情况。

如果说高一、高二学习成绩不理想是由于不够用功造成的话,到了高三可谓是草木皆兵,人人都开足了马力,为什么基础差不多的同学进步速度会差别如此之大呢?到底是什么学习方法让“云轩们”在高三学习效率会如此高呢?

是他或她的学习基础特别扎实、智商特别高?

是他或她的特别勤奋、意志力坚强、精力充沛、充满信心、有上乘的考试策略和技巧?

是他或她……

为什么在同一间教室里听同一位老师上课,用同样的参考资料复习,做同样的练习试卷巩固,可学习的结果会差别如此之大呢?

检查一下学生学习过程,是不是常常出现这样的情景:

完成老师当天安排的复习内容后,晚自修就变得无所事事,东翻西翻地把时间消磨掉了。

经别人介绍买了不少好的参考资料,都做一遍是不可能的,放弃又不甘心。

学着别人的样子安排自己的学习,结果发现越学越糟,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买了很多参考书,每本都只用了开头的几章……

《吕氏春秋》云:“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别人的方法未必适合,要想取得突飞猛进的复习效果,提高自我调控学习能力显得尤为必要。

1.什么是自我调控学习

自我调控学习(self‐regulated learning)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觉、自主地选择和利用相应的元认知和动机策略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学生通过主动选择去建构、创造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并且能够在选择教学形式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自我调控的高效率学习是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成效的一种学习,与传统的尝试错误型的学习和经验积累型的学习存在着本质区别。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自我调控学习成为教育心理学领域内研究的一个热点。众多的心理学家,如维果茨基学派、操作主义学派、现象学派、社会认知学派、意志理论学派及信息加工心理学,都对这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社会认知学派的Zimmerman指出,过去是许多教育改革都强调学校和教师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哪些帮助,而自我调控学习则强调学生完全能够使用各种不同的学习策略和动机策略来促进自己学习。这些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对学生发生的事(happen to students),而是由学生发生的事(happen by student)”。

新的一轮教育改革正在我国蓬勃展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本次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通过了解学生的自我调控学习有关因素的变化规律,有助于我们对许多与学生学业成就及发展的现实问题进行解释,去主动地创设有利于学生自我调控学习的教学环境,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自我调控学习的动机应该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学习的方法是有计划的或经过练习已达到自动化的,学生的学习时间应是定时而有效的。自我调控学习的学生能够意识到学习的结果并对学习过程做出自我调控;他们能够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和社会环境。

2.有关学生自我调控高效率学习的研究

自我调控学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调控过程,在影响学生自我调控学习的众多因素中,学习策略、元认知水平、成就目标、任务价值、动机、自我效能等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它们综合影响着学生的自我调控学习水平。目前为止,研究主要涵盖了以下四个方面:

(1)学习策略研究

关于学习策略的主要研究方向可概括为以下三类:相关研究、发展研究和培养研究。相关研究,指学习策略与个性因素、任务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例如,Zimmerman指出,学习策略作为学会学习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重要的影响。谷生华等、王振宏、刘瑞萍等考察了动机因素、学习策略、智力水平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结果表明,学习策略与学业成就呈显着相关,并与学业成就存在着因果关系。发展研究,学习策略的掌握与运用是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与文化教育有密切的关系,这类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年龄或能力不同群体的特征对比上。例如,朱智贤、林崇德曾指出,个体思维的发展存在着关键期和成熟期,初中二年级是思维发展的一个飞跃期,高中一、二年级则是思维和智力活动的初步成熟期。培养研究,强调学习策略的训练,并力求策略训练的情境化及习得策略的迁移。赫伯(Heaber)的内容指导教程,用来提高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学生独立地学习和理解教师指定的学习材料的能力等等。学习策略的研究在我国通常称为学法研究或指导。学习学、学法指导在一些学校已成为一门正式课程在学校开设,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学习动机的研究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在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形成起来的,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对学生的学习有着不同的要求,所以反映在学生头脑中的学习动机是非常复杂而多样的。教育实践和教育心理学实验都表明,学习动机推动着学习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指向特定的学习活动。沃建中等从四个角度研究了我国中学生成就动机发展的一般特点。结果表明:随着年级的上升,学生的成就归因、动机等基本保持平稳的发展趋势,但在不同维度上其发展变化的趋势和水平各有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3)学生自我效能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我效能感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也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研究者最感兴趣的当然是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成绩的关系。Mccarthy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息息相关;班杜拉等人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水平可以准确预测学生的学业成就水平。Zimmerman和Martinez Pons研究指出,自我效能感与学生的组织、评价、计划、目标设置、控制等学习自我监控行为都呈现出显着正相关。国内学者周勇、周国韬、王振宏等的研究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成绩存在着密切相关。

(4)元认知研究

“元认知”(metacognition)一词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弗拉维尔(J.H.Flavell,1976)在《认知发展》一书中首先提出的。30多年来,这一在美国认知研究领域中出现的新概念、新思想已成为心理学界广泛、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董奇、周勇(1994)研究表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其学习的自我监控水平一般都较高,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则正好相反。这说明,在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水平已成为影响其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Martin和Ramsden通过对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对照实验发现,结合学科教学进行元认知训练后,实验组的学生比对照组更多采用深层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发生了质的飞跃。

3.中学生自我调控学习模型

Zimmerman自我调控学习者不仅能够对内在学习过程作出主动控制和调节,而且能够在外部反馈的基础上对学习的外在表现和学习环境作出主动监控和调节。

Zimmerman认为,就心理过程来讲,自我调控学习可以分为计划、行为或意志控制和自我反思三个连续的阶段。

计划阶段:主要涉及任务分析过程和自我动机性信念两个方面。任务分析过程又包含两种子过程,一是目标设置,一是策略计划;前者指确定具体的、预期性的学习结果,后者指为完成学习目标而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自我动机性信念是学习的内在动机性力量,是学习的原动力,对学习过程具有启动作用。

它主要包含自我效能、结果预期、内在的兴趣或价值、目标定向等成分。

行为或意志控制阶段:主要包含自我控制和自我观察过程。自我控制过程帮助学习者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任务上;自我观察是指对学习行为的某些具体方面、条件以及进展的跟踪。准确、及时、全面地自我记录是自我调控学习者常用的有效自我观察手段。

自我反思阶段:主要涉及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两个过程。自我判断又包含自我评价和归因分析两种过程:前者是指对学习结果与预期目标的一致程度以及学习结果的重要性的评判;后者是指对造成既定学习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

自我反应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自我满意,这是基于对自己学习结果的积极评价而做出的反应。二是防御性反应或适应性反应,防御性反应是为了避免进一步学习失败而消极地应付后继的学习任务,适应性反应是在学习失败后调整自己的学习形式以期在后继的学习中获得成果。

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简洁地表达出来。

当然,综合地考虑影响学生自我调控式学习的各项因素对学生学业成就的作用,了解高中学生学习策略等多项因素的发展状况,对帮助更多的学生顺利完成高中阶段课程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自我调控学习,对影响学生自我调控学习的四项因素持动态发展的观点,自我调控学习的心理学研究成果能帮助学生高效率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