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乱世风华爱成殇:萧红
8894600000005

第5章 错落人生--奔赴崭新的世界(2)

后来还听说,萧红的生活难以为继,不得不常常带上几册书到旧书摊上去卖,日复一日地把书给掏空了;她每天坚持徒步上学,原因是连买电车票的钱也拿不出来……

这些寒苦里的忍耐,定是不好受的,而萧红如此坚持,也正是她骨子里不愿屈服的个性。

九月的时候,北京的天气开始变冷了,萧红还是穿单衣上学。同学们见了感到好奇,一个接一个地问道:

“你真耐冷,还穿单衣。”

“你的脸为什么紫色的呢?”

“倒是关外人……”

她们一边说着,一边用女性特有的猜疑的眼光看她。

如此碎语,致使一颗高傲的心受伤了,远比寒冷更难受,更让她觉出辛酸。

花季里的少女,原本应该是烂漫地舞动青春的好年华,她却独尝苦涩。

三年以后,萧红写了一篇名为《中秋节》的短文,记述这段饥寒交迫的日子。从那段文字中,我们清晰可见的是她回忆中的小院落是森凉的,枯干的枫叶和瓶子座在院心,不时地有小圆枣从头上落下,她想到枣树的命运在渐渐完结,而蜷缩在墙根的落叶是哭泣着的。

她憧憬的火光已经幻灭,心中是一层层死灰堆积起来,半年的北平生活,快乐有过,而更多的,却是一个萧索的终结,理想的华裳层层褪色,裸露而出的,是无奈的人生和漂泊命运。

元旦的一天下起雪来,这时,萧红仍然穿着薄得透明的单衣,全身结了冰似的,开门望了望雪天,已经不是第一场雪时的心情了。一触到寒冷,她便快速地跑回床上,床上也结了冰似的,没有一丝暖意,身子也暖不热,倒是反被寒冷一点点吸走。

屋子里没有一个角落可以躲避刺骨的寒冷。她颤抖着,努力抵御着,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等陆哲舜回来,等一个自己都觉着假的幻想,可是除了等,她还能做什么呢。直等到太阳偏西仍不见人,最后,平添了心中几分失望。最后,只得向房东耿妈借了十个铜板,买了烧饼和油条做晚餐。好在,胃里有些吃食,能继续维持生命。然后,继续新的渴望,新的失落,一次一次看着起落的心事,悲痛着自己的人生,又时而不时地嘲笑自己傻得可以……

一次,李洁吾来访时,萧红躺在床上不起来,寒冷已经将她击倒了。这场景,任谁人见了都辛酸,更何况是平日里的好友,李洁吾转身出去,把自家的被子送进当铺,回来把两元钱交给耿妈,买了煤,生了炉子。虽然不是什么天大的恩惠和救助,但是李洁吾所作,却是给萧红在苦寒绝望中带来了一丝暖意。冻僵的人和心,对于温暖的渴望更是格外强烈,更是超乎常人的珍惜。

当温暖靠近时,心中苦愁,似也驱走多半。

冰冻的意识苏醒,严酷的问题将摆在眼前,在家庭迫降的时刻,陆哲舜已经是缴械投降了。萧红心里明白,回头走只能是一条死路,她将面临比从前更多的沉重和苦难。

她想倔强地坚持,不想委屈的活着,可想如今,没有了同伴,剩下单枪匹马又如何可以抵抗?有心而无力,本以为前面就是渴望已经的自由与光明,却不曾察觉,这一遭走来,不过是飞蛾扑火罢了,浮光里掩映的只是一个壮美的虚影儿,毫无意义。

失望过后,她心中残留的,是自责,她无数次责问自己:为什么如此轻易地就相信了一个男人? 这使她明白一个残酷的道理,寄望于他人,在任何时候,便都会有被抛却的可能。怨不得别人……

刚刚踏上世途,难道这么快就走到尽头了吗?她不想,可就算是再不情愿,却也是无可奈何春去也,前路里,望不到边的黑暗于迷蒙。

她像是一簇误落冬季的春花,在冬日的寒风冷雪中颤怵,无力绽放,无力前行。她甚至不愿清醒,因为她会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绝望。只想蜷缩在梦与理想的幻境,在蓝天碧水中悠然独舞。

3.浮萍梦归

风拂着雪瓣,呼啸着一阵阵刺骨的深寒,仿佛是一场在例行一场盛大的拷问,而前赴刑场的,正是那一簇缥渺的孤红。

这是一个封建时代的声音:你无根无叶,何以扰乱着旧序的礼教轮回。社会法则中三从四德的礼数,你何以要一支独秀,傲风而翔。你那烂漫的自由理想之梦,不过是一场徒劳的花事,还未及灿烂,却要被吞在寒风中……

最后,萧红的抗争还是宣告失败,她回到呼兰,而在回去之后就立即被转移到阿城县福昌号屯。

可想而知,在一个封建的社会,一个封建的家庭,萧红如此大张旗鼓地叛逆逃婚离家出走,当最终以失败归来的时候,她要面对怎样的压力。

萧红自知自己的行为会惹怒家人,但是有些后果是她完全不曾料想到的。据说,她败坏了王家的声誉,王家单方面解除了婚约。

接下来,一连串的恶性结果产生,像是一个多米诺骨牌的游戏。他的父亲张选三因为此事使而道德形象受损,进而张选三被撤销了省教育厅秘书的职务,调到巴彦县教育局任督学。职务和地位一落千丈。萧红的弟弟张秀珂也因为萧红收到了很大影响,所以为了逃避舆论的干扰,才从呼兰转学到了巴彦,连堂弟从哈尔滨转到巴彦上学,都与萧红有关……

牵一发,动全身,萧红离家出走的举动,牵连着整个家族,与其相牵扯的事情都走向了一个恶果。而最后,所有怨怒,在萧红回归之时,都抛回给了萧红。如此一来,形成了一个恶性的圈。

当至亲带来的是寒冷,这个世界上,还怎么能去相信温暖。

在一次次冷眼寒语的刺痛后,她渐渐模糊的悲伤,痛到极致的失望,她对亲情已经再无任何奢求。转而,是心死成灰的沉寂。

寂静,是她绝望的样子。

天不亮便起床,天黑了便睡觉,白天只能在院子里活动。

不似笼中金丝鸟,反而像一个无望的囚徒。没有新书,也没有报纸,得不到外面世界里的任何信息。

这个小屯子就如同一个隔世之地,任外界如何骚乱惊动,它却依旧安然像往日一样平静。

外界革命动荡风雨满楼,而萧红却无任何所知。

她依旧是寂静度日,在每一个明朗的白天里仰望天空,无限遐思,在每一个墨染的黑夜,在炕上翻转反侧。虽然眼界有限,但心海无涯。她满耳是都是墙外呼唤的声音。童年后花园的记忆渐次苏醒,发出幽幽生命的响叫……

大院的生活里,萧红认识不少佣人和苦力,敏感的心灵使萧红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酸辛土地、劳动、麦子、血泪、生命。

这些破碎的镜像,交叠在她的生活里,渐渐地刺激着她的思考。

一个被幽禁的灵魂,她没有力量去拯救苦难,又不能够控制自己不去在意,双层的煎熬啃咬着她的心。

每一个日出日落里,她越发心急,她心中最渴望的就是上学,而眼看着离开学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她还被囚困在大院里。

迫切的期盼促使她在每一天里都在努力地寻找机会。

绝境里总会迸发出一些逃离的途径,有一天,她终于一个人出现在哈尔滨的大街上了!萧红又一次耍了个小计谋。张家的症结无非是萧红与汪家的婚事。因此萧红便将计就计,假意妥协了与汪恩甲的婚事。以置办嫁妆的名义,而有机会离开,同时又有一笔装置费用,这样也就有了经济实力。婆家方面,听说萧红同意了婚事也给她置办了些贵重的衣裳。

为了能够顺利地逃走,她不得不同婆家人费心地周旋。

北京!北京!去北京明明白白是一条自我奋斗的道路,当时败走了,不妨从头再来。社会如此肮脏、恶毒,到处都是齿轮,要摆脱被压榨的命运,除了读书,没有别的出路。

萧红一生留下不少谜团、许多的空洞和暗隙。这一次出走中还有一些我们无可卜知的细节。

在萧红的回忆中,她是不愿意忆起这段往事的,在字里行间那些大大小小的空白处,很有可能正是她把痛苦埋得最深的地方。她不是那类有暴露癖的作家。她愿意把最黑暗的部分留给自己,宁可暗自啮噬自己的内心,也不愿出示他人。这是一种独特的自爱方式。她敏感、脆弱,喜欢流泪,然而却无时不在护卫自己的尊严。

与第一次出走不同,再没有友人的呼唤,也无从作出周密的计划,唯一能做的便是观察和等待。在神圣的时刻到来之前,被无限延宕的折磨可想而知;而当机会一旦来到身边,她必须紧紧抓住并为此付出一切。付出的过程如何其实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敢于付出。她知道,自由不是没有代价的。

萧红渴望自由,因此她就必须要为自由付出代价。然而就算是付出生命的代价,她也要奔向心中的自由之光。

1931年2月末,李洁吾意外收到陆振舜拍来的电报,说萧红已乘车来到了北京。

这个消息让李洁吾非常兴奋,自从萧红回家之后的他一直都非常担心萧红的处境。

他曾经也寄过信给萧红,但是却都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这一天,李洁吾约算好了列车到达的时间,去车站接萧红。可许久的翘首盼望,他却始终没有看到那个期待的身影。

一番思量后,李洁吾又立即返回二龙坑。耿妈开门见到他,就说萧红已经回来,放下行李就去学校找他了。

急切的喜悦和盼望使得两个人错过了相遇。李洁吾又匆匆忙忙地赶回学校,萧红果然坐在宿舍里等他。

当李洁吾看到萧红的时候,完全呆住了,萧红的变化太大了,似乎变成了另一个人。

萧红穿着一件貉绒领、蓝绿华达呢面、狸子皮里的皮大衣,颇有点阔小姐的派头。举手投足间染了尘世的风情,却始终还是透着些学生味的青涩。李洁吾甚至揉了揉自己的眼睛。他要确保自己看见的究竟是萧红,或者是萧红的什么亲戚。

没错,她的确是萧红,一个朵经历了磨难洗礼的花,如今看来,更显红艳。

久别重逢,两个人自然是有说不完的话,更多的谈话内容是关于李洁吾的情况,还有学校的事情。提及到萧红在家的情况,她就是是笑笑,然后又转向其他的话题。

每个的心中都有一块不可触摸的痛,它柔软、敏感、纤弱,时时刻刻地催人清醒。同样,萧红把这样一段经历埋藏在了自己心底。她想要涣散掉那段痛苦的记忆,就算是忘不掉,她也不希望再被提起。

聪明的敏感的李洁吾也就不再问了,他知道那是萧红不愿触及的伤疤。

相逢非常喜悦,两人兴奋地聊了很久才各自回去。第二天,李洁吾又去看萧红,而萧红忽然病倒。她一直发高烧,脸色苍白,精神恍惚。李洁吾看萧红一人孤孤单单,每天都赶来照顾她。陪她聊天,给她熬药。一个星期左右,萧红的病情才开始好转。仿佛又回到了之前的那段时光。

对于萧红来说,那一周的病痛,仿佛是又一次劫难。所有的人生故事,都像是重演了一遍,耗尽了她所有的精神。

每一朵花,总有它绽放的理由,而萧红这多鲜艳的花蕾,一直都渴望着自由,那么,在经历了一重重凄苦的风雨后,她定是要绽放得更美、更艳、更饱满。

此刻萧红心中最惦念的,也就是上学的事情了,新的思想,新的知识是她深深渴望的。

这时,陆振舜又来信托他照顾萧红,希望能够帮助萧红继续上学。但对于入学的事情,他告诉萧红,以自己的经济状况无力应付,建议等陆振舜来北京以后再说。

欢欣之后,又是失落,一轮一轮的折磨着萧红的心。任理想再好也还是难倒在了现实跟前。她一个穷学生,又是一个外地人,根本没有能力的解决自己的学费问题。萧红虽然着急,也只好同意了。

古今多少人,多少事,都跌落在了理想与现实的山涧。其中苦痛,自然也不必分说。无助的萧红,只能等待,等待来自于陆哲舜的一线希望。

等待的日子总是漫长,一颗焦灼渴盼的心,却等来了另外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