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菜根谭全鉴
8832900000032

第32章 功业成败:勉励现前之业,图谋未来之功(6)

他的人生之路每一步都走得一帆风顺,都是让人眼热的大单位。然而张思民背靠大树不乘凉,人要走进阳光,他说“要太阳注视我”!

“要想干大事,还是要办自己的公司”,他终于在一天早上起床之后把所有的问题都翻来覆去想通想透了。“到深圳去,那里改革的大潮正猛,是大展宏图之地”,他把这个严肃的决定告诉新婚不久的妻子时,得到的是理解和支持。

此时,正值中信公司派员赴深圳投资部工作,张思民积极报名并获批准。

1988年11月,他怀揣美丽的梦想,携妻离开了首都,离开了刚刚营造好的小家。

一日,一个人手拿着一个海洋开发的科技项目来到了中信公司深圳分公司,声称海洋开发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只要稍作投资便可大获收益。财大气粗的中信公司也许是正忙于更大宗买卖而无暇他顾,或许是觉得这个项目太小而不值得花太多工夫,便拒绝了来人的要求。

张思民在一旁暗暗着急,他凭直觉觉得这是一个大有可为的项目,海洋开发当时在国内虽属刚刚起步但却有着无限的潜力,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这个项目就是日后闻名全国的海洋滋补保健品,也是海王集团拳头产品的金牡蛎。

1989年5月,26岁的张思民郑重地向中信投资部递了辞呈,同年7月8日,属于他自己的深圳工贸公司(海王集团前身)在蛇口石云村住宅楼里的3间普通民房里宣告成立。开始迈出了商海生涯的第一步。

落实到人们自身,“自然”就是指人的天然本性,也就是人的真性情、真思想,所以“自然”又与虚伪相对。在老庄那里“真”与“自然”是一个意思——真的也就是自然的,自然的同样也是真的。

自然是一个人性情真诚的极致。

就当今做事来说,要想做大,要想做好,依然当有蛟龙腾云入海之志。绝不可自甘平庸、故作清高,而是要善于“走得出,进得来”。走得出,就是要有“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追求,这是学习与见多识广的绝好机会,是充实内在功力的重要方面。进得来,就是要通过知识面的扩展,以及内在功力的增强,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抱负,开辟美好的事业。

【原典】

小处不渗漏,暗处不欺隐,末路不怠荒,才是个真正英雄。

【译释】

在细枝末节的小事上也要处理得一丝不苟,不能留下漏洞;在无人所见的暗处也要心地正直,处事公正;在遇到窘迫的境地时也不放弃追求。这样才是个真正的英雄好汉。

大处着手,小处着眼

小处不渗漏,暗处不期隐

意志、品德、待人,无不从小处做起,而能成大事者关键是志向远大,胸怀宽广。周恩来在国宾馆看到工作人员把口水吐到了地毯上,并没有去训斥,而是亲自用手巾把口水擦掉。身教胜于言教,小事中见伟大。大人物如此,小人物同样,欲有为者应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大学的校园里,并肩走着两个人:一个中国大学生,一个外国留学生。中国学生已经大四了,学国际经贸的,他很想走出国门看一看;外国留学生热爱中国悠久的文化,他到中国来是为了学习汉语。两人经常在一起聊天,一个为了练习口语,一个为了多打听国外留学的消息。

一天,两人又在校园的大道上边走边谈,照例中国学生又问了许多关于出国留学的事,外国留学生也仍旧细心地回答,最后,外国留学生问道:“你出国以后还想回来吗?”

“你觉得呢?”中国学生反问道。

“多数留学生出去以后,只要有机会,他们都是不愿意回来的。除非他们实在是混不下去了。”外国留学生笑了笑。

“我是愿意回来的……我觉得祖国还是很需要我们的,特别是需要那种从国外能带回来本领和技术的人才。以前这种人才的确回来得很少,难怪有人说中国的留学生是为外国的企业准备的……不过我是爱国的那种。”两个相视一笑。

中国学生伸手往裤兜里掏烟,忽然,“砰”的一声,一个小东西从他裤兜里掉了出来。两人几乎同时向地上看去,一枚一角的硬币躺在两人中间。中国学生“嘿”了一声,不屑地对着沾了土的硬币就是一脚,硬币“嗖”地飞出去了三四米。

外国留学生大叫一声:“Oh!NO!”

中国学生惊讶地呆望着他,不知他为什么说“不”,不就是一角钱吗?

“难道你不知道,硬币上有贵国的国徽吗?”外国留学生一字一句地说道,显然有些愤怒。

中国学生什么也说不出来,呆呆地站在那儿……

虽说大礼不辞小让,可是许多生活中的细节都不仅仅是自己一个人的事,它关系到其他人的利益和整个社会的秩序和风气,同时也是自身教养的充分展现。一件小小的事情就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越是小的地方,越能体现出一个人格的高贵与低劣。

【原典】

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知此,可以免蹭蹬之忧,可以消躁急之念。

【译释】

潜伏得越久的鸟,会飞得越高,花朵盛开得越早,也会凋谢越快。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可以免去怀才不遇的忧愁,可以消除急躁求进的念头。

伏久飞高,守正待时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待时而动是所有的人都懂得的道理,但不丧失一切可能的机会、把握火候则是衡量人的能力大小高低的标志。

高洋在未发迹前,就是靠待时而动而得以成功的。

高洋是在他长兄高澄被杀、形势极端复杂的情况下显露出才华的。北周政权的基业是由高欢开创的。高欢本是东魏大臣。在镇压尔朱荣残余势力中掌握了东魏的实权,专朝政长达十六年之久。高欢死后,长子高澄继立。高澄心毒手狠,猜忌刻薄,上无礼君之意,下无爱弟之情。高洋当时已十八岁,已通晓政事,走上了政治舞台,对高澄的地位构成威胁。如果他精明强干、才华外露的话,必然受到乃兄的猜忌防范,也会引起属下僚佐的注意。

高洋字子进,史书上说他颇有心计,遇事明断而有见识。小时候,高欢为试验几个儿子的才气智能,让小哥儿几个拆理乱线,“帝(指高洋)独抽刀断之,曰:‘乱者须斩’,高祖是之”。仅此一事就深得高欢的喜欢和重视。后封为太原公。

高欢死后,高澄袭爵为渤海文襄王。因高澄年长,阴有戒心,高洋“深自晦匿,言不出口,常自贬退。与澄言无不顺从”,给人一种软弱无能的印象,高澄有些瞧不起他,常对人说:“这样的人也能得到富贵,相书还怎么能解释呢?”

高洋妻子李氏貌美,高洋为妻子购买首饰服装,稍有好一点的,高澄就派人去要,李氏很生气,不愿意给,高洋却说:“这些东西并不难求,兄长需要怎能不给呢?”高澄听到这些话,也觉得不好意思,以后就不去索取了。有时,高澄还给高洋家送些东西来,高洋也照收不误,决不虚情掩饰,因此兄弟之间相处还相安无事。

每次退朝还宅,高洋就关上宅院之门,深居独坐,对妻子亦很少言谈,竟能终日不发一言。

高兴时,竟光着脚奔跑跳跃。李氏看到不觉诧异地问他在干什么,高洋则笑着说:“没啥事儿,逗你玩的!”其实他终日不言谈,是怕言多有失。如此跑跳更有深意,一则可以彻底使政敌放松对自己的警惕:一个经常在家逗媳妇玩的人能有什么大志呢?二则借经常光脚跑跳之机,锻炼身体,磨炼意志,一举两得。正因如此,高澄及文武公卿等都把高洋看成一个痴人,丝毫没有放在眼中。

东魏武定七年(公元549年),渤海文襄公高澄在与几人密谋篡位自立的时候,被膳奴即负责做饭进餐的兰京所杀,重要谋士陈元康以身掩护高澄,身负重伤,肠子都流了出来。当时事起仓促,高府内外十分震惊。高洋正在城东双堂,听说变起,高澄已被杀死,颜色不变,毫不惊慌,忙调集家中可指挥的武装力量前去讨贼。他部署得当,有条不紊。兰京等几人本是乌合之众,出于气愤才杀死高澄,并没有任何预谋的政治目的,故不堪一击,片刻之间全部被斩首。

高洋下令,脔剖其尸以泄杀兄之忿。接着,就在其兄府中办公,召集内外知情人训话,说膳奴造反,大将军受伤,但伤势不重,对外不准走漏任何消息。众人听了,都大惊失色。夜里,高澄的得力谋士陈元康断气而亡,高洋命人在后院僻静处挖个坑埋掉,诈言他奉命出使,并虚授一个中书令的官衔给他。高澄手握大权时,高欢的许多宿将都铁心保高氏,但当时尚属意高澄而未注意到高洋。所以,高洋的这些应急措施奏效。外人都不知高澄已死,更不知高澄的重要谋士陈元康也被埋在土里,所以马上就稳住了局面。

高洋直接控制了高澄的府第和在邺都的武装力量后,当夜又召大将军都护太原唐巴,命他分派部署军队,迅速控制各要害部门和镇守四方。高澄的宿将故吏都倾心佩服高洋的处事果断和用人得当,人心大悦,真心拥护并辅佐高洋。

高澄已死的消息渐渐被东魏主知道了,暗自高兴,私下里和左右幸臣说:“大将军(指高澄)已死,好像是天意,威权应当复归帝室了。”高洋左右的人认为重兵都在晋阳,劝高洋早日去晋阳全部接管高欢及高澄的武装力量方可真正无忧。高洋以为有理,遂安排好心腹控制住邺都的整个局面。甲午日高洋进朝面君,带领八千名全副武装的甲士进入昭阳殿,随同登阶的就有二百多人,都手持利刃,如临大敌。东魏孝静帝元善一看这种情形,心中恐惧,高洋只叩两个头,对魏主说:“臣有家事,须诣晋阳。”然后下殿转身就走,随从保卫也跟着扬长而去。魏主目送之,说:“这又是个不相容的人,我不知会死在什么时候了。”

晋阳的老将宿臣,一直以来都轻视高洋,当时尚不知高澄死信。高洋到晋阳后,立刻召集全体文武官员开会。会上,高洋英姿勃发,侃侃而谈,分析事理,处理事情全都恰如其分,且才思敏捷,口齿流利,与往常判若两人。文武百官皆大惊失色,刮目相看而倾心拥戴。一切就绪后,高洋才返回邺都为高澄发丧。

高洋早有代魏称帝的想法,一直在窥测风向蠢蠢欲动。但他不是明目张胆死打硬拼,或拉帮结派打击异己,而是“守正”待时。平日里自贬自谦,与兄长融洽相处。但其居安思危,养尊处优时不忘锻炼自己,且能注意时局之变化,注意人才,确是有心计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