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菜根谭全鉴
8832900000031

第31章 功业成败:勉励现前之业,图谋未来之功(5)

总之,李自成心高气傲、唯我独尊的心态,导致他对吴三桂的感受和行为一无所知,只按照自己的意愿一个劲儿地猛攻山海关。吴三桂本来就不是一个有民族大义的人,在自己被逼走投无路之时,他自然会投降清军,更何况多尔衮比李自成做得高明,他与吴三桂杀白马盟誓,相约永不相负,并许以封王封地。就这样,当八旗劲旅突然出现在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面前时,他们竟毫无准备,大惊失色,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想到吴三桂会引清军入关。李自成在西山上发现清兵已经进关,他想稳住阵脚,指挥抵抗,可已经来不及了,只好传令后撤。多尔衮和吴三桂的队伍里外夹击,起义军遭到惨重失败。血腥的改朝换代就从山海关这里开始了。

倘若李自成从一开始就能克服自己傲慢、浮躁的心态,虚怀若谷,礼贤下士,让吴三桂能踏踏实实地归顺过来,历史就大不一样了。即使吴三桂不投降,也应抱着冷静的心态从他的角度去分析一下他的感受和行为,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遗憾的是,李自成陶醉于暂时的胜利中,只顾尽情地享受胜利的果实,完全沉迷在自己的美梦之中。正因如此,当清军入关时,他完全没有准备,惊慌失措,仓促逃离北京。

【原典】

闻恶不可就恶,恐为谗夫泄怒;闻善不可即亲,恐引奸人进身。

【译释】

听到人家有恶行,不能马上就起厌恶之心,要仔细判断,看是否有人故意诬陷泄愤;听说别人的善行不要立刻相信并去亲近他,以防有奸邪的人作为谋求升官的手段。

恶不即就,善不即亲

谗言害人,谗言误国

作为领导者,应该有自己的主见,这样才能上下一心,成事立国。

韩非是战国末期的思想家,原是韩国公子,与李斯同出于荀卿门下。曾多次上书韩王,倡议变法图强,均未被采纳,于是他发愤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思想。韩非天生口吃,因此与别人说话总是结结巴巴。但是他擅长写文章,对人性心理的观察很敏锐,是荀卿门下最优秀的门生。

韩国当时日渐衰败,受到他国侵略,领土愈来愈狭小。韩非屡次向韩王提出建议,要求打破现状。韩王不喜欢口吃的韩非,根本无视他的建议,也不想改革。

韩王身边围绕着只会奉承阿谀的俗人,韩王重用他们,使他们肆无忌惮。但是对国家来说,最重要的却是制定法令制度,以王权治理国家,富国强兵,并寻求真正有才能的人,提拔真正的贤者。

因此,廉明正直的韩非,感叹小人当道及自己的不得志,认清了自古以来王者的政治得失与成败,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书,即所谓的《韩非子》。

韩非受到韩王的疏远,在韩国非常孤独,认为韩国的前途渺茫,他分析天下的形势,认为将来称霸天下者非秦莫属。

水工郑国被派遣到秦国建设大规模的灌溉工程,本来是韩非的策略。后来郑国叛变,巴结秦王,使秦国集中兵力攻击韩国。

郑国在进入秦国时,曾以韩非的书献给秦王政,这就是《孤愤》、《五蠹》二书。

秦王政读后感叹地说:“多出色的一本书,如果能与韩非见一面,死而无憾。”

秦王并不知道韩非这个人。

“韩非是与我同门的韩国人。”客卿李斯惶恐地对秦王说。

李斯是楚国人,与韩非同是荀子的门下,但成绩却不及韩非,后投效秦国,是吕不韦的食客之一,因此能够接近秦王而成为幕僚。

秦王立刻派遣使者到韩国,要求见韩非一面。秦王指名要见韩非,韩王心乱如麻,心想:虽然韩非看起来很不起眼,秦王却想招揽他,或许他真的是一个人才。如果真是人才,实在舍不得出让。而且韩非一直受到自己的冷落,不知会在敌国做出什么对韩国不利的事,因此而深感不安,但是对于秦国的要求又不能加以拒绝。

韩非到了秦国,向秦王上书,建议打破六国合纵的盟约,阐述统一天下的策略,秦王非常高兴。

李斯害怕韩非会取代自己的地位,就向秦王说:“韩非乃韩国公子,秦王想并吞诸侯之地,韩非必定会为自己的祖国韩国打算,而不会为秦国设想,这是人之常情。现在他长期留在我国,一旦遣送回国必将为害我国。最好的方法就是施以酷刑,杀了他。”

秦王听了他的话,逮捕韩非入狱。

韩非虽想为自己辩白,却无法把自己的意思传达给秦王。李斯派人送来毒药,并附带一封信:“秦国重臣对客卿甚为不满,决定将他们全部放逐,当然也不会让他们这么回去,自己服毒自杀吧!”

韩非终于明白,于是李斯送来的毒药解脱了一切。

秦王政很后悔逮捕韩非入狱,于是匆忙下令赦免,但韩非已自杀身亡。

史记中记载,韩非虽然写了完美的《说难》一书,但自己却难逃悲惨的命运,他的悲惨结局就是没有提防谗言的后果。

谗言是诬蔑不实之词。由于别人的胜利,自己的失败,造成自己处于劣势,一时无法打败对手,只能靠谗言的力量来诋毁对方。或是由于对方的功劳高于自己,于是产生了妒忌心理,没有办法宣泄,又不可能击倒对手,只好背后打小报告,进谗言。

【原典】

锄奸杜幸,要放他一条去路。若使之一无所容,譬如塞鼠穴者,一切去路都塞尽,则一切好物俱咬破矣。

【译释】

要想铲除杜绝那些邪恶奸诈的人,就要给他们一条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的路径。如果使他们走投无路、无立足之地的话,就好像堵塞老鼠洞一样,一切进出的道路都堵死了,一切好的东西也都被咬坏了。

穷寇勿追,为鼠留路

要给降者留有一点“生”的余地

人在面临绝境时,大多有三种状态:一是坐以待毙;二是全力挣扎,以死相拼;三是竭尽自己的智慧,积极地寻求摆脱的办法。后面两种状态给那些暂时得势的征服者以深刻警示,就是斩草除根固然重要,但“置人于死地”也往往容易激起更大的反弹力,反而可能会瞬间成败易位。因而在征服者已经把被征服者置于必败之险境的同时,必当考虑要给其留有一点“生”的余地。

河北平定之后,曹仁跟随曹操包围壶关。曹操下令说:“城破以后,把俘虏全部活埋。”连续几个月都攻不下来。

曹仁对曹操说:“围城一定要让敌人看到逃生的门路,这是给敌人敞开一条生路。如果你告诉他们只有死路,敌人会人人奋勇守卫。而且城池坚固粮食又多,攻则会伤亡士兵,围守便会旷日持久。今日陈兵在坚城的下面,去攻击拼死命的敌人,不是好办法。”

曹操采纳了他的意见,城上守军投降了。

乱世之主,一生百战,胜败在所难免。而每一战的胜利,都可能有一批降者,如何对待降者,霸主们或杀或留,自有一番主张。虽然对于降者斩尽杀绝的做法,可以起到斩草除根的作用,但是英明的霸主往往是不杀降的。

曹操打败于毒的黑山军后,于兖州东郡有了立足点,做了名副其实的东郡太守,名声大振后,采纳陈宫策略,决定先平定黄巾,再图取天下。于是曹操向青州黄巾军发起进攻。当黄巾军退至济北时,已是寒冬十二月,衣食接济很困难。曹操敦促黄巾军投降。经谈判后,黄巾军数十万人向曹操投降,愿意接受他的指挥。曹操非常高兴,宣布既往不咎,一个也不加伤害,将其中的老幼妇女缺乏作战能力的,全部安排在乡间从事生产,挑选其中精壮者五六万人,组成“青州军”。

这样,曹操的军事力量大增,终于有了一支同其他势力抗衡的武装队伍。

同时,对于像张绣那样降而复叛,叛而复降,并致使爱将典韦、长子曹昂、侄儿曹安民在南征中丧生的投归者,也不计较其杀子侄及爱将之仇,并表示热烈地欢迎,立即任命他为扬武将军,封他为列侯,还与他结为儿女亲家,为己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在后来的官渡之战中,张绣为曹操打败袁绍立下了战功。

曹操一生,虽然杀了很多人,但他不杀降,确实为壮大自己的力量,向天下人显示了自己的宽阔胸怀和不计私怨的品格,从而为取信于天下,争取更多的智能之士归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曹操的这一做法,得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肯定。他在读《魏书·刘表传》时写了两条有关曹操的批注。《魏书·刘表传》裴松之的注中,有一段说刘表初到荆州时,江南有一些宗族据兵谋反,刘表“遣人诱宗贼,至者五十五人,皆斩之”。毛泽东读到此注,对“皆斩之”的做法是不赞成的,所以,他在“皆斩之”三字旁画了粗粗的曲线,又在天头上写下了这样一条批语:杀降不祥,孟德所不为也。毛泽东的这条批语,表明他对曹操“不杀降”的赞许。

【原典】

机动的,弓影疑为蛇蝎,寝石视为伏虎,此中浑是杀气念息的,石虎可作海鸥,蛙声可当鼓吹,触处俱见真机。

【译释】

好用心机的人,会怀疑杯中的弓影是毒蛇,将草中的石头当作蹲着的老虎,内心中充满了杀气;意念平和的,把凶恶的石虎当作温顺的海鸥,把聒噪的蛙声当作吹奏的乐曲,眼中所见到的都是真正的机趣。

杯弓蛇影,猜疑不和

天下本无事,清者自清之

胸怀坦荡的人不会去管身边的是是非非,志向远大的人无暇思索宵小之事。唯小人与小人在一起便常生是非,相互猜忌,推波助澜,弄得周围的气氛紧张起来。

一个人假如凡事都疑神疑鬼,就会造成俗话所说的“疑心生暗鬼”,本来毫无疑问的事也会弄出风波来。反之假如你居心坦荡对周围事物不存疑心,才能显露人类本性中的真迹。从这个意义来说,天地万物是善是恶,存乎我们的一念之间,一个人总是杯弓蛇影,杞人忧天地生活,哪还有人生的乐趣可言。故“一念”可以豁达开朗,也可能狭隘善妒,从中足见一个人修养的高低。

桓伊是东晋孝武帝时期最出色的音乐家,他尤其擅长演奏竹笛,被称为“江南第一竹笛演奏家”。

当时,宰相谢安由于功劳和名声都特别大,引起了朝廷中一些小人的妒忌。他们恶意造谣中伤,在皇帝面前说谢安的坏话。于是,孝武帝与谢安之间便产生了矛盾。

有一天,孝武帝邀请桓伊去参加一个宴会,谢安也去陪同。桓伊想利用这个机会调解他们的矛盾。因为皇帝和宰相之间不和,对国家和人民是大为不利的,何况,孝武帝是受了坏人的挑拨和蒙蔽,更不应该冤枉了德才兼备、忠心耿耿的谢安。

孝武帝命令桓伊吹笛子,他吹奏一曲之后,便放下竹笛说:“我对筝的演奏虽然比不上吹笛子,但还勉强可以边弹边唱,我想为大家演唱一曲助助兴,还想请一个会吹笛子的人来帮我伴奏。”

孝武帝便命令宫廷中的一名乐妓为桓伊伴奏。桓伊又说:“宫廷中的乐师与我可能配合不好,我有一个奴仆,很会与我配合。”孝武帝同意了桓伊的要求。

那位奴仆吹笛、桓伊便一边弹筝一边唱道:“当皇帝真不容易,当臣子也很难,忠诚老实的没好处,反而有被怀疑的祸患,周公旦一心辅助周文王和周武王,管叔和蔡叔反而对他散布流言蜚语,”桓伊唱得声情并茂,真挚诚恳,谢安听着听着,禁不住泪如雨下,沾湿了衣袖。一曲唱完,谢安离开座位来到桓伊身边,抚摸着他的胡须说:“您太出色了!”孝武帝听了这首歌曲之后,也显露出愧色。君臣之间消除了误会,和好如初。

桓伊在适当的场合,运用自己的音乐特长来劝谏皇帝,收到了用语言所难以达到的效果,不愧为高明之举。他深知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君臣不睦,尤其是君臣相互猜疑,那国家的灾难也就要来临了。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君臣各方面都要不疑神疑鬼,尤其是为人君者,更应不受蒙蔽,要心中有数,善于用人才行。

作为臣子,应该怎么去处理这个问题?是借机挑拨,以便使自己飞黄腾达?还是以自己的努力去尽力弥补君臣之间的嫌隙?桓伊从大局出发,作出了正确的选择。

一个人居心坦荡,对周围事物不存疑心,才能显露人们本性中的真迹。信任对方,必然会得到对方真诚的信任。

【原典】

花居盆内终乏生机,鸟入笼中便减天趣。不若山间花鸟错集成文,翱翔自若,自是悠然会心。

【译释】

花木移栽到盆中终归失去了蓬勃生机,飞鸟关入笼中就减少了盎然的生趣。不如山间的花鸟点染成美丽的景致,自由飞翔,这样才能使人悠然领会自然的妙趣。

人为乏趣,天机自然

是蛟龙不必盘缩在池塘里

人生的志向有远有近,人生的境界有高有低。为人做事最大的缺点就是目光短浅,胸无大志。终日在方寸的天地里翻筋斗,即使翻得再美又能怎样,翻得再好也难有大的作为。

花盆里长不出参天大树,人只局限于一个小天地里,很难成就什么大事业。在大环境允许的情况下,有能力就要展现出来,飞出鸟笼,冲向广阔的天空,成就一番大事业,为国家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出一份力。好男儿志在四方,走出去,涉事业之大川,利民族与国家,才是生之本意。

张思民属于20世纪60年代那场全国大饥荒之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1962年他出生于北国雪城长春的一个普通的老师之家,四兄弟妹中他是老大。

要说阅历,张思民三十多年生涯可以用“单纯”二字概括,与许多成功者在成功之前一般都有一段大起大落的坎坷经历不一样,他单纯而绝非平庸。

1979年,张思民高中仅读了一年,16岁便考进哈尔滨工业大学这座被誉为工程师摇篮的名牌学府,在那里加入了共产党,连续三年被评为三好学生。

1983年8月,他毕业分配到北京航天部207所从事军品的开发和研究。

1986年5月,他调到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