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传说哈密
8785300000037

第37章 庙宇传说(2)

陈升恒笑着说:“城被围得铁桶一般,外头的商品一点也进不来,连我总兵府点将大厅的台灯都只亮一盏,哪里会有灯笼挂城头的?”

绅士听了笑而不语。

这天夜间,夜色漆黑一团。陈升恒本来要在点将大厅议事,又放心不下城防,就改变了安排,去城头督查。忽然看见一条火龙一般的亮光,正沿着城墙马道向城头徐徐移动。陈升恒连忙走近,才发现是绅士带头用自己家里的大海碗注满了菜油,纫上捻子,做成灯盏,送上城头,为守城将士照明。官员、商人争相效法,就排成了这灯火长龙。这点灯照明的方法,大大加强了城防。据俘虏透露,白彦虎在无可奈何中,还为此编了一句顺口溜:“陈升恒,铮不铮,三千垛口,六百灯。”

白彦虎在无可奈何中,决定在夜间发动强攻。

对付数百敌兵一拥而上的强攻,光用石头投掷,效果就不显著。陈升恒正为此发愁,勤务兵送上茶来,不小心茶碗打翻,热茶浇在了正在桌下睡觉的老猫身上,老猫怪叫一声,疼得在地上直打滚儿。陈升恒惊喜地一拍桌子说:“有了!”立刻下令,在城头上垒起炉灶,烧起开水。等到敌人再一次强攻,数百人架起几架云梯一拥而上时,数十桶滚滚的开水哗啦啦一起泼下,如同屠夫煺猪毛一般,烫得敌人比老猫还要狼狈,哇哇哀叫,抱头鼠窜。

敌人强攻失败后,就围而不攻,企图逼迫守军投降,因为他们知道城里的粮食快吃完了。陈升恒深知,已经到了主动进攻的时刻。将士们纷纷请战,也有人主张,大开城门,放下吊桥,所有的将士都冲杀出去,与敌人拼个鱼死网破,不成仁便成义。陈升恒理解将士心情,却不同意这样蛮干。他说:“若不能守住城池,若不能保护百姓,若不能赶走敌人,死了也算不得英雄。”他找来几个铸造匠,要他们造几门大炮。

铸造匠说:“总兵大人,我们城头上不是已经有几门大炮吗,还要造大炮干吗?”

陈升恒说:“现成的大炮口径太小,只有茶杯大,镇不住敌人。你们给我造几门口径有水桶大的大炮。”

铸造匠连听也没听说口径有水桶大的大炮,却不敢吱声,只好硬着头皮去实验。百姓听说造大炮缺铁,就搬下自家坐在炉灶上的生铁锅送过去供炼铁用。

几门特大口径的大炮造好后,被安装在城头上,炮膛里装满了弹药,炮口针对着白彦虎的大帐。陈升恒一声令下,几根炮信同时被点燃。但是,炮信燃尽了,炮却冷冰冰地不肯发火。这时,陈升恒怒不可遏,像骑马似的跨上炮身,一边用手里的马鞭抽打炮身一边责骂道:“狗日的,你接受皇命守城,在紧要三关却装聋作哑,你还有无良心!”

说也奇怪,当再一次点燃时,几门大炮同时怒吼,命中白彦虎大帐。敌兵看帅帐炸飞,个个吓得胆破魂飞,爬上马逃命,整个兵败如山倒。这时,陈升恒带兵追杀,士兵们一边追赶一边高声喊:“关公显圣啦,要活捉白彦虎啊!”

阿古柏指使下的白彦虎匪军被赶走了,巴里坤城保卫战胜利了。巴里坤军民又开始重建家园,囤积军粮,饲养军马,为朝廷发兵收复新疆经营一个牢不可破的军事基地。

两年后,当左宗棠大军进疆的时候,巴里坤军民已经恢复生产,不但生产自救,还为朝廷贡献了一万石粮食和一万匹军马。

讲述:张钧 采录:许学诚

注释:

①惧乎:意思是对于什么人或者什么事物害怕。比如:你不要骆驼大了日羊呢,力气大了为王呢,老子都不惧乎你!其实这应该是一个古汉语结构词语的民间流传。

②混合:当地方言,意思是鬼混一起,或者同流合污。

羊驮砖

传说在乾隆年间,朝廷派一名大将军带领三万骑兵,驻扎在巴尔库尔,命令他在一年内要彻底征服叛乱的准噶尔;这个将军也给皇帝立了军令状,说是他这一回要是制服不了准噶尔,要不把准噶尔王五花大绑了上京城见皇帝,就让他的部下把他五花大绑了来见皇帝。

这个将军原来没有到过西域,也不知道准噶尔的厉害。当他带领着前哨人马从丝绸之路旧北路插上新北路,来到天山顶上,勒住马朝四周一看,心里不禁暗暗后悔。这天山原来这么高又这么大,山里有山,山外有山,沟连着沟,岔连着岔,贼娃子的万把人马藏在里边,你在明处,他在暗处,就是不动一刀一枪,你上哪里找他交战去,你上哪里找准噶尔王去?弄不好你没把人家五花大绑,倒叫人家把你给五花大绑了呢!这么一想,将军就有点害怕了。当将军的人,害怕了也不能说害怕,要硬撑着胆子装勇敢。将军最景仰三国的关云长,他每次出征打仗,总是带着关公的神像,到了紧要三关,总要把关公的神像供奉起来,烧香磕头祭拜一番的。他这阵子来到天山顶上,虽然没有到紧要三关,他却比到了紧要三关还要让他不安,于是就下得马来,让手下人把关公的神像张挂在一棵大松树上,趴倒磕了三个头,心里默默地祈祷关帝保佑他大战获胜。

将军手下有一名游击,最会揣摸将军的心思。他看这天山顶上悬崖峭壁,青松翠柏,被时浓时淡的云雾遮掩着,很有一副仙地圣景的气息,灵机一动就有了一个新的想法。他对将军说:“将军,小的有句话,不知当不当讲?”

“有话就说嘛,还用得着这么吞吞吐吐的。”

“这里是东进巴尔库尔的隘口之地,风水又这么好,是不是建造一座关帝庙宇?有关帝圣人保佑,咱一定能旗开得胜,大获全胜的。”

将军说:“你小子就是我肚子里的蛔虫,我刚有个心思,你就说出来了。好,这个差事就交给你办去。派给你三十名士兵,限三个月时间,赶在发兵前务必竣工!”

“将军,三十名士兵太少,给五十名吧!”

“把兵都给了你,谁操练打仗去———三十都多了。办好了有赏,办不好军法处置!”

多了一句嘴就接了一个苦差事。要说军中修庙,应该说是个美差事,又管钱又管物,花多少用多少都是实报实销,就像这一次,将军就只限制了人数却没有限制钱数。可是三个月要修起一座庙来,这三十个士兵也太少了一点。要在人稠地狭的地方,花钱就能雇来大工小工,这地广人稀的地方,就是花了钱也没处雇人去啊。这里除了随军的两个木匠和泥瓦匠,什么事都得这三十个士兵干。这差事可真够苦的了。军令如山呀,再苦的差事也得硬着头皮子干呐。

修庙的建筑材料主要是木材、砖瓦和石材。木材不用发愁,这漫山遍野全是松树,想用什么样的就采伐什么样的,想用多少就采伐多少,树林子就在眼皮子底下,两个木匠领四五个士兵,三五天工夫就会把木料备齐的。这石材也多的是,脚底下就是石崖,放上三五炮,用多少石材也能炸出来。唯有这砖瓦是个大麻烦事情。最近的建窑点也在山北的沼泽附近,路程不算远,也就是个十来里地,可是全是陡峭的山坡峰峦,有的只是羊肠小道,打一个来回得大半天。一天里要想打两个来回,就得起五更睡半夜。再说了,将军只留下了传令兵的一匹马,说是所有的军马都要养精蓄锐,准备打恶仗,全带到巴尔库尔湖边上饲养去了,这驮砖的任务,只能落在三十个士兵身上。每个士兵每趟子驮十块砖,一天驮两趟子,三十个士兵只能运输六百块砖。三个月的时间,光驮砖都来不及,不要说打坯烧窑了。

为了这个,这好多嘴的游击愁得三天没有睡着觉。

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带了一个随从,来到山沟里,找到了一个放牛的准噶尔牧人,语言不通,比比画画地说了大半天,才把意思表达清楚,就是要用十个元宝雇用他的十头牛用来驮砖。牧牛人知道是朝廷派来的部队,是来打他们准噶尔的,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游击急了,拔出刀来威胁,他才勉强点头,说是三天以后来吆牛。可是到了第三天游击来吆牛的时候,准噶尔放牛人早逃得无影无踪了。再找放牛放马的,一个也不见了,早朝西边迁移走了。游击气急败坏地坐在山坡上生闷气。

这时候,一个准噶尔的牧羊人吆着一群羊从山坡下缓缓地上来。准噶尔牧羊人一边跟着羊群摇摇晃晃地走,一边将一块块发白的干牛粪捡起来,装进褡裢里边,随手儿搭载在一只身强力壮的大羯羊脊背上,让羊替他驮着。当然,如果碰到了干得发白的枯树枝,他也会捡起来,用绳子捆绑好了,随手儿搭载在另外一只身强力壮的大羯羊身上,让羊替他驮着。游击见到这种情形,心里呼啦地一下子好像是开了一扇窗户。他迎过去比比画画地问牧羊人:羊天生下是供人吃肉的牲畜,难道还能帮助人驮东西吗?牧羊人笑了,意思是笑话他老大不小的,怎么和孩子一般幼稚。也就随手牵了一只大羝羊一搭腿就跨上去,骑在了上边。大羝羊一受惊,从牧羊人胯下钻了出去。

游击哈哈大笑一场就回营盘去了。从此,他不再唠叨运砖瓦的事情,只催促木匠快快做大架,只催砖瓦匠快建窑烧砖。等到大架起来了,砖瓦齐备了。游击来到了岳公台下的大营见到了将军。将军说:“你不在山上修庙,跑到大营干啥?”

游击回答说:“修庙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将军说:“东风不到东边去借,却跑到西边来喝西北风来!”

游击说:“东风就在将军手里,就看将军肯不肯借。”“说吧,不要卖关子了!”

“请将军借我两群羊。”

“你小子好大的胃口,我三万大军统共只有十群羊,还是留着总攻的时候,给兄弟们加钢①的,你三十个人就要两群,不行。顶多了批你三只羊,给兄弟们解个馋。”

游击诡秘地笑着说:“两群羊是一千只,用罢了我如数还你,连一根羊毛也不留的。”

将军知道他这个手下是个说了钉子就是铁的好汉,一口就答应了。

游击让牧羊人把两群羊赶到松树塘下的砖瓦窑跟前,二十多个士兵立刻将早已经捆好的砖瓦一捆一捆地搭载在每只羊的脊背上。一驮两捆,一捆两块,每只羊就能驮四块砖。一千只搭载了砖瓦的羊群,一边慢慢地走,一边啃吃着青草,赶到山顶正是烈日升空的中午,山下的牲畜因为炎热而搭架乘凉,驮砖上山的羊却仍在凉爽中吃草。一举两得,何乐不为。这样,只用了十几天工夫就把修庙所需要的砖瓦全驮够了。

这在巴里坤修庙史上传为美谈。

讲述:邓鳌 采录:许学诚

注释:

①加钢:原意是在铁匠打制刀具的时候,在其刃口上加钢材,后来引申为人吃饭,或者以吃质量高的饭食增加体力。

换庙柱

巴里坤汉城南门外,有一座庙宇叫地藏寺,这个庙修得好,大殿更是气派。殿上的明柱子是用合搂的松木做成的,上边雕着花纹图案,上着彩色油漆。屋顶上有两层檩子,檩子和明柱套在一起,又用花牙儿勾连着,像是天生囫囵长在一起的。

有一年,香客太多,香火把正门的一根明柱烧焦了一块。这可怎么办呢?庙会的会长开了几次会,商量换柱子的事,最后才决定,贴出告示,请一个手艺高明的木匠来,不用折檩移梁,又不妨碍香客敬香,还要把庙柱换得跟原来的一模一样。

告示贴出去一月多了,从没人敢来应这份差使。会长心里着急,又加了一倍赏钱,仍不见有人来应。会长又派人到口里各地去请高明匠人,结果还是没有请到。

几年过去了,地藏寺的庙柱子还没换成。有一天,县城里来了一个身材不高,面黄肌瘦,乏塌塌的外乡人,肩挑着斧刨锯凿几样简单的木工工具。他找到会长,说是专门赶来为地藏寺换庙柱子的。会长不相信这个外乡人有那么大本事,以为他是穷极了来吹牛骗钱的,就问:“你准备要多少钱?”工匠说:“钱等换好再说。换得不合你的心意,我一分一厘也不要!”

会长一听这话,有点认真了:“好说。不过,你要看清楚了:这屋顶原是三层结构,上边盖着砖瓦,要顶起来不容易,你要多少人帮忙?”木匠说:“你要叫我干,这些事你就别操心了。只要把木料预备好就行了!”会长把换庙柱的活儿包给了木匠。下头的人立刻动手准备木料,赶到下午,一根柱子已刨好,躺在殿里,静等木匠使用。

天黑了,木匠对大家说:“你们回家睡觉去。我也该歇一歇了。明儿一早来帮我牮屋换柱子!”

第二天一早,人们带了木杠、绳索,准备帮木匠牮屋换柱。大伙一进大殿,吃了一惊:大殿的坏柱子已经换成了好的,梁檩栋啥都好好的,像原来做的。

这时候,大家才知道是鲁班爷显圣,为地藏寺换柱子来的。

讲述:哈忠廉 采录:郭吉新

仙姑庙

巴里坤城南门外错东几百步的地方有一座道观,人都叫作仙姑庙。一说是仙姑庙,人都会想到“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中的女仙家何仙姑,其实,这个仙姑庙里供奉的仙姑娘娘,并不是八仙中的何仙姑,尽管她也和八仙中的何仙姑同是姓何的,但是同姓不同宗,不是同一个神。这仙姑庙是甘州人修的庙,是甘州人的同乡会馆,自然这仙姑庙的来历、仙姑娘娘的传说,由甘州人来说才叫人听了能信得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