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穿越晋江
8761500000012

第12章 古塔传奇(4)

又是一个世纪过去了,潘湖黄姓族人没有忘掉这座默默承受了千年岁月沉浮的古塔,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再次重修。那时的潘湖村,行人如织,人声鼎沸。衣着朴素的市井百姓,或坐在石塔下,弹奏着古老的曲子;或出入寺院,在上香、点烛、叩头的一连串动作中,许下对美好生活的祝愿;还有捕鱼归来的渔夫,蹲在古塔边的大榕树下,叫卖编织筐里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鱼虾。这一切的一切,让嘉惠塔及其周边流淌着最真实、最生动的市井风情。

历经670多年的繁衍,今天的潘湖村已有4000多名黄姓村民,涌现出很多俊杰之士。值得一提的是,台湾省是潘湖重要播衍地之一,其著名的“潘湖渡头”地名,就是渡台潘湖人将开垦地冠上家乡村名。而今,在台湾的潘湖黄氏繁衍了几万人之多。

五、白塔:千年驻守人间仰望

1

每次乘车从安海镇水心亭禅寺经过,都会看到安平桥的西边矗立着一座向南微微倾斜的古塔,孤零零地指向天空。陪伴它的是,一片空旷的工地和几只低飞的麻雀。这座塔就是白塔。

烈日下,我们的汽车驶过坑坑洼洼的马路,尘土漫天飞扬,行人匆匆掩鼻而过,路旁的白塔也沾了一身灰。见不得白塔成了灰塔,同行的吴杭州老人心疼不已。吴杭州今年70岁了,一辈子都生活在白塔下附近。他说他的祖辈们也生活在这里。对于白塔,他像对自己那样熟悉:“这是晋江现存最早的古塔,差不多与安平桥一样老了。”

两三个月前,吴杭州领着几个测绘人员,来到白塔下,丈量塔身,得出一个结论:800多年过去了,这座古塔并没有外界传言那样变矮了,它还是旧时的模样,高八丈,周八丈四尺,直径三丈。

对于白塔,很多书上都是这样记载的:白塔,原名瑞光塔,宋绍兴年间,乡人用建安平桥的余款造起来的。可以这么说,白塔因安平桥而生,其声名也伴随着这座千年古桥,与日俱增。

踏着秋日的夕阳,我们又一次走近了它。塔身斑驳的石灰,透着历史沧桑感,由不得让你感叹。落日余晖中,站在白塔下,晚风徐徐拂来,一曲铜铃仿佛在耳边萦绕,好似回到久远的大宋时代。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的一天,苍茫的水心亭古渡头,来了一群技艺高超的造塔师傅。他们以青砖和白灰砂浆砌体,硬是在海边的滩涂上,筑起了一座五层高的仿楼阁式佛塔。

这座六角形的砖塔,被取名为“瑞光塔”,既是供藏舍利子的佛塔,又是安平桥的桥头堡,也可作为船舶出入的航标,见证了南宋安海古镇的繁华。据《西塔记》载,南宋绍兴二十二年九月十一日,安海人曾生、李五娘在白塔的葫芦刹内,装置铜观音、长剑、花簪、银钩耳等7件,以祈求子孙安宁;尔后,人们又在葫芦刹增置玉观音、金达摩、琥珀戒指、镀金瑞象等14件,用来镇塔。

穿过白塔下的那片工地,不觉中已经走到东面的安平桥畔,眼前仿佛浮现出了南宋安海桅帆林立的盛景:瞧,鸿江上帆樯不绝,码头西岸商铺、茶楼酒肆数不胜数,从安海旧市到安海新市,一路上南北货物琳琅满目,行人摩肩接踵;白塔下,每天敬塔之人络绎不绝,有风尘仆仆的安平商人,有赴考的举子,也有怀了孕的妇人,他们虔诚地上香、跪拜、许愿、还愿。

据说,与白塔同一时代建的是东塔,名为“龙兴塔”,古时安海有“二塔凌霄”之美景;可惜,龙兴塔毁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

2

然而,当人们陶醉于白塔的古朴雄伟之时,欣赏其淡雅、简约的艺术之际,往往提出一个疑问:“白塔是一座佛塔,缘何会被当作承载数百年文明的文明塔?”

拥有厚重历史的白塔,变成文明塔,被看作当地文运象征的标志性建筑,是在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之后的事。

话说白塔建成后,元、明时几经劫难。直到明万历三十四年,白塔下的一个读书人,倡议大修之,这才一直矗立至今。

这个读书人,名叫黄汝良,出生在安海金厝鸿志崎古巷。

1606年的秋天,年过半百的黄汝良,刚刚晋升礼部右侍郎,总想着为家乡做点什么。说来也巧,胞弟黄汝为刚好从老家安海进京赶考,顺道找大哥黄汝良叙旧。交谈中,黄汝良听说白塔年久失修,当即写下倡议书。在倡议书中,他说:“宝刹凌霄,硕递经乎岁时,渐剥蚀于风雨……”

这封自京城来的书信,连同书信主人的一笔小额捐款,由黄汝为带回家乡。凭借黄汝良强大的号召力,重修白塔之事一呼百应,款项也很快募齐。这次修缮后,白塔不再叫“瑞光塔”。黄汝良给它取了一个很新潮的名字:文明塔。他还立下一个雅趣的乡规:但凡农历庚寅年,在科场中金榜题名的读书人,登上高高的砖塔,结塔点灯。从此,白塔的佛教功能渐渐减弱,最后变为振兴文明的文明塔。

黄汝良倡修白塔一事,被写进2000年出版的《安平志》。他或许没想到自己这个小小举动改变了白塔的命运,甚至带动了一个小镇的文化兴旺。单单明代,安海登进士者就有21人,乡榜71人。据《安海志》载,自明嘉靖庚寅(1530年)至清道光十年庚寅(1830年),有14名科举及第者登上了白塔,点亮了四周的大红灯笼。

时至今日,白塔点亮的传统一直延续下来。20世纪60年代,白塔点灯的习俗一度中断;1984年元宵佳节,安海民间人士再次结塔点灯,点燃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情;1999年元宵节,怀旧的安海人,手提各式各样的花灯,环绕在白塔游园;时隔11年后的2010年元宵节,白塔重现点灯的景象;安海民众又汇聚在白塔下,古老的砖塔也披上了节日盛装,不仅张灯结彩,还贴上了春联,人们以这一古老的仪式,祈福保平安。

今天,在安海人心中,白塔已不仅仅是一座标志性建筑,更体现了早期安海人对文化的一种向往。古代点灯时间都选择在农历庚寅年,60年点一次,而现在,每逢春节、元宵和中秋佳节等重大节日,也有白塔点灯的传统。

3

不知何时,船只的马达轰鸣声和海浪拍打岸堤的涛声渐渐远去,也模糊了人们记忆中的安海和安海的白塔。今天的白塔,就像一个忠诚的卫士,孤零零矗立在那里。远远观望,白塔是一颗明珠,挺拔、肃穆。

现在的白塔是20世纪80年代末重修的,这也是白塔有史记载的第三次大修。20世纪五六十年代,白塔里面还有老人把守,但不知道什么时候老人就搬走了。20世纪70年代,塔身向南倾斜,也不允许人们随意进塔登高。后来,白塔作为安平桥的附属建筑,一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归属于泉州文管所管辖。

令人欣慰的是,白塔在人们的期盼中即将迎来华丽转身。在目前的安海海东鸿塔片区改造工程中,白塔被列入安平桥文化生态公园建设的一个重要景点。据公布的《安平桥生态文化公园详细规划方案》,有关部门计划打造“安平八景”,即白塔凌霄、长桥跨海、中庭鼓韵、鸥鹭点波、绿林生华、西畴春晓、芳草竞鸢、荷浪挹夏。这也意味着白塔将和安平桥一起,重新焕发生机,成为一个集文化体验、生态体验、旅游观光等多元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开放式的城市生态文化公园。人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古镇蝶变的加速,这座与安平桥同龄的古塔也将重新焕发青春,无可争议地再次成为安海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