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诗意福安
8761100000021

第21章 品味福安风情(4)

上炉、出炉,这是制作光饼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关键的工序。这一次,福安人把它总结成一首诗四句话:“曹操八十三万人马下江南,周瑜排计用火攻,吕洞宾云头来助雨,孔明台上借东风。”首句指的是师傅必须在炉壁滚热的一刹那将饼坯贴完,否则将前功尽弃,其速度之快与炉饼之多恰似当年曹操领着八十三万兵马下江南;二句说的是炉中用长柄木炭铁藟,提着上下来回薰烤,就是说以火攻饼;三句说的是师傅用湿水粽刷子左右甩盐水,均匀如云头来雨,不断调适温度;末句指的是“诸葛亮的鹅毛扇”时不时地在炉口扇风,使木炭燃烧不辍。火、水、风三个完全不同的矛盾体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速度、火候、技巧成了一炉饼成功与否的关键。技术就在这里。刚出炉的光饼其饼香是极馋人的!福安人常把年轻而美丽的女子称作“出炉饼”,说:“十八岁的姑娘,正出炉的光饼。”足见其喜爱的程度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光饼仍不失为一种时尚小吃,除保持原有的牡蛎包夹光饼等传统吃法外,近年来又发展为红烧肉夹饼、豆芽菜夹饼……不少酒家甚至把它当做一道地方特色菜上席。许多海外游子归乡,总要寻觅光饼店,特别想尝一口“牡蛎包夹光饼”,满足久违的渴望。光饼已融入了浓浓的乡情,注入了深深的文化韵意。

光饼流行于浙江、福建沿海即戚家军足迹所遍及的地方。各县做法相似,并无特别之处,为什么独独福安光饼芳名远播倍受青睐呢?据说同样的配方,同样的福安师傅到外地开店,就是做不出福安当地的成色来,干瘪瘪的!有人说是福安的气候好,又有人说是福安的面好水好,更有人说是福安有制作光饼的文化氛围……总之众说纷纭,一时难以定论。看来这个谜团只好等待人们慢慢破解了……

福安米糕喷喷香

缪见文

福安的米糕晶莹剔透、面白、心甜、味香,或长形,或方形、椭圆形;因场合功能不同,它又各有各的美名。有的叫“双喜糕”,有的叫“凤凰糕”,有的叫“龙凤糕”,有的叫“五代糕”,也有的叫“状元糕”。由于“糕”与“高”谐音,而被百姓寓意为“高升”。在山乡,男女婚嫁迎新,就学、就业、工作调动、职务提升,儿女周岁、成人仪式、寿诞生日等风俗庆典中,米糕带着喜庆、吉祥的使命进入千家万户。

福安米糕喷喷香。带着吉庆色彩的米糕一般都是操办喜事的人到糕点店采购的。据城关棠发洋1号糕点店的缪绍旺师傅介绍,福安的米糕有其精巧的加工工艺。首先选料上要求优质的糯米、花生、芝麻和纯白的精砂糖,先将糯米、花生、芝麻分别在温火中炒熟,然后把糯米磨成雪白的细致的米粉以备用,心馅则是用纯的精砂糖、芝麻、花生、猪油等经精心混合先做成可成型又会酥松的甜心。制糕时师傅先在特制的木框中铺上一层薄薄的糯米粉,然后再置甜心于中间,轻轻地用工具使之成型,然后再辅上面层米粉压实切割成块,最后用可食用的红颜料写上喜庆糕点的名称,成品的米糕便算制作完成。上好的米糕吃起来香甜可口,既滋润酥松又不涩口、粘牙。

在福安,一般亲家在女儿婚嫁定亲或接待女儿女婿回门之日,都以“双喜糕”、“龙凤糕”、“凤凰糕”答谢男方,由男方分送给亲朋好友,昭示自己的儿女定亲、婚嫁,让亲戚朋友同享喜事的欢乐。过去人们给子女过16岁生日,即民间的成人仪式也会分送米糕给亲朋好友,预祝子女迈入青春的门槛,年年进步。通常亲朋好友的子女上学、就业或同事职务提升,人们则会带上“状元糕”、“双喜糕”果糖礼品前去祝贺。高寿的老人家过年做寿则分送“五代糕”给拜寿的亲友,以示五代同堂,寿大福大。小小的福安米糕由于其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风俗文化,长久以来被山城百姓推崇为大礼,极为贵重。

在经济不甚发展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米糕便是山乡人民难以得到的零食品。在那糕点店常常会有一群爱热闹的后生仔点起一炷香赌吃米糕的趣事:看谁在没有开水送服的前提下,燃一柱香时间内吃上十块二十块的米糕。吃糕的人狼吞虎咽,而围观者则是里三层外三层地起哄鼓掌,这给文化生活贫乏的山乡带来了许多的欢笑和快乐。

现在随着山乡经济的发展,副食品丰富,这种现象已很少出现;但福安米糕那浓浓的喜庆色彩和沟通人们感情的功能,并没有退化和消失。福安米糕那浓浓的地域传统文化和特色口味,仍深受人们的喜爱,令人难以忘怀。

苏堤线面闻名遐迩

王旺声

一根线面“拉”出一个富裕村,这是福安市穆阳镇苏堤村农民的杰作。走进福建省闻名的线面专业村苏堤村,仿佛置身于线面的世界: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尽是晒面场,随处可见男男女女在娴熟地拉线面。苏堤村860多户人家,有600多户从事线面生产,村民们大多是拉面能手。全村年产线面350万千克,产值3500万元,纯利1500多万元。所产线面畅销省内外,有的还打入国际市场。

穆阳镇苏堤线面原由民间艺人精选优质面粉,经发、捶、挤、搓、拉等9道纯手工工序精作而成,产品久煮不糊、莹晶如玉、营养丰富。在苏堤村,70多岁的老人和10多岁的小孩会拉线面,这是不足为怪的。村民黄金龙、黄水龙可称得上拉线面的高手。黄水龙说,夫妻两人一天能加工50多千克的线面,可获纯利70多元,一年可收入10000多元。在他们家,10来岁的小孩也能过“小条”(拉面的一道工序)。

苏堤村是福建省闻名的线面专业村。该村背靠狮岫山,面临穆阳溪,东接福穆公路,西有苏堤大桥连接省道小浦线,山清水秀,独景含辉,系水系和山塞交汇要地。苏堤村历史悠久,隋朝年间即有居民居住,民风淳朴,勤劳善良,曾经船舸争流,商贾云集,街市繁华,商贸发达。

近年来,这个村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以科学发展观思想为指导,实施“一村一品”战略,建立苏堤线面专业市场,提高产品质量和包装质量,组建和扩大营销队伍,拓展销售渠道,在天津、南京、浙江等省外开设了十多个线面批发市场,形成了线面定点生产,统一收购,专业队伍销售的一条龙体系。

苏堤线面发展速度很快,在家庭作坊式生产的基础上,通过公司化经营的统一标准、保障、品牌、销售,已初步具备了现代农业所具有的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等特征,产品在质量、卫生和生产方式、销售渠道等方面都有了新突破,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市场的青睐。

溪塔葡萄沟

丘陵

金秋八月,刺葡萄采摘正逢其时。从闽东重镇穆阳驱车前往溪塔村,沿途一派旖旎的风光,为南国葡萄沟增添了几分独特的风采。

溪塔属丘陵地带,一年四季树木葱郁,鸟语花香。当地畲民栽培刺葡萄时,因地制宜在溪面上用铁丝拉线,让藤蔓交叉穿插,形成一道绵延5千米的葡萄沟。溪塔葡萄沟与新疆吐鲁番葡萄沟、河北昌黎葡萄沟并列为“中国三大葡萄沟”,享誉国内外。春天,葡萄树吐出嫩黄的小芽,遍野生机,满眼鹅黄,惹人心醉。不知不觉间,葡萄树花开花落,结出一串串谷粒般的果实,一片片叶子像手掌般呵护着它。2006年,由中央电视台等联合组织的大型电视系列片《海峡西岸行》,在该村现场拍摄直播了《溪塔畲族村》节目,把“南国葡萄沟”的风采展示在世人面前。著名歌唱家关牧村来这里采风后,发出了“北有吐鲁番,南有闽福安”的盛赞。葡萄行业的专家则认为:这里的“水上葡萄沟”比吐鲁番的葡萄沟更具特色,极具旅游价值。

“阳光藤间照,清泉石上流。嚣喧从此隔,休闲亲水游。”金秋时节,漫步葡萄沟边的砂石路,宛如走入星河般长廊中。阳光透过藤间叶缝,像碎银一样洒落在溪滩上。条条“绿龙”身上缀满了繁星般的“珍珠”、“玛瑙”,随手采摘那一串紫黑色的葡萄,一边品尝汁浓味甜的果实,一边观赏硕果累累的生态美景,心情格外惬意,“缘溪行,忘路之远近”。飞越浩瀚的太平洋来到福建畲乡的美国朋友,在葡萄架下与畲族群众一同庆祝刺葡萄喜获丰收。畲家人在溪面上搭架起舞台,姑娘小伙子欢快地跳起枪担舞、畲族祭祀巫舞。客人们在品味糍粑美食的同时,现场举行采摘佳果、吃刺葡萄竞赛;在“山哈”风情流韵里,邀请外国嘉宾与畲民“盘歌”对唱。别具情趣的山葡萄风情节,把游人的情绪也带进充满芬芳的原野。在“绿色凉棚”的庇荫下,聆听小溪流奏响的天籁之音,山谷间溢满了欢声笑语,纵情山水流连忘返。

徜徉于溪塔秀溪,眼前的白墙黑瓦、绿掩庭院、黄亭走廊与紫色葡萄,在这画轴般的山水间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透过仿古廊桥洞天,能看到蓝姓始迁村落旧址,在梯田茶岭间错落有致。据史载,溪塔村蓝姓先民自明万历十六年(1588)筚路蓝缕始迁溪塔以来,不断繁衍分支,成为福安蓝姓畲民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村里保留着罕见的“孩儿撑伞”、“古桥头”、“休闲石”等古迹,溢满乡村游的“土味”。借着白云山世界地质公园开发的东风,穆云畲乡将刺葡萄产业与农业观光旅游业完美“联姻”,大力发展葡萄沟农业观光旅游。溪塔因独具特色的刺葡萄沟和深厚的畲族风情,被评为国家AA级景区。

珍珠头上挂,玉带脚下走。初秋绿裳换紫袍,情牵藤架歌满喉。山葡萄熟了!畲民的心醉了!居住在白云山下的畲民们就这样用满谷满坡的山葡萄装点乡野,热情大方地欢迎八方来客。

绿色金库

杨昌长

富春溪,我的母亲河,经年流淌,绿水淼淼;累月奔放,碧波涟涟。

富春溪是绿色的书签,翻阅她,不经意间就被绿了一身,湿了一遍。我爱富春溪的绿,因了这种绿,能撩起我春天的记忆;我爱母亲河的湿,因了这种湿,能滋润我秋天的枯涩……

富春溪永远是绿色的么?不!在旧社会,富春溪是黄色的,抑或是灰色的。那时,富春溪不叫富春溪,而叫苦村溪。苦于山洪肆虐,苦于堤坝冲毁,苦于民不聊生啊!想当年,苦水流,泪水流,流到黄澜古渡头,白沙点点愁,那是旧社会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治愈了苦村溪的创伤,修复了千里堤坝,建起了“百里绿竹长廊”,使苦村溪变成了富春溪。富春溪一年四季富泽绿水,春满长溪。

富春溪两岸的绿竹,是上苍赐予故乡人民的尤物。故乡的绿竹笋,雅称“白玉笋”,啖在嘴里,甜丝丝、脆生生、嫩津津,恰如琼浆含在口,犹似玉液输入喉,那种味道,那种感觉,怎一个“爽”字了得?棒也!

世界真奇妙,不说不知道。故乡周边县市也产绿竹笋,但与故乡产的相比,那简直是嫫母比西施——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同类竹笋,为什么有如此差距?恐怕是土壤、水质、地域、气候的差异,形成“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则为枳”的效应,非人力可左右也。

在故乡福安市举办的首届绿竹(笋)文化节期间,南京林业大学教授王福升在“绿竹产业优化提升论坛”上坦言:福安绿竹笋,在全国同类食用笋中品质最佳。福安“百里绿竹长廊”,全国第一,其景色可与广西桂林漓江相媲美。不是王教授偏爱故乡的风物,而是故乡的风物倾倒了王教授。“千里绿竹起黄沙,赛江两岸舞婆娑。不忘时传疾苦声,更喜增财富万家。”连全国政协主席(时任福建省委书记)贾庆林也赋诗盛赞故乡的绿竹(笋),你说故乡的绿竹(笋)产业能不火么?能不热么?

故乡的绿竹栽培,历史悠久,福安市现有绿竹5.5万亩,年产绿竹笋16000千克,年产竹材100000千克,年创产值1.8亿多,为全国县(市)之最,市里拟扩种至10.5万亩,再创产值4个亿,仅“福建省绿竹科技示范园区”设地的溪柄镇黄澜、白沙两村,绿竹面积就达1500亩,当春风吹拂,那里便“千里绿竹起黄沙,赛江两岸舞婆娑”,那景色,是那么妩媚和婀娜!

故乡绿竹,在绿竹类家族中是一枝独秀。它绿腰凤尾埋金项,掘出的绿竹笋犹如金马蹄,故又有“马蹄笋”之称,而剥去笋壳后又恰似白玉佳人,故取名为“白玉笋”。“白玉笋哟,鸳鸯好;十二月的蜻蜓,没处讨。”这是腊月里故乡人民对绿竹笋稀缺的礼赞!绿竹笋不但笋质脆嫩,鲜甜可口,而且营养丰富,容易吸收,还具药理作用,清热解毒,美容美肤。它不但可以鲜食,而且可制作罐头;不但可制即食软包装系列,而且可加工成绿笋干便于贮藏。近年,省级龙头企业福安市宏宇食品有限公司,组建了福建省首家“绿竹专业合作社”,研发了绿竹笋保鲜技术,开发生产了绿竹笋加工系列产品,采用“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集约化经营模式,更将故乡绿竹笋的“蛋糕”做大做强。

朋友,当你走进“中国绿竹之乡”——福安,当你品尝了宏宇公司生产的“竹生牌”系列白玉笋美食,你的味蕾就会在口舌中丝丝绽放,你的味觉就会跟原有的大不一样。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你是否会觉得宁可食无肉,不可食无竹(笋)呢?

啊,朋友!最是“白玉”起黄沙,更喜添财富万家。我的故乡因了油茶,有了“绿色油库”(周恩来题词)之称;我的故乡因了绿竹,有了“绿色金库”(贾庆林赋诗)之誉。我为之感到自豪!我为之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