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在牛津和哈佛求学
8742500000016

第16章 哈佛的门槛:求贤若渴(1)

录取制度

哈佛大学创建于1636年,是美国历史最为悠久,学科最为齐全,久享盛名的综合性、研究型的私立高等院校。主校园(Harvard Yard)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旧称麻省)东部沿海的剑桥镇。

和美国其他几所常春藤盟校(the Ivy League)一样,哈佛大学具有非中心化(decentralized)的特点。整个大学共有包括拉德克利夫学院和成人教育在内的12所院校,其中三大专业性院校(俗称 The Big Three),即法学院、商学院和医学院,人才济济,久负盛名,而从事传统的文理学科教学和研究的系科则属于文理学院。根据2005年的统计数字,哈佛大学的本科生有8000名,而研究院的学生则多达12243名。

所谓的非中心化体制指的是哈佛大学各所院校的行政管理和财政运行制度相互独立,教学任务、学位的要求各不相同。因此,如果要深入仔细地介绍哈佛大学的教学制度,一定得事先说明讲的是哪一所学院,甚至哪一门学科,否则,以偏概全往往会引起误导。

刚进文理学院,不管是来自美国本地,还是世界的另一方,学生对学校的结构、课程和学位的要求、师生关系等等往往所知甚少。只有经过一两年的了解、交流和体验,学生才慢慢悟出其道。入学哈佛并不容易,但也并不如人们通常想象的那么高不可攀。面对哈佛庞大的招生体制和严格的入学要求,门内、门外学生的感受往往天差地别。下文我将主要介绍文理学院的招生录取体制,其基本原则也适用于本科部的招生。

哈佛大学的文理学院(Graduate School of Artsand Sciences)和本科部(Harvard College)是哈佛大学的中心组成部分,坐落在大学内最为古老的哈佛园。文理各系和各个研究中心位于哈佛园及其附近地区,大多数课程也安排在哈佛园内外的教学楼上。学校的主要行政办公室也位于哈佛园附近,校长办公室就位于哈佛园内的麻省大楼(Massachusetts Hall)内,与文理总院院长办公室所在的大学楼(University Hall)相对。在麻省大楼的边上还坐落着一幢哈佛大学最为古老的教学楼———哈佛楼(Harvard Hall)。

哈佛大学人文学科从属于文理学院,经过三百多年的摸索和更新,已经形成一套成熟而又完整的博士培养体制。在高度职业化、商业化和追求实用的美国社会(其实,教育商业化和实用化的现象在世界各地泛滥),与本科部(每年录取2000名学生)和专业学院相比,被文理学院录取相对要容易一些。

实际上,从严格意义上讲,哈佛校友主要指的是从哈佛本科部毕业的学生。

这种观念其实在国内的高校也普遍存在,比如说复旦大学的校友,从严格的意义上讲通常是指本科毕业于复旦的学生。虽然在复旦取得硕士或博士学位的学生也可以称为广义上的校友,但是似乎其中的内涵就没有在复旦度过本科4

年的校友来得情深义重。每当和哈佛的本科生谈起求学经历,我的感受显然和他们的不同,对本科生来讲,哈佛为他们开启了面向世界的窗口,而研究生在校园度过的时光及其留下的印记往往被职业和生活的压力冲淡了。和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的生活起居自由度要大得多,虽然学校也为一些单身的研究生提供宿舍,但是对他们日常生活的管理要松散得多。研究生中不少学生已经成家,或是在社会上闯荡了多年以后重返校园的。这在商学院、法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和教育学院等专业院校,尤其普遍。

文理学院的申请和录取程序和本科部并没有多大差别。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整个录取过程中,哈佛大学采取一种录取和助学金并行的制度,这就需要招生录取办公室做好两个层面的筛选工作。先是以学生各方能力为衡量的标准,对申请者的经济能力不予考虑(通常被称为“不顾学生家庭的经济能力,即need.blind”的做法);第二步是从经济需求出发,进一步对被录取的学生的财力进行综合衡量(称为“根据需要授予助学金即need.based”的做法)。当然第二步是以第一步为基础的,对一位哈佛不会录取的学生,评审委员会就没必要考虑这位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

这种做法出自这么一个理念:校方保证每一位被录取的学生都能付得起学费,所有被哈佛录取的学生不会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原因而失去进入哈佛深造的机会。录取通知书发出之前,学校保证每一位录取的学生都具有以不同形式支付学费的能力,比如,对于收入丰厚的家庭,学校不仅不会授予助学金,而且分文不少收取各类费用。对来自中国大陆的优秀学生来讲,校方通常会提供全额助学金。这种不计财力择优录取的制度确保哈佛不会失去最好的生源。

显然,对哈佛来说,失去一位优秀的学生无疑是人才的流失,而高等院校的任何损失都莫过于此。这种招生制度不仅适用于研究生,同样适用于本科生。

美国的私立大学,尤其是常春藤名校的学费之昂贵是众所周知的。以2005—2006学年为参照,研究生的学费是28752美元,医疗保险费为2528美元,而且每年以百分之六或七的幅度上升。但是这种全额的学费(fulltuition)只需交两年,第三四年就只需交减免的学费(reducedtuition),为7474美元。

而进入研究生院的第五年,学生就不再需要交学费,校方索取的仅仅是设施和杂务费(facilityfee)。如果学生外出做研究,还可以申请非入住学校的身份(non.residence status),期间只需要交学籍档案管理费(activefile fee)。研究生的学费并不包括生活费,校方提供的大致的经费是每一学年十个月(九月至下一年的六月)的住宿费为9320美元,伙食费为3920美元,书籍和学习用具费为900美元,另外其他的各类开销为4610美元等等。显然,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即使是来自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一个学生,如果没有奖学金,又没有额外的收入和资助,支付攻读博士学位的学费无疑也是相当沉重的经济负担。

近年来,哈佛在招生、录取方面努力进行改革,对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高材生一视同仁,使他们能顺利步入哈佛。2001年,萨默斯(Lawrence H.Summers)教授走马上任,入主麻省楼,担任哈佛大学的第27任校长。他着手诸多教学改革项目,其中的一项就是保证学业优秀,但是家庭收入偏低的学生也能上得起哈佛。

萨默斯校长于2004年提出一套新的助学金议案(Harvard Financial Aid Initiative),并很快予以实施。新议案规定,学校为家庭年收入低于6万美金的学生免去所有的学费和杂费,而对家庭收入低于8万的提供部分助学金。这和前一年以家庭年收入4万为底线的做法相比,更为慷慨。这样一来,哈佛录取的本科新生中,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得到不同形式的经济资助,如奖学金、低息贷款等等。有时,学校还会特意让得全奖的学生在课余做些零工,来支付很小部分的开支。这只是象征性的,主要是以此让学生明白,这样的求学机会来之不易,需要付出个人的劳动。

萨默斯校长于2006年2月在文理学院教授的强烈不满声中辞职。作为一所世界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萨默斯治校和办学的理念和做法引起文理学院很多资深教授的不满,但是在他短短的任期内,有一方面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即保证学业出色而家庭经济条件拮据的学生同样也有机会上哈佛。这种做法直接带来了两种后果,一是哈佛学生家庭背景的多样化,再者,生源的多样化对常春藤名校传统的精英教育理念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以2006年录取的本科生为例,这批新生是哈佛大学有史以来家庭背景、种族结构和经济条件最为多元的。针对这一年的本科部申请情况和招生原则,当时的文理总院院长柯伟林(William C.Kirby)教授非常坦率地说:“(我们现有的招生)制度并不意味着哈佛的大门仅仅是对富有的或是收入较为丰裕的家庭子弟开放的。”这一年度申请哈佛的有22754人,其中2109位学生被录取,占9.3%。从种族的角度来讲,拉美裔占9.8%,美国本地土著居民占1.4%,非裔占10.5%,亚裔占17.7%。在所有的少数族群中,亚裔的比例一直遥遥领先(通常在15%—19%之间)。2007年12月,福斯特校长上任5个月之后,决定进一步增加本科生的奖学金。年收入在12万至18万之间中产阶级的家庭子女入学哈佛,只需支付占收入的10%的学费和其他各类费用。

这些基于现实的经济条件而规定的条款非常有利于美国学业优秀的中产或工薪阶层的孩子。原本付不起哈佛的学费,但是现在有了这一系列慷慨的经济资助,许许多多优秀学生能阔步踏入哈佛的大门。

入学哈佛竞争最激烈的就数本科部和以上提及的三大专业学院。笼统讲来,哈佛录取品学兼优、具有各种才能的优秀高中毕业生。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步入哈佛的大门。而对中国学生来讲,只要被哈佛录取,准定能获全奖。

哈佛三大院校是典型的职业院校(professional schools),培养目标明确,实用性极强,毕业生进入就职市场竞争力强,因而学费昂贵。他们进入研究生院具有明确的求学和就职目标,即接受两三年严格的专业和职业训练之后,一出校门立即能进入职场。比如,商学院的很多学生贷款进入工商管理的硕士项目,经过两年的培训而获得工商管理的硕士学位,进入公司就职。对很多人来讲,交付昂贵的学费来上专业院校,无疑是一种职业上的投资。

需要指出的是文理学院的专业性质和三大学院不同,大多学科都是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和偏重于理论的理工科。文理学院很多博士生的求学理念确确实实和三大职业院校相差很大。虽然不少学生进入文理学院,意在毕业取得博士学位之后做教授、学者,职业倾向明确,但是很多人进入研究生院往往出自对某一学科的爱好,而毕业之后从事的职业往往和校园内学的专业大相径庭。哈佛大学梵文和印度学专业的博士可以在两年之内转为专职律师;多年作田野考察的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能成为联合国得力的顾问;历史学家被请入白宫提供决策咨询;物理学博士转入神学院钻研宗教学……这已是大势所趋。

申请入学

申请研究生不需经过统一考试,除了填写申请表和上交托福(TO E F L)和 G R E成绩之外,需要准备的材料还有研究计划和至少三封推荐信。而本科生的录取又稍有不同,校方不仅要参考中学时的各科成绩和统一的高中毕业测试(Scholastic Aptitude Test,简称“ S A T”)成绩,而且非常注重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和课余动手技能,其中包括体育竞技能力、音乐才能和社会组织与管理能力。在正式向美国大学的研究生院递交申请之前,国内的学生理所当然地花费所有的精力来准备托福和 G R E的考试。如果曾在以英语授课的大学里取得学位,申请博士项目时就不必再提供托福成绩,否则,外国学生入学美国大学一律要附上托福成绩。如果英语成绩达不到一定标准,进入美国高校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在英语考试过关之后,申请过程中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推荐信和申请人的学习与研究大纲。

千篇一律、不关痛痒或是没有特色的推荐信起不到应有的效用。推荐信的根本要点是来说明推荐人和被推荐者学业上的关系、某一学生值得推荐的原因、学业上的与众不同之处和将来求学与从事学术研究的潜力。推荐信不仅对被推荐者来说举足轻重,而且对写推荐信的学者和教授而言,推荐信本身应该起到慧眼识英雄的作用。我申请入学哈佛的文理学院时,如果没有阿里斯博士的大力推荐和支持,很难想象哈佛的中亚研究系会决定录取我进入博士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