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嘉典
8726500000039

第39章 大型活动(4)

开始阶段,南朝鲜对自己最终能否取得主办权还缺乏足够的信心,但各调查团成员的友好反应给了南朝鲜以极大鼓舞,坚定了他们争夺第24届奥运会主办权的决心,加紧了外交活动。

南朝鲜奥委会的主席、副主席和秘书长分别出马,率团访问美洲和非洲国家,并出席奥林匹克的地区性大会,进行游说宣传。这些活动在使各国和奥林匹克大家庭了解南朝鲜,理解和支持南朝鲜的申办请求方面起了不小的作用。

决定第24届奥运会主办地点的第84届奥林匹克大会1981年9月27日至10月3日在德国的巴登举行。由汉城市市长和南朝鲜奥委会主席率领的代表团提前一周飞抵会议地点,进行最后的拉票和游说活动。在同国际奥委会和国际体育界人士的接触中,针对曾在日本东京和札幌各举行过一次夏季和冬季奥运会以及名古屋缺乏体育设施的情况,南朝鲜大力兜售和宣传机会均等原则,强调汉城为奥运会准备的场馆设施有60%已经完工。这些宣传攻势取得了良好效果。

汉城的唯一竞争对手是日本的名古屋。本来,名古屋是决心要和汉城争夺一番的,但却遇到了一些自身的麻烦。名古屋是日本的一个古老城市。一些市民认为,一旦承办奥运会,势必要大兴土木,修建各种场馆设施,这样会使名古屋的古朴风貌难保,影响市容和生态环境。

另外也有的市民担心承办奥运会可能会使名古屋像当年蒙特利尔市那样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名古屋申办奥运会从一开始就遭到了一些市民的反对。在国际奥委会即将拍板决定第24届奥运会主办地点的关键时刻,11名名古屋市市民的代表来到国际奥委会大会会场。他们以“奥运会可能破坏名古屋的自然环境”为由,反对在名古屋举办奥运会。这11名代表的抗议活动使得日本代表团颇为尴尬,而对南朝鲜汉城则是不小的帮助。1981年9月30日是投票日,这一天国际奥委会总会场的气氛完全倾向南朝鲜,投票结果汉城以52对27票战胜名古屋,获得了第24届奥运会的主办权,使南朝鲜成为亚洲第二个承办奥运会的国家。

两虎相斗

由于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破天荒地获得了经济收益,使得申办1992年第25届奥运会的城市突然增加,竞争程度也明显加剧。

角逐第25届奥运会主办权的城市共有6个,包括西班牙的巴塞罗那、法国的巴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澳大利亚的布利斯班、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和英国的伯明翰。6城市中呼声最高的当属巴黎和巴塞罗那。

法国在历史上曾经举办过两届夏季奥运会,具有承办大型体育比赛的丰富经验。巴黎凭借世界一流大城市的优势,凭借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的故乡,以1992年纪念顾拜旦发出“复兴奥林匹克”伟大号召百周年为由,提出申请。为获得支持,巴黎市市长、后来担任法国总理的希拉克亲自飞赴国际奥委会总部所在地洛桑,进行游说活动。

与巴黎相比,位于西班牙东北地中海沿岸的巴塞罗那,在城市规模和设施方面都相形见绌。

尽管巴塞罗那在西班牙是仅次于首都马德里的第二大城市,并且是全国的经济与体育中心,但与巴黎相比,人口不过120万,知名度也差多了。然而巴塞罗那并不甘示弱。从1924年到1940年的16年中,巴塞罗那曾3次申请主办奥运会,均未获成功。半个世纪后,巴塞罗那人重温当年的梦想,又第4次提出申请。巴塞罗那是国际奥委会现任主席萨马兰奇的故乡,这似乎给巴塞罗那的竞选活动增添了力量。为扩大影响,巴塞罗那利用该城市具有的良好体育场馆和设施,在1982年、1984、1985和1986年分别举办了世界杯足球赛、世界自行车锦标赛、世界击剑锦标赛和世界篮球锦标赛。通过这些活动,巴塞罗那充分显示了自己具有承办大型竞赛活动的能力。巴塞罗那为筹办1992年奥运会制定了周密的计划,准备在交通便利、半径为5公里的环区内设置4个赛区,整个安排集中紧凑。宣传方面,巴塞罗那接受了昔日只动员少数人参加的教训,在全国造成强大宣传声势。卡洛斯国王亲自出任奥运会组委会名誉主席,西班牙全国范围掀起动员10万人为奥运会志愿服务的热潮,企业界、金融界人士慷慨解囊,鼎力相助。1985年,原蒙维克体育场扩建工程开工,显示了巴塞罗那确实具有承办第25届奥运会的决心与能力。

为争办1992年第25届奥运会,6申办城市共耗资5200万美元,而巴塞罗那居6城市之首,花费了1400万美元。巴塞罗那市政当局与市民的种种努力,使国际奥委会成员受到感动,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这为巴塞罗那最后的成功奠定了有利的基础。确定第25届奥运会东道主的第91届国际奥委会全体会议于1986年10月17日在瑞士洛桑举行。6个申办城市等待着国际奥委会的最后决定,特别是呼声较高的巴黎和巴塞罗那的代表各持理由,相持不下,心情更为特别。这一天,西班牙的所有电视台和电台都转播了投票表决实况。首相冈萨雷斯亲赴现场指挥角逐,3700万西班牙人民注视着投票结果。下午1时许,萨马兰奇主席郑重宣布:第25届奥运会的会址选定为巴塞罗那。消息传出,西班牙举国沸腾,成千上万的市民涌向街头。当晚,巴塞罗那还举行了焰火晚会,庆贺相隔半个世纪的梦想终于实现。

亚特兰大竞办奥运会成功的诀窍

1990年9月18日,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东京宣布,国际奥委会第96次全体会议投票决定,亚特兰大将成为1996年第26届奥运会的会址。这时,早已等候在亚特兰大体育中心的5000名市民立即沸腾起来,相互拥抱、亲吻,以激动的心情庆祝这个“亚特兰大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天”。

洛杉矶奥运会后仅12年,奥运会将再度在美国举行,这一结果令美国人感到兴奋,同时也令整个国际社会感到有些意外。申办1996年奥运会的有雅典、墨尔本、多伦多、曼彻斯特、贝尔格莱德和亚特兰大6个城市,竞争极为激烈。6城市中以雅典的呼声最高,从舆论和情感角度来说,人们似乎也普遍看好雅典。这是因为1996年恰逢现代奥运会百周年纪念,而雅典的所在国希腊不但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祥地,也是首届现代奥运会的举办国。希腊早在70年代就酝酿承办一次现代奥运会,到1988年,正式向国际奥委会提出了申请。各国舆论普遍认为,1996年奥运会在雅典举办最为适合,就连萨马兰奇主席也认为,希腊成为1996年奥运会东道主顺乎情理,将会使奥运百周年纪念更有意义。

除希腊的雅典外,人们认为较有希望获得主办权的还有加拿大的多伦多和澳大利亚的墨尔本。这两个城市在世界大城市的综合评价中得分均名列前茅,被认为是城市自然环境和生态条件极好的世界大城市,其名气远非亚特兰大所能比拟。人们对亚特兰大并不了解,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它不过是经历了美国南北战争的一个南方古老城市,在一些人的印象中,亚特兰大可能还有几分保守,也可能还有些落后。

竞选之初,亚特兰大确实处于劣势。在许多美国人眼中,承办1996年奥运会对亚特兰大不过是个美好的梦想。但这个梦想的主设计师、42岁的律师比利·佩恩却是个知难而进,勇于接受挑战的人。1988年4月30日凌晨5时,佩恩从华盛顿下榻的旅馆给一位记者朋友打电话说:

“他将使下届奥运会再次在美国举行。”这位记者听后却付之一笑,并象征性地和佩恩打了一美元的赌。但佩恩却是认真和自信的。他的想法很快便得到朋友和亚特兰大市政当局的支持。当时,美国已有旧金山等4个城市提出了申请,亚特兰大首先要通过国内的“竞选”。

佩恩等人用了半年的时间,使美国奥委会确信,亚特兰大具备其他城市缺乏的条件,最终实现了代表美国申办1996年奥运会的初步目标。

处于劣势的心理状态激励亚特兰大组委会加倍努力地投入竞选活动。佩恩和组委会代表及数十名州、市的官员频频出访,与国际奥委会成员进行接触,参加了在印尼和摩洛哥举行的亚奥理事会和非奥理事会代表大会,参加了在波多黎各圣胡安举行的国际奥委会全体会议,有的官员竟访问了41个国家。与此同时,广泛邀请国际体育界领导人访问亚特兰大,参加各种活动,进行考察和了解亚特兰大人民对奥运会的热忱。短短几天的访问,给国际奥委会委员们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亚特兰大市民们的诚挚、热情,良好的城市条件及殷勤周到的接待令来访的客人深为感动。1989年2月,萨马兰奇主席访问亚特兰大后说道:“我劝我的朋友和其他国际奥委会成员们最好认真考虑一下亚特兰大,这是一个非常吸引人和富有潜力的奥林匹克城市。”为竞争主办权,亚特兰大组委会印制了5卷精美的、重17磅的宣传材料,花费20万美元拍摄录相材料送给国际奥委会的委员。在东京会议表决前,还独出心裁地放映了布什总统全力支持该市主办奥运会的讲话录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