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较量:中国历史上36场以弱胜强的战争
8688700000020

第20章 浅水原之战——唐开国后的第一战

时代背景

隋大业十三年(617),隋炀帝率大军开赴辽东,征讨高丽,为了这场战争,他几乎花光国家所有的积蓄。然而,灾难还不止这些,在国内,一场罕见的水灾席卷黄河中下游地区,灾后瘟疫、饥荒又接踵而至,饿殍遍野,几百万人沦为流民,骚乱和暴动在各地此起彼伏。此时,太原总兵李渊为实现抱负决定先投靠北方的突厥,突厥可汗大喜,当即允诺,并表示要扶植李渊做皇帝。但李渊为了师出有名,表示要尊在江都的杨广为太上皇,而另立关中的代王杨侑(杨广之孙)为帝,以匡扶隋朝社稷。大业十四年三月,江都发生兵变,隋炀帝杨广被大将宇文化及所杀。一个多月后消息传到关中,李渊大喜,杨广一死,就无须再靠杨侑打“正统”牌了。经过一番“推辞”,五月二十日,李渊接受了杨侑(yòu)的“禅让”,在长安太极殿登基,国号为唐。唐政权建立时,隋末的内乱也随着炀帝之死而达到高潮。这一时期,金城(今甘肃兰州)大豪薛举、薛仁果父子也策动当地县令郝瑗发动叛乱,薛举自称“大秦霸王”,并且招来起义军首领宗罗睺、羌人豪帅钟利俗等人,聚集起一支约十三万人的军队,几个月内攻下了枹罕、浇河、西平、天水、陇西等郡,占据了今天的甘肃大部及青海的一部分。这一带是隋朝的主要牧区,官马私马数不胜数,薛举军中又多当地羌胡民族,骑兵之盛雄冠当时,仅次于突厥。当李渊在太原起兵时,薛举已经在金城称帝,国号为“秦”,定都天水(今甘肃天水),立薛仁果为太子,并筹划东向占领长安,以逐鹿中原。就在李渊称帝当年的六月,薛举便亲自领军,开始了策划已久的大举东进。

人物评析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臣魏徴曾200多次直陈李世民的过失,这对一般人来讲,或许还不算什么,但对于一个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封建帝王,要做到这一点就实为不易了。但是,李世民做到了。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庙号太宗。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汉族,陇西成纪人,祖籍赵郡隆庆(今河北邢台市隆尧县),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即位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讲的就是他,他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他开创了“贞观之治”,他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薛仁果,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人,隋末陇西军阀,骁勇善战,号为“万人敌”,后被秦王李世民领军攻灭。隋大业十三年,与其父薛举起兵,自称西秦霸王,年号秦兴。据陇西之地,扼丝路交通。唐高祖武德元年(618)五月,李渊称帝。同年六月,薛举入泾州泾川(今甘肃泾川县北五里),纵兵虏掠,直至豳州(今陕西彬县)、岐州(今陕西凤翔)一带。李世民以西讨元帅的名义,和刘文静、殷开山等率八总管兵前往抗击,后大败薛仁果于浅水源(今陕西长武东北),宗罗睺战死,薛仁果投降,后薛仁果被斩于市。

交战过程

唐武德元年(618),占据陇西的薛举自称秦帝,定都天水(今属甘肃),拥兵30万,谋取长安。武德元年六月,薛举率兵袭扰唐泾州(今甘肃泾川北)。七月,进逼高墌(zhǐ)(今陕西长武北)。唐高祖李渊以李世民为元帅,率八总管约4万人的兵力前往迎战。唐朝开国后的第一场大战拉开了序幕。

薛举率大军侵入安定郡(今甘肃泾川一带),主力军向高墌(今陕西长武北)方向前进,而在东北、西南两翼,则派机动骑兵袭扰北地、扶风二郡。七月四日,李世民来到高墌,不料忽然得了疟疾病倒,只得命行军长史刘文静、司马殷开山代替指挥。史载,李世民嘱咐二人说:薛举孤军深入,粮少兵疲,一定急于挑战,我军不可轻易出战,等我病好之后,再为诸君破敌。殷开山、刘文静嘴上虽然答应,心中却不以为然,觉得是李世民轻视自己不能领军出战;又怕薛举得知唐军主帅身患重病会轻视己方,有意要炫兵耀武,于是将大军调出高墌,在西南方的浅水原上列阵。李世民得知大惊,急忙派人去阻止,但已经来不及了。薛举此时已经派出一支精锐骑兵,快速绕到唐军后方发动进攻。唐军主要是步兵,初创之时,战马缺乏,据说不过三五千匹,一半还是突厥的馈赠,骑兵自然十分薄弱;而薛举由于掌握了主要的良马产地,战马极多,骑兵也以当地游牧的羌胡民族为主,野战远占上风。唐军没有料到大批秦军骑兵会忽然出现在自己身后,毫无防备之下便遭到猛烈冲击,众军大溃,顿时土崩瓦解。八总管各部纷纷惨败,大将慕容罗睺、李安远战死,刘弘基被俘,唐军死者十之五六。李世民连夜收拾残军,逃回长安。薛举乘胜占领高墌。唐朝开国以来的第一场大战,竟然以惨败告终。薛举命人将被俘的唐军士兵断舌割鼻、凌辱至死,又将唐军的数万具死尸堆积成一座小山,用土封上,造了一座所谓“京观”,以炫耀武功。郝瑗建议薛举乘此大胜之威,一举占领长安,消灭唐政权。薛举正有此意,命全军整顿待发,直取长安。

或许是命运的安排,薛举在军队出发前忽然病死,长安免去了一劫。薛举之死,据说是在浅水原惨死的唐军士兵鬼魂作祟,取了薛举的性命。这虽然是姑妄之言,也多少反映出时人对这位“大秦霸王”的恶感。薛举死后,太子薛仁果退军到折墌城继位,谥父亲为“武帝”。薛仁果残忍刻薄,和不少将帅素有嫌隙。他继位后人心离散,进攻长安的计划被搁置下来,唐军抓紧机会,陆续收复高墌等地,重新建立起一道屏障。秦军建立霸业的最佳时机消逝了。不过,长安朝廷的忧心仍难消除。李世民败归之后,李渊立刻提笔给凉州的李轨写了一封信,言辞谦卑,甚至以“从弟”相称(李渊是关中大贵族,李轨是平民出身,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抬举),邀他共伐西秦。李轨被灌了一通迷魂汤,乐不可支,于是派弟弟李懋入朝。李渊又派人册封李轨为凉王,想方设法拉拢他在后方牵制薛秦(但李轨才识平庸,不久便自己称帝,在凉州作威作福,无心进取秦陇);不久,李渊又派人给始毕可汗送了一批美女钱帛。始毕可汗派使者骨咄禄来答谢,李渊居然拉着他的手同坐在御座上,骨咄禄常常傲慢无礼,李渊便卑躬屈膝,忍让到了极点。这一切都是为了换取突厥对唐朝抗击薛秦的支持。

但远水难解近渴。薛仁果继位后,很快又开始了对唐朝的新一轮进攻。八月十七日,李渊仍然任命李世民为元帅,继续主持对西秦的战争,又命刘文静、殷开山等人在军中戴罪立功。要知道第一次浅水原之战,李世民忽然患病而不能指挥,而刘文静等人居然不把总司令放在眼里,违令出战以致惨败,正好为李世民开脱了责任,这多少有些蹊跷。最大的破绽是刘文静等人虽然被革职查办,却很快官复原职,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同李世民之间也没有任何芥蒂。浅水原之败是李世民光辉记录中罕见的重大污点,如果他再次出征仍然不能取得胜利,纵然唐朝能熬过这一关,李世民的政治生命恐怕也将就此完结。

武德元年中秋,薛仁果击败秦州总管窦轨(李世民的舅舅)后,开始围攻泾州。泾州城由骠骑将军刘感镇守,薛仁果久攻不下,心生一计,扬言军粮食尽,率军撤围而去。不久便有折墌人前来泾州“投诚”,说要以折墌城归降。刘感大喜,率军前往接应。到了折墌城下,刘感才发现是个骗局,刚要撤回泾州,薛仁果已经率大军蹑踵而来。两军激战,唐军全军覆没,刘感被擒。薛仁果要刘感在城下向城中劝降,刘感却叫道:秦王率数十万大军即将到来,大家不要担心,一定要努力把城守住!薛仁果大怒,将他半身埋在土里,活活射死。泾州几乎只剩下一座城池还在唐朝手里,其余都被薛仁果占领。九月,陇州刺史(这是唐朝虚封的官职,当时的陇州完全在西秦手里)常达固守宜禄(今陕西长武),被薛仁果用诈降计劫持,宜禄也落入薛仁果之手。秦军再度进到高墌,这正好碰上了迎面而来的唐军。九月,李世民率军到达高墌,正是两个月前惨败的旧地。薛举堆出来的“京观”还隐约可见。薛仁果也派大将宗罗睺率军十余万人迎击。在关河的冷落秋风中,两支都打着“秦”字旗的军队再一次展开了对峙。

李世民一到高墌,便深挖壕沟,高筑城墙,摆出了一心防御、避免野战的战略。这是李世民吸收了上一次浅水原之战的教训后走出的第一步棋。要知道秦军的骑兵占绝对优势,野战方面唐军不是对手。何况唐军当新败之余,士气沮丧,气势上就被连连获胜的秦军压倒了一层,还没开打已经输了一半。高墌的秦军由宗罗睺统领,气焰嚣张,三天两头到高墌城门前叫阵,要引唐军出战。许多按捺不住的唐军将领主动请战,都被李世民制止。李世民三令五申:“敢言战者斩!”总算让唐军上下统一了认识,宗罗睺再怎么派人叫骂,也不能引诱唐军出战了。就这样,两军相持了两个多月。秦军的战斗豪情逐渐变成了屡攻不下的烦躁和焦虑,而唐军由于久不出战,憋的一股窝囊气也变成了越来越强劲的作战欲望。秦军长于野战而短于攻城,李世民卡在这里正好堵住了前往关中的要道,即使绕道而行也不免被唐军切断退路,逐渐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军粮将近吃完,后方的补给又跟不上,秦军上下越来越惶恐不安。不久,可能由于内部的倾轧,秦军将领凉胡郎、翟长孙等人率部归降,薛仁果的妹夫钟俱仇也以河州(今甘肃临夏)一带归唐。秦军此时内外交困,对策似乎只有撤军一途了。

此时,李世民抓住了战机,走出了第二步棋。十一月初,李世民分兵一支给行军总管梁实,命他率部在城南的浅水原上扎营。梁实于是在浅水原的险要处安营扎寨,做出准备野战的姿态。宗罗睺几乎已经要撤军,看到唐军终于“按捺不住”出城,顿时大为振奋。要知道,只要在野战中消灭唐军,就可以扭转这段日子以来的不利局面,清除东进关中的障碍。宗罗睺大喜之下,聚集全军精锐,一起由西向东进攻梁实的营垒。梁实虽然出了城,战术上仍然严防死守。他凭借地形的优势据险安营,甘做缩头乌龟,决不出战。但野外的营寨毕竟比一座城池容易攻打得多。宗罗睺命令军队日夜不停围攻梁实营,梁实军中很快就断了水,人马好几天都没有水喝,逐渐难以支持。宗罗睺看出便宜,进一步加紧了围攻。秦军上下像一根绷紧的弦一样,日夜不懈地运转起来。但梁实也只是李世民谋算中的第二步棋。十一月底,李世民走出了第三步棋,趁秦军精力消耗之际,派右武侯大将军庞玉率部赴援。庞玉并没有直接开赴梁实的营垒去解围,而遥遥地在浅水原南部摆开了战阵,隐然与梁实部形成了犄角之势,以夹击宗罗睺的秦军。秦军的战斗力还没有耗尽,当发现在自己南面又有一支唐军出现时,宗罗睺便命四面围攻梁实部的秦军重新并在一起,转向南面,对庞玉军展开了大举进攻。秦军的机动骑兵快速集结起来,向南面推进。庞玉刚刚在浅水原上布好阵势,就发现自己面对的是整支秦军的主力。这支军队尽管已经初显疲态,却仍然不失其战斗力。隆隆马蹄声中,秦军铺天盖地而来,庞玉所率的唐军结成防御阵形,但却像脆弱的沙袋一样,难以抵御秦军骑兵潮水一般的攻势,几乎支持不住。如果李世民只有这三步棋可以走,恐怕最终仍然不免落败。但李世民还有第四步棋,也是最终“将军”的一步,前三步棋实质上都是为这第四步服务的:他亲率两千名骑兵,打开城门,一马当先冲了出去。原来当宗罗睺攻城之时,秦军当然是直接面向城门;而当梁实在原上安营扎寨之时,秦军被吸引向东方,久攻不下之后,南面又出现了庞玉部,于是秦军又转而向南,这样,秦军一步步形成背对高墌城南门的局面,因此李世民得以利用这一契机,从背后直捣秦军软肋。秦军经过两个多月的僵持和好几天的强攻之后,已经是强弩之末,机动性和战斗力都已经大打折扣,而唐军的主力骑兵这时才刚刚出动。在李世民的精心安排下,两军优劣之势倒转了。

此时,秦军距离高墌城已远,由于思维定势,看到唐军从头到尾一味防御,根本没有想到唐军会突然从背后进攻。唐军骑兵快速穿过空旷的原野,出现在秦军之后,秦军毫无防备,被吓了一跳。宗罗睺的反应还算及时,很快便命秦军调转马头迎战,依然是气势汹汹。李世民当机立断,率几十名精骑冲入秦军阵中冲杀。先声夺人,最终在气势上压倒了秦军。看到主将的英勇,唐军大受鼓舞,史称“表里奋击,呼声动地”,配合李世民的攻势,庞玉、梁实各部从各个方向发动反攻。秦军东西南北乱战了好几天,早已士气低落,此时再也抗不住唐军的狂攻猛击,陷入了彻底崩溃,主将宗罗睺狼狈逃向折墌城,许多队伍也快马加鞭,向陇西老家溃逃。当年十一月,薛仁果初八率兵万余出降。唐平定陇西,消除西顾之忧,保障了关中安全。

战争影响

经浅水原一战后,虽然关东和江南仍然一片混乱,北方的突厥也仍然颐指气使,让李渊父子受尽了窝囊气。不过无论如何,薛秦已被讨平,李轨和梁师都等尚不足为患,唐政权就此安定下来。对李世民个人来说,此战让他扬眉吐气,不但洗雪上次败绩之辱,而且在军功上第一次完全压倒了太子李建成,为他后来取代太子登上帝位垫下了第一块基石。

策略分析

此战,唐争取李轨成功,使薛军侧后受到威胁;李世民再战浅水原,闭垒以待,抓住有利战机前后夹攻,并乘势追击,使其兵不得聚,从而获胜。在浅水原之战中,李世民巧妙地利用步兵和骑兵两个兵种在攻守上的不同优势,在长期的正面坚壁挫锐之后突然加以狂风暴雨般的背后突袭,从而获得会战的胜利,而此后又趁破竹之势以骑兵快速突击,攻灭敌人的老巢。这一套兵法成为后来李世民连破强敌的典范之作,如后来击刘武周、宋金刚、窦建德、刘黑闼等人,所采用的战术与浅水原之战都如出一辙。利用骑兵奇袭敌军侧背,这是因为当时唐军骑兵已初具规模,但如浅水原之战那样,唐军在骑兵上全然占劣势,却仍然能取得全胜,这不能不归功于李世民高超的军事才能。

战争小档案

战役名称:浅水原之战

发生时间:唐武德元年(618)

交战双方:李唐军VS 薛军

交战地点:浅水原(今陕西省长武东北)

实力对比:唐军4万VS 薛军10万

战争结果:唐军获胜

战争性质:防御战

智慧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