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宝宝这一年:3岁,规则意识建立关键期
8684500000022

第22章 感受“别人”的情绪—同理心的培养

三岁孩子有同理心吗

提到同理心,大部分爸爸妈妈会觉得有些陌生,其实对同理心的解释自古有之,像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耶稣所说的“你们愿意别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别人”、摩西所说的“对自己无益的,亦不可施加于他人”,这些都是先哲们对同理心的诠释,俗话也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可见,同理心对我们来说一点都不陌生,几乎每个人都有同理心,连三岁的孩子也不例外。

下班回家你很累了,正打算打起精神来陪孩子玩会儿游戏,因为这是你增进亲子关系每天回家必须要做的事情,所以再累你也要和孩子玩会儿。你拿出玩具叫孩子过来玩,这时孩子看着你疲累的脸说:“妈妈,今天你很累了,我不要妈妈陪,妈妈你去休息吧!”听到孩子的话你是不是感觉孩子特别懂事、特别心疼人呢?这就是孩子拥有同理心的表现,爸爸妈妈此时除了感动一定要记得亲亲孩子、夸孩子几句,以此来鼓励孩子的这种行为。

但大多数时候孩子并不会出现这种行为,因为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享受着无微不至的照顾,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们遇事常常只想到自己或从自己出发,别人都得顺着自己,自我中心意识非常强烈。

例如吃饭的时候他会把自己喜欢吃的菜放到自己跟前来,还不许别人碰这些菜,只顾自己吃;父母上班累了回到家想先休息会儿,他却在旁边大吵大闹让父母陪自己玩;奶奶病了,身体不舒服,他却非让奶奶带自己到楼下去找别的小朋友玩,奶奶不去他就撒泼耍赖……

这些情况在生活中并不少见,那为什么孩子会这样呢?三岁的孩子有没有同理心呢?同理心是生来就有还是后天培养的呢?

同理心是什么

同理心最早由人本主义大师卡尔·罗杰斯提出,指一个人对于他人感觉、情绪和愿望的关注程度和敏感程度,用来评价一个人对于他人立场的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它是情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高水平的认知能力,能让人想象到别人的感受,或自己在他人的处境下会有怎样的感受。

很多人会将同情心和同理心相混淆,其实,这两者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拥有同情心的人懂得体谅别人,在情感上能与他人取得共鸣,但拥有同理心的人能将别人的感受内化为自身的感受,能融入别人的角色,感受对方当下的心情。拥有同情心并不等于就会有同理心,但是有同理心的人,一定拥有同情心,同理心比同情心高一个层次,心理学中的同理心更强调一个个体如何从心里真实地感受其他人的感受、体验其他人的体验。

简单地说,同情心局限于情感方面,比如孩子看到电视里的人在哭,他可能受到感动也会哭,但他不知道电视里的人哭的原因,或者爸爸妈妈告诉他看到小朋友摔到了要过去扶起小朋友,但不知道为什么小朋友摔倒了自己要去帮忙。这是因为孩子的同情心还未衍生到拥有同理心的层次。

同理心牵涉很多思考过程,拥有同理心的孩子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爸爸妈妈可以通过探讨孩子的行为动机、想法来确定孩子是拥有同理心还是只拥有简单的同情心,比如为什么要去扶摔倒的小朋友,他会说因为小朋友摔倒了很疼,自己起不来,所以要去扶起来,而不是单纯地认为这样做是对的,所以要这样做。

那同理心是怎样产生的呢?它是与生俱来的吗?有人认为同理心是与生俱来的,因为如果一群新生儿在育婴室里,只要有一个宝宝哭,其他小宝宝也会跟着哭。其实这种现象心理学家将其称为“同理心唤起”,0至4岁的幼儿处于自我中心期,是没有同理心的。同理心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与孩子的能力发展有关。

一岁之前的婴儿认为自己本身与外在环境是一体的,当他感觉到别人在哭,就会跟着一起哭,这并不是拥有同理心的表现。一岁之后的幼儿随着认知的发展,开始意识到自己与外在个体、环境并没有关系,别人难过与自己无关,不需要跟着表现出难过的样子。幼儿两岁左右,认知发展进一步成熟,感受能力也越来越好,会玩角色扮演的游戏,并能从角色扮演中,去了解其他个体,站在别人的立场与位置上为对方着想。同理心需要有足够的认知发展与后天环境的引导,才能慢慢表现出来,大概到幼儿两岁的时候会出现同理心的萌芽,等到三岁的时候才会逐渐表现出来,但这需要爸爸妈妈的正确引导,而且每个幼儿同理心出现时间的早晚会因为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拥有同理心的孩子能敏锐地察觉到他人的情绪,比较善解人意,自省能力也比较好,对团体纪律的服从性相对较高,愿意配合及给予。孩子拥有同理心,对他将来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也非常有帮助。那该怎样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呢?

三岁的孩子已经能感受别人的情绪了,能敏锐地觉察到别人情绪的变化,还会说一些好笑的话来逗别人开心。只不过,对于三岁的孩子来说,“别人”还只是与自己最亲近的人,如爸爸、妈妈,常在一起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所以,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不要太过着急,希望他能对周围的人都具有同理心是不太现实的。

幼儿期是培养同理心的关键期,爸爸妈妈在这个时期要通过各种途径来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虽然同理心不像其他技能那样可以教会孩子,但它可以被感染、被培育。爸爸妈妈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爸爸妈妈以同情、无私和客观的态度对待他人,表现出同理心,孩子就会跟着效仿,他的同理心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刺激。

美国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孩子同理心的差异与其受到的管教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如果爸爸妈妈在教育孩子时更倾向于他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怎样的影响,比如因为淘气,害得别人很难过,那孩子的同理心就会很敏锐;如果爸爸妈妈只是一味地责怪孩子,孩子的同理心就会比较迟钝。爸爸妈妈要多关注孩子的情绪情感变化,适时地予以帮助或指导,因为孩子的态度和行为会随着爸爸妈妈的态度而改变。面对孩子表现出来的同理心行为,爸爸妈妈若给予及时的关注和鼓励,就能强化孩子的这种行为,反之,如果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这种行为不闻不问、视若无睹,长此下去,孩子的同理心就会削弱,甚至消失。等过了这个敏感期,再想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就会非常困难。

在平时生活中,爸爸妈妈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如果爸爸妈妈经常和孩子说:“如果妈妈是你,想多看会儿电视的时候不让看,妈妈也会不开心,可是今天看电视的时间已经用完了,再不睡觉,明天会起不来的,起不来就不能准时去幼儿园了。”这样说话就是在认同孩子的感受,让他知道妈妈是理解他的,久而久之,他也会尝试着把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上去思考,想想如果自己是妈妈会怎么做,这也是在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爸爸妈妈还可以和孩子玩一些角色互换的游戏,爸爸妈妈演小孩,小孩演大人。爸爸妈妈这时可以模仿孩子平常乱丢玩具、吵着买新衣服、故意耍赖的行为,让他切身体会一下做父母的艰辛,这对培养孩子的同理心非常有帮助。此外,让孩子养宠物也是个不错的办法,孩子可以在照料宠物的过程中感受到照料者的不易。

讲故事、陪孩子看电视,然后与孩子讨论书中或剧中人物的做法,爸爸妈妈要多采用问答的形式,让孩子假设自己处在那样的情况下会怎么办,爸爸妈妈要让孩子多发表看法,自己注意引导孩子就可以,不要说太多。

多带孩子参加集体活动或多创造机会让孩子和小朋友玩。在团体环境中与同伴相处,是孩子学习如何与他人和平共处最快的方式。一群孩子在一起玩,爸爸妈妈不用去教孩子怎样与别人相处,借由实际的互动过程,孩子就能发展出一套与别人相处的模式。当孩子感到不受欢迎时,他自己会主动去纠正自己的行为,爸爸妈妈这时可以简明扼要地告诉孩子他怎样做会更好。比如有的孩子爱欺负人,经常推倒小伙伴或抢别人的玩具,大家都不爱和他玩,这时爸爸妈妈和孩子说:“如果别人把你推倒了,你会不会疼呢?别人要是抢走了你心爱的玩具你还会和他玩吗?”通过几句简单的话,孩子要想继续和别人玩,他就会改正自己的行为方式。孩子在与其他小朋友互动中会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到不同人的想法,这对他同理心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