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
8462200000002

第2章 古代文学

绪语

古希腊罗马文学是欧美文学的辉煌起点:美丽的神话、英雄的史诗、多彩的戏剧、体系化的理论——以及贯穿其中的人本思想,都足以使其傲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其想象力之丰富,哲理性之深邃,令人叹为观止,成为后人宝贵的思想资源。

古代与近代之间的一个漫长“过渡期”(5至17世纪)——统称“中世纪”。这是东方的希伯来文化和西方的希腊文化(国人俗称两希文化)冲突交融的时期,标志着欧洲进入了基督教文明,是为西方文化史的重要转捩点。世俗文学与宗教文学并存,基督教影响日增,逐渐形成统辖之势;民族独立的进程,伴随着民族语言的规范化和民族文学的兴盛。

中世纪后期(15至17世纪)的文艺复兴是欧美近代文学史的发端,是又一个令世界瞩目的文化高峰。它以“再生”(复兴)古代文化为旗号,再一次展示人的力量、探求人的本质、促使人的解放。以理性为核心的人文主义,挑战神学权威和封建蒙昧,冲破重重精神禁锢,造就了文学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巨人式作家和巨人式艺术形象的出现,成为这一历史时代的重要标志。

17世纪、18世纪文学主流是文艺复兴传统的继续和变异。17世纪的古典主义,进一步倡导复古、仿古,作家多取古代题材以传达今人情感,并把古人的艺术法则奉为圭臬;唯理主义的倾力推崇,不仅左右着艺术作品的内容取舍和思想倾向,甚至还直接作用于创作方法的确立和规范。

18世纪的启蒙文学是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家们更自觉地把文学视为启迪大众的工具,更自觉地把理性作为评价社会生活的唯一尺度,因而其思想锋芒尖锐,批判力度强劲,也创造出许多与之相适应的文学样式,为下一世纪文学的繁荣作了有力的铺垫。

第一节 概述

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是欧洲文学的发源地。古希腊位于欧洲南部,包括今巴尔干半岛南部、小亚细亚西岸和爱琴海中的许多岛屿。它的海湾、岛屿较多,航海业发达,因此和其他地区,特别是同埃及等古代东方各国容易发生商业、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这些文明古国对古希腊文化,并通过古希腊对古罗马文化的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古希腊、罗马文化发展后,又反过来给东方各国文化以影响。古罗马城邦位于意大利半岛上,在地中海中央。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2世纪发展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希腊在公元前8世纪以前处于氏族公社制时期,此后,随着生产的发展,约在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之间,最早的阶级社会——奴隶社会在希腊建立起来。稍后,奴隶制度也在古罗马形成。

古希腊、罗马文学是奴隶社会的产物。正如恩格斯所说:“只有奴隶制才使农业和工业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使古代世界的繁荣,使希腊文化成为可能。没有奴隶制,就没有希腊国家,就没有希腊的艺术和科学;没有奴隶制,就没有罗马帝国。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古希腊、罗马奴隶社会都经历了形成、发展、繁荣和衰亡的阶段,它们的文学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经历了几个时期。古希腊文学的发展可分三个时期:(1)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过渡的时期(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主要成就是神话和史诗;(2)雅典奴隶主民主制时期(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主要成就是戏剧和文艺理论;(3)希腊化时期(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文学成就不大,只有新喜剧对后世文学有一定影响。古代罗马文学继承并模仿希腊文学,但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它的发展过程也可分为三个时期:(1)早期罗马文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主要成就是喜剧;(2)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的一百多年间,是古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诗歌的成就较高,文学理论也有一定成就;(3)公元1世纪后古罗马文学开始衰落,接着兴起的是早期基督教文学。欧洲文学有两个渊源,一个是古希腊、罗马文学,一个是早期基督教文学。前者偏重于现实和理性,后者偏重于情感、理想和心灵。

一 古希腊文学

古希腊早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神话和荷马史诗。希腊神话是古代希腊人民留给后世的一份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遗产。它同其他民族的神话一样,产生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那时,人类在同自然的斗争中,无法科学地认识自然、战胜自然,只有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正如高尔基所指出的:“一般讲来,神话乃是自然现象,与自然的斗争以及社会生活在广大的艺术概括中的反映。”希腊神话经过几百年的口头流传,然后在荷马史诗、赫西俄德的《神谱》以及希腊的诗歌、戏剧、历史、哲学等著作中记录下来。后人根据这些零散的材料,整理出了目前通行的希腊神话故事。

希腊神话既包括神的故事,如开天辟地、神的产生和谱系、人类的起源等,也包括半神的英雄的传说。按照赫西俄德的说法,宇宙之初,首先出现的是卡俄斯(混沌)、该亚(地母,传说是混沌所生)、塔耳塔洛斯(冥土)和厄洛斯(爱神)。地母该亚从自己身上生出天神乌拉诺斯。乌拉诺斯以其母该亚为妻,生了六男六女,总名叫提坦。乌拉诺斯对自己的子女十分仇视,一生下来就把他们关在地下,不让他们看见光明。地母该亚极为愤恨,鼓动子女们起来斗争。其中只有克洛诺斯起而反抗,打败了乌拉诺斯,救出了被囚的兄弟,做了天神。克洛诺斯娶妹妹瑞亚为妻,为了防止自己被孩子推翻,他把所生的子女吞掉,但最小的儿子宙斯被瑞亚藏了起来。宙斯长大后设法让克洛诺斯吐出所有的子女,然后联合他们把克洛诺斯推翻,在奥林匹斯山上建立起一个以宙斯为家长的庞大的家族,称为“奥林匹斯神统”。

这些故事属于早期神话,反映的是希腊处于蒙昧时代的情况。在两性关系和家庭形式上,有着明显的杂交和血缘家庭的痕迹,母子或兄妹之间可以结婚。同时,女神在社会生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家庭关系上,也是以女性为主。这是母权社会的一种反映。另外还保留着吃人之风的残余。

至于奥林匹斯神统本身所反映的,则主要是父权社会。宙斯是众神之主,他的兄弟中,波塞冬是海神,哈台斯是冥王。他让他的子女分管天上、人间,如阿波罗是日神,阿尔忒弥斯是猎神和月神,阿瑞斯是战神,赫淮斯托斯是铁匠神,雅典娜是智慧之神,阿佛洛狄忒是爱神,等等。他们组成了一个有组织的秩序社会,住在希腊最高的奥林匹斯山上。希腊的神与人同形同性,他们不仅在外形上与人相同,而且同人一样,有爱、有恨,好嫉妒,爱虚荣,有时还来到人间同美貌的男女谈情说爱。他们和凡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们长生不死,比人的力量大得多。

经过几百年的口头流传,神话经历着发展和变化。以奥林匹斯神统为例,宙斯和赫拉以兄妹结成夫妻,反映出血缘家庭制的遗习。荷马史诗中的神统,则是一幅氏族社会的画面。到了希腊悲剧家的笔下,宙斯又成了贵族奴隶主的象征了。同样,普罗米修斯的神话也是比较古老的。他创造了人,并把天火盗来交给人类,触怒了宙斯,以至被钉在高加索山上,每天有恶鹰去啄食他的肝脏。这是古希腊人对原始社会中火的发明的艰苦过程的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到了希腊悲剧家的手里,普罗米修斯成了一个为了人类文明而受到宙斯残酷迫害的英雄,成为马克思所说的“哲学日历中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

神话中的英雄传说主要反映的是遥远的古代社会生活以及人与自然的斗争。在原始社会中,在对自然进行斗争时,个人是无力的,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去获取生活资料或者“防御四脚和两脚的敌人”。这时,集体的劳动英雄特别受人们的崇敬,这些“古代‘著名的’人物乃是制造神的原料——赫拉克勒斯、‘劳动英雄’、‘万能家’,最终被擢升到奥林匹斯山上,归入诸神之列”。这些英雄传说以不同的英雄为中心形成了许多系统,著名的有赫拉克勒斯建立12件大功的故事、伊阿宋率领众英雄取金羊毛的故事、俄狄浦斯的故事、特洛伊战争的故事等。

希腊神话中还有许多是反映古希腊人民的生活和生产知识的。司农业的女神得墨忒尔和她的女儿珀耳塞芳涅的故事反映出古代人民对于一年时序的朴素解释。还有许多神话是反映有关古代人民的手工劳动的。铁匠神赫淮斯托斯是万能的制造家,他不但在奥林匹斯山上为众神修建了巍峨富丽的宫殿,为希腊军大将阿喀琉斯铸造了精致无比的盾牌,他还在埃特拉工场里用银子制造了两个自动女孩替他来往送东西。这些神话都反映了古希腊人丰富美丽的幻想。

马克思指出:“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古希腊的诗歌、悲剧、喜剧都从神话传说中汲取题材。希腊神话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题材来源,许多神话故事成为文学母题的根源。总之,希腊神话对后世欧洲文学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关于荷马史诗,我们将在第二节论述。

荷马史诗之后,出现了赫西俄德的教诲诗《田功农时》(又译《工作与时日》)。赫西俄德是公元前8世纪时彼阿提亚的一个自耕农。这时,氏族社会开始瓦解,阶级分化日趋尖锐。氏族贵族利用权势,把贫苦农民的土地集中到自己手里,失地破产的农民沦为奴隶,小自耕农也感到生活的艰辛。赫西俄德的弟弟珀尔塞斯凭借当地贵族的权势,要夺取他应得的父产,他便写了这首长诗劝导弟弟走正直劳动的道路,不要走巧取豪夺的邪路。诗中还反映出当时希腊农村的现实。诗人讲到人类经历了金、银、铜、英雄和铁五个时代,讲到随着时代的变迁,农民的生活每况愈下,他自己生活其中的铁时代更是“白天是完不了的苦工和痛苦,晚间是无尽的疲劳,神还要送来烦恼”。在有名的“老鹰和夜莺”的寓言中,诗人揭示了当时氏族贵族仗势欺凌小农的现实。诗人在全诗的后部,以一个亲身参加劳动的人的亲切感,描绘出许多农村景色的生动画面,是这首诗艺术上的一大特色。

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间,氏族社会进一步解体。奴隶主城邦制逐渐形成。阶级分化越来越尖锐,个人意识代替了集体思想,个人的情感要求多方面的表现,于是抒情诗便代替史诗繁荣起来。抒情诗起源于民间歌谣,有琴歌、笛歌(又名哀歌)和讽刺诗等。当时作者辈出,主题多样。有的歌颂竞技的胜利者,歌颂神和政治领袖,如品达(公元前522?—前442)的合唱琴歌;有的制作战歌,鼓舞士气,如提耳泰俄斯(公元前7世纪末)的进行曲;有的歌颂生活、爱情和大自然,如阿那克瑞翁(公元前550?—前465?)和女诗人萨福(公元前612?—?)的独唱琴歌。诗人们生活在狭小的圈子里,诗歌的题材很窄。但他们的诗在艺术上都有较高的成就,对后世欧洲抒情诗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与此同时,古希腊民间流传着许多以动物生活为题材的小寓言,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时一个名叫伊索的被释奴隶所作。但今天流传的《伊索寓言》,却是后人收集改写而成,其中还掺杂了一些后代其他民族的故事。

《伊索寓言》共收集了三四百个小故事,与抒情诗主要反映贵族奴隶主的思想感情不同,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的总结。许多故事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谴责社会上人压迫人的现象。例如,《农夫与蛇》劝告人们不要对敌人仁慈,《狗和公鸡与狐狸》告诉人们要善于运用智慧,战胜敌人。《狮子与鹿》、《捕鸟人与冠雀》、《两个锅》等故事则揭示了这样的道理:当政权掌握在贪婪残暴的统治者手中时,贫苦的人是不可能平安地生活下去的。

《伊索寓言》中有些故事还总结了古代希腊劳动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其中有的长期被后人引用,成了人们熟知的典故,如《龟兔赛跑》、《狐狸与葡萄》等。但是,《伊索寓言》中也掺杂着一些消极的东西,如宣传乐天知足(《说马幸福的驴子》)、向强者妥协(《芦苇与橄榄树》)等。

公元前6世纪末叶,奴隶主民主制的政体在雅典确立起来。民主制的确立标志着奴隶主民主派,即新兴工商业奴隶主对氏族贵族奴隶主斗争的胜利。从这时起到公元前4世纪中叶,通称为希腊史的“古典时期”,其中伯里克利执政时期(公元前443—前429)是雅典民主政治高度发展的阶段,被称为“黄金时代”。这时,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带来了古希腊文学,特别是其戏剧艺术的高度繁荣。关于古希腊的戏剧,我们将在本章第三节中加以论述。

除戏剧外,这一时期在散文和文艺理论上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古希腊的散文包括演说、哲学著作和历史著作三个方面。在雅典民主制条件下,演说的作用特别重要,许多政治家都是演说的能手,而且出现了一些有名的演说家,如吕西阿斯(公元前459?—前380?)、伊索格拉底(公元前436—前338)、狄摩西尼(公元前384—前322)。古希腊的历史著作也注意运用文学手法,因此许多历史著作就是优美的文学作品,如希罗多德(公元前484?—前425?)的《历史》、修昔底德(公元前460?—前400?)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色诺芬(公元前430?—前354?)的《远征记》等。

在文艺理论方面,主要的作家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5)是雅典奴隶主贵族派的思想家。在政治上,他反对民主制,提倡贵族政治;在哲学上,他仇视德谟克利特的唯物论,创立“理念论”,成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始祖。他认为文艺是对具体事物的摹写,而个别、具体的事物仅是对理念或一般事物的不完全的模仿,因而文艺是不完全的模仿的模仿,是“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着三层”。他又在欧洲文论史上最早提出“灵感论”,认为诗人只有“在神灵的感召下”才能创造出不朽的作品。同时,他认为诗人“培养发育人性中低劣的部分,摧残理性的部分”,破坏“正义和其他德行”,因此,他对诗人下了逐客令,“除掉颂神的和赞美好人的诗歌以外,不准一切诗歌闯入”他的“理想国”。柏拉图的文艺观,代表当时的贵族倾向。他写有对话录四十多篇,其中最著名的有《理想国》、《斐德若》、《伊安》、《会饮》等篇。这些对话录通过对话者之间的辩论,生动而广泛地涉及各种文艺和美学问题,对后来欧洲文艺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是柏拉图的弟子。在奴隶主民主派和贵族派的斗争中,他采取折中调和的立场。他在文艺理论方面的主要著作《诗学》,对古希腊文学作出了理论的总结,回答了文艺创作中的一些根本问题。在文艺和现实的关系上,他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模仿,文艺是对现实的模仿,现实世界本身是真实的,因此作为现实之摹本的文艺也是真实的。不仅如此,他还拿诗和历史作比较,认为文艺不是对现实的表面的复述,而应该描写现实中那些带有普遍性的东西。对于文艺的社会功用,他在承认艺术真实性的前提下,还肯定了艺术的认识作用。在他看来,通过模仿的艺术是能够达到对真理的认识的,因为艺术描写的是现实中带有普遍性的东西。人们通过艺术欣赏,就能够达到对现实事物真实意义的认识和了解。他在《诗学》中着重分析了悲剧,指出悲剧是对一个完整而又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以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为限。这些观点后来被古典主义者引申为戏剧的“三一律”。总的说来,亚里士多德从总结古希腊文艺创作经验出发,为西方文艺理论中现实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两千多年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公元前4世纪末叶至公元前2世纪中叶,从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东侵直到希腊被罗马灭亡这期间,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并和东方文化相互交流。这一时期通称“希腊化”时期。这个时期的希腊文学成就不大。只有米南德(公元前342?—前291)的喜剧和一些诗人的田园诗还有些价值,对后世文学发生过一定的影响,特别是米南德的新喜剧与古罗马的喜剧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二 古罗马文学

罗马氏族公社制的解体和奴隶制的形成,大约发生在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之间。公元前6世纪末,奴隶制的贵族共和政体建立。平民和贵族经过两个多世纪的斗争,社会进一步分化,贵族与富裕平民联合起来,形成了新贵族共和政体。为了这两个阶级的利益,罗马从公元前4世纪开始向外扩张,先后统一了意大利本土,并征服了西部地中海沿岸和意大利半岛上的大部分地区,到了公元前2世纪中叶,终于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在向外扩张的过程中,罗马人接触到先进的希腊文化。约在公元前3世纪中叶,随着国力的强大和经济的繁荣,并在希腊文学的影响下,罗马文学开始形成。

早期罗马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戏剧。罗马原来流行两种民间戏剧,即阿特拉笑剧和拟剧。后来接受了“希腊化”时期的新喜剧的影响,在公元前3世纪末到公元前2世纪中叶,出现了戏剧的繁荣。这一时期的罗马戏剧继承了新喜剧以描写爱情和家庭生活为主的传统,主要是世态喜剧,代表作家是普劳图斯和泰伦斯。

普劳图斯(提图斯·玛求斯·普劳图斯,公元前254?—前184)出身平民下层,在剧院当过木工和演员,长期从事戏剧活动,据说他写过130部剧本,流传至今的有20部(另有一部残稿)。他的喜剧大都根据古希腊新喜剧改编,用的是希腊的题材,反映的却是罗马人的生活。他利用滑稽可笑的情节,揭露出当时罗马上层阶级生活的腐化和道德的败坏,以及妇女地位的卑下和婚姻的不自由,具有一定的民主倾向。他在剧中嘲笑富裕阶层,同情争取婚姻自由的男女青年和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吹牛的军人》里的奴隶巴勒斯特里奥,运用机智和勇敢,不仅自己摆脱了一个军人的奴役,还帮助一个被军人霸占的妓女重新回到了她心爱的青年身边。

普劳图斯的喜剧以其情节巧妙、富于动作、语言生动自然、接近民间喜剧风格而深受一般观众的欢迎。与普劳图斯不同,泰伦斯(普布留斯·泰伦提乌斯·阿非尔,约公元前190—前159)则以其严肃文雅的风格,更受贵族文人的赞赏。他是一个贵族的奴隶,曾在罗马受过贵族教育,后来获释,从事戏剧创作。他只写过6部喜剧,全部流传下来,都是根据希腊新喜剧改编的。这些作品以结构谨严、语言精练和人物性格鲜明见长。在这些喜剧中,奴隶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婆母》是泰伦斯早期喜剧的代表作,叙写青年潘菲路斯夫妇间的一段婚姻纠葛。剧中肯定了潘菲路斯的母亲和情妇的自我牺牲精神,说明妇女同奴隶一样,应该为了爱人或儿子的利益而牺牲自己。他的后期代表作《哥儿俩》叙写两兄弟以宽容和严峻两种教育方式管教子女的不同结果,说明以宽容的方式教育远比以严峻的方式收效来得大。

在共和国末期,古罗马文学在诗歌和散文方面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产生了散文家西塞罗(公元前106—前43)、诗人、哲学家卢克莱修(公元前98?—前55)和抒情诗人卡图鲁斯(公元前87?—前54?)等。

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期间罗马对外扩张的胜利和对各行省的榨取,使罗马本土获得了大量的奴隶和财富。贵族奴隶主占有大片土地,使用大量奴隶劳动,组成奴隶制的大田庄,对奴隶残酷剥削。奴隶与奴隶主的对立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从公元前2世纪后半期起,各地不断掀起波澜壮阔的奴隶起义,著名的有西西里岛奴隶起义和斯巴达克起义。为了镇压奴隶起义,旧的共和政体已经无能为力,因此被军事独裁制所代替,政权落到拥有军队的将军手里。经过凯撒、克拉苏、庞培和安东尼、屋大维、雷必达前后“三雄”间几十年的混战,最后由屋大维于公元前31年统一全国,建立起为时四十多年的元首制,实际已是罗马历史上帝国时期的开始。这一时期,内战停止了,罗马帝国维持住暂时的和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屋大维还注意到文化对政权的维护作用,他的亲信麦凯纳斯把当时著名的作家聚集在他周围,为他的政权服务。于是古罗马文学史上便出现了所谓的“黄金时代”。

这时,在共和国时期成就的基础上,古罗马诗歌达到了它的高峰,文艺理论也取得了新的成就,代表作家是维吉尔、贺拉斯和奥维德。

维吉尔(普布留斯·维吉留斯·马罗,公元前70—前19)是古罗马最杰出的诗人,出生于意大利北部一个小土地所有者的家庭。内战时期,他家的田地曾被没收,屋大维当政后退还了他。他属于麦凯纳斯庇护下的文学集团。他在创作中歌颂屋大维的英明和罗马帝国的光荣。他写了三部诗歌:《牧歌》、《农事诗》和史诗《伊尼德》(又译《埃涅阿斯纪》)。他的诗模仿希腊的同类作品,但更注重反映罗马的现实。

《牧歌》共10首,是维吉尔的成名之作。诗中描写田野的自然景色,流露出对内战引起的农村破产的不满,反映出小土地所有者的思想情绪。诗中赞颂屋大维把土地退还给维吉尔的英明,歌唱新的黄金时代的到来。

《伊尼德》是维吉尔的杰作,是他生命最后11年的心血结晶,到死时只完成了初稿。史诗共12卷,叙述了希腊联军攻陷特洛伊城后,特洛伊王子埃涅阿斯率众逃到拉丁姆地区,成为罗马开国之君的这段经历。维吉尔写作这首万行史诗的目的,是为了叙述罗马帝国的产生和历史,并歌颂屋大维本人。诗人把屋大维王族的始祖追溯到特洛伊王子埃涅阿斯,而埃涅阿斯又是爱神阿佛洛狄忒之子,从而把罗马王族的历史和神话传说联系起来,借以证明屋大维是神的后裔。

《伊尼德》的写作,以荷马史诗为范本。在结构上前6卷写主人公在海上漂流,模仿《奥德赛》,后六卷写战争,模仿《伊利亚特》;在具体情节和写法上,也有很多学习模仿荷马史诗的地方。更主要的是,维吉尔从当时的政治要求出发,广泛利用了本民族的历史以及罗马文学的成就,并充分发挥个人的风格和特长,因而能在继承中有革新,在学习中有特色。

诗人通过主人公的经历,颂扬了帝国的神圣传统和先王建国的艰辛,同时通过他游地狱的情节,歌颂了凯撒和屋大维的勋绩并肯定了罗马帝国统治世界的使命。在第6卷中,诗人着重歌颂了屋大维,说他是“天帝的亲友,他将在拉丁姆重现黄金盛世”。诗人号召罗马人民:“要记着自己的神圣职责,是向全世界推行和平的统治,挫败的多加抚恤,桀骜的诛戮,这才是上国之风,帝王之术。”对罗马帝国的扩张政策的这种肯定,是作者奴隶主国家意识的表现。

史诗在主人公埃涅阿斯身上,着重肯定他的“虔诚”的品德,这种品德兼有对神明敬畏、对国家忠诚、对人仁爱、对事公正等品质。在作者看来,这是一个理想君王的品德。作者描写埃涅阿斯的勇敢,但他的勇敢不同于阿喀琉斯的勇猛,更是一种服从于对国家、对所负使命的忠诚的表现。作者描写埃涅阿斯对迦太基女王狄多的爱情,写他为了建国兴邦的使命,听从了神示,毅然离开了女王。这些都说明史诗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伊尼德》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它与来源于民间口头创作的荷马史诗不同。《伊尼德》是文人史诗的范本,是具有高度艺术品质的个人创作。它缺乏民间文学那种活力和自然,却具有自己的特征。它的语言简洁而富于暗示,音律谨严而富于节奏,风格严肃而又哀婉。在描写技巧上,维吉尔不长于写战争,而长于爱情心理的刻画。《伊尼德》第4卷中埃涅阿斯和狄多的爱情故事是全诗中最动人的片断之一。埃涅阿斯离弃狄多是建国兴邦的责任的要求,是责任战胜爱情的结果。诗人在描写这一悲剧性情节时,既肯定埃涅阿斯行动的必要性,又写出了狄多殉情的细微心理。这些都是荷马史诗所缺乏的。此外,维吉尔继承了荷马的传统,在诗中用了不少生动贴切的比喻,增加了诗的形象性。

贺拉斯(昆图斯·贺拉提乌斯·弗拉库斯,公元前65—前8)是一位杰出的讽刺诗人和抒情诗人,也是一位有重要影响的文学理论家。他关于文学的论文都是用诗简的形式写成,其中最重要的一篇是写给皮索父子的,后来被称为《诗艺》。这篇《诗艺》分三部分,首先讲作诗的一般原则,其次讲诗歌的形式和技巧,最后讲诗人的修养和任务。他根据自己以及同时代作家(如维吉尔)的创作实践,吸收亚里士多德和“希腊化”时期的文学理论,提出自己对于创作、主要是悲剧创作的理论和要求。在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上,他继亚里士多德之后,重申文学模仿自然的观点;在文学的作用上,他明确提出“寓教于乐”的原则。他对诗人提出严格的要求,希望他们勤学苦练,乃至“应当日日夜夜把玩希腊的范例”。他还提出“合式”的原则,即要求一部文学作品具有“统一与调和的美”。这些主张对后来的古典主义文学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奥维德(普布留斯·奥维弟乌斯·纳索,公元前43—公元18)写过《爱情诗》、《爱的艺术》、《古代名媛》等诗歌作品,但他最重要的作品是神话诗《变形记》,在这部作品中,诗人把250多则古希腊罗马的神话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诗句优美,想象丰富,结构巧妙,其中也流露出作家对罗马统治者骄奢淫逸的不满。这部作品成为后来许多作家创作的题材和灵感的来源。

在两个世纪的所谓“罗马和平”之后,随之而来的是长期的黑暗和混乱。从公元1世纪起,罗马不再进行大规模的向外扩张,奴隶来源大减,奴隶的生产积极性降低,奴隶制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宫廷、官僚机构和军队不断扩充,支出庞大,对平民和奴隶的剥削也进一步加重,因而统治者与平民、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矛盾随之变得越发尖锐。公元3世纪后,帝国陷入危机,奴隶起义不断发生。与此同时,外族相继入侵。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终于在奴隶起义和外族入侵的内外夹攻下灭亡。

这一时期,文学日趋衰落。戏剧、史诗、抒情诗和文学理论都没有什么发展。比较有成就的是讽刺文学和小说。马希尔和朱文纳尔的讽刺诗,琉善的讽刺散文对话,彼特隆纽斯的小说《萨蒂里卡》和阿普列尤斯的小说《变形记》(又译《金驴记》)是这一时期较重要的文学作品。

三 早期基督教文学

当罗马帝国的传统文学日趋衰落的时候,一种新的、对后世文学有着巨大影响的文学出现了——那就是基督教文学。

基督教原是产生于巴勒斯坦的犹太教的一个支派。因崇拜救世主耶稣而与正统犹太教分裂,以后又与希腊文化结合,流传于欧洲。

早期基督教文学产生在公元1世纪中叶到2世纪末叶,正是基督教在欧洲发展的时期。基督教文化是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由矛盾、冲突到交流、融合而产生的新文化。它的产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大事,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大成果。远在公元前4世纪末,古希腊文化衰落时,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并吞当时希腊诸邦,用闪电式的战术东征胜利后,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希腊化”运动,把希腊文化传给东方人,又把东方的文化带回西方。那时中东地区最高的文化代表是希伯来文化,它的一神论宗教正是希腊人所求索的东西。希腊人把现实的老调子唱腻了,想唱些深邃、奥秘的新歌。他们见希伯来人把祖宗历代千余年的文献和经典全部译成希腊文,叹为奇迹;另一些人则用希腊的哲学思想去解释《圣经》。这样,《圣经》的希腊化,就为基督教在古希腊罗马世界的传播铺平了道路。

希伯来《圣经》中有很多篇章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原初属于希伯来一个民族,基督教称之为《旧约》,意思是说,它只是发展中的世界宗教的经典。其中的规章制度,基督教未必全部接受,例如严守安息日、施行割礼等。希腊、罗马世界的基督教,已不同于希伯来经典中的基督教,它不过用了其中的一神论为媒介,有许多东西是后来附加进去的,况且它是在希腊、罗马文化的沃土上茁壮成长起来的,正如恩格斯在他的名文《论早期基督教的历史》结束语中所说:“找到了这样一种媒介以后,它也只有在希腊罗马世界里,借助于希腊罗马世界所达到的思想成果而继续发展并且与之相融合,才能成为世界宗教。”

亚历山大的闪电战东征和雷厉风行的希腊化运动,冲破了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之间的深沟高垒,它们之间由冲突、交流到融合,最终产生了基督教新文化和新文学。早期基督教文学就在这样的风云际会中产生了。在旧纪元之末新纪元之初,当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黯淡下去之时,基督教文学便应运崛起而大放异彩,成为欧洲的一个新的文学思潮和文学渊源。

早期基督教文学是用希腊文写的。作者不少,作品流传很广。到了3世纪时,经过教会的筛选,选出27卷编为《新约全书》(简称《新约》),定为基督教的正典。原先流传的希伯来经典遂被称为《旧约》,因为它源远流长,记载着一神教发展的历史,包含着丰富多彩的优美的作品以及深邃的宗教经验和奥义。

从《新约》看,早期基督教文学的文体有四种,即“福音书”、“史传”、“书信”和“启示书”。福音书是全新的体裁,像传记又不全是传记,像语录又不仅是语录。每一种福音书都各有目的。例如《马太福音》的目的是向犹太人证明耶稣就是他们世代所盼望的基督(即弥赛亚)。全书充满诗意,如耶稣的山上说教就弥漫着诗情画意。《路加福音》述说耶稣的言行。路加是希腊人,特长于叙事文,有希腊文学现实的风格。《约翰福音》则是较晚的、希腊化较深的时期的著作,其中体现的基督教思想已相当成熟。书一开头就是“太初有道……道就是神”、“道成肉身”。由此出发而把宗教化成一套系统的哲学理论。这一卷书标志着基督教已在希腊罗马文化环境里,交融、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新约》的史传体作品只有一卷,就是路加写的《使徒行传》,有“基督教史诗”之称。作者有欧洲古代新时期的荷马之称。其中第27章的海难描写,可与《奥德赛》中的海难篇相媲美。

书信共21卷,其中保罗的书信14卷,占《新约全书》篇幅的三分之一以上。书信体的论文是罗马时代风行的新文体。保罗以其雄辩的言词,发出狮子吼,自有一种阳刚之美。他受过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的充分教育,精通“二希”之学。他生在希腊化的名城大数,母亲是希伯来人,自称是“希伯来人生的希伯来人”。他父亲是罗马的公民,又自称“生而为罗马人”。他曾拜在耶路撒冷著名文士迦玛列的门下,专攻摩西的五经,20岁以后回到大数去学习希腊的各门学问。当基督教风起云涌时,他最初参加反对派,积极迫害基督徒,目睹司提反被迫害致死时从容就义的崇高品格。后来经过彻底参悟,觉得过去各宗教以民族为主,排斥他教,未免狭隘,不如基督教放眼世界,前途远大,具有国际性。于是立志毕生以传教为业,首先以真道征服罗马世界的人心,再从欧洲推广到全世界。他为人刚勇坚毅,有无穷的精力,从小亚细亚向西,经过希腊和意大利诸名城,直到西班牙,吸收信徒无数,建立了许多教会。教会的人事、会务,头绪纷繁,中间也难免有不团结的现象,他不可能一一亲自前往排解,便提笔为文恳切相劝。例如在公元1世纪50年代,他旅居以弗所时,听到哥林多教会内部不和,便写信以赤诚肺腑之言恳切教导他们,其中如《哥林多前书》第13章就成为著名的“爱的颂歌”,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他的14卷书信,内容包罗广泛,包括早期基督教教义等严肃的问题。保罗把深邃的理论和充沛的感情结合起来,言辞雄辩而富于说服力。其他书信也各有特色,如《以弗所书》、《腓立比书》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最后一种文体——启示书,是当时希伯来文学最新的体裁。《新约》中的《启示录》是对它的继承与发展,是一卷最宏大的古代象征主义作品。按恩格斯的考察,它是“最早的基督教的真实的图画”或“真正基督徒之一所描绘的图画”。该书除序言与结语外,共分三部分:第一,给七个教会的书信,绘出了当时教会的全貌;第二,世界末日的景象——七印、七号角、七异象、七碗盛怒,光明与黑暗两大势力的大决战;第三,大决战的最后胜利,出现新天新地、新耶路撒冷。从文学的角度看,这一卷是古代象征主义的杰作,与后来的现代主义文学有某些相通之处。

第二节 荷马史诗

公元前12世纪末,在希腊半岛南部地区的阿开亚人和小亚细亚北部的特洛伊人之间发生了一次为时十年的战争,最后希腊人毁灭了特洛伊城。这是一次部落之间的战争。战争结束后,在小亚细亚一带便流传着许多歌颂战争中氏族部落首领英雄事迹的短歌。在传诵过程中,英雄传说又同神话故事交织在一起,由民间歌人口头传授,代代相传;每逢盛宴或节日,在氏族贵族的宫邸中咏唱。相传,大约公元前八九世纪时,一位盲诗人荷马以短歌为基础,予以加工整理,最后形成了具有完整的情节和统一的风格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又译《伊利昂纪》)和《奥德赛》(又译《奥德修纪》)。这就是荷马史诗形成的大致情况。至于用文字把它们写定下来,则约在公元前6世纪。

根据传说,特洛伊战争是这样引起的:希腊英雄阿喀琉斯的父母举行盛大婚礼时,邀请了所有的神,单把不和女神厄里斯忘掉了。厄里斯来到席间扔下一个“不和的金苹果”,上面写着“给最美的女人”。赫拉、雅典娜和阿佛洛狄忒三位女神果然争夺起来,争持不下就去找宙斯,宙斯要她们找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评判。三位女神找到帕里斯,都答应给他好处。赫拉应许他成为最伟大的君王,雅典娜应许他成为最伟大的英雄,阿佛洛狄忒应许他以最美貌的妻子。帕里斯把金苹果判给了阿佛洛狄忒。后来女神帮助他去斯巴达拐走了国王墨涅拉俄斯的妻子——美丽的海伦,并带走了大批财物。希腊各部落为夺回海伦而组成联军,公推迈锡尼王阿伽门农为统帅,发兵攻打特洛伊。战争进行了10年,众神各助一方。最后,奥德修斯设计把一具内藏兵将的巨大木马丢在城外,假装撤兵;木马被特洛伊人拖进城内。晚上,希腊军卷土重来。藏在木马中的希腊人出来,打开城门,里应外合攻下了特洛伊城。战后,希腊人各携财宝、奴隶还乡。

《伊利亚特》分为24卷,诗题的意思是关于伊利翁(即特洛伊)战争的一首诗。战争虽然进行了10年,但在这首长达一万五千余行的诗中,作者只描写了最后一年中几十天内发生的事。诗人在史诗的一开始就点出,“阿喀琉斯的愤怒是我的主题”。他以这一情节为主线安排材料,既反映出时代的面貌,又突出了史诗的中心思想,并有助于对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

《伊利亚特》是一部描写战争的英雄史诗。史诗着重歌颂了氏族领袖的英雄品质。为了战争的胜利,氏族要求领袖个人具有的品德,一是杀敌制胜所需的勇敢和机智,二是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伊利亚特》中的英雄,无论是希腊军中的阿喀琉斯、狄俄墨得斯、埃阿斯等,还是特洛伊军中的赫克托耳,无不是骁勇善战的英雄。史诗通过阿喀琉斯的愤怒,通过他始而退出战场、终于又重新参战这一情节刻画出双方英雄的勇敢。全诗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是描写阿喀琉斯休战期间两军的阵势。诗人借此不仅写出了战争的起因和作战双方的力量部署,而且充分地表现出阿喀琉斯之外的其他将领的英勇品质。希腊联军方面的狄俄墨得斯和埃阿斯以及特洛伊方面的赫克托耳等人的英勇善战,都是在这一部分中加以表现的。正因如此,一到阿喀琉斯再度参战,立即扭转战局并杀死赫克托耳,阿喀琉斯的无比威力也就很自然地被衬托了出来。

通过阿喀琉斯的愤怒这一情节,诗人还给我们显示了在氏族集体的英雄身上开始萌芽的个人意识,这是不利于集体、需要加以谴责的东西。阿伽门农凭借个人权势,无理夺去阿喀琉斯的战俘,是使得希腊联军节节败退的根源,而阿喀琉斯不接受阿伽门农赔礼谢罪,继续拒绝参战,则又是希腊联军遭受更大伤亡的原因。因此,在诗人看来,阿伽门农的滥用权势和阿喀琉斯的任性自负,都是有害于氏族集体利益的。希腊联军中以智慧著称的老将涅斯托耳在《伊利亚特》第9卷和第11卷中,先后表示过对这两位首领的意见,代表了史诗作者的观点。

《奥德赛》描写特洛伊战争后,奥德修斯还乡途中10年漂流的故事和他家中发生的故事。这部史诗在内容和风格上都具有与《伊利亚特》不同的特点:《伊利亚特》写战争,情调高昂急促;《奥德赛》前半部写海上的遭遇,色彩绚丽,富于浪漫色彩,后半部写家庭生活,细致深刻,富于现实精神。

《奥德赛》共12000多行,也分为24卷。诗人把奥德修斯的10年海上历险,用倒叙的手法放在他临到家前40多天的时间里来描述。这10年惊心动魄的经历,包含了许多远古的神话,反映出经幻想加工过的自然现象以及古希腊人同自然的斗争和胜利。第9卷中所写的奥德修斯用计制胜巨人族波吕斐摩斯的故事,突出地表现了他的机智和勇敢。

虽然《奥德赛》包括有许多早期的神话,但从它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斗争来看,它的形成较《伊利亚特》为晚。通过奥德修斯还家后同贵族青年的斗争,史诗着重表现了一场争夺和维护私有财产的斗争。诗中不止一次谴责青年求婚者企图侵占奥德修斯家产的行为。这反映出,史诗形成于希腊社会中以私有财产为基础的奴隶制关系开始形成的时期。与此相联系,史诗在处理家庭关系上,也反映出一夫一妻制已在希腊的家庭生活中开始形成。奥德修斯的妻子珀涅罗珀坚持等候她的丈夫归来,长达20年之久;最后三年还抵制了成百个青年求婚者的胁迫。诗人把她塑造成一个善良、忠诚和贞洁的妇女的形象,目的是要在她身上体现出形成过程中的新家庭制度的道德规范。

荷马史诗广泛地反映出希腊社会从原始公社制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当时希腊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对我们具有重要的认识意义。人们至今还把这一时期称为希腊历史上的“荷马时代”,并且主要根据史诗提供的材料来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在经济方面,土地仍属公社所有,但土地私有制已在形成,土地占有已出现不平等。铁器已开始被使用,在史诗中,英雄一般使用青铜武器,但农民、牧人、工匠、屠夫等则使用铁器工具。社会的组织细胞是父系氏族,由氏族结成胞族、部落以至部落联盟。阿喀琉斯、奥德修斯等都是部落的首领。政治生活上,实行原始军事民主制,公社最高权力属于民众大会,讨论和战等重大问题;由年高望重的族长参加的长老议事会也起着重要作用。手工业开始从农业分离,出现了木匠、铁匠、皮匠等各种手工业者。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史诗中已出现奴隶,主要是家内奴隶,《奥德赛》中比《伊利亚特》中出现得更多。

荷马史诗以简洁鲜明的笔触勾勒出一系列英雄形象。《伊利亚特》中的英雄都是些久经战阵、英勇无畏的战士。在他们身上既集中了氏族集体所要求的英勇品质,又已初步显示出每个人的个性特征。特别是在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这两个主要人物身上,诗人更触及了他们性格的复杂性。阿喀琉斯是一个非常骁勇并重视个人荣誉的战士,急躁而任性。由于不甘心阿伽门农的欺负,一怒而退出战场。但当他得知穿上他的盔甲替他出阵的好友被赫克托耳杀死的消息时,悲痛欲绝,并深自悔恨过去同阿伽门农的争吵,立即决定杀死赫克托耳以为战友报仇。他果然一战而胜,并把赫克托耳的尸体拖在战车后面奔驰,显示出他的勇敢而又残忍的性格。后来,当特洛伊的老王用对他父亲的回忆来打动他,跪求他归还赫克托耳的尸体时,阿喀琉斯终于被感动而对有丧子之痛的老王产生了同情。这样,阿喀琉斯的英勇任性而又富于友情、残酷而又不失同情心的复杂性格就充分表现出来。赫克托耳是特洛伊全军中最英勇的将领,身负保卫城邦的重任。他明知自己死后,娇妻弱子都将忍受奴隶的悲惨命运,但为了保家卫国,仍然视死如归。《伊利亚特》第6卷写他辞别妻儿上阵,第22卷写他不顾老父老母的劝阻,毅然迎战阿喀琉斯,都刻画出一个意识到自己光荣职责的氏族英雄的形象。但是一般说来,作为人类早期的创作,史诗中的人物性格比较简单,缺乏变化、发展。

史诗用自然、质朴的口语写成。诗中的比喻极为丰富,在描述人物和事件时,约二百多次使用了从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中选取来的比喻,构成“荷马式的比喻”。此外,史诗中常用重复的手法,如重复同样的诗句、同样的形容词等。这是适应古代民间歌人口头复诵条件的一种传统手法,有时还能加强诗歌的感染力。

恩格斯说:[“荷马的史诗以及全部神话——这就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带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荷马史诗作为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优秀作品,在艺术上,取得了古代的历史条件下所能取得的惊人成就。因之,它不仅在古希腊成为进行公民教育的教材和文艺创作的典范,而且对后世欧洲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直到今天,它“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

但是,荷马史诗也存在着历史的局限。首先,史诗形成的时代还是“历史上的人类童年时代”,当时的人还无法正确理解客观事物的法则,因而把人的行为及其成败的原因归结为神的意志。如在《伊利亚特》中,战争的进程和胜负都是由于参战双方的诸神的干涉;在《奥德赛》中,奥德修斯及其同伴的种种灾难,也是由于触怒了海神。其次,史诗带有明显的贵族阶级观点。《伊利亚特》第2卷中,希腊联军召开了一次全体将士大会,讨论和战问题。会上普通士兵忒耳西忒斯起立发言,谴责军事贵族上层挑起这场大战,只是为了自己掠夺战利品,战争对普通士兵毫无好处,因而主张收兵回家。他的发言反映了氏族平民的厌战情绪,可是史诗作者却极力丑化他的形象。先把他描写成“伊利翁远征军中顶顶丑的一个人”;接着又让“伟大的”奥德修斯骂他一顿,打他一通;最后还让一个士兵“代表着大家的感想”,叫声:“打得好!”从这里可以清楚看出史诗作者的氏族贵族观点。

第三节 古希腊戏剧

公元前6世纪中叶,雅典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扩大刺激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原来盛行于农村的庆祝丰收、祭祀酒神和农神的节日歌舞和祭仪表演进入城市,逐渐成了全国性的节日。这时雅典的社会生活日趋复杂,政治生活日益活跃,这些简单的歌舞表演已不能充分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因而逐步演变成为戏剧。如果说,史诗和抒情诗的繁荣为戏剧的产生作好了文学准备,那么,酒神祭就是希腊戏剧的直接成因。悲剧的前身是酒神颂歌,喜剧的前身是民间的祭神歌舞和滑稽戏。

古希腊戏剧与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它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民主政治的衰落而衰落。古希腊戏剧反映了这一时期雅典的生活和斗争,表达了奴隶主民主派的愿望和要求。

一 古希腊悲剧

古希腊悲剧大多取材于神话,其内容往往带有命运观念或其他迷信色彩,但它反映的却是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斗争。无论是神与神之争,还是人与神之争,实际都是现实中人与人之间斗争的反映。悲剧着重表现主人公的英雄行为,形象高大雄伟,气势壮烈磅礴,一般没有悲观色彩。

公元前5世纪是古希腊悲剧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大批悲剧诗人,上演了许多悲剧作品,流传至今的有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三大悲剧诗人的作品。他们的创作反映了奴隶主民主制发展不同阶段的社会生活,也显示出希腊悲剧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和艺术特点。

埃斯库罗斯(公元前525?—前456)出身贵族,政治上拥护民主派。他是氏族贵族奴隶主专政向奴隶主民主制过渡时期的诗人,他的世界观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并反映在他的创作之中。

据传,他共写了90部悲剧和笑剧,留下来的只有7部,其中有一部完整的三部曲。他的创作反映了雅典奴隶主民主制建立时期的社会生活。

埃斯库罗斯参加过希波战争,抗击波斯人的侵略。在《波斯人》中,诗人以波斯水师在萨拉米全军覆没的事件为题材,抒发了他的爱国主义热情,赞美了雅典的民主制度。这是现存古希腊悲剧中唯一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一部作品。在《七将攻忒拜》中,诗人用厄忒俄克勒斯和波吕涅刻斯两兄弟争夺王位的故事,抨击了当时妄图借波斯兵力进行复辟的僭主,谴责了认敌为友的叛徒。作品反映出的埃斯库罗斯的爱国思想和他对民主制的拥护。《俄瑞斯忒亚》三部曲(《阿伽门农》、《奠酒人》、《报仇神》)取材于希腊传说,以一连串的复仇故事,反映出过渡时期伦理道德观念的变化,其中以《阿伽门农》最为著名。

《普罗米修斯》三部曲的第一部《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是埃斯库罗斯剧作中最杰出的一部。其情节取材于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盗神火赐予人类的故事。

新得势的众神之王宙斯仇视人类,为了惩罚普罗米修斯盗火给人类和向人类传授各种技艺,派火神赫淮斯托斯将普罗米修斯绑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让恶鹰每天啄食他的肝脏,企图使普罗米修斯屈服。但是,普罗米修斯掌握着宙斯将被推翻的秘密,不肯泄露,对此宙斯非常恐惧。剧中宙斯虽然没有出场,但一个色厉内荏的专制暴君的形象却被刻画了出来。

面对这样的强敌,普罗米修斯表现得英勇顽强。他经受着极大的痛苦,却没有屈服。他还辛辣地嘲讽了河神俄刻阿诺斯的懦弱,挖苦了神使赫耳墨斯的奴性。诗人在剧中也谴责了威力神的凶残。马克思指出,希腊诸神在《普罗米修斯》中“悲剧式地受到一次致命伤”。

普罗米修斯反对宙斯的暴虐专横,但对宙斯也不无握手言欢的希望。他不肯泄露秘密,就是因为他知道只有这样才能使宙斯与他言归于好。据说,三部曲第二部《被释放普罗米修斯》(已失传)中,他们终于和解了。这就明显地暴露出奴隶主民主派的妥协性,也反映出埃斯库罗斯思想的局限。

埃斯库罗斯的剧作,人物形象单纯而高大,是理想化的,但人物性格一般是静止的,缺少发展。戏剧结构比较简单,情节不曲折,但抒情气氛浓郁,歌队起着重要作用。语言庄严、夸张,但有时流于堆砌。尽管埃斯库罗斯的悲剧在艺术上还显得比较粗糙,但由于他在悲剧早期发展阶段就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作出了很多贡献,因而被人们誉为“悲剧之父”。

索福克勒斯(公元前496?—前406)是继埃斯库罗斯之后的又一个悲剧诗人。他的创作是雅典民主制盛极而衰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古希腊悲剧艺术已臻成熟的标志。

索福克勒斯出身于一个工商业主的家庭。他与民主派领袖伯里克利交情颇深,政治上他属于温和的民主派。他的剧作据说共120余部,但仅有7部流传至今,其中以《安提戈涅》和《俄狄浦斯王》最为杰出。

伯里克利时代被称为雅典的“黄金时代”,但它同时也是一个充满了战争,充满了政治和经济矛盾的动荡时期。希腊和波斯之间的战争,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的明争暗斗,以及富人与贫民、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阶级矛盾都非常尖锐。表面的平静和潜伏的动乱构成了这一时期的特点。在这种政治形势中进行创作的索福克勒斯,一方面极力讴歌人的力量,热情地唱道“奇异的事物虽然多,却没有一件比人更奇异”(《安提戈涅》),表达出他朴素的人本意识;另一方面他又在别的悲剧中表现了英雄的意志逃脱不出定数神威的思想,从而反映出他对即将到来的变革的惶恐和困惑。

《俄狄浦斯王》是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剧本取材自古老的传说。俄狄浦斯王杀父娶母,自己却毫无所知。为了平息忒拜国内流行的瘟疫,按照神示,俄狄浦斯千方百计寻找杀害前王拉伊俄斯的凶手,结果发现凶手就是他自己。悲痛万分的王后伊俄卡斯忒自尽。俄狄浦斯百感交集,刺瞎了自己的双眼,自我放逐。

通过这个悲惨的故事,诗人歌颂了俄狄浦斯的坚强意志和对国家的责任感。为了解除忒拜的灾难,他不顾一切要找出灾难的原因,没料到最后发现原因就在自己。有着过人毅力的英雄,也不免要受命运的捉弄。在索福克勒斯眼里,命运不再是埃斯库罗斯剧中的神,而是一种不可知的力量。正是这种支配一切的神秘力量导致了无辜的俄狄浦斯的毁灭。这里,索福克勒斯对命运的合理性提出了怀疑,还表达了个人反抗命运的思想。

以《俄狄浦斯王》为代表的索福克勒斯的悲剧艺术,标志着古希腊悲剧艺术的成熟。索福克勒斯把人物放在尖锐的冲突中并通过人物对比的方法来加以塑造,因而人物的动作性强,性格比较突出。索福克勒斯长于结构布局,他的悲剧结构复杂、波澜起伏,却不给人以杂乱之感,布局巧妙、针线严密,而不露斧凿之痕。他的艺术成就曾受到亚里士多德、西塞罗、朗吉努斯、维吉尔、莱辛、歌德等众多大家的推崇。

欧里庇得斯(公元前485?—前406)出身贵族,曾受智者学派哲学思想的影响,被称为“舞台上的哲学家”。他的悲剧反映了雅典奴隶主民主制衰落时期的社会现实和思想危机。他拥护民主政治,但又深感民主制已濒临崩溃,因而他无法再像埃斯库罗斯或索福克勒斯那样,怀着自豪的心情来歌颂那些与命运搏斗的英雄,而是以沉重的笔触描绘出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在反抗不合理的现实时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和他的前辈一样,欧里庇得斯利用古老的神话传说来创作他的悲剧,但那些故事在他笔下却往往改变了旧日的面貌,而显示出更强的现实意义。对神和英雄的气质的描写削弱了,代之以对人的激情和意志的刻画。不可一世的众神一变而为无耻之徒,威严崇高的古代英雄变成了卑鄙自私的小人,被压迫的妇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受奴役的奴隶开始登上舞台。这些变化是雅典城邦民主制出现危机时的社会生活的反映。

据说欧里庇得斯共写过92部作品,流传至今的有18部。他的创作题材较广,开拓了一些新的领域。

代表作之一《特洛伊妇女》以反对侵略战争为主题。在荷马史诗里,特洛伊战争充满了悲壮色彩,但到了欧里庇得斯笔下,却呈现出一片凄凉景象:城楼起了火,神殿里流着血,男人被杀,女人被俘,孩子被从高高的城墙上扔下来摔死。作者这样处理的用意,是反对正在进行的不义战争。

欧里庇得斯对妇女的命运非常关心,在他现存的18部剧作中,就有12部是以妇女问题为题材的,其中最优秀的当推《美狄亚》,它是欧里庇得斯创作中最著名的一部。

伊阿宋是传说中一个令人敬爱的英雄。在美狄亚的帮助下,他克服重重困难取回金羊毛,并娶美狄亚为妻。《美狄亚》一剧着重描写伊阿宋回国后为了个人前途另寻新欢的故事。虽然这段故事是传说中原有的,但诗人把它突出,加以渲染,因而形象也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伊阿宋由一个勇敢的英雄变成了卑劣的小人,美狄亚则由一个多情的少女发展成为一个大胆反抗的妇人;歌颂英雄的古老故事,变成了谴责社会罪恶、控诉不平等现象和赞美反抗行为的悲剧。

为妇女地位的低下和命运的悲惨而鸣不平,是《美狄亚》的中心思想。美狄亚在剧中说道:“在一切有理智、有天性的生物当中,我们女子是最不幸的。”由此可见当时希腊妇女的处境。诗人对受苦的妇女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在《美狄亚》中,伊阿宋抛弃美狄亚另娶公主格劳刻,并不像传说中那样,只是由于喜新厌旧,而是因为这样的婚姻可以给他带来金钱和地位。对此,美狄亚愤怒地喊道:“我可不要那种痛苦的富贵的生活和那种刺伤人的幸福。”

为了防范美狄亚,促成伊阿宋和公主的婚姻,国王克瑞翁不顾美狄亚的死活,决定将她驱逐出境。他那极端自私自利、无比凶狠残酷的面目被诗人刻画得入木三分。这个形象,自然会使当时的人们联想到专制暴君的统治。

欧里庇得斯创作的特点,是运用写实手法来表现当时生活。索福克勒斯说过,他自己创造的人物是照应该如此的样子(即理想的),而欧里庇得斯的人物则是照实在如此的样子(即真实的)。这是古希腊悲剧艺术的一大发展。

索福克勒斯以结构布局严谨见长,欧里庇得斯则以心理刻画细腻著称。他不大注意结构,却着力描写人物的内心冲突,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为塑造形象的主要手法。因而他的剧作表面看来有些松散,却具有一种内在的感染力。这种艺术方法的出现,是社会变革所引起的人们的感情骚动在创作上的体现。

欧里庇得斯的悲剧,特别是其艺术上的成就,对后世欧洲文学发展的影响,远甚于他的前辈,他对罗马文学和十七八世纪欧洲古典主义文学的影响最为显著。

二 古希腊喜剧

古希腊喜剧出现于悲剧之后,它的繁荣是在雅典城邦发生危机的时代。古希腊喜剧多为政治讽刺剧和社会问题剧。它取材于当时的现实生活,对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政治社会问题发表意见。因而,比之古希腊悲剧,具有更为强烈的政治倾向性。

古希腊喜剧从民间的祭神歌舞和滑稽戏演变而成,因此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到台词、动作,都非常夸张、滑稽,甚至有些荒诞、粗俗。但它却表达了严肃的主题。

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曾先后产生过三大喜剧诗人,但留传下完整作品的只有阿里斯托芬。

阿里斯托芬(公元前446?—前385?)是雅典附近的小土地所有者,他的喜剧代表了自耕农的思想和立场。他从这一立场出发来表现雅典奴隶主民主制衰落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政治斗争。据说他共写过44部作品,现存11部。

阿里斯托芬的创作题材广泛,其中以写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剧本为数较多。在这类作品中,最著名的是《阿卡奈人》。这个剧通过农民狄开俄波利斯单独与敌人媾和,从而过着幸福生活这一荒诞的故事,表达了人们要求和平的强烈愿望。全剧由一系列闹剧场面组成,但每一个场面都包含着严肃的思想。这出戏写于雅典与斯巴达战争开始后的第6年。这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阿里斯托芬反对这场不义之战是有其进步意义的。

阿里斯托芬的喜剧绝大部分是描写现实的,如《骑士》直接嘲讽和抨击当时的当权人物克勒翁,《云》嘲笑了智者学派。但有一个例外,就是《鸟》。《鸟》是流传至今的唯一以神话幻想为题材的喜剧作品。林间飞鸟中建立了一个理想的社会——“云中鹁鸪国”,在这里大家都是平等的,没有压迫与奴役。这是欧洲文学中最早的乌托邦思想的表现。这种思想是由于对现实的不满而产生的,它反映出农民的幼稚的幻想。这部喜剧艺术性较高,情节丰富,色彩绚丽,抒情气氛浓厚。

阿里斯托芬的喜剧紧密地联系现实,而他所采用的手法则是极其夸张的。诗人在创作中驰骋丰富的想象力,虚构出种种离奇的戏剧情节,塑造出许多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他的语言来自民间,朴实、自然、诙谐、生动,既有粗俗的插科打诨,也有优美的抒情诗歌,因而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阿里斯托芬被称为“喜剧之父”,他的创作对后世的喜剧和小说都有一定的影响。

阿里斯托芬不仅是古希腊最杰出的喜剧家,而且是欧洲文艺批评的奠基人之一。他关于文艺的言论散见于好几部剧作中,特别是在《蛙》一剧中,通过对埃斯库罗斯和欧里庇得斯的比较,提出了自己关于文艺的社会功用的见解。在他看来,文艺的功用在于提高公民的道德。因此,他虽然也肯定了欧里庇得斯的艺术成就,但是他认为埃斯库罗斯的悲剧英雄具有高尚的品质,可以培养观众的勇敢、正义、节制等品德,欧里庇得斯则描写人的激情和不道德的生活,在观众中会产生坏的影响。从而,他认为埃斯库罗斯高于欧里庇得斯。

“本章思考题”

1.为什么说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的“武库”和“土壤”?

2.论述荷马史诗的英雄主义和艺术魅力。

3.论述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创作风格的异同。

4.如何理解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观念?

5.说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文学观点。

安提戈涅

歌队(第一曲首节)奇异的事物虽然多,却没有一件比人更奇异;他要在狂暴的南风下渡过灰色的海,在汹涌的波浪间冒险航行;那不朽不倦的大地,最高的女神,他要去搅扰,用变种的马耕地,犁头来来回回的犁土。

(第一曲次节)他用多网眼的网兜儿捕那快乐的飞鸟,凶猛的走兽和海里游鱼——人真是聪明无比;他用技巧制服了居住在旷野的猛兽,驯服了鬃毛蓬松的马,使它们引颈受轭,他还把不知疲倦的山牛也养驯了。

(第二曲首节)他学会了怎样使用语言和像风一样的思想,怎样养成社会生活的习性,怎样在不利于露宿的时候躲避霜箭和雨箭;什么事他都有办法,对未来的事也样样有办法,甚至难以医治的疾病他都能设法避免,只是无法免于死亡。

(第二曲次节)在技巧方面他有发明才能,想不到那样高明,这才能有时候使他走厄运,有时候使他走好运;只要他尊重地方的法令和他凭天神发誓要主持的正义,他的城邦便能耸立起来,如果他胆大妄为,犯了罪行,他就没有城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