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杂著:(方立天文集第十卷)
8462100000004

第4章 《佛藏辑要》序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形成最早的宗教。与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的道家、儒家学说,共同代表了古代东方思想家对人生、宇宙的开创性探索,对人的生命价值和理想价值的热烈追求。佛教教义深刻地总结了人类对人生体验的成果,即在对人的生命体悟方面确有其精辟、独到之处,因而迄今仍为数以亿计的大众所信奉。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不断与中国固有文化发生冲突,并在冲突中融合。佛教文化在与中国固有文化撞击中寻找契合点的矛盾统一运动,推进了各家思想的多向演化进而达到多元融汇,并使佛教文化自身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道佛三家构成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三大支柱、三大流派,这是印度佛教文化对外传播成功的范例,也是中国固有文化吸纳外来文化成功的范例。

佛教文化的载体有佛典、寺院、僧徒及其活动等,其中佛教典籍是佛教文化最集中最完整的体现。两千年来,由于印度、中国、朝鲜、日本和东南亚诸国无数高僧大德和佛教学者的勤奋耕耘,潜心创作,积累了大量的文献,其数量之多,远远超过了人类有史以来任何一种宗教、学派、流派的文献成果。由于历史、地理的原因,中国保存了汉文、藏文和巴利文三大语系的佛藏,其收藏之多,又超过了其他任何国家。佛教典籍是东方文明的重要思想宝库,其内容涉及了神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语言学、自然科学、艺术、美术、民俗学等非常广泛的领域。就文化角度看,佛典,尤其是中国佛典的重要性是非常明显的。

0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文化热,推动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的兴奋点,首先是集中在儒家上,其次是道学。儒家、道学都与佛教、道教有种种交涉、关联,不研究佛教、道教,就难以从整个中国思想文化背景以及各类思想文化交涉的角度对儒学、道学做出深入的研究、分析,这对宋代以来的儒学和道学的研究尤为明显。这样,又引发了对佛教、道教的开掘、研究,出现了佛教、道教研究的兴盛景象。此外,80年代以来,在中国某些地区出现的宗教热,以及后来宗教信徒的稳定增长。宗教信仰的日益发展也都推动了人们对宗教的关注,产生了了解宗教的兴趣。《佛藏辑要》正是为了适应学术界、宗教界和民间各方的迫切需要而编纂的。

《佛藏辑要》是一套中型大藏经。因为佛教典籍汗牛充栋,量多难以通读;如果选入的数量过少,则不能体现佛教文化的基本面貌,不敷阅读、研究的需要,所以我们决定取其中一部分,编纂一套适量篇幅的佛藏,并命名为《佛藏辑要》。入选本书的典籍主要是:(一)原已收入《大藏经》的、反映佛教基本教义及其历史演变的著作,各宗各派的基本著作以及体现佛教文化各个领域的成就和特点的代表作。(二)藏文和巴利文的汉译本佛经,散佚在日本、朝鲜等域外的汉文佛经以及部分古佚佛经。(三)近现代高僧大德和佛学研究专家的作品。二、三两个部分大都未收入《大藏经》,本书则重点收入。近现代中国人的佛教著作,不仅填补了以往大藏经的历史空白,而且也为研究我国近现代佛教史乃至思想文化史提供了重要材料。

本书分为十大类:经典、戒律、论著、注疏、密教、禅教、史地、文苑、综合、图像。在编纂过程中,经多方征求意见,斟酌再三,从初选书目中,精选了三百余种,包括索引共为四十一册。其中综合部共十册,占全书的四分之一,内容广泛,目的是反映佛教文化多姿多彩的形态及其丰富内涵和不同特色。

限于诸种因素的牵制,少量富有学术价值的佛教专著未能收入本书,又因时间仓促,在编纂、印刷中也存在某些不足,对于诸如此类的缺陷,我们期待着日后有改进的机缘。

[原载《佛藏辑要》,成都,巴蜀书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