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别把韩信吹得那样神乎,那位钻裤裆将军竟把你吓成了这般样子,真是活见鬼。”楚王虽然看不起韩信,但他还是委派了大将龙且率二万兵卒,前往与齐国联合抵抗韩信。
楚将龙且亦是位有勇无谋的人,用兵往往只求狠冲猛打,而不讲究计谋韬略。
十一月,齐楚联军与韩信的汉军在潍水两岸濒水对阵。好战惯斗的龙且几次要向汉军发起猛攻,都被齐王田广劝阻住了。
“将军,我们真的是再经不起大的失败了,没有必胜的把握,过河去与汉军拚消耗,我们实在是拼不起呵!”
齐王苦口婆心地劝说龙且应伺机而动,不可鲁莽行事。可是,齐王的良言相劝,终究没能阻止龙且给齐楚联军带来失败的厄运。
这天,韩信突然指挥大军渡河进击龙且军。可是,部队渡过一半时,汉军便有秩序地向回撤军了。
“龙将军,汉军不战自败,而且退得并不慌乱,可能其中有诈。”田广对龙且说。
“哈哈,我早就知道韩信这人是个胆小鬼,齐王呵,您可不要‘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呀!”龙且根本听不进齐王田广的意见,一意孤行地指挥部队“乘胜追击”了。
当龙且的将士渡过近一半时,潍水上游发起了洪水,激流滚滚,倾泻而下,一下子把龙且的部队冲散了。而对岸的汉军也趁机回身反击。在急流之中疲于奔命的龙且兵卒成了汉军的活靶子了。而阻在潍水东岸的楚兵更是溃不成军,四散逃亡。汉军在韩信的指挥下过河乘胜追击,杀死了龙且。齐王田广也被韩信活捉了。
原来,韩信设置了诱敌之计。早在齐楚联军赶到潍水两岸布阵之前,他在夜里让士兵做了一万多个布袋子,里面装满了细沙,堆在潍水上游,这样潍水上游便形成了一个人工堤坝。于是,他再用佯装败退的战略,把敌军引入河中。让士兵突然在上游把沙堤打开,汉军借助洪水之势,轻而易举地打败了齐楚联军。
韩信是历史上的名将,这里他所借的“势”分别是木罂和洪水,先是巧妙地利用木罂渡河,其次利用洪水破敌,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善于借势——王羲之书法智救灾民
传说,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做右军将军时,琅琊郡一带连年大旱,颗粒无收,穷人把草根树皮都吃光了,贪官豪绅们却见死不救。王羲之于是写了道奏章,骑上快马,不分昼夜地直奔京城。皇帝接过奏章,不管上面什么内容,却全神贯注地欣赏起王羲之的书法来。特别是奏章的“放粮”二字,飘如浮云,矫若游龙。皇帝边看边称赞:“放粮——好,好,好!”
话音刚落,只听王羲之在下面高声应道:“谢主龙恩!臣今日就去琅琊放粮。”
等皇上明白过来,已是泼水难收了。只好将错就错,封王羲之为放粮的钦差。王羲之当天就打着“奉旨放粮”的大旗,急急赶回琅琊郡。
岳飞的孙子岳柯在其笔记小说《程史》中写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个卖治脚茧药的人,店门高挂的木牌,上大书“供御”二字,打皇帝的旗号。可是药品并不走俏,他却因撒谎被拘传进宫。幸亏皇帝认为他是个蠢汉,没有重罚他,狠狠地训斥了一顿后驱赶出宫。不想他又将木牌上的“供御”改为“曾经宣唤”(曾受皇帝召见)。
上面两则故事都是善于借势的结果。在国外也有一个与此类似的故事,读来也让人忍俊不禁。
一出版商有一批滞销书久久不能脱手,他忽然想出了非常妙的主意:给总统送去一本书,并三番五次去征求意见。忙于政务的总统不愿与他多纠缠,便回了一句:“这本书不错。”
出版商便大做广告,“现有总统喜爱的书出售。”
这些书被一抢而空。不久,这个出版商又有书卖不出去,又送了一本给总统。总统上了一回当,想奚落他,就说:“这本书糟透了。”
出版商闻之,脑子一转,又做广告,“现有总统讨厌的书出售。”
又有人出于好奇争相购买,书又售尽。第三次,出版商将书送给总统,总统接受了前两次教训,便不作任何答复。出版商却大做广告,“现有令总统难以下结论的书,欲购从速。”
居然又被一抢而空。总统哭笑不得,商人大发其财。这就叫水涨船高,你不想让我借的光,我偏要顺势而借。
善于借势——狄青掷钱稳军心
三国时的曹植《与吴季重书》:“墨翟不好伎,何为过朝而回车乎?足下好伎,而正值墨氏回车之县,想足下助我张目也。”(伎,声乐)其中“助我张目”指别人支持自己的主张或行动,使自己的气势更壮,是另一种借势。
公元1052年,南方广源州(今越南高平广渊)的侬智高起兵反宋,攻占了珐州(今广西的南宁南)等地,宋仁宗决定派遣大军去平定叛乱。选谁去统领大军呢?想来想去,他想到了大将狄青(公元1008—1057年)。狄青在10多年前还是个小兵,曾经犯过罪,遭受黥刑(脸上刻字涂墨)。他做到枢密副使时,黥痕仍隐约可见。宋仁宗曾让他用药把它除掉。狄青指着那伤痕说:“陛下因功提拔臣下,不问门第出身,也不因臣下以前犯过罪而不用其才。臣留下伤痕用来劝勉军中的将士,因此不敢奉命。”宋仁宗听了他的那番妙言,对他更加器重,就拜狄青为大将军,统率大军去征讨侬智高。大军出了桂林,路途艰险,军心动摇,竟有一些兵士开了小差。狄青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一天,狄青对将士们说:“此番来南方讨伐叛军,是吉是凶,只好由神明决定了。是吉的话,那我随便扔在地上100个铜钱,个个应当面朝上;只要其中有一个是面朝下的,那么就是凶,那我们只好马上班师回朝了。”
有人劝道:“再怎么运气好,100个铜钱扔下去,总不见得个个面朝上的呀。如果有面朝下的,不就要动摇军心?如果不战而回朝,岂不是违抗圣旨?请大将军三思而行!”
狄青不听,叫心腹拿来一袋铜钱。他口中念念有词:“神明保佑,神明保佑……”突然他掏出一把钱,眼睛一闭,向上一抛,当铜钱落下时,一些将士围上去观看,100个铜钱居然全都是面朝天的。果真是神灵保佑!全军闻知,欢呼声响遏行云。
这时狄青叫心腹拿来一百只钉子,把铜钱都钉在地上,并用青纱罩在上边,还亲自动手加了封,一边虔诚地说道:“待等大军得胜回朝路经此地时,用厚礼祭奠神明,那时再取回这些铜钱。”
其实,这些铜钱上下都是面。狄青此计,是利用将士们迷信鬼神的心理来稳定军心。全军此时士气高涨,很快穿越过险途,平定了侬智高的叛乱。这是水道借势计谋的成功应用。
“助我张目”可引伸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商战中“人和”因素是众商家必争之地,谁都知道,谁取得“人心”的优势,谁就获得成功。所以,商家把大众唤作“上帝”比衣食父母更甚,千方百计讨好、恭维,甚至作牛作马侍奉也在所不惜。
“船王包玉刚”刚踏入航运时,正值航运业发展高峰,生意好做,同行们个个跑单程,赚取高额租金,而包玉刚却从长远处着眼,与顾客签长期合约,赚取较薄却稳健的利润,得到了顾客们的信赖。不久航运业萧条,别的船东“吃不饱”而包玉刚的船队却由于顾客们支持依然服务繁忙。造船时,包玉刚也很照顾他的主顾,航运萧条时订单锐减,开工不足,而包玉刚依然向老主顾订船,深为船厂感激。致使以后航运景气时,各船厂“水涨船高”业务繁忙,但只要一听是包玉刚订船,当即为其赶造。
包玉刚还非常注重交际,许多国家元首、首脑都接见过他,与他有很密切的关系。
正是如此一个厚情重义的包玉刚,在国际间树立了非常好的形象和口碑,得到许多人的支持,使他在弃船登陆时以30亿港元一举夺得价值近100亿港元的九龙仓。
善于借势——刘光世铸钱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