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多维视野中的农村社会研究
8395900000024

第24章 性别视野中的农村社会发展(3)

笔者认为,由传统文化所导致的农村妇女弱势地位的意识沉淀是造成现在农村妇女权益受损的深层次原因。对于农村妇女权益的受损原因可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家庭经济条件等角度进行分析,虽然经济角度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能解释农村两性性别差异的现状,且从农村妇女权益保护的历史进程看,它的确也是一个伴随农村经济发展而不断得到提高的过程,然而,这种唯经济解释框架仍然无法说明为何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村社区,农村两性权益仍然是不平等的,权利受损大多数要由妇女来承受;也不能说明妇女权益受损并不会因为经济发达而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并还可能随经济发展妇女权利受损加大的问题。也就是说,除了经济因素外,还需要看到隐藏在经济因素表象之下的深层结构,唯有如此,才能对农村妇女权益受损成因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从社会性别的角度来分析农村妇女权益受损成因也是不深入和不到位的。社会性别概念是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女权运动在分析男女不平等的过程中创立的分析概念,它强调社会性别是社会建构而不是个人建构,社会建构是产生男女差异和不平等的根源,“性别是生理形成的,而社会性别是在社会文化作用下形成的”。这个概念提醒人们,现存的两性的社会文化有不合理之处。然而这样解释仍然是不够的。众所周知,由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把两性平等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大力提倡男女平等,极大地提高了妇女的经济、政治、教育、家庭婚姻等社会地位,“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它解释不了直到如今为何在农村仍然顽强地存在和显现农村妇女权益受损的情况。

这就需要引进其他的分析概念。社会记忆理论正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传统性别观念对农村妇女权益受损的影响的分析工具。但是考虑到社会记忆概念所指范围较大,且农村妇女权利受损所呈现的特殊性,我们可以把这个概念改造成“村庄记忆”以使它更具反映现实的穿透力。所谓“社会记忆”,它不是指过去的东西,而是过去在现在“现存”的东西,是“活的东西”;人们总是凭借这样的记忆(或经验)来确定自己的行为,建构自己对周围的认识;这样的记忆并不属于个人,而是属于社会。笔者根据这个概念的内容建构起村庄记忆概念,即村庄记忆就是指古代文明起源于农村的村庄社会,随着文明的衰退和发展,村庄社会就逐渐由社会的中心演变为社会的边缘,但总有一些或精华或糟粕的文化成为村民潜在的核心概念的一部分。村庄的文化和历史,通过谚语、习俗等多种方式延续下来,所沉淀的核心内核通过不断的由潜在重现到现实重现而对当前村庄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它属于一种超越时空并可以和远古相通的具有社会性特性的文化价值观念。也就是说,这一概念具有考古性质,它的变迁也落后于经济和其他制度的变迁。

从村庄记忆概念可以强有力地解释农村妇女权利受损的原因。农村妇女权利受损并不因为经济的发展和法律的健全而消失,相反而是在每一代农民生活的村庄不断重现在我国封建社会已经形成的传统性别观念,并且通过反复重现使得农村妇女权益受损合理的观念结构化。然后,这种由反复重构而结构化了的村庄记忆就在农村社区层面影响和制约着人们关于农村妇女权利地位的观念。对于生活在这种结构化了的传统性别观念里的村民来说,无论他是否愿意,他都要被强制地分享这种观念,打上村庄的烙印,进而使得彼此的观念和行为趋于同质化;而这种同质化又反过来起到进一步强化结构化了的传统性别观念的作用,处于农村妇女权利受损的“维护者”位置,“造成一个人会做的事和思考的方式和另一个人完全一样”,使得生活在不同时代的村民拥有共同的性别观念。因此,正是村庄记忆的时空性和社会性特征重构了今天农村关于农村妇女权益地位的传统性别观念,不管是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

由村庄记忆所建构起来的导致现代农村妇女权利受损的要素是古代妇女弱势地位过滤下来的传统婚嫁文化和传统偏见。当然这些对妇女的要求已经不属于古代的对妇女的外在教化了。就传统婚嫁文化而言,凝结着家庭父权制度的“从夫居”习俗,必然使妇女一生中至少要变动一次长期居住地,导致农村妇女因结婚而流动。这种传统的家庭文化只认同男子立户,妇女处于从属地位,家庭以父系纵向传承。当有的妇女离婚或丧偶后,她们就被排斥在“集体成员”之外,并剥夺了土地承包权及其他相关权利;有的地方只视她们为“准集体成员”,允许留户口,但不享受或只部分享受土地承包权。作为社会心理而沉淀下来的“女子无才便是德”、“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等对妇女的歧视性传统偏见,使相当部分的农村父母认为女孩没有必要学那么多的文化知识,在女儿身上进行教育投资是不经济的,妇女教育权益往往就成了牺牲品。此外,这种传统性别观念导致的农村妇女权益受损不仅仅反映在教育上,也从其他权利上折射出来。男尊女卑的村庄记忆还将女性的理想角色局限于家庭范围内,恪尽本分地做个贤妻良母,女性依靠丈夫而生活,在家中孝敬公婆、照顾子女、操持家务。当男人运用暴力手段从肉体上、精神上统治、折磨女性时,是被村庄记忆所容忍和允许的,即便农村妇女在遭受家庭暴力后,也经常极力掩盖,不愿声张。

(三)城市化:村庄记忆的解除

如上所述,村庄记忆所导致的传统社会性别观念是影响和导致农村妇女权益受损的深层次原因,但是不是我们在村庄记忆面前无能为力呢?

村庄记忆告诉我们解决农村妇女权益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并不是说我们在村庄记忆面前无能为力。农业人口的庞大数量,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的长期性,都决定了解决农村妇女权益问题绝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以农业著称的中国村落文化,是历经几千年的发展而沉淀的结果,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基本格局下,对妇女权益的漠视基本保持了它的超稳定性。

解决村庄记忆所造成的农村妇女权益受损,最根本的办法还是加强城乡交往。美国社会学家罗吉斯在《乡村社会变迁》一书中说,“交往是引起现代化的关键因素,正是交往的压力,带来了传统社会的土崩瓦解,新的思想从外界进入乡村并在农民中蔓延”。“交往就像社会中射出的一道霞光,照进他们与世隔绝的社会,使传统农民逐渐开始进入现代世界。”美国社会学家米格代尔在《农民、政治与革命》一书中说:“农民在什么条件下从以村庄为基础的谋生生活转变到持续地参与村外的制度生活,这是现代化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在这些研究成果中,共同的一点就是接触现代———我们称之为文化接触———引起人们抛弃旧的生活方式而接受新的生活方式。”“与城市接触程度是促进农民发生变革的重要决定性因素。”我国农村社会基本上是个熟人社会,活动范围受地域限制,有较高的封闭性,变化缓慢。

怎样更快地加强城乡交往,消除造成农村妇女权益受损的村庄记忆?笔者认为,最根本的措施是要加快城市化进程,打破以户籍制度为标志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促进人口流动。村庄记忆和社会流动具有逆相关关系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面对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利益动因作用的不断强化,农村社会流动加快,搁置村庄记忆,加大同城市的接触,融进城市并不断接纳日益丰富的现代性使村庄记忆又呈衰落趋势。人类的前进从发展模式上看就是由乡村模式向城市模式的演变,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也主要以城市文明为中心,城市是一个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先进文化和先进意识的集散地。现代先进文化和先进意识,无不是从城市中发展起来并依附其上的。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城市社区的成长,对于村庄记忆是革命性的变革。

三、开发农村妇女人力资源的路径选择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决定人类前途的并不是空间、土地和自然资源,而是人的素质、技能和水平。当今世界范围内人才争夺战日趋激烈,一个国家能不能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地向前发展,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其中也包含了女性人才。农村妇女作为一个占全体农民人口一半的社会群体,不仅肩负着物质生产的重任,而且还是人口再生产的主体,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的人力资源。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及劳动力结构的变化,种植业、养殖业和乡镇企业迫切需要一大批有理想、懂技术、会管理的各类人才。然而,从我国社会发展的事实看,农村妇女的各方面素质都较其他阶层低,开发人力资源的环境条件也逊于男性和城市妇女,这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出难点。因此,开发农村妇女人力资源使之成为人才资源,对提高农村妇女地位和实现社会全面和谐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开发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势在必行

1。开发农村妇女人力资源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对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根据西方经济学原理,人力资本本身具有收益递增的特点,投资于女性所产生的晕轮效应,使投资收益不仅递增而且一本万利。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活动大部分由农村妇女来承担,如何开发农村妇女人力资源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发展的快慢。当前农业科技日新月异,需要有文化科学知识的、高素质的农村劳动者,这就对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妇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开发农村妇女人力资源是一种内聚和释放人智慧的产业,具有明显的间接增值性和迟效性,她们对经济的贡献往往不容易被承认。当前,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的缺位,使得许多适用于农村的科技成果无法推广,为农村推广科学种田,科学养殖带来了困难,从而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开发农村妇女人力资源是农村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畜禽粪便污染呈加剧趋势,农村生活污染日益突出,化肥、农药以及地膜污染危害加剧,这些都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保护耕地、森林植被和水资源,治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使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都与农村妇女有着紧密关联,农村妇女通过其家庭日常生活行为,对保护环境的态度、家庭垃圾的重复利用等影响生态可持续发展进程。在我国农村,随着大量农村男性劳动力外出打工,农业劳动妇女化已经形成,她们直接承担着如何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等一系列可持续发展工作,她们在家庭消费、家务管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要能够利用现有的农村各种资源,使这些资源在不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情况下达到效用最大化,就必须开发农村妇女人力资源。

3。开发农村妇女人力资源是农村人口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可持续发展不仅涉及由人类引起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同时也涉及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在我国,农村人口增长过快,为了实现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控制农村人口增长的速度,努力提高人口素质。母亲对婴儿的天生智力和身体素质有很大的影响,儿童的早期教育也更多地来源于母亲,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更多地受母亲的影响。因此,农村妇女的智力、体力、文化水平将极大地影响甚至从根本上决定了农村人口的素质,这是农村妇女对人类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贡献。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福禄贝尔所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握在掌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握在母亲手中,因此,我们必须启发母亲———人类的教育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发农村妇女人力资源是推动农村人口的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4。开发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关系到妇女自身主体意识的觉醒,关系到能否冲破男性本位的价值标准

目前农村妇女的文化素质偏低,已经严重妨碍了其主体意识的觉醒。对于普遍存在的性别歧视和男女不平等问题,并不是每一位农村妇女都能认识到的。事实上,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程度,取决于农村妇女本身文化程度的高低。文化低的农村妇女,生活在闭塞的世界里,对性别歧视习以为常,认识不到妇女解放的必要性、紧迫性,也不懂得计划生育对自身发展、家庭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决定了她们对自身发展的认识程度和所采取的行动,而这又在家庭生活和子女教育中起着关键作用,进而影响下一代乃至整个社会的发

薛小丽:《社会转型期女性成才深层思考》,人民网,2004-03-23。展。因此,开发农村妇女人力资源,提高其文化素质,是唤醒农村妇女主体意识,摆脱农村妇女对现代社会不适应感的关键途径。

(二)开发农村妇女人力资源的路径选择

我国农村妇女人力资源丰富,但农村妇女人力资本总量较低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因此,要找出问题的症结,探索一条合理开发农村妇女人力资源的有效路径。

1。政府行为的推动

(1)政府要为开发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当前,我国宪法和法律皆贯穿着男女权利与义务平等的立法原则,但要真正落实到位,需要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的行为和责任,需要政府各级职能部门和各个相关方面通力合作,由于农村妇女在竞争中还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因而应当把农村妇女权益的群体保护、提高农村妇女素质、开发农村妇女人力资源作为立法的重点。让农村妇女从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抑制和消除对妇女的歧视和偏见,形成尊重妇女、保护妇女的社会风尚,增强妇女参政议政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为开发农村妇女人力资源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协调统一各个环节的政策制度,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宏观政策,创造有利于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