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玩过“飞去来器”,它是一种扔出去仍然能飞回来的弯棒武器,用它打人往往会使对方顾得了前就顾不了后,出其不意地取得胜利。基于这个原理,心理学家总结出“飞去来器效应”,意思是指在说服别人的过程中不去考虑他人心理的规律性,不但收不到预期的成效,而且还能招致不良的后果。反之,如果懂得运用迂回战术,就相当于找到了通往胜利的捷径。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曾做过一个关于迂回战术的实验:他以家庭主妇为实验对象,第一步弗里德曼礼貌地请求在这些主妇的家门口挂一块小牌子,以此提醒过往的司机注意交通安全,绝大多数主妇同意了这个请求。过了一阵,弗里德曼又向主妇们提出,想在她们家的院子里竖起一块较大的警示牌。虽然有些主妇显露出迟疑的神情,但是原来答应在门前挂牌子的家庭还是愿意帮助弗里德曼实现竖立警示牌的意愿。
实验结果表明,最初提出比较低的要求,之后再提出进一步的请求,这种方法容易被人所接受,相当于“绕了圈”实现预期的目的。心理学家认为,当人们接受某种传递信息时,不管是接受还是拒绝都要经历本身的认知过程。如果想顺利说服对方,就要调整说服信息的立场和接受信息者的态度这二者之间的距离。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在人际交往时懂得合理运用飞去来器效应,就能够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你不信,请看看交际大师玛莎的成功经验:
这是一个近乎艰苦卓绝的交往过程,玛莎想要结识的对象是某公司的高层约翰。然而,这个人性格孤僻,很少愿意与人交往,一连几次拒绝了玛莎拜访会面的请求,甚至连玛莎的电话也不愿意接听。
如何与对方建立初步的友谊呢?这个看似棘手的问题并没有难倒玛莎。经过多方打听,玛莎得知约翰有晨跑的习惯。从她得知这个消息的那天起,每日清晨约翰都能“偶遇”晨练的玛莎。
开始,两个人只是点头示意表示问候。慢慢地,约翰会和玛莎寒暄几句。此时的玛莎并没有急于表现想和对方交往的意愿,而是有意无意地向约翰请教健身问题。一来二去,两个人竟成为无话不说的密友。
玛莎很聪明,她想和对方结交,并没有采用急于求成的手段。而是分阶段、逐步地进行心底的交往计划,最终和约翰建立起友谊。
心理学家基于人际交往的特征指出:近者易“同化”,远则易“反向”。也就是说,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传递信息,一定要学会迂回。否则,要求过高的时候,会产生强烈的反差,目标对象会对我们所传递的信息产生排斥心理,不但事态僵化,而且会将事情弄巧成拙。
如今的社会人与人交往愈加密切,于是衍生出一门必修的重要课程,那就是“人际关系学”。时常听到“这个人真麻烦,根本不能说服他”或者“事情很棘手,不好处理”等的抱怨话语,当你在抱怨前有没有想过,自己为人处世的方法是否正确,是否需要调整呢?到达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如果此路不通为何“明知山有虎”,却“偏向虎山行”?转个弯,绕条路,依旧可以到达心中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