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南怀瑾教你掌控人生36计
8383800000055

第55章 读书也可以“不知老之将至”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古人对读书的情有独钟。其实,对于任何人而言,读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读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和《果壳中的宇宙》,畅游在粒子、生命和星体的处境中,感受智慧的光泽,犹如攀登高山一样,瞬间眼前呈现出仿佛九叠画屏般的开阔视野。于是,便像李白在诗中所写到的“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

读书能够荡涤浮躁的尘埃污秽,过滤出一股沁人心脾的灵新之气,甚至还可以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娴静氛围。读陶渊明的《饮酒》诗,体会“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那种置身闹市却人静如深潭的境界,感悟作者高深、清高背后所具有的定力和毅力;读世界经典名著《巴黎圣母院》,让我们看到如此丑陋的卡西莫多却能够拥有善良美丽的心灵、淳朴真诚的品质、平静从容的气质和不卑不亢的风度,他的内心在时间的见证下折射出耀人的光彩,使我们在寻觅美的真谛的同时去追求心灵的高尚与纯洁。读王蒙的《宽容的哲学》、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以及古人流传于世的名言警句,这些都能使我们拥有诚实舍弃虚伪,拥有充实舍弃空虚,拥有踏实舍弃浮躁,平静而坦然地度过每一个晨曦每一个黄昏。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南怀瑾说:这个文字很简单,我们一看就懂了。如果以现在的观念来说,就是孔子告诉学生或朋友们,我并不是生来的天才,是爱好传统,靠勤敏而求得的学问……孔子在这里这样说,表示他的成就,都从力学而来。这是他谦虚的话,也是他老实的话。任何天才,不加上力学是没有用的,有很多人很聪明,但聪明的人往往不大肯力学,做学问不踏实,不能“敏以求之”,因此学问都是虚的。所以孔子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做学问、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要“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不求就不行。

南怀瑾一生受过的学校教育并不多,他六岁开蒙,上私塾,读四书五经。只在县小学插班读了最后一个年级的课。用他自己后来的话说,他一辈子连个小学文凭都没有拿到,勉强算是小学肄业。但是,他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并不是因为他生来就是天才,而是他勤学、力学的结果。用他的话说,就是“勤劳而精进”、“不力学没有用”。

南怀瑾早年的第一次闭关,就是他勤学、力学的一次经历。

25岁时,他来到峨眉山的大坪寺闭关。在以后的三年中,他独处幽室,与外界断绝了一切联系,埋头阅读《大藏经》。

《大藏经》是汉文佛教经典的总称,也叫《藏经》、《一切经》,内容分经、律、论,包括了印度和中国的佛教著述。此书从南北朝时开始编辑,至唐代已有1076部,5048卷,以后各代有新译经和著述入藏。面对这部鸿篇巨制,一般人只能望书兴叹,没有几个人能读完,甚至一些颇有名气的法师也没有读过《大藏经》。而南怀瑾在峨眉山闭关时,则把整部《大藏经》从头到尾读了一遍。如果他没有超人的勤奋与耐力,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当然,这次的勤学、力学经历也为他日后被奉为“禅宗大师”奠定了基础。

不光是研读《大藏经》,南怀瑾一生勤奋,极爱读书,仅私人藏书就达27万册。其藏书之富、读书之多,世人难以企及。所藏之书,上起先秦,下至民国,经史子集、诗词曲赋、佛道经典、名人传记、世界经济、外国史地、哲学论著、各国政论、中西医药、当代科技,甚至中外美术、音乐、武侠小说……可谓包罗万象,堪称收藏宏富的图书馆。

南怀瑾出名之后,台湾的中国文化大学与辅仁大学都邀请他去给本校的学生授课,主要是讲哲学和禅宗。这两所大学都是私立大学,规模和名气都相当大。南怀瑾没能到公立大学上课,是因为他没有学历资格。他这一生,没得过一张文凭,连小学的文凭也没有。当时的台湾还是沿袭国民党在大陆时的老办法,公立大学的教授都由“教育部”任命,不管你学问多大,就算你自学成才,没有学历资格,“教育部”也不会任命你当教授。

后来,南怀瑾的名气越来越大,教课很受学生的欢迎,“教育部”想给他特批一个教授资格。上世纪60年代初,“教育部长”几次派人登门并告知,只要在一张表格上签名盖章,就可以颁发给他教授资格证书。但南怀瑾就是不签名、不盖章。他对来人说:“麻烦你跑了好几趟,真对不起部长和你。并非我不识抬举,不通人情,无奈我从来不想取得什么资格,事实上我不想把我这些不成文的著作拿去请人审查,我当然不能在申请表上签名盖章。”这就是南怀瑾,别人拉关系、走门路都求之不得的东西白送给他,他都不要。

所谓“所有的学问,都是死人的古董”,是指如果只注重学问或学习的外在形式,不重视其深层内涵,则这样的学习或学问是死的,是没有生命力的,只能如死人或古董一样,更不要说只能作为学问及学习经历的标志的那一纸文凭或学位了。南怀瑾先生这句意味深长的话启发我们:人的一生是不断学习的一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只注重学习的形式和文字的表述,形式和文字只不过是一种工具而已,重要的是靠心去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有所成———掌握所学知识的实质。

此外,知识、经验、道理等,都有其适用的限度,尤其在心灵领域,许多方面非“逻辑”所能通达,而需要空灵的状态,需要大胆的否定,需要非常的勇气和智慧,不是靠既有的文字、旧有的学问或他人的经验、平常的道理所能解决的,需要突破旧有的框架才有可能达成。这就是所谓的“精神探险”。

学习或做学问离不开读书,但如何有效地读又是一门学问。读书无非加减法。初学用加,书越读越厚,知识越累越多,头脑中的垃圾也“水涨船高”;深学后,有了自己的想法,对他人的思想、经验、心得进行反省和感悟,去粗取精,弃知求智,书是渐读渐薄,最后可能就是“无字天书”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南怀瑾先生年轻时,为求得真知,不知遍访了多少高僧,吃了多少苦,加上他天资聪慧,勤思考,才有了今天这样令人瞩目的成就,如若他迷信课本、文凭以及纸面上的学问,还有那么多文章面世吗?所以读书不是目的,学习如何思考,深刻把握书中的内涵及智慧,有效地指导自己的人生,才是真正的目的。

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南怀瑾说:孔子说我是一个为了发愤求学问,常常穷得没饭吃,连自己肚子饿了,都无所感觉,而忘了人是必须吃饭的那种人;当学问上有所获益,就快乐得忘记了忧愁,根本忽略了衰老的威胁。孔子这种为学的精神,也是我们要效法的地方。孔子的人生修养是永远年轻的,所以他的学问道德,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永远是进步的,随时有新的境界。

尽管南怀瑾认为“做人是第一大学问”,主张从生活中学习,但是作为一个人文学者兼授课者,他主要的学习方式还是读书。他一生读书无数,可谓“生命不止,读书不已”,真正是将“终身学习”进行到底,乃至忘我兼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开卷有益,读书好处多”这是自古以来人们的共识,每一个人要想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越壮阔,就要拥有渊博的知识。知识是人类通向进步、文明和发展的惟一途径。书是前人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它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源泉,我们要让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必须多读书,读好书。

国学话谋略

俗话说:“第一印象最重要。”从你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达礼,颇有风度。

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

第六套 掌控人生36计———玩转当代的“孙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