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南怀瑾教你掌控人生36计
8383800000020

第20章 周旋是一种技巧

《论语》中有云: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南怀瑾说:越保守的人越有自己的范围,结果变成固执,变成粘胶一样,自己不得解脱,被它胶住了,就是佛家所讲的执著。

《菜根谭》的原文有几句话:“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涉世浅”,年轻人刚刚出来,入世不深,污染也不深;“历事深”,人生经历的事情太多,机械亦深。这个机械,就是代表那个有心计较的妄想,所谓机关用尽,那些烦恼也越多。所以他下面说的:“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做人。人生经验都要通达,但反而不如有些地方马虎一点的好。

南怀瑾先生所谓“有些地方马虎一点”,实际上是说,处世不要过于较真。过于较真的人往往也过于固执,做事太死板,容易走进“死胡同”。因此,人不要一条道路走到黑,一个死理认到底。天下没有过不去的河,也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关键要懂得“转弯”,懂得周旋。

什么是周旋呢?周旋是一种表面顺随,实际上敷衍应付的态度。对于有些人胡搅蛮缠,我们既跟他讲不清道理,也犯不着与他针锋相对,于是便采取这种周旋的态度。周旋并不是鄙俗的小动作,古圣先贤有时也是会使用这些技巧的。

阳货可以说是鲁国的一个坏人,但他却得了势,气焰如日中天,不可一世。不过,他对孔子还比较尊敬,也很看得起孔子,一再希望拉孔子出来为他做事。而在孔子看来,他是连季氏都不如的“陪臣执国命”的野心家,根本不可能替他效力。所以,当他想让孔子拜见他时,孔子不去拜见他。阳货不愧是一个政客,他有他的办法,这就是趁孔子不在家时送了一只乳猪到孔子家里去。因为根据当时的礼节,大夫送东西给士,如果士没有亲自在家领受,就得回拜还礼。殊不知孔子也自有高明之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趁阳货不在家时前去拜谢。不过,人算总归不如天算,他们二人竟在路上碰上了,这下阳货可高兴了。我们不得不承认阳货说话还是很有一套的,抓住了孔子经常谈论的仁和智两个话题,句句都打在点子上,使你不得不承认他讲得很有道理。所以孔子等他说完后便答道:“好吧,我要做官了。”

当然,后来的事实证明孔子并没有做阳货的官。所以,孔子的答辞不过是周旋敷衍罢了。因为不愿意在大街上受他胡搅蛮缠,又不愿意直接得罪他,甩开他一走了之才是上策。

那么,孔子是不是老于世故、圆滑取巧呢?应该说也是也不是,但肯定是一种通权达变的待人处世技巧。

历史上,权臣把持朝政,皇帝只是傀儡的政治现象屡见不鲜,并不是这些皇帝甘当傀儡,而是他们或有的昏庸无能,或有的有勇无谋,或有的实力不足,所以才使得权奸当道,为所欲为。但真正有智谋的皇帝在与权奸的博弈过程中却是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他们经常采取周旋的态度,以此迷惑政敌,在适当的时候瞅准机会,一跃而起,除灭权奸,从而继续维持自己的统治。

三国时期的吴国,在孙权去世后,就陷入了权臣相争的内部倾轧中。继孙峻诛诸葛恪之后,吴国朝政为孙峻所把持。孙峻素无名望,且骄矜残暴,招致朝臣与百姓的极大怨愤,不断有人试图谋杀他,都被他发觉处死。他在擅权三年之后,于吴太平元年中历九月病卒,临死将大权交给其从弟孙林。

孙林与孙峻同祖,受命之时已34岁,又无战功,所以当时在外征讨魏国的吕据等大将很不服气,曾与诸葛恪同受孙权辅政遗诏的滕胤更不甘心受孙林节制。吴太平元年中历九月和十月,吕据和滕胤先后举兵讨孙林,孙林派从兄孙虑迎击吕据和滕胤,后因吕、滕二人配合不好,被孙虑钻了空子,兵败,被夷三族。

铲除了朝中的政治敌手,孙林遂无所顾忌,把谁都不放在眼里。他自任大将军,封永宁侯,总揽政纲。在征讨吕据、滕胤时,孙虑为主帅。但孙林对他却很轻视无礼,于是孙林又受到了来自宗族内部的威胁。吴太平元年中历十一月,孙虑联合将军王敦,密谋杀死孙林。事泄,孙林杀死王敦,孙虑被迫饮药而死。孙林又一次稳固了自己的地位。

在吴国权奸肆虐时,曹魏政权内部也矛盾重重,李丰、夏侯玄、毋丘俭等人先后举兵反对司马氏被族诛,大将诸葛诞自感危机,遂于吴太平二年中历五月叛归吴国。魏国以20万大兵将诸葛诞围困在寿春。孙林急欲收降诸葛诞扩充势力,先后派出三批军队共11万人去为诸葛诞解围,均告失败,孙林怒而斩杀了大将朱异。这场战争,劳民伤财。没有救出诸葛诞,孙林还自戮名将,引起了吴国上下一片怨声。

孙林自知招怨甚大,遂称疾不上朝,并让弟弟孙据掌管宿卫,另外三个弟弟孙恩、孙干、孙阎分掌诸营之兵,拥兵自固。他这样总揽兵权,不仅是为了防备诸臣叛伐,而且还要防备吴主孙亮对他动杀机。

孙亮这时已年满16岁,于诸葛诞叛魏前即已亲政。他对孙林擅权的不满日益显露出来,对孙林所奏表章,常常不客气地质问不休;他还精选15~18岁的士卒子弟3000人,令大将子弟为将帅,在皇家林苑中终日操练。当孙林救诸葛诞未成,大失民心之时,孙亮觉得时机已经成熟,遂与太常全尚、将军刘承等人共谋诛除孙林。

孙亮之妃是孙林的外甥女,她听到孙亮等人的密谋,就使人告诉孙林。孙林先发制人,于吴太平三年中历九月,派兵夜袭全尚之宅,将他拘捕;又遣弟孙恩杀死刘承。孙林亲率士卒将孙亮的宫殿团团围住,孙亮闻讯,执弓上马,对宫内群臣们说:“我是大皇帝孙权的嗣子,即位已经五年了,谁敢不跟从我去拼杀?”众人上前劝他不要去送死。不多时,孙林就冲了进来。他宣布废孙亮之帝位,降之为会稽王。尔后,孙亮被送往会稽,全尚被杀于流放的途中。

孙林在废黜孙亮后,很想自己即位称帝,左思右想,惟恐诸臣不服,只得派人将孙权的第六子孙休从会稽接来,拥之为帝。这个时候,孙休处于一个如果与孙林对抗就有可能被废黜,甚至被杀的困境,处于弱势的孙休知孙林势力强大,为稳住他,不惜对他及其宗族封官晋爵。不仅孙林本人被任为丞相、荆帅牧,增加五县封邑,他的四个弟弟都分别被任为将军,封为县侯、亭侯。

其实,孙休对孙林家族权势过盛早心存不满,他也不愿做傀儡皇帝,只是不敢贸然行事,以免重蹈孙亮的覆辙。然而,孙林的嚣张跋扈使矛盾渐渐激化。一次孙林向孙休进献牛和酒,孙休拒绝了。孙林大为恼怒,乘酒酣之时,故意对孙休的近臣张布说:“初废少主时,多劝吾自为之者。吾以陛下贤明,故迎之。帝非我不立,今上礼见拒,是与凡臣无异,当复改图耳。”这是对孙休的公然威胁恫吓。孙休听了张布的汇报,一面对孙林屡加赏赐,表面对孙林也很顺从,以稳住其心;一面将孙恩加侍中之职,与孙林分掌其原来独揽的职权。当时有人告孙林欲谋反,孙休不加审讯,就将其交给孙林处理,弄得孙林很尴尬。

孙林感到孙休不像孙亮那么好对付,就想到地方发展自己的势力。吴太平三年中历十一月,孙林正式提出到武昌屯兵,孙休满口答应。他又请求将他以前统领的中营精兵万余人带往武昌,并要求取走武库中的兵器,孙休也一一应允。

当时,朝中大臣看到孙休对孙林如此不加防备,暗暗为之担忧。事实上,在麻痹孙林的同时,孙休已与近臣张布、左将军丁奉密议诛除孙林之策。当年十二月戊辰日,朝中按例举行腊会,孙林似已感到将起变故,称病不赴会。孙休连续派了十几个人去请他,孙林不愧为诡计多端之人,他整装准备赴会,又暗嘱家人说:“速将应付事变的兵卒集合好,待我一入宫,你们就在府中放火,我可以借口回府灭火,尽快离开皇宫。”

果然,孙林入宫不久,就传来其府内起火的消息。孙林请求回府,孙休说:“外面兵卒那么多,何劳丞相亲自操劳此事?”孙林还是要强行离去,丁奉和张布忙向左右亲信使眼色,大家一齐上前,将孙林牢牢地捆绑起来。孙林失去往日的威风,跪地叩头说:“我愿流放到交州。”孙休说:“你怎么当初不将吕据、滕胤流放到交州呢?”孙林又说:“我愿没入官家为奴。”孙休说:“你当初为什么不以吕据、膝胤为奴呢?”孙休是在指责他逼死吕据、族灭滕胤,孙林对此无以辩白,只好引首就戮。

此后,孙休令将孙林夷灭三族。其弟孙阎闻讯欲乘船逃奔曹魏,途中被追杀。其从兄孙峻虽早已死去,也被掘出棺材,将其所佩印绶取走,豪华的棺材被砍得七零八落,才重新埋葬。

孙峻和孙林这一对专权欺主的兄弟,最后落了个夷族灭门的下场。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处理各种各样的事,如果一味地刚直,一味地守信,一味地疾恶如仇,不仅待不好人,处不好事,自己也将受到伤害。南先生也提醒我们说,一些人个性非常倔强,人格又很清高,但是,这样的性格往往锋芒太露,既伤人又害己。

所以,有时候采取周旋的态度应付应付也未必就是老于世故、圆滑取巧。关键是要看你对什么人,处什么事。如果毫无原则地一律采取周旋的态度,那当然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而如果我们像孔子和孙休那样,运用周旋的智谋去对付邪恶者,并保全自己,那可就是令人赞赏的事了。

国学话谋略

人生就像爬山一样,要么往上走,要么往下走。我们不能总是希望走上坡路,有时候,走下坡路也是每个人必然的经历———爬到了山顶上,只有下坡路可走。怎么办呢?不妨坦然地走下来,再去爬另一座山峰,这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