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南怀瑾教你掌控人生36计
8383800000019

第19章 放下生命之重

南怀瑾认为:“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内在的心境,永远保持不受外界的影响。外面的境界不管如何,骂你也好,恭维你也好……“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真正的大圣人,毁誉不能动摇。全世界的人恭维他,不会动心;称誉对他并没有增加劝勉鼓励的作用;本来要做好人,再恭维他也还是做好人。全世界要毁谤他,也绝不因毁而沮丧,还是要照样做。这就是毁誉不惊,甚至到金世界的毁誉都不管的程度,这是圣人境界、大丈夫气概。

一般人没有基本的中心思想,容易受环境影响,习惯越多,距离自己本性越远,只有上智———第一等智慧的人,与下愚———最笨的人,不会受环境影响。最聪明的人自己有思想,有见解,有中心主张;最笨的人,影响不了他。除此以外,世界上都是像我们一样的人,最糟了,说聪明也笨,说笨也聪明,聪明又笨,这一类人最易受时代环境影响。

因为南怀瑾行事一向古道热肠,就有许多人背后批评,说他帮忙坏人,善恶不分,或说他不洁身自爱等等,也有人认为他莫名其妙。对于一切的指责和批评,他都不予理会,更不辩驳,仍然照自己的原则行事。用他的话说:“要做事就不能怕被批评。因为只要做事就会遭人批评,做得不好有人骂,做得好也有人骂,怕人骂就不能做事。”

记得几年前,有一次,他的一位学生到北京公干时,听到一些传言:台湾一位略有名气的人,到北京时,在某高层人士面前说了一些南怀瑾的闲言闲语。后来,这位学生回去后向他提过此事。岂料他却说:“人家要吃饭嘛!我们也要吃饭嘛!”他一点都不在意什么毁谤呀,谣言呀,闲话呀。他也常说,明白的人自会分辨,不明白的人辩解也不明白,徒费口舌而已。

另一方面,由于他的名气,当面或者背后夸赞他、恭维他的人更不计其数。对此,他并不放在心上,更没有忘乎所以,反倒认为自己只不过是凡人一个。

而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自己被纷繁复杂的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甚至头晕眼花。著名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有一句名言:“承受生命之重。”实际上绝大多数人不堪承受生命之重,因为他们被占有物质财富———好房、名车、高收入、高开销等欲望折磨得疲惫不堪。今天,有许许多多的人是在令人难以察觉的绝望状态下生活的,这在工业化程度较高的西方国家,情况尤其严重。美国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和埃德·迪纳已经证明,物质财富是一种很差的衡量快乐的标准,人们并没有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而变得更加快乐。在压力大于你的承受力的时候,一定要懂得该放下就放下,不要让自己活得太累。

一个青年背着个大包袱千里迢迢跑来找无际大师,他说:“大师,我是那样的孤独、痛苦和寂寞,长期的跋涉使我疲倦到极点;我的鞋子破了,荆棘割破了双脚;手也受伤了,流血不止;嗓子因为长久的呼喊而喑哑……为什么我还不能找到心中的目标呢?”

大师问:“你的大包袱里装的什么?”

青年说:“它对我可重要了。里面装的是我每一次跌倒时的痛苦,每一次受伤后的哭泣,每一次孤寂时的烦恼……靠它,我才走到您这儿。”

于是,无际大师带青年来到河边,他们坐船过了河。

上岸后,大师说:“你扛了船赶路吧!”

“什么?扛了船赶路?”青年很惊讶,“它那么沉,我扛得动吗?”

“是的,孩子,你扛不动它。”大师微微一笑,说:“过河时,船是有用的。但过了河,我们就要放下船赶路,否则,它会变成我们的包袱。痛苦、孤独、寂寞、灾难、眼泪,这些对人生都是有用的,它能使生命得到升华,但须臾不忘,就成了人生的包袱。放下它吧!孩子,生命不能承受过重的东西!”

青年放下包袱,继续赶路,他发觉自己的步子轻松而愉悦,比以前也快得多了。原来,生命是可以不必如此负重的。

其实,人这一生能得到什么呢?只有过程,只有注满在这个过程中的心情。所以,一定要注满好心情。

我们总是把拥有物质的多少、外表形象的好坏看得过于重要,用金钱、精力和时间去换取一种有目共睹的优越生活,却没有察觉自己的内心在一天天枯萎。事实上,只有真实的自我才能让人真正地容光焕发。当你只为快乐的自己而活,而不在乎外在的虚荣,快乐、幸福才会润泽你干枯的心灵,就如同雨露滋润干涸的土地。我们需求的越少,得到的快乐就越多。

快乐和幸福与物质无关,无论是大款还是收入微薄的退休工人,都可以生活得尽量悠闲、舒适,在过“简单生活”这一点上人人平等。拿破仑拥有普通人所倾慕的一切:荣耀、权力、财富。可是,他却说:“我一生中从未有过一天快乐的日子。”

海伦·凯勒,一个又瞎又聋的女子却表示:“我发现生命是如此美好。”可见,内心的平静和我们生活中的种种快乐并不在于我们身在何处、拥有什么,或者我们是什么人,而在于我们的心境如何。

有时我们的内心充满了紧张感,是因为我们对不可预知的未来充满了忧虑和恐惧,总担心有什么灾难会突然降临到我们头上。俗话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这就是说,现实要比人们的想像复杂得多,有时并不是你所遭遇的环境使你受到挫折,而是由于你自己的想像。一个人心里所想的,就是他将要成为的。

有许多事情,往往总是会超出人们的意料、超出人们的支配能力。试想:谁能料到自己何时遭祸、何时得福呢?谁又能料到自己何时健在、何时病倒呢?关键问题是:面对无端的横祸或病痛,你是从容平静、清心自然、乐观向上,还是慌恐惊悸、忧郁烦恼、悲观失望?

有时我们觉得自己就像一个没有安全阀的锅炉,当压力到了无法承受的程度,似乎突然有一天就会爆炸———精神彻底崩溃,其实没有特别的原因,只是因为我们在生活的道路上遇到了挫折或坎坷,经历了失败或打击。既然生活的道路布满荆棘,那么前进的途中难免要受伤。生活中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一定会有挫折和伤痛,这很正常,但是我们可以很快忘掉这些,然后继续昂首阔步地前行。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改变人生要靠自己,改变自己要用内心的力量。面对失败和屈辱,须“知耻而后勇”;当你困扰于各种烦恼之中,整个人精神高度紧张时,你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意志来改变你的心境。只要把困境中的内心感觉由恐惧变成奋斗,就能把那些消极的东西变为对自己有积极意义的东西。

林肯说过:“大部分人只要下定决心,就能获得快乐。”这句话是非常正确的,快乐就应该是来自于内心,而不是存在于外在。人生是有限的,摆在我们面前的是许多要我们去完成的事情,而且想做的事更多。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如果把时间都浪费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或是无谓的人际关系上,想一想,这是多么可惜的事啊!既然你认为与对方来往已没有什么价值,那么就应该像快刀斩乱麻一样,断然斩断情丝,为新的目标而努力奋斗。以前的经历可以成为我们以后的借鉴,但我们不可因此背上包袱,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丢掉那些失败、哭泣、烦恼,轻轻松松上路,你会越走越快,越走越欢愉,路也越走越宽。

有一个僧人出门办事,一不小心,掉到了险峻的悬崖下面。下坠的时候,僧人双手本能地在空中攀抓,刚好抓住了崖壁上的一段枯枝,总算暂时保住了生命。僧人悬荡在半空中,上下不得,正在进退两难、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忽然看到佛陀站立在悬崖上,正慈祥地看着自己。僧人见到救星,求佛陀说:“慈悲的佛陀!求求您赶快救我吧!”

“我救你可以,但是你要听我的话,我才有办法救你上来。”佛陀慈祥地说。

“佛陀!到了这种地步,我怎敢不听您的话呢?随您说什么,我全都听您的。”

“好吧!那么请你把攀住树枝的手放下!”

僧人心想,让我把手放下,势必会掉到万丈深渊,跌得粉身碎骨,哪里还保得住生命?所以反而更加抓紧树枝不放。佛陀看到僧人执迷不悟,只好离去。

佛陀在世时,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两手拿了两个花瓶,前来献佛。

佛陀对黑指婆罗门说:“放下!”

婆罗门把他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佛陀又说:“放下!”

婆罗门又把他右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然而,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

这时黑指婆罗门说:“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请问现在你要我放下什么?”

佛陀说:“我并没有叫你放下你的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把这些统统放下,再没有什么了,你将从生死桎梏中解脱出来。”

黑指婆罗门这才了解佛陀放下的道理。

我们有了功名,就对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钱,就对金钱放不下;有了爱情,就对爱情放不下;有了事业,就对事业放不下。我们抓在手里的,要真正放下是多么的困难!

我们肩上的重担,心上的压力,岂止是手上的花瓶?这些重担与压力,使人生非常艰苦。必要的时候,佛陀指示的“放下”,不失为一条解脱苦难的幸福之道!

国学话谋略

一个人越是能够放得下很多事,他越是富有。学会放下生活的包袱赶路,你将会更轻松地前进。一位哲人曾说过:“你来到人世间,要想活得潇洒、活得自在、活得快乐,就应该有一种乐观向上的情怀。”有了乐观的情怀,面对任何危难就都不会恐惧、不会忧郁、不会烦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