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点滴
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很多父母就认定了那就是上帝赐予他们的小天使。昨天还只会躺在怀里睡觉的宝宝,今天就要挣扎着自己踉踉跄跄地迈步了。相信所有的父母只要看见孩子甜甜的笑脸,一天的疲惫都会一扫而空;只要听见孩子清脆地喊着“爸爸妈妈”,就愿意为他们做任何事情。因为这是父母捧在手心里的小天使啊。
可是从什么时候起,小天使变成了小皇帝呢?他们不愿意做一点点家务,整天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连油瓶子倒了也不会伸手扶一扶。他们也不会爱护环境卫生,在学校里总是偷懒耍滑,受不了一丁点的劳累,更不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每天回家就等着父母把做好的饭菜端上来,脱下了脏衣服就等着父母洗干净,房间弄乱了也等着父母来整理。一出门,什么都不会做,也什么都不用愿意做。
事实上,让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才是孩子健康成长、走向社会的需要。在劳动中孩子才能获取更为有效、更为长久、更有现实意义的才能和智慧。不要让孩子回避劳动,也不要让孩子惧怕劳动,劳动也是有趣的,也是美好的,要让孩子明白,劳动最光荣!
习惯故事
葵花原本是一个城里的小姑娘,她是跟着爸爸才来到大麦地。那个时候葵花还小,每当爸爸出去参加劳动的时候,葵花就老老实实地呆在干校里等爸爸回来。可是有一天,爸爸在渡河的时候不小心掉进河里失踪了,葵花成为了一个孤女。经过商量,干校里的叔叔阿姨准备把葵花寄养在大麦地的一户人家里。大麦地的人都觉得这个闺女太好了,谁都喜欢她,可是没有一户人家敢领养她,大家都怕委屈了葵花。经过几番周折,最后葵花自己做出了选择,她要呆在青铜家。
青铜家是大麦地最穷最苦的一户人家,有奶奶、爸爸、妈妈、哑巴青铜,现在还有了葵花。穷有什么要紧的呢,青铜一家从来都不害怕穷苦。每天葵花都跟在青铜后面,就像青铜的小尾巴。晴天的时候兄妹两人走过一条一条的田埂,回来的时候就能挖到好多的野菜。下雨的时候兄妹两人一人穿着蓑衣,拿着渔网,一人带着斗笠,背着鱼篓,回来的时候就抓到了好多活蹦乱跳的鱼。兄妹俩的感情在劳动中越来越深。等到孩子都该上学了,爸爸妈妈犯了难,家里已经家徒四壁,怎么凑都凑不齐两个孩子的学费,两个孩子都想把上学的机会留给对方,后来经过抽签,才决定了今年由葵花去上学。
从此青铜一家人更加辛苦了。爸爸妈妈从早到晚都在地里忙碌,年纪已大的奶奶一边伺候着菜园子,一边到处捡柴火,往往是等到天黑了,才弯着腰,背着山一样高的柴火吃力地往家走。青铜一边放牛一边采集芦花,他们决定全家人一起动手,编织芦花鞋来贴补一下家用。
芦花鞋制作工艺很复杂,先要将上等的芦花采回来,要用当年生的那些毛茸茸、银闪闪的才行,然后把它们均匀地搓进草绳里,再编织成厚实的鞋。这样的鞋像一只暖和的鸟窝,穿上它即使走在雪地里也不害怕寒冷。青铜负责锤稻草,把稻草反复地捶打,直到将草锤“熟”,这样才会有韧性,好搓绳,好编织,不易断裂而且结实。奶奶负责搓绳,将芦花均匀地搓进绳子里面去,奶奶搓的绳啊,又匀又有劲,带了芦花的绳子就像流水一样从她手里流了出来。葵花负责把奶奶搓的绳子绕成团,她拿了张小凳坐在奶奶身边,感觉绳子从她手里经过的时候毛茸茸的,很舒服。爸爸妈妈负责编鞋,爸爸编织男鞋,妈妈编织女鞋,男鞋敦实,女鞋秀气,编得密密匝匝的,走在雨里一滴水也渗不进去。生活虽然艰辛,全家人却没有一个人愁眉苦脸,他们在一起有说有笑,一起流着劳动的汗水,也一起品尝着劳动的喜悦。青铜带着精心编织的鞋去卖,哪怕自己不吃不喝,宁愿自己赤着脚在雪地里也很高兴,因为这是全家人在一起的劳动成果啊。
日子一天天过去,青铜一家人过得喜气洋洋。可是有一天,大麦地发大水了,冲垮了青铜家的房子。大水退去后,青铜家变得一无所有,只能在原来的房基上搭了一个窝棚。在冬天到来之前,青铜家必须盖上房子,一家人东挪西借,把所有能卖的东西都卖了,才凑齐了盖房子的钱。为了给房子盖上最好的屋顶,爸爸和青铜决定去海滩割茅草。这里的人家都知道,最好的屋顶不是瓦盖的,而是茅草盖的。爸爸和青铜驾着大船,扯足风帆,足足航行了两天,到第三天才来到海边。这片草滩很不错,茅草经了霜,根根直立,一望无际。父子俩打了一个窝棚,每天太阳还没有升起来就开始刈草,爸爸割,青铜捆,不一会儿两人大汗淋漓。这样的劳动强度真大啊,可是谁也没有歇一会儿。只要想到以后的新房子会有一个金红色的屋顶,奶奶、妈妈、葵花都可以住进去,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青铜家搬进了新房子,可是也因此欠下了一屁股的债。爸爸是很讲信用的,于是全家人继续勤勤恳恳地劳动着,用汗水按时偿还着债务。等到葵花读三年级的时候,大麦地以及周围地区发生了蝗灾。蝗虫把一个丰收的年头都吃没了,所有的人家都陷入了困境。青铜家没有想到任何出路,只好守着空荡荡的大麦地。这些天,全家人都是数着米粒过日子,青铜又开始找野菜了。可是家里再穷再苦,青铜一家人都不偷不抢,靠着自己的双手生活,他们知道,只有劳动换来的粮食才是可以吃的。
新一季的粮食成熟了,大麦地的苦日子终于熬到头了,可是奶奶却倒下了。家里人为了给奶奶凑医药费都想尽了办法。葵花偶尔听到别人说捡银杏可以卖钱,决定悄悄地跟随大船到江南捡银杏,赚钱给奶奶治病。大船上的婶子姐姐都很疼爱懂事又勤劳的葵花,在她们的帮助下,葵花辛苦地捡了很久的银杏,用自己的汗水换来了钱,还带了一小袋银杏回了家,当做礼物送给家人。久病的奶奶终于看到了孙女归来了,葵花虽然黑了瘦了,但仍然是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奶奶终于可以安心地去了。
等到葵花五年级的时候,传来了一个消息:城里的人要接葵花回去了。不管大麦地的人多么舍不得,不管爸爸妈妈多么舍不得,不管青铜多么舍不得,葵花都得走了。可是无论走多远,葵花都会记得大麦地,记得奶奶,记得爸爸妈妈,记得哥哥青铜,还有和他们一起劳动过的岁月,那是一段如金子般耀眼的时光。
教育良方
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要注重两个方面:第一是要以实际的生活为例,让孩子从思想上认识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所在;第二则是要帮助孩子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要让孩子学会在劳动中保护自己。
让孩子体会到劳动的快乐
在开始的时候,可以给孩子安排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劳动任务,比如说让他帮忙摆放餐具时,可以给他一些色彩鲜艳、有图案的桌垫、碗筷等等。父母也可以在劳动的过程中增加一些竞赛性和趣味性的环节,比如说和孩子一起玩“比比看谁做得好做得快”的游戏,孩子就会感到劳动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当然,最重要的是父母要注意保护孩子的劳动积极性,对于孩子的表现要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使孩子真切地感受到劳动的快乐。
让孩子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
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是对劳动者的最大奖赏和最大鼓励。如果长期享受不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劳动者的积极性就会逐渐消退。如果孩子把自己的房间收拾得干净整齐,父母可以组织邻居的小朋友来“参观”,使孩子感到自豪;如果孩子愿意照顾花草,等花儿盛开时,父母可以让自己的朋友来赏花使孩子感到骄傲;如果有条件让孩子参与到有一定劳动强度的种瓜种菜中,等瓜果蔬菜成熟时,妈妈可以给孩子做一顿丰盛的菜肴,让孩子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这可以强化孩子热爱劳动的意识,促进孩子劳动积极性的“可持续发展”。
不要把劳动作为惩罚手段
要给孩子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避免夸大劳动的脏和累,也不要用恐吓的语气强迫孩子做家务,更不要把劳动当作孩子犯错误后的惩罚手段,那样不但不能使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相反还会使孩子对劳动产生厌恶感。
延伸阅读
《青铜葵花》是曹文轩的代表作之一,讲述男孩青铜与女孩葵花一起成长的故事。一个特别的机缘,七岁的城里女孩葵花和乡村男孩青铜成了兄妹相称的朋友。他们一起生活,一起长大。但十二岁那年,女孩葵花被命运召回了她的城市,男孩青铜从此常常遥望着芦荡的尽头,遥望着女孩葵花所在的地方……
《青铜葵花》与“苦难”
虽然不是第一次触及“苦难”,但在《青铜葵花》中,曹文轩才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把“苦难”作为他思考的主体。在曹文轩的笔下,苦难不是生命的意外而是生命的常态,他在后记中说:“苦难几乎是永恒的。”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使《青铜葵花》并不是对苦难的展览和悲愤的呼号,而是冷静地它当成了生命的命定内容。快乐和痛苦是姐妹,只有经历过苦难的“快乐”才是真正的、有质量的、有底蕴的快乐。这应该是曹文轩想告诉他的读者的。
曹文轩与成长小说
曹文轩的小说多以少年生活为题材,通过儿童视角这一诗学形式展现少年们的成长,在透着淡淡忧伤的优美格调中,凸显人性的高尚和美好。他的小说描写的多是家乡苏北平原少年成长的经历,有一定的自传色彩,可以说是对自我成长经历的回溯。他通过小说对成长做出了独特的美的阐述,被视为当代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
曹文轩的唯美写作
小说无不唯美精细,渗透着悲悯情怀,浸润着“古典”风格,以鲜明可辨的曹式特征,在纯净而又诗意荡漾的场景图画中,叙述了一群十几岁的少年的生活姿态与成长经历。小说中的语言甚为柔美,非常注意细节,善于描绘具有画面感的景物,他笔下的世界仿佛山水画,湿润而清幽,有助于培养孩子细致而耐心的阅读习惯,同时也容易使阅读视野和注意力滞留在那一点一丝的思绪悸动上。
儿童文学“塑造未来民族的性格”
曹文轩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就提出“儿童文学承担着塑造未来民族性格的天职!”“孩子是民族的未来,儿童文学作家是民族未来性格的塑造者。儿童文学作家应当有这一庄严而神圣的使命感。”“当代的儿童文学应该对那种顺从的、老实的、单纯的儿童形象加以否定,塑造坚韧的、精明的、雄辩的儿童形象。它应该让全世界看到中华民族是开朗的、充满生气的、强悍的、浑身透着灵气和英气的形象。”通过阅读苦难,让少年们明白生命的艰辛,这也正是曹文轩少年成长小说的现实意义。
推荐版本:《青铜葵花》,曹文轩著,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
(徐河编写)
习惯箴言
懒惰象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经常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美”富兰克林)
懒惰受到的惩罚不仅仅是自己的失败,还有别人的成功。(“法”米尔·勒纳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