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档案信息检索
8362000000037

第37章 类书

类书,中国古代特有的百科性质的工具书,辑录多种门类或某一门类资料,按照一定方法编排,以供查检、征引相关信息。因为主要采用以类系事的分类编排方法,故称之为类书。

一、类书概述

我国的类书类型繁多,数量浩大,历史源远流长。据历代艺文志、经籍志著录,从魏晋到清末,我国出现过类书600余种,今存200余种。根据类书的编纂内容,大体上可以将其分为两种,即综合性类书和专科类书。综合性类书往往各科兼收,如《艺文类聚》,从天文地理到鸟兽虫鱼都收,共分46部;专科类书则只收某一领域或具有某一性质的资料,如《太平广记》专收小说。

一般认为,我国最早的一部类书是三国时期的《皇览》,该书是魏文帝曹丕命令王象等编纂的。该书“集五经群书,以类相从”,分四十余部,每部数十篇,共800余万字。因供魏文帝阅览,故称《皇览》。全书已佚,现只有辑佚残本。从此以后,历代都有类书的编写。到了南北朝,骈体文勃兴。这一时期,人们写文章崇尚骈俪,讲究用典,既要综采纪传中的“古事”,还要博取诗文中的“旧辞”。于是,抄集典故,排列偶句,以补记忆不足,供临文时查检,就成为文人学士们的普遍需要。期间《华林遍略》六百二十卷、《修文殿御览》三百六十卷等著名大类书纷纷出现。这两种类书也都已散失。隋代也编成了几部重要类书,如《长洲玉镜》二百三十八卷、《北堂书钞》一百七十三卷等。前者已不传,后者成为我国有传本的最早类书。唐宋两代,类书日渐浩繁、日臻完备,出现了著名的几大类书,其中包括欧阳询奉敕编写的《艺文类聚》、徐坚奉令编纂的《初学记》、宋代李窻等奉命编修的《太平御览》、王钦若等奉旨编写的《册府元龟》以及白居易修的《白氏六帖》。以上类书中,最具创新意义的是《艺文类聚》(100卷,唐代欧阳询等编,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新一版,199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再次重印)。在此之前,类书有着“取文”与“书事”的分别,而此书则突破了“类事”的陈规,开创了称“事”后“文”的模范体例,就是把“事”与“文”两条龙并成了一条龙,变更了类书的常规体制,即事与文兼。此书分类按目编次,故事在前,均注出处,所引诗文,均注时代,作者按不同的文体,用“诗”、“赋”、“赞”、“箴”等字标明类别,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大量保存了自汉至隋的辞章名篇。据北京大学研究所在1923年所作的统计,《艺文类聚》中所引古籍共为1431种,这些古籍大多散失,现存不足十分之一,且因其所引者多为唐前古本,可用为校订现存古籍误谬发挥重要作用。宋代以来,人们广泛利用此书,传世版本甚多。1965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了汪绍楹先生整理校订的《艺文类聚》,用上海图书馆当时入藏的极为难得的绍兴刻本为底本,对勘明刻诸本,改正了宋本原刻的不少错脱衍讹之处,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实用的本子。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以重版,改正了个别明显的断句失误之处,又编制了人名和书名索引,极便于读者检索查考。199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再次重印,成为现今通行的最好的版本。

明清时代,类书的编写甚为繁荣。明代官修类书卷帙浩繁,动辄千卷万卷,规模极大。以《永乐大典》为例,这是一部历史上亘古未有的22877卷的大类书,全书总字数高达3.7亿多字。明代也出现了一些私人修纂的类书,如俞安期的《唐类函》二百卷、唐顺之的《荆川稗编》一百二十卷、徐元太的《喻林》一百二十卷,等等。至清代,由于统治者采取了镇压和怀柔相结合的政策,在大兴文字狱的同时又大举修书,标榜稽古右文,于是出现了大量的官修大书。其中以康、雍、乾三朝为最盛。这些书中,包括了著名的类书如《渊鉴类函》四百五十卷、《子史精华》一百六十卷、《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佩文韵府》四百四十四卷等。其中,《古今图书集成》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类书,影响极大。清末至民国,由于国势日衰,内外战争连年不断,类书编纂也受到了很大影响。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类书的编纂才掀起一个新的高潮。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中华大典》的编修。

二、类书的特点及作用

(一)特点

类书从内容到形式都是非常特殊的一种检索工具,特别是我国古代类书,它罗列文字、训诂、辞藻、典故,却不是辞书;它包括经史杂传、诸子百家之言以及诗文作品,却游离于经、史、子、集四部之外;它涉及典章、制度、山川、地理、医卜星相、花草树木、禽兽虫鱼,却并非政典、丛考、方志、舆图,也非任何一家专著。详细说来,类书的主要特点有:

(1)在资料收录上,包罗万象,博采群书。类书取材范围十分广泛,有片断资料,也有整篇或者整部著作。如《永乐大典》便汇集了我国宋元以前的大量典籍,包括了经、史、子、集、释藏、道经、戏曲、医学、工技、农艺等各类著作,有七八千种之多,内容极为丰富。

(2)在体系上,依类相从,体系庞大。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最深最细的工具书。详尽的分类使得类书与其他汇编性文献,如总集、丛书等区别开来,从而发挥其独特作用。类书分类通常以伦理为原则,以事物形态为依据,一般遵循“天、地、人、事、物”的基本模式。详细的分类也使得类书查检方便,颇为实用。

(3)在编排目的上,类书编纂的最初目的是供封建帝王查考史料、精读文献精华、采撷辞藻典故和了解治国策略之用,是典型的资料集成物。到了现代,类书的资料性得到了极大的体现,除了查考史料外,还体现于辑佚、考证、校勘等方面,被称为“辑佚之渊薮”,称为文史学者的得力助手。

(二)类书的作用

在古代,类书曾发挥过巨大作用,在今天,类书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查检各类原始资料。古人在编纂类书时,系统地汇集保存了历代天文、地理、历史、典章制度、文学、艺术、风俗、民情甚至草木鸟兽虫鱼等各领域或某一领域的原始资料,这些资料对于我们了解古代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情况、查考百科资料提供了许多方便。

(2)查找辞藻典故诗词文句。古人编纂类书的直接原因是写诗作文时查找典故,引经据典,我们今天仍然可以用来查检这些诗文词句典故等。

(3)校勘古籍。许多古籍年代久远,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过反复的传抄、翻刻,脱、衍甚至被有意窜改的地方在所难免。由于类书常常大量征引这些古籍,甚至整段整篇整部原文摘抄,加上这些类书编写时间较早,所以其版本错误的可能性要小一些,因此,可以利用类书对原书进行校勘。如鲁迅就曾利用《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等对《嵇康集》进行了校勘。

(4)辑录古籍的佚文。古籍在历代流传过程中,历经劫难,散失现象十分严重。但部分古籍曾经被类书征引过,往往在类书中还保存有只言片语。将这些文句从类书中辑录出来,虽不可能完全恢复原书的全貌,但至少可以对原书有个大体的了解。著名的总集如《诗纪》、《文纪》,有名的丛书如《汉魏六朝百三家集》、《玉函山房辑佚书》等,都是借助类书辑录而来。

三、重要类书简介

《北堂书钞》,隋·虞世南编纂,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比较完整的综合性类书。成书于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因为系秘书郎虞世南在秘书省后堂编就,故曰《北堂书钞》。该书原貌已不可见,今通行本为清代孔广陶校订,1888年南海孔氏刻本,台湾宏业书局1974年影印,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全书160卷,分为19部,依次为帝王、后妃、政术、刑法、封爵、设官、礼仪、艺文、乐、武功、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酒食、天、岁时、地等。部下再分类,共851类。类下先摘引词语作标目,标目之下再征引包含这个语句的古籍文句,然后用双行夹注形式注出所摘字句的出处,列出所摘字句的上下文或有关注释,最后加上自己按语。该书所引用古籍多是隋前的旧本,保存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对校勘、考证古籍,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艺文类聚》,唐·欧阳询等人编纂,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成书于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全书100卷,分为天、岁时、地、州、郡、山、水、符命、帝王、后妃、储宫、人、礼、乐、职官、封爵、政治、刑法、杂文、武、军器、居处、产业、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食物、杂器物、巧艺、方术、内典、灵异、火、药、香草、宝玉、百谷、布帛、果、木、鸟兽、鳞介、虫豸、祥瑞、灾异46部。部下又分727类。该书体例完善,首创“事文合一”的新体例,先事后文,事取于经史诸子,文取于各类体裁作品,改变了以往类书偏重类事,不重采文,以及随意摘句、不录片断的缺点,对后代类书影响较大。书中保存了大量古籍文献资料,据不完全统计,该书引用古籍1431种,这些估计百分之九十都已经亡佚。因此,利用该书除了能查考古代百科资料外,还可以校勘和辑录许多唐以前的佚书,尤其是诗文歌赋。

《初学记》30卷,唐·徐坚等奉唐玄宗李隆基的命令编写,是专为皇子作文时查事类、辞藻用的。全书分天、地、州等23部,下分313个子目。本书体例,每目之下先为“叙事”,摘录群书中有关该事物的记载,后为“事对”,把一些典故编成对偶句并列举实例,最后是“诗文”,辑录有关诗文歌赋。三种材料交相辉映,既便于临文查检事类和辞藻,又提供了可参考的范文。查考《初学记》,可使用许逸民编、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的《初学记索引》,全书分为《事对索引》和《引书索引》两部分,均以中华书局1962年标点本为依据。

《太平御览》1000卷,宋·李窻等于太平兴国二年三月(977)奉诏编修,八年十二月(984)成书。本书因编于太平兴国年间,故初名《太平总类》,后因太宗每日阅览三卷,才下令改为《太平御览》。全书依《周易·系辞》“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之说,分为55部,即天、时序、地、皇王、偏霸、皇亲、州郡、居处、封建、职官、兵、人事、逸民、宗亲、礼仪、乐、文、学、治道、刑法、释、道、仪式、服章、服用、方术、疾病、工艺、器物、杂物、舟、车、奉使、四夷、珍宝、布帛、资产、百谷、饮食、火部、休征、咎征、神鬼、妖异、兽、羽族、鳞介、虫豸、木、竹、果、菜、香、药、百卉。部下再分若干子目。每一子目之下,广采各类古籍资料,先列书名,后列原文,依时代先后排列,不加编者意见。该书征引浩博,大大超过以前类书,引用各类古籍达2579种,而这些古籍也十之八九已经亡佚。所以历代学者都比较重视该书,广泛利用它来校勘古书和辑录佚书。清学者甚至称之为“辑佚之宝山”、“故实之渊薮”。该书与《文苑英华》、《册府元龟》、《太平广记》并称为“宋四大书”。查考《太平御览》,1960年中华书局缩印的《四部丛刊》三编影宋本,是现在最流行的本子。

《太平广记》500卷,宋·李窻等编,成书于太平兴国三国(978)。全书分为神仙、女仙、道术、方士、异人、异僧、释证、报应、定数、感应、名贤、职官、豪侠、骁勇等91大类,下附150多个小类,广泛采录汉晋至宋初的野史、笔记、小说故事,每个故事均标小标题,照抄原文一段或数段,注明出处,其中谈神仙鬼怪、因果报应的部分占了很大的比重。该书引用古籍约500种,有近半数的已经失传,即使流传下来的,也有很大出入,因此,该书对于收集古小说佚文、研究古小说的发展演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被誉为“小说家之渊海”。该书比较通行的版本有1959年人民出版社排印本、中华书局1961年重印本。中华书局还新编了《太平广记索引》(1982年出版),包括“篇目索引”和“书名索引”两部分。

《册府元龟》1000卷,宋·王钦若、杨亿等于景德二年九月(1005)受真宗赵恒令编纂,于大中祥符六年(1013)完成。中华书局1960年用明代黄氏刊本影印出版。该书初名《历代君臣事迹》,宋真宗亲自改为现名。“册府”指书册的府库,即国家收藏典籍的地方;“元龟”指古代用于占卜的宝物,古代用龟壳占卜以定吉凶,引申为借鉴的意思,这里即指以古为鉴。全书按事类和人物编次,所取材料,以“正史”为主,间取经、子,不取说部,引文多整章整节。本书分为帝王、闺位、攒伪、列国君、储宫、宗室、外戚等31部,部下又分1104门。其中,每部都有总序,详述本部事迹的沿革,每目又各有小序,议论本门的内容,小序之后,罗列历代人物事迹。全书体例一致,去取严谨,所有的总序和小序,对读者正确使用此书,了解各部、门概况,都很有帮助。但其所引的书,都不注书名,不易知道它的出处,给我们查检出处带来了较大不便。

《永乐大典》,明·解缙、姚广绪等主编。全书3.7亿字左右,共22877卷,另有凡例、目录60卷,分装成11095册,这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该书纂修之前,明成祖订立了编纂宗旨:“天下古今事物,散载诸书,篇帙浩繁,不易检阅。朕欲悉采各书所载事物聚之,而统以之韵,庶几考索之便如探囊取物尔……尔等其如朕意: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永乐元年七月(1403)解缙等受令编写,参加这一工作的共147人,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即在第二年11月就编成了,命名为《文献大成》。但因编写仓促,内容简略,朱棣不甚满意,便增派姚广绪等与解缙重新编修,参与编校、抄写的达2169人。于永乐六年(1408)成书,朱棣赐名《永乐大典》,并赞誉说“上自古初,迄于当世,旁搜博采,汇聚群书,著为奥典”。收入《永乐大典》的典籍,包括了经、史、子、集、释藏、道经、戏曲、医学、工技、农艺等各类著作,有七八千种之多,内容极为丰富。全书以《洪武正韵》为纲,按韵目顺序分列单字,每一单字下详注音韵训诂,罗列篆隶楷草各种形体,以下再汇聚有关的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至奇闻异见、诗文词曲等相关资料。

《永乐大典》因卷帙浩繁,编成之后只留下一部抄本,史称“永乐抄本”。嘉靖年间,又录有正副二本,史称“嘉靖抄本”。正本大约于明末被毁,副本至乾隆时已残缺2422卷。后因英法联军入侵,八国联军侵华,此书遭到严重的焚毁、抢劫和盗卖,至本世纪初,这部文化巨典仅剩64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我国政府多方搜集,由中华书局将征集到的797卷影印出版,约相当于原书的3%。

《古今图书集成》10000卷,清·陈梦雷初编,蒋廷锡等增补。全书分目录40卷,约1亿6千万字,是现存规模最大、资料最丰富的一部古代类书,由汇编、典、部三级目录构成,汇编共6个,即历象汇编、方舆汇编、明伦汇编、博物汇编、理学汇编和经济汇编。汇编之下分典,其简目如下:

(1)历象汇编,包括乾象、岁功、历法、庶征4典,典下共分为120部。

(2)方舆汇编,包括坤舆、职方、山川、边裔4典,典下共分为1197部。

(3)明伦汇编,包括皇极、宫闱、官常、家范、交谊、氏族、人事、闺媛8典,典下共分为2987部。

(4)博物汇编,包括艺术、神异、禽虫、草木4典,典下共分为1130部。

(5)理学汇编,包括经籍、学行、文学、字学4典,典下共分为235部。

(6)经济汇编,包括选举、铨衡、食货、礼仪、乐律、戎政、祥刑、考工8典,典下共分为450部。

典下设部,共设6109部,部下再分类辑录有关资料。一般分为10类:

(1)汇考,有关事物发展演变的资料,有年月可纪者用编年大事记,无从编年的按经史子集次序排列,引古书考证原委。

(2)总论,经史子集中关于该类事物的评论资料。

(3)图,疆域、山川、禽兽草木器用等具体事物的图像。

(4)表,有关事务的图表。

(5)列传,各部有关人物的传记。

(6)艺文,与本部事物有关的诗文,以辞藻为主,篇目多的选录,少的全录,大抵隋唐以前的从详,宋以后从略。

(7)选句,有关的俪词偶句。

(8)纪事,具体事物的琐细事迹,用来补充汇考。

(9)杂录,难以列入“汇考”、“总论”、“艺文”的其他材料。

(10)外编,收录诸子百家及佛道典籍中“所纪有荒唐难信及寄寓譬托之辞、臆造之说”等资料。

每一部中不一定十项都收录,而是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所有的类都是按照以上顺序进行编排。本书规模宏大,体例完备,分类细致,条理清晰,价值极高。所有资料都照原书整段、整篇甚至整部书抄录,并注明出处,方便读者查对原书。1987年巴蜀书社与中华书局联合影印出版的第四版《古今图书集成》,后附有一册索引,分为《部名索引》、《图表索引》、《人物传记索引》、《职方典汇考索引》、《禽虫草木二典释名索引》,对于人们使用和查考此书有很大帮助。

《中华大典》,任继愈主编,1990年开始编辑。该书是由国务院批准立项的新型类书,由全国20多家出版社联合出版,参与的专家学者逾千人,是我国建国以来最大的一项文化出版工程。该书所集文献,上起先秦,下限清末,共录古籍近3万种,7亿多字,分为21个典,近100个分典,百科兼收、内容广博、学术性强、规模宏大。在规模上超过《永乐大典》和《古今图书集成》的总和。在编排体例上,该书吸收了古代类书以经目纬目交织为框架的长处,采用了现代科学的系统分类方法,便于读者研究和检索。

四、类书的查检

类书是我们查找辞藻典故诗词文句的重要工具书,如何从中比较顺利地找到这些资料,是我们经常要面对的问题。下面将集中谈怎样查检类书。

(一)熟悉类书

要准确、快速地完成查检,熟悉各种类书情况是首要条件。怎样才叫熟悉?具体说来,就是要知道有些什么类书,特别是一些常见的重要类书,这些类书有些什么特点,收录资料的起止时间怎样,内容的详略偏重情况如何,类书如何分类,其编排体例怎样等等。熟悉这些问题,能够帮助我们在查检前进行类书的选择时有明确的方向,为查检工作节省不少时间。

(二)分析查找对象的性质,选择使用类书

对类书有了较全面的掌握之后,便可进行具体的查检工作了,主要应注意以下三点:(1)根据所查对象的内容、形式等特点准确判断它所属的时代;(2)分析所查对象所属的类别以及可能被类书收录的类别;(3)根据时代、类别选择与其性质相应的类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检索目的。

(三)注意近现代编制的类书索引

古代类书在编排形式上大都缺乏完备的检索系统,很难适应读者多层次、多角度查询资料出处的需要。于是,许多近现代编制的揭示古代类书内容出处的索引便成了重要的辅助工具。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重印《艺文类聚》时所附的《人名索引》和《书名篇名索引》、1987年巴蜀书社与中华书局联合影印出版《古今图书集成》后附的一册索引等,为我们查检利用这些类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