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的反省:要教育孩子先修正自己
8359200000021

第21章 值得理解≠正确

真正的教育始终伴随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不能盲目蛮干,也不能随心所欲。

家庭教育不是父母不择手段的单向灌输,而是与孩子双向交流,共同成长。

纠误:父母普遍认识之一:这么做都是为你好

笔者常对父母们表示:“我理解你们的感受,但我不赞成你们的做法。”

父母关爱孩子的心情值得理解,但许多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却需要商榷。当然,我们不可否认,无论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如何,都是出于关爱。

可是,关爱孩子的心情与教养孩子的方式不是一回事。很多人常常将这两者混为一谈。“我这么做都是为他好!”这是人们最常听到的一句话。这话乍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却经不起推敲。教育孩子的言行不应出于父母的主观心情或一时情绪,而应该根据孩子的现状和科学的方式方法。

为人父母,我们应时常问自己:是否太过沉静于自己的心情,忽视了教养孩子的科学性。

改变观念

作为父母,我们应懂得这样的道理:值得理解的事并不一定正确。比如父母或爷爷、奶奶溺爱孩子,我们理解长辈对下一代的关爱,但溺爱是不对的。

为人父母需要情感,但真正为孩子好仅有一片心是不够的,更需要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务必要客观分析孩子的现状,做到科学施教才能达到为孩子好的目的。

父母在寻求他人认同和孩子理解的同时,更应客观审视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科学得当。

纠误:父母普遍认识二:等你做父母就明白了

当孩子对父母有意见时,父母最常说的一句话:“等你做了父母,你就明白了!”

的确,不当父母难知父母心。许多人,年幼时对父母的管教不以为然,等到自己做了父母,教管起自己的孩子,终于理解当年的父母心。于是,当自己的孩子也不服自己管教时,不免有了上述感叹。

这一切似乎天衣无缝。然而,正如我们刚才讨论的一样:父母心,固然值得理解,但父母的做法是否科学却不尽然。如果只是因为理解了父母心,就一味承袭父母教养子女的方式岂非太过草率,难免误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提高认识

为人父母,大多是双重身份——既是孩子的父母,也是父母的孩子。

许多人,身为子女不喜欢受父母限制,作为父母却又处处干涉孩子。面对孩子,许多人习惯将意志强加给孩子;面对父母,又习惯把焦点放在父母的不足之处耿耿于怀。这样的人只在乎自己的感受,未免自我中心,不懂理解和换位思考。

有些人,理解了父母,或者说习惯了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觉得顺理成章就全盘承袭、盲目照搬;还有一些人,理解孩子后便抱怨、记恨自己父母的不足,完全否定父母的一切。这两种做法都过于偏激。

从情感角度而言,我们应理解自己的父母。父母毕竟只是平凡人,不是神,是人就有他的局限性,我们不能因为父母无心的过错不爱他们。但我们也不能因为爱父母是非不分。从理性的角度来说,我们应客观看待父母教育我们的方式,不可盲目承袭。

一方面,即使父母曾有过某些不当或失误,但父母养大我们毕竟不易,我们应懂得感恩并以此作为自己孩子的榜样;另一方面,我们应客观分析,吸取父母的经验教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再结合孩子的实际进行教导和培养,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其实,说“等你做了父母你就明白了”,无非是希望得到孩子的理解。然而这样的话,对未成年的孩子而言又能有什么说服力。

想要得到孩子的理解,赢得孩子的配合,与其说些不着边际、令孩子费解的空话,不如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更正教养方式,这样才能获得孩子的认同与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