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一样的孩子心理学
8357000000026

第26章 降低和孩子说话时的音调——低声效应

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曾就“与谈话者讲述某一事项时的最佳谈话方式”问题进行过一次研究,结果表明,和雄辩型、演说型的讲课方式相比,沉稳型的讲课方式能够让学生对讲义达到更大程度的理解,这一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低声效应”。

生活中,不少家长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面对哭闹不止的孩子,你越是高分贝的训斥,孩子的哭声就会越高。其实,孩子的哭声完全是被家长的高嗓门吊上去的。实际上,这也反映了沟通中的一种规律:当人与人之间心平气和地讲话时,对方自然会平静地接受;反之,如果一方满怀怒气地大声嚷嚷,对方也会不耐烦地回应。

在家庭教育中,运用“低声效应”也同样有效。当家长与孩子沟通时,不管是提醒他们,讲述什么事情,或是批评他们,用比较低的声音往往比用较高的声音效果要好。简单地说,这种沟通规律就是在提醒我们的每一位家长,有理不在声高。

生活中经常会见到这样的情景:家长带孩子外出买东西,当孩子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非要买时,有的家长往往会大声训斥,而孩子本身就逆反心理极强,你越说不买,他越要买,有时候甚至干脆就在大庭广众之下又哭又闹。事情发展到这一步,父母只好连哄带吓,甚至强拉硬拽地把孩子带出商场。或许这一次在大人的强势下,孩子屈服了,但是此后遇到类似问题,还是搞得大人和孩子都精疲力尽。

这样的方法是否正确呢?让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位妈妈的做法。

妈妈带着诚诚去逛商场,诚诚看上了一辆遥控玩具,妈妈要拉诚诚走,结果诚诚非要买,无论妈妈怎么劝他就是赖在地上不肯走。

这时候诚诚妈妈便采取悄悄批评的方式,轻声地对诚诚说:“诚诚,你过来一下。”诚诚听了,很不情愿地走到妈妈面前。

只见妈妈蹲下身,面带微笑地对孩子说:“诚诚,妈妈知道你很喜欢这个玩具,妈妈也很想买给你,但是家里这样的玩具都快堆成山了。而且妈妈每天工作很辛苦,收入还得有其他用处,不能只给你买玩具啊,诚诚,你是不是应该体谅妈妈一下呀?”妈妈见诚诚还是撅着小嘴,继续和言善语地说:“你看这样好不好,等妈妈发了工资再给你买。”听妈妈这么一说,诚诚笑着点点头,不哭也不闹了。

一个星期后,妈妈下班回到家,从包包里拿出上次带诚诚逛商场时,他哭着闹着要买的那个遥控玩具,此时的诚诚却轻声对妈妈说:“妈妈,谢谢你,以后我再也不乱买玩具了。”

孩子为何会出现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妈妈应用了“低声效应”。那么,“低声效应”缘何又会有如此神奇的功效呢?

家长对孩子低声讲话可以使孩子感到家长是理智的,从而促使自己也保持理智;家长低声讲话容易形成促膝谈心的良好氛围,即便是批评也能促使孩子更好地接受;家长与孩子低声谈话可以给孩子一种暗示,此时的谈话是以异乎寻常的郑重态度来进行的,能够引起孩子的重视。当然,家长对孩子低声讲话还可以促使家长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亲子双方都处于冷静状态中,为彼此的良好沟通打好基础。

由此可见,父母与孩子沟通时,低声原则很值得家长借鉴。

每天懂点沟通心理学

既然低平的声音、沉稳的语调能使孩子倾听你的谈话,而声嘶力竭地教训往往会起到反作用。那么,家长在使用“低声效应”时又该注意什么呢?

◎◎运用正确的语气和措辞

许多父母难以控制自己不去批评孩子,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在批评时运用恰当的语气和措辞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家长可以这么说:“你是妈妈的宝贝,但是你的有些行为我不能接受。”这种口吻相对比较委婉,孩子也比较容易接受。

◎◎耐心解释你对孩子的要求

比如,带孩子逛超市,家长要提醒他不要乱动商品,并温柔地警告孩子如果违反了后果会是什么。与此同时,家长对于自己所作的警告一定要贯彻到底,当然也不必大声威胁。

◎◎不要使用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语言

和孩子沟通时,尽量减少对孩子的批评,不要使用会伤害到孩子自尊心的语言。比如,孩子在好朋友家的床上蹦蹦跳跳时,你可以走近他,轻声在孩子耳边说:“你觉得不经允许就随便在别人家的床上乱蹦,可以吗?”即便再闹腾的孩子,听了这种十分轻柔的声音,也会安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