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中华饮食风俗教程
8319500000030

第30章 进食方式

人类按进食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用手指、用叉子、用筷子。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历史学名誉教授小林恩 ·怀特,十年前在美国哲学学会的一次名为《手指、筷子和叉子 ———关于人类进食技能的研究》的演讲中,描述了这个三极世界。他说,用叉子进食的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和北美洲;用筷子吃饭的人主要分布在东亚大部;而用手指抓食的人多是在非洲、中东、印度尼西亚及印度次大陆的许多地区。至于为什么产生这样的区别,现在还找不到准确的答案。在我们这个用筷子的国度,尤其在汉族人的中餐宴会上,如果谁伸出十个手指头到菜盘里去抓食,那场面会有失体统。

作为东方传统的用筷子进食的方式,是古代中国创立的。这种独特的进食方式不仅在我们本土沿用至今,而且传到域外。但是,世界上的许多人,也包括我们用筷子的绝大多数中国人,却不知道古代中国还有使用餐匙的传统,这传统的创立甚至还要早于筷子的发明。

一、餐匙源流

用手指进食应是最早最原始的进食方式。中国使用餐匙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考古学家将餐匙称为匕,因为先秦时代就是这样命名的。考古发现证实,餐匙由史前时代起源,在中国经历了至少有 7000年以上的发展过程。新石器时代制器的主要材料是兽骨,铜器时代则是青铜,战国时期除青铜餐匙外,又有了漆木产品。同时也见到少量的金质产品,随州曾侯乙墓出土有金盏和金匙。隋唐时代开始大量打造银餐匙,在上层社会,这个传统一直到宋元时仍受到重视。

骨匕是现今所知最古老的一种进食具,它的发明应当归功于原始的农耕部落。新石器时代的黄河流域主要农作物是粟,南方地区是稻,这两种重要农作物的栽培史都在七八千年以上,餐匙的起源和发展正好与之相适应。不论是大米或是小米,简便的方式都是粒食,或粥或饭。食用粥饭时,尤其是享用热粥时,采用餐匙就成了很自然的食具。最初的餐匙就是人们随手拾来之物,食剩的动物骨骼正好充作此用,这当是骨餐匙起源的一个重要契机。

用餐匙进食的传统,即使在面食比较普及以后,并没有被破除,说明这一传统根基之牢固。后来它与筷子配合使用,合成匕箸。

现在一般所用的饭勺,基本都是西餐样式。青年人很容易误会,以为古代中国人不用勺,也没有勺,殊不知我们用勺的传统是那样的古老,而且与西餐并无什么瓜葛。

二、箸筷发明

最有中国特色的进食具是筷子,古代通称为 “箸”。迄今发现的最早竹箸属西汉早期,最早的银箸属隋代,最早的铜箸属商代,出土于殷墟的一座墓葬中。

现在发现的古箸实物年代早到商代后期,箸的始作年代应当早于这个发现。有些学者曾由箸的具体用途来推论它的起源,认为中国烹饪术的特点是把食物切成小块,用碗盛着,要将这小块食物从碗中送进嘴里,于是筷子便应运而生了。这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筷子出现的大致时代并没有说清楚。

我们知道,古代中国人的熟食,就以周代为例,主要有饭食、粥食、菜肴和羹食几类,大都需要借助食具进食,而且食具并不只有箸一种。根据《三礼》的说法,箸原来不是用于取食小块食物的,至少在周代它有特定的用途,而且按礼制规定,箸还不能随便移作他用。《礼记 ·曲礼上》说:“羹之有菜者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这里的梜依《广韵》说即为筴,也就是箸,《广雅 ·释器》也说 “筴谓之箸 ”。《礼记》说得非常明白,箸是专用于夹取羹汤中的菜食的。《曲礼》另外还有一句有关的说法,叫做 “饭黍毋以箸 ”,是说吃米饭米粥不能用箸,一定要用匕。由此看来,汉代以前的箸可能主要适用于夹菜而不是扒饭。唐代薛令之所作《自悼诗》,其中有 “饭涩匙难绾,羹稀箸易宽”一句,表明在唐代也是以匕食饭,以箸食羹中菜。

箸的发明,可能同匕一样,并没经过太复杂的过程,随手折两丫树枝,或者砍两根细竹,也就可以使用了。箸最早的用途可能只限于将肉菜从羹汤中夹出,还没有用它直接去碰唇齿。等待了不知多少世纪,用箸形成了传统,技巧也有了提高,制作也趋于精巧,它也许就十分自然地转变成了进食具。

古代称箸,现代大部分地区的人都称为筷子,这一名称的转变据说是明代实现的。明代陆容《菽园杂记 ·卷一》说,吴中民间俗讳,行舟讳言 “住 ”,因为这个字与 “箸”同音,所以改称箸为 “快儿 ”,显然是反其意而名之,这种命名方法实在不多见。同代人李豫亨在《推篷寤语》中亦论及此时,说“世有讳恶字儿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今因流传之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快”子后来加了竹子头,大概是因为多用竹材制成,所以就成了今日通用的 “筷子 ”了。

现代人用筷子吃饭,有不少习惯性礼仪,许多都形成于西周礼制社会。例如大多数人习惯用右手执筷子,小时候父母就是这么教导的,《礼记 ·内侧》就有 “子能食食,教以右手 ”的训条。张伯行《养正类编》卷一引《朱子童蒙须知》,提到一条重要的家训是:“凡饮食,举匙必置箸,举箸必置匙。食已,则置匙箸于案。”两样武器不能同时使用,否则就太张扬了。饭吃完了,筷子放到靠近饭碗的桌面上,这是通礼。

同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所有的几种进食具相比,筷子显得更朴素、更平常,但使用技艺却要求最高。两根筷子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靠拇指、食指和中指的作用,便可夹、可挑、可戳、可扒,很容易达到熟练自如。筷子对事物的适应性也最强,可以取食除羹汤类流质食物以外的任何品种的肴馔。更重要的优势是筷子制作简单,原料广泛。此外,筷子还有一些我们平日感觉不到的优点,如有研究说它可以牵动多少神经、扭动多少条肌腱,于身于心大大有益。当然这已不是筷子本来所具有的功能,为了提倡用筷子,强调它的其他作用也无可厚非。

筷子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很值得一提,就是它对中国烹饪的反作用。蓝翔先生是国内收藏筷子的第一人,他有一篇文章,谈到筷子对某些菜肴的诞生和某些饮食风俗的形成,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如涮羊肉的吃法,没有筷子不可想象,应当是由于有了筷子,它才可能被发明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