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中华饮食风俗教程
8319500000018

第18章 秋季节日饮食风俗

秋天的节日有立秋、七夕、中秋、重阳等。秋季节日的食物注重天赐,尽情享受大自然的丰硕果实。

一、立秋饮食风俗

农历七月间 (阳历 8月8日前后 )的立秋,是由来已久的传统节时。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汉代沿承此俗,并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民间则有在立秋时占卜天气凉热的风俗。东汉崔寔《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到头。”从唐宋时起,有在此日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时要面朝西,这样据说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立秋早晨用秤称体重,和立夏日所秤之数相比后,可知夏天自身的肥瘦。而在饮食方面,立秋这天吃西瓜、蒸茄脯、煎香糯饮,或是饮烧酒,都是由来已久的饮食风俗。

北京、河北一带民间流行 “贴秋膘 ”。伏天人们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会瘦一些。清朝时,民间流行在数伏这天以悬秤称人 (当然大多是称小孩 ),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 “苦夏 ”。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 “补”,弥补的办法就是到了立秋要 “贴秋膘 ”,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 ”。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全国大多数地区有 “咬秋 ”的习俗。和“咬春 ”一样,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 ·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清时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现在我国各地立秋饮食风俗也不相同。过去在杭州一带流行食秋桃。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四川东、西部还流行喝 “立秋水 ”,即在立秋正刻 (立秋时分,许多老皇历中都标出具体时间 ),全家老小各饮一杯,据说可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山东莱西地区则流行立秋吃 “渣”,就是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 “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 ”的俗语。这么多饮食风俗大都为防痢疾,足见我国劳动人们对秋季腹泻的防范意识。

二、七夕节饮食风俗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 “乞巧节 ”或“女儿节 ”,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 “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 ”。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饽饽、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

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 “巧果 ”,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洗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 “双七水 ”,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 待日后使用。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两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 “拜仙禾 ”和“拜神菜 ”。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

在我国台湾省将七夕定为中国情人节,以区别于西方 2月14日的情人节。

三、中秋节饮食风俗

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中秋佳节食月饼,是我国各地普遍盛行的习俗。

月饼作为正式节令食品,始于宋而盛于明清。苏东坡有 “小饼嚼如月,中有酥与饴”之句,诗中的 “酥”与“饴”道出了月饼的主要特点。专门记载宋代民俗的《梦粱录》说:“市食点心,时时皆有 ……芙蓉饼、菊花饼、梅花饼、月饼 ……就门供卖。”不过,那时的月饼还没有成为中秋佳节的节令食品。

明代,中秋节食月饼成为时尚。这是因为它与推翻元朝的统治有关。传说,元朝的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在每十户人家中便安排一名蒙古奴隶主的爪牙,十家人只许使用一把菜刀。阶级压迫把人民推到了水深火热之中,老百姓无法生活下去,便暗中串联,把“八月十五,家家齐动手 ”这号召起义的纸条藏在月饼中作为联络信号,举行民族起义,一举推翻了元朝的统治。这样月饼便成了中秋佳节的必食食品了。

明人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里说:“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说”明在中秋这天吃月饼,有以圆如满月的月饼来象征月圆和团圆的意义。所以中秋节这天,家人有在外未归者,分月饼时也要替他留一份。北方天冷,月饼可以一直留到过旧历年也不坏 ———过年总得回家团圆吧 !

我国的月饼种类繁多,因产地不同而风味各异。其中的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最为著名。京式月饼多施素油,中含素馅。著名品种红白月饼皮松馅甘,清香适口。苏式月饼油多糖重,层酥相叠。它的传统品种是吸取了江浙各地月饼之精华,如苏州的玫瑰、扬州的椒盐、平湖的枣泥等。其中以豆沙制作的最为考究,味香细腻,最易消化,尤适童叟食用。广式月饼重糖轻油,多以豆蓉、椰蓉、五仁等为馅,味道清香爽口,具有隽永的岭南风味。潮式月饼源于广东潮汕,重油重糖,馅心近似广式,辅料以糖渍冬瓜为主,质地较润,带有葱香味。其著名品种有 “老婆月饼”,《清稗类钞》中有一段关于此饼冠名的来历:“广州有饼,人呼之为老婆饼。盖昔有一人,好食此饼,至倾其家,后复攀其妻购饼以食之也。以梁广济饼店所售者为尤佳。”

近年来,月饼的外形也有所突破,已不再是千百年来一直袭用的圆形,而增添了花形、多角形等多种新花样。

中秋节还有 “赏月 ”的活动,伴随这些赏月活动的还有许多中秋食品,如藕品、香芋、柚子、花生、螃蟹等在中秋时节最为鲜美。少数民族也非常看重中秋节,有各种 “中秋活动 ”,品尝各种风格独特的中秋食品:如傣族就会围坐饮酒,品尝狗肉汤锅和猪肉干巴、腌蛋和黄鳝干等等。

四、重阳节饮食风俗

中国人以九为阳数,故九月九日为 “重阳 ”之称。重阳节正值秋收完毕,谷物入仓,水果鲜美,鱼蟹肥硕,秋高气爽,风光宜人。民间有登高赏菊,饮酒,吃重阳糕的习俗。重阳节尤受文人墨客的喜爱,每到这一天文人雅士都要聚在一起举办文会宴,佳肴美食,赋诗唱和,畅饮通宵。

重阳节的节令食品是 “饮菊花酒 ”和“吃重阳糕 ”。“登高 ”是古人在重阳节里的一项主要活动,而登高最初又必饮菊花酒。

相传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一场瘟疫夺走了汝南人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恒景病愈后辞别了妻子和乡亲,决心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访遍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东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在仙鹤指引下,仙长终于收留了恒景,仙长教他降妖剑术外,又赠他一把降妖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了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

恒景回到家乡,等到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然后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吹来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瘟魔戛然止步,脸色突变,恒景手持降妖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传下来。

重阳糕是一种特制的米粉糖糕,由茶食店供应,方块状,3块一叠,考究的要做 9层,形似小宝塔,含重九登高之意,有的还要做两只面羊,象征 “重阳 ”。卖重阳糕时,附赠重阳旗。重阳旗是用彩色纸做的小三角旗,上戳许多小孔,有的还印有字或花,用一根细篾子做旗杆,插在糕上。晚上家家吃重阳酒,时令食品是螃蟹。螃蟹此时已膏脂饱满,正是品尝的好季节。把酒持蟹赏菊是文人们重阳节的一大乐事。过去重阳节,商店及手工作坊老板都要设酒食宴请店员与劳工,因为过了重阳,便要忙碌起来,要求职工做晚作了。俗说 “吃了重阳酒,要把夜作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