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俗文化:中华民居
8315100000009

第9章 各具特色的民居(6)

在单体建筑中,卍字炕和落地式烟囱是满族民居的突出特点。正房五开间分成堂屋和东西两间,四间采用扩间手法加宽。按满族习俗,以西为大,卧房西山墙的“顺山炕”专供摆放祭具,不可坐人,“顺山炕”连接的南、北炕除晚上睡觉,亦为接待尊贵客人的场所。东西厢房称为下屋,各3间。其间数均取奇数,此为满族民俗之使然。东下屋以北为大,西下屋以南为大,居小辈者亦按大小排列。

屋面坡度较陡,用小青瓦铺就。外墙用青砖砌成,磨砖对缝。硬山式山墙,圆山式山尖,前后各有腿子墙伸出,上部镶有精美的砖雕图案“枕头花”,下部配以石作雕饰。山墙上部有漂亮砖雕“腰花”。正脊及两山墙斜檐端部砌有外挑的脊头,鲜明的青灰、白色、赭石颜色搭配,尤显古朴、典雅、协调:

“后府”正房采用六檩六枚带前廊式。前廊大柱采用接柱式做法,与北京地区常用的小式构造有很大不同,此为北方满族民居常用的方式。木构架作为主要结构承重体系,而青砖外墙只是作为围护结构,这同汉族民居做法基本相似。其他如顶棚、地板、门窗、炕罩、窗台板、隔断均采用木作。建筑的门窗制作十分精美,为展示其美,一反东北通常做法,将窗纸糊在内侧,因屋盖出檐大,雨雪对窗纸不会起到破坏作用。

综观满族民居建筑,既有女真人的遗风和京师旗人的建筑风格,也有明显的中原文化影响印痕,是一种具有鲜明地方风格特色的建筑形式。

十三、石库门里弄民居

石库门里弄民居是上海里弄住宅的早期类型,19世纪后期兴起于英、法租界。最初由江南传统的民居并合联立而成,后受城市家庭结构及生活方式影响,而逐渐衍化为适合于近代城市普通居民生活的建筑形式。因每户住宅单元都设有石库门式的入口大门,故得名“石库门住宅”。

石库门里弄民居分新、老两种形式。老式住宅是由江南传统民居单元按联排式布局而构成密度稍高的里弄住宅,最初出现于英租界,由外籍地产商经营,多为从乡镇城的乡绅所居,住宅格式仍沿用传统民居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布局,多为三间二厢,少数大户做成五间二厢,宅居前后设有天井。民居前部为主楼,高两层,后部为平房,结构用料亦沿用以往民居的做法,外墙用纸筋石灰,构造简易,亦不计较朝向。各户入口大门均采用石发券,有三角、长方、半圆、弧形等各种形式,上饰凹凸花纹。建筑装饰风格亦分早、晚二期,初期仍保持江南民居之传统地方特色;后期受外国建筑影响,于细部装饰处理上引入了西方式样。

新式住宅由老式衍化而成,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在建筑平面布局中,由三间二厢改为单开间或二间一厢,层高降低,楼层增至2~3层。户内楼梯分户设置,并在平台转角处增设“亭子间”。民居建筑的通风、采光等条件亦有改善,装饰及用材均趋于简化和欧化。同时,将里弄的规模增大,有的弄居达到了500多户人家,并分设总弄和支弄,弄宽由原来的3米扩至到4米以上,但宅间仍作欧洲行列式的毗连布局。

里弄住宅最后成为我国江南地区近代城市住宅的基本形式,为城市中、下阶层所居,同时也成为上海近代城市建筑的一大特色。

十四、苏州曲园

曲园为俞樾的住宅。俞樾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清道光三十年庚戌科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河南学政。罢归后,在苏州、上海、杭州著书讲学,垂40年。他读书过目成诵,以“博物阅览”著称。在经学、训诂、音韵,诗词、散文、金石方面很有成就.为清代著名学者。

清同治年间,俞樾在潘世恩的旧宅废地上建宅园,并亲自参与规划,筑屋30余间。宅中有乐知堂、春在堂、认春轩、达斋、曲水池塘、曲水亭诸胜。俞宅共有两落,即正落和边落。正落有轿厅、门厅、大厅、住房共五进。门厅悬挂李鸿章题“德清俞太史著书之庐”额。乐知堂是当年举行喜庆大典的主厅。边落前为小竹里馆,是俞樾当年读书之处;后为春在堂,是俞樾以文会友和讲学之处。堂名“春在”,是由于俞樾中举后于清道光三十年在北京保和殿应礼部复试,试题为“澹烟疏雨落花天”,俞樾答卷首句是“花落春仍在”,受到复试题卷官、礼部侍郎曾国藩的赞赏,置俞樾试卷第一进呈,中一等第一名。俞对此终身不忘,所以不仅用“春在”为堂名,亦作为所著文诗集题名。堂正中屏门上刻俞樾自撰、吴大瀓书《春在堂记》,上悬曾国藩题“春在堂”额。

宅园因基地西北有隙地,形如曲尺,故在春在堂后凿曲水池,筑曲水亭,沿西墙布设长廊,池边假山峰回路转,并筑有回峰阁及风光旖旎的牡丹台,兼山水之牲。俞樾因园小,仅“一曲而已”,与篆体文中“曲”字相似,并取《老子》“曲则全”之意,取名曲园。这富有清末苏州建筑艺术特色的厅堂、书斋、庭院、宅园,曾名极一时。

1954年,俞樾曾孙著名红学家俞平伯将曲园全部捐献给国家,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经多次整修,对外开放,成为苏州较好的名人故居之一。

十五、苏州东山雕花大楼

苏州东山雕花大楼建于1922年至1924年之间,原名春在楼,取“向阳门第春常在”之意。因建筑主楼梁桁、门窗及门楼雕刻精美华丽,人们俗称雕花大楼,又称雕刻大楼。整个建筑集砖雕、木雕、石雕、铸雕、彩绘、泥塑诸艺,巧夺天工,精妙绝伦,成为我国雕刻艺术中的一件杰作。

雕花大楼坐西朝东,平面呈多边形的四合院式结构,两进五开间,内有门楼、主楼、花园等,总面积达3000平方米。大门外建有一道曲尺形的照壁,上嵌砖刻“鸿禧”,取“汉郊五时答鸿禧”之句,寓大福之意。门前地面上铺砌碎石图案,暗喻升官发财。

入口门楼正面为单坡板瓦顶的花岗石门,水磨青砖拼贴镶嵌,上嵌有砖额“天锡纯嘏”,取《鲁颂》“天锡公纯嘏”句,意指天赐大福。门楼的上、中、下枋,均饰有画像砖雕,其浮雕、圆雕、透雕和谐相融,分刻花卉祥云等图案,寓长生富贵、子孙满堂等意。左右兜肚刻有戏剧故事《古城相会》和《古城释疑》。

门楼内侧单檐翼角、斗拱飞昂。各类清水砖雕艺术珍品,同样表达了宅居主人对吉祥财富、长寿幸福的希冀。门楼顶脊正中为植有万年青的豆青色古瓷方盆,象征聚宝盆,寓“洪福齐天”、“万年永昌”之意,并塑有“独占鳖头”、“招财利市”的立体雕塑。中枋是蝠云镶边的砖额“聿修厥德”,与门楼正面的“天锡纯嘏”相呼应,以示宅主能有今天,是平日修行积德的结果。门额下方平台望柱上圆雕福、禄、寿三星像。门楼内侧上枋横幅圆雕“八仙庆寿”,中枋横幅圆雕“鹿十景”,下枋横幅圆雕“郭子仪上寿”,喻福寿双全。左侧兜肚圆雕“尧舜禅让”,右侧兜肚圆雕“文王访贤”,分喻贤德。两条垂脊分塑“天官赐福”一对,戗角吞头塑“鲤鱼跳龙门”,垫拱板透雕五个圆形图案,正中为“喜”,喻双喜临门,两旁的“如意”和两端的“绳袋”,比喻如意传代。

门楼南侧还有“锦鸡荷花”砖雕,寓意挥金护邻;北侧“凤穿牡丹”寓意富贵双全;两旁莲花垂柱上端的“和合二仙”寓意瑞祥。砖雕门楼雕工精妙绝伦,巧夺天工,为砖雕门楼中罕见之珍品。此外,两侧围墙上辟有四个漏窗,其图案分别是纤丝、瑞芝、藤蔓、祥云,以示“福寿绵长”。墙上花脊板瓦做成的“百花脊”、“果子脊”,寓意花开四季、富贵长春,百果结子、多子多孙。门楼两侧楼房的山墙上端,各有八角窗一个,内分别塑有“和合二仙”和“牛郎织女”,寄寓百年好合、终年相望的美好情景。

进入雕花大楼门楼天井,面对的就是前楼。前楼是单檐两层硬山造,面阔22米。前楼楼下大厅是家中举办婚丧大事或接待贵宾之处,也是雕花大楼雕刻作品最多的地方,全厅方砖铺地,承重搁栅通体雕刻“福、禄、寿”三星和“八仙过海”、“和合二仙”、“刘海戏金蟾”、“万年青”等图案。月梁两端雕凤凰,全厅共雕凤凰86对,谐音吴语“百乐”,故又称“风凰厅”。梁垫刻有牡丹,合为“凤穿牡丹”,寓意“富贵荣华”。包头梁上有黄杨木雕《三国演义》故事四十八则,构图饱满,简洁浑厚,大气磅礴,形神兼备。大厅檐口槅扇的中夹堂板、裙板及槛窗的裙板上,精心雕刻着二十四孝图。

沿前天井的门窗上,装着仿古币铜质搭钮和双枕形插销,下槛用蝙蝠形销眼。沿后天井的门窗上,装有双龙抢珠铜质搭钮、北瓜形插销,下槛用海棠形销眼。人们用六句话作了归纳,出门有喜(大门外照墙壁上砖雕“禧”宁),进门有宝(顶脊上有聚宝盆),抬头有寿(砖雕门楼上圆雕“八仙庆寿”),回头有官(厅内梁柱

上的木雕纱帽帽翼),伸手有钱(门窗上的古币搭钮),脚踏有福(门槛上的蝙蝠形销眼)。

前楼二楼,是宅主及家眷的住处,现辟为雕花大楼陈列室,有少爷卧室、客房、小姐房、老爷房、墨宝室等。在前楼二楼的仿明檩上,画有古朴典雅的苏式彩绘,檐柱则雕成竹节形,寓“节节高”之意。铸铁栏杆上为“延年益寿”篆字,并且嵌有太极图,四角均饰有蝙蝠组成的福寿图案,为典型的明代装饰手法。

小花园位于雕花大楼的北侧,面积仅300平方米。造园者吸收了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精华,既注重模仿自然山水,追求“咫尺山林”的艺术效果,更刻意营造自然淡泊、超凡脱俗的意境。庭园虽小,却玲珑小巧,布局精妙。小花园内有四组太湖石假山群,大型假山依墙而筑,咫尺之间,盘旋曲折。山上为平台,置有石桌石凳。另外三座假山玲珑剔透、造型优美。花园西北隅有一幢小楼,上下两层。楼上原为宅主老母念佛烧香之处,所以称为佛楼,楼上有佛堂,设有供台,奉观音菩萨像。其陈列布置与昔日东山大户人家佛堂无异。楼下辟作猛将堂,大小两尊猛将神座,由硬木透雕而成,各雕有十四条云龙、一对狮子和四季花草。据方志记载,自明代起,东山地区就有正月出猛将会的习俗:黄昏时分,灯火如炽,里人将猛将抬上神座,后面簇拥着“护国佑民”、“风调雨顺”等祝祷旗帜,周围观者如云,人声鼎沸,场面热闹非凡。相传猛将系元代官吏刘承忠,有一年江淮灾,饿殍遍地,他督兵抗灾灭虫,立下大功。东山人为纪念他,出猛将会的习俗因此代代相传。

过石板铺地的天井,即为雕花大楼后楼。后楼外观与前楼相似,重檐三层硬山造,但从天井中望去只见两层。当年,宅主为防强盗抢劫,将第三层的前后各缩进两檩,作为储藏重要物品的暗楼。楼脊高13米,比前楼约高两米,寓意步步高、级级升。现后楼两层,包括小花园内的佛楼均辟为东山民俗馆。整座雕花大楼充分展现出江南传统的民间雕刻艺术精华,它集建筑、雕刻、书画、文学、工艺、园艺于一体,因而被人们誉为“江南第一楼”。

十六、同里民居

同里位于江苏吴江东北,占镇区平方公里,人口8000余人。同里旧称“富土”,唐初,因其名太侈,改为“铜里”。到了宋代,将旧名“富土”两字相叠、上去点,中横断,拆字为“同里”,同里镇名由此而来。

同里镇风景优美,镇外四面环水,古镇镶嵌于同里、庞山、叶泽、南星、九里五湖之中。镇区被“川”字形的15条小河分隔成7个小岛,而49座古桥又将小岛串为一个整体。镇内街巷逶迤,河道纵横,家家临水,户户通舟,具有独特的水乡风貌,素有“东方小威尼斯”之誉。有诗日:“水乡同里五湖色,南北东西处处桥。水泊扁舟通万里,市区来往但轻摇。”

同里优美的环境,便利的交通和丰富的物产成为士绅富豪退隐闲居、休憩颐养终老之地,因此镇上多深宅大院,多精良民居。镇志记载,从公元1271年到1911年先后建成宅园38处,寺、观、祠、字47座,数百户士绅府第都有一定规模。全镇现存有耕乐堂、三榭堂、明优堂、承恩堂、侍御第、王鹤门楼等明代建筑十余处;清代建筑较完整的有退思园、崇本堂、嘉荫堂、务本堂、慎修堂、庆善堂、任氏宗祠、庞氏宗祠、陈去病故居等数十处,被专家称为“明清建筑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