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俗文化:中华民居
8315100000010

第10章 各具特色的民居(7)

退思园系清代安徽岳备道任兰生退职回乡后所建的私宅花园,“退思”二字取《左传》中“进则尽忠,退思补过”之意,由于园主官场不得意,遂退居故里,追恩人事沧桑。园占地仅九亩八分,设计者是同里镇画家袁龙。这是一座十分精致而别具匠心的私家花园。退思园的布局自西往东,左为宅,中为庭,右为园,横向展开,别出心裁。古园林建筑家陈从周教授曾在《说园》一书中说到“任氏退思园于江南园林中独辟蹊径,具贴水园之特例。山、亭、馆、廊、轩、榭皆紧贴水面,园如浮水上。其与苏州网师园诸景依水而筑者,予人以不同景观,前者贴水,后者依水。所谓依水者,因假山与筑物等皆环水而筑,惟与水之关系尚有高下远近之别,遂成贴水园与依水园两种格局。皆因水制宜,其巧步构思则又有所别。设计运思,于此可得消息。”贴水一语道出退思园之特色精华,造园者把江南永乡人们对水的喜爱和对水的崇拜,表达得最透彻和最生动了。园中以池为中心,一泓澄碧的水,满满当当,楼、阁、亭、台皆紧贴水面,如漂浮在水面上,俯身伸手即可搅到池水,池里的金鱼吮吸你的手指,岸边的枝条芜草倒挂到水中,一座小桥,一条回廊,一艘石舫,一平方台都临水、跨水、卧水,最大程度地和水连接在一起,把游园的人们尽量拉向水面,推到水边。水意尽量做足了,与水亲近是人们最惬意的享受,袁龙用建筑表达出来了水是万物生命之源,这就是退思园的精妙。

自明清以来,江南地区的大宅富户盛行砖雕、木雕,以此互相攀比,标新立异,争奇斗艳,形成一种风气,给我们留下许多极为精彩的艺术佳作,也是江南民居的一大特色。同里镇嘉荫堂的砖雕、木雕就极为精细。

嘉荫堂位于竹行街尤家弄口,最出色的是主厅的木雕。五架梁两侧中心刻有“八骏图”,梁两端刻有“凤穿牡丹”,梁底刻有“称心如意”和“必定高中”图案,这是江南民间吉祥俗语,一是用一柄如意来表示,一是用一支笔和个银锭的形象以谐音来意喻。最为精妙的木雕是镂空雕刻在“纱帽翅”上的《三国演义》戏文中的情节,共8幅。在该厅前部轩的部分梁木上所雕刻的花饰全为花卉图案,中间双步梁两侧是“梅兰竹菊”四君子。东西尽间双步梁上刻的是“国色天香”(牡丹)和“凌波仙子”(荷花),落地长窗裙板则配以“春兰、秋菊、夏荷、冬梅”,东边一幅白玉兰寓意“金玉满堂”,西边一幅木樨花寓意“蟾宫折桂”。

内宅堂楼称衍庆楼,石板天井,地上有“五福捧寿”图案,即周围刻有5只蝙蝠围绕一个寿字花纹。楼前是一座仿木结构的砖雕门楼,青砖不粉刷称“清水”。这些砖都是特制的,质地特别坚固细腻。砖是一块块的,要拼接,但不能有粗大的接缝,在工艺上叫“磨砖对缝”,正面出现的缝只能是一条细线。把接缝做在背面,又要保证砖的牢固。这座门楼上,上枋刻有“暗八仙”浅浮雕,所谓暗八仙就是传说中的八仙手中所拿的八件宝贝。下面门额题字刻有“厚道传家”四个大字,指点后人应遵循的诚恳待人之道,并以此世代相传的愿望。衍庆楼内“纱帽翅”上刻的图案是教育子女儿孙要尽孝道的二十四孝图案。五架梁两侧刻的是“伯乐相马”、“羲之爱鹅”、“松下寻隐”、“踏雪寻梅”等8幅深浮雕。这些木雕都具有含意,隐喻了屋主人的意愿。按功能来设置内容,客厅要热闹、要高雅,后堂要安静、教育子女要成才孝顺。这种艺术手法只有江南做得最为精细耐看、丰富多彩,成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同里古镇上的宅院住户大都傍水而居,以河为骨架,依水成街。河内通舟,河沿走人,一座座的桥,一个个的河埠,沿河垂柳,绿枝拂水,巷内深邃,幽静宜人,屋瓦连绵,白墙花窗,给人一派安谧闲情。河里小船咿呀,岸上软语吴依,又是一份水乡的柔情。

十七、周庄民居

周庄,春秋战国时期境内为吴王少子摇的封地,称“摇城”,后又称贞丰里。此后这里一直是农业、渔业区。北宋元佑年,在此设庄经农的周迪功郎信奉佛教,将庄田13公顷捐给全福寺作为庙产,百姓感其恩德,改名周庄。宋高宗南渡后,人烟渐密。周庄镇上的澄虚道院内留有巨大覆盆状青石柱础,镇中的富安桥上也有拱形武康石桥栏板,均是宋代遗物,足以佐证周庄在宋代时就是人丁繁盛的镇市。元代中期,由湖州南浔徙居于此的沈万山利用周庄镇北白蚬江水运之便,西接京杭大运河,东北走浏河出海通番贸易,遂成为江南巨富,周庄也因此成为粮食、丝绸、陶瓷、手工艺品的集散地,发展成为苏州葑门外一巨镇。

周庄四面环水,犹如浮在水上的一朵睡莲,北有宽阔的急水港、白蚬湖,南有南湖与淀山湖相连。南北市河、后港河、东漾河、中市河,形成“井”字形,沿河两侧顺延成8条长街,粉墙黛瓦、花窗排门的房屋傍水而筑。有河有街必有桥,周庄桥多,是其特色之一。河是路的一种,桥是路的延续,小桥、流水、人家,优美、幽谧、和谐。

富庶繁盛的江南水乡,是由“街”表现出来的。走进周庄古镇,踏在清爽坚实的石板路上,两旁店铺林立,人来客往,呈现出一派热闹景象。街紧挨着河,尽得近水之便,街道不宽,不过三四米,最窄一段只有两米多,临街全是店面。街道上空还有过街楼,感觉特别拥塞。但开敞的店面、琳琅满目的货物、香味诱人的食品、笑脸相迎的店主,使小镇充满了温馨的乡情。沿街开商店的很多是长住的镇户,房屋的形式也就成了前店后宅或下店上宅。

周庄,虽历经900多年沧桑,却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全镇60%以上的民居仍为明清建筑,仅有O.4平方公里的古镇上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个砖雕门楼。如元末明初巨贾沈三万后裔沈本仁所建的沈厅、明初中山王徐达后裔所建的张厅,都是明清住宅的典型。

沈厅位于富安桥东南侧的南市街上,坐东朝西,七进五门楼,大小100多间房屋,分布在100米长的中轴线两侧,占地2000多平方米。沈厅原名“敬业堂”,清末改为“松茂堂”。清乾隆七年《周庄镇志》:“沈本仁早岁喜欢狭斜游,所交者皆匪类。有言:不出3年,必倾家者。本仁闻之,乃置酒,与诸匪类饮,各赠以钱,而告之曰:我今当支撑门户,计不能与诸君游也。由是闭门谢客经营家业,于所居大业堂侧拓创敬业堂宅,广厦百椽,良田千亩,遂成一镇巨室。”沈宅共由三部分组成:前部为水墙门、水河埠,是停靠船只、洗涤用的码头;中部为靠街楼、茶厅、正厅,为接送宾客、办理婚丧大事及议事之处;后部为大堂楼、小堂楼、后厅屋,是生活起居之处,整个厅堂是“前堂后寝”的格局。前后楼之间均用过楼或过道阁相连,形成一个大的“走马楼”,为同类建筑中所少见。大厅中悬泥金大字“松茂堂”,为清末状元国民政府第一任农工商部长南通张謇所书。厅房宏大,面阈进深均为11米,前有轩带廓,梁柱粗大,刻有莽龙舞凤等花饰,面对正厅有精细的砖雕门楼。正中匾额是“积厚流光”四字,四周额框是红梅迎春的砖刻浮雕,其余刻有戏曲人物、花卉走兽等,无不玲珑剔透,为砖雕艺术中的精品,惜在文革中部分被损。沈厅近年经全面整修,恢复了原来的陈设,供游人参观休息。

张厅位于北市街双桥之南,原名怡顺堂,为明代中山王徐达之弟徐逵后裔于明正统年间所建,清初转让张姓,改名玉燕堂,俗称张厅。张厅前后六进,房屋70余间,占地1800多平方米,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同时,周庄还保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古桥,以及迷楼、光澄道院、全福讲寺、南湖、叶楚怆故居等旅游名胜。

周庄全镇以河成街,桥街相连,依河筑屋。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过街骑楼、穿竹石栏、临河水阁,古色古香,水镇一体,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周庄集聚了中国水乡之美,为江南第一水乡。

十八、绍兴“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少年时代读书的私塾,是塾师寿镜吾先生私宅的一部分。书屋建于清朝末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具有江南水乡民居的特点。

书屋是寿家台门东首的一排平房,坐东朝西,北临小河,与周家老台门隔河相望。西距鲁迅故居百步左右。书屋为平房,布局灵活自由,房屋沿河而建,屋前水街相依。入口大门前为敞廊,自街上进大门,则需经邻宅寿家台门(即大门)前石板桥,折路经敞廊才到,进路曲折别有风味。水埠敞廊在此河道内收成,成为独用埠头,这种处理十分便于以舟为主的水网交通。

三味书屋平面为长条形状,由大门入,沿屋檐下而行,为一狭长天井,天井侧边为檐廊。内院较窄,分为三进。内院东侧为书屋,西侧与寿宅有门相通。内院廊道用青条石铺面,天井内则用乱石块铺地,环境幽雅宁静。建筑天井除有通风、采光功用外,还形成内部空间层次及情趣,产生宁静、素雅的环境气氛。书屋为三开间,正中挂一块白底黑字的大匾“三味书屋”,蓝地洒金屏门上是一幅中堂画,两边柱子上贴一幅抱对。室内有方桌、太师椅、茶几及八九张式样不一的课椅。屏门之后有小门与屋后一小园相通,园内植有腊梅、天竹、桂树、花草等。

书屋结构为叠梁式与穿斗式混合使用。叠梁式用于中跨,穿斗式用于山面,这样可获得较大的室内空间。屋面为望砖,上铺小青瓦。书屋格调朴素高雅,整体布局舒适,外观平缓简练,空间开朗,尺度宜人,粉墙黛瓦,色泽淡雅,古朴自然,与环境十分协调。

十九、乌镇民居

乌镇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为浙江省北部嘉兴所属的县级桐乡市所辖,位于两省(浙江、江苏)、三府(嘉兴、湖州、苏州)、七县(嘉兴、嘉善、吴兴、吴江、吴县、湖州、桐乡)交汇处。春秋时,曾为吴疆越界,战事频繁,吴国驻兵于此以防御越国,故得名乌戍。所以为“乌”,是古人因此地土质色深,黛而肥沃,遂以乌名之。乌镇此名最早见于唐代,宋嘉定年间,以车溪(今市河)为界分为两镇,市河以西为乌镇,属吴兴县(今湖州市),市河以东称青镇,属桐乡市。新中国成立后,乌青两镇合并,统称乌镇。

乌镇是一座保存得相当完整的江南水乡古镇,东、西、南、北四条老街呈“十”字交叉,构成双棋盘式河街并行、水陆相邻的古镇格局,体现出江南以水建市的特点。

乌镇繁盛时分五栅,即东栅、西栅、南栅、北栅、中栅,实际上就是由十字河形成的十字街,河侧为街。北栅衰落较早,以西栅最为兴盛。乌镇因以水稻和养蚕为主业,所以还保持着一些江南农村的风情和建筑格局,尤见于西栅老街。那些店面和房屋的式样还有一种“老通宝”时期的遗韵,100多米长的街上就有大大小小17个茶馆。老街路面都由长条石板铺成,木作门面。现存用排门板的大多是商铺,大的铺子三、五、七开间,小店只有一个开间。沿河的只有一进,下店上宅,另一侧则是前店后宅,并有宅户四五进的大府第。沿街店铺都注重店面装饰,横梁常雕有花饰,人物花草,各家都不相同,这是当时工匠们展现手艺的机会,也形成乌镇老街的一大特色。

乌镇街道上清代的民居建筑保存得相当完好,这些古民居依河而建,与河上的石桥共同构成了小桥、流水、古宅的江南古镇风韵。古建筑梁、柱,门、窗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艺精湛,当地的居民至今仍住在这些老房子里。其中,朱厅、宋厅较值得观赏。乌镇民居的另一大特色是临河的吊脚水阁楼,这些水阁挑出河沿,下部以木柱或石柱支撑。这是充分占领水面以减少陆地上土地的占用,所谓占水不占地。进是因为乌镇古代河面没有陆上管得严格,居民就钻了这个空子。另外,靠近河边的人家多备有小船,在住房上搭起水阁,屋下就留有了一个泊船的地方,一家如此,家家仿效。这些水阁悬空于水面之上,显得格外轻巧、空透。河沿有石级入水,水阁楼上开启着长窗,尽量接近水面,充分体现了水乡居民的亲水感情。此外,乌镇依河道而建的廊棚极富水乡韵味,也是古镇上典型的建筑。

乌镇文风蔚然,名家辈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就出生于此,他的许多散文、小说中都描述有当年乌镇的风土人情。古镇留有茅盾先生的故居,是日本风格的建筑,分为东西两个单元,前后两进,中间各有两个石板天井。现已被辟为茅盾纪念馆,可供游人参观。另外,乌镇还有香山堂,江南百床馆、居家民俗馆、高公生糟坊、宏源泰染坊、乌青水龙会、江南木雕馆、余榴梁钱币馆、修真观、翰林第、皮影戏馆、汇源当铺等多处旅游景点。

乌镇的水乡之胜、古老之美、历史文化之浓郁,令人游赏不尽!

二十、义乌“八面厅”

“八面厅”乃义乌黄山乡陈氏宅第之代称,这是一座清式宅邸,始建于清嘉庆元年,落成于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是清代民居建筑中艺术标准很高的私家庄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