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政治学
8296400000050

第50章 政治发展(5)

再次,政治革命以政治体系全面的、根本性的变革为内容,与旧有的一切政治关系、政治结构和政治观念进行决裂,建立一种全新的政治体系和政治制度。政治革命与其他政治发展方式的不同在于其变革的全面性和彻底性。一场全面的革命通常包括对现存政治制度的迅速而猛烈的摧毁,动员新的社会集团参与政治生活,并建立新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从历史上来看,政治革命最容易发生在社会转型时期,特别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时期。在这些时期,社会生产发展造就了新的社会阶级、集团,也塑造了新的政治意识,新的政治意识迅速扩展,并动员新兴的社会阶级、集团参与政治生活。但是,旧的社会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旧有的生产方式和自己的统治地位而利用政权压制革命的阶级、集团。在这样一种阶级对抗和冲突中,革命爆发了。革命建立的新的政治体系必然重新界定政权结构,容纳新的阶级、集团进入政治生活,宣扬新的政治价值观念和政治合法性来源,由一批革命的精英人物执掌政权,创立新的、符合社会发展的政治制度。

第四,政治革命往往以暴力形式为表现,通过革命的暴力推翻反动的阶级统治,建立新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国家从本质上是一种物质的、暴力的工具,因此,政治革命常常同暴力联系在一起。在阶级社会中,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使政治统治面临全面危机时,任何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都不会主动让出政权,反而会以更加严厉、更加残酷的政治统治维持摇摇欲坠的政权。因此,政治革命只能采取暴力的方式才有可能获得成功。近代历史上,如果没有把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没有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英国和法国革命的结果或许就不是今天这样。革命同暴力相联系,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暴力都是革命。革命暴力是在形成革命形势和发生革命危机时的结果,是具有深刻的社会阶级基础的。革命不同于政变、起义、叛乱、暴动之处在于,政治革命的任务不仅仅是为了夺取政权,实现某个具体的政治目标,更重要的是在于通过全面变革政治关系和政治制度以实现新的生产方式代替旧的生产方式。

总体上,政治革命在历史上对社会政治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为调整政治关系,改变社会发展的政治环境,更新政治体系和政治结构,变革政治观念和政治文化,从而为政治发展和社会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在历史上,革命是很少发生的,改革则更加少见。因为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发生矛盾和冲突时,统治阶级极少主动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现存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进行调整、变革,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改革是对事物的改造与革新,与革命相比,它显得较为温和、渐进,既包含了量变的过程,也包含了质变的过程,而且,两者在变革的动力、速度、范围、方向上存在较大的差异。革命涉及价值观念、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政策纲领等方面迅速、全面和剧烈的变化,这些变化越完全,革命就越彻底。反之,在领导、政策和政治制度等方面发生范围有限而又速度和缓的变化,则属于改革。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过程。

政治改革主要调整社会政治利益关系,调整社会阶级、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这种利益关系往往在政治权力的分配格局中体现出来,因此,政治改革也就集中表现为调整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构造新的政治权力格局,以适应社会政治发展的需要。

政治改革具有的特征是:

首先,政治改革以维护和巩固现有政治统治为目的,以不破坏既有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和基本原则为限度。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又决定着上层建筑。任何一种社会生产关系都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关系(在阶级社会里主要为阶级关系)和政治上层建筑。当生产力的发展迫切需要改变旧的生产关系时,政治上层建筑的危机也就到来了。但是,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不会轻易让出政权,也不会让决定政权的旧的生产关系被轻易抛弃。在这种情况下,存在两种可能:统治阶级利用手中的政治权力进一步巩固和维持旧的生产关系和政治统治,不做任何的让步,这样,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的解决,集中表现为被压迫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的冲突和斗争,这种斗争往往以革命暴力的方式体现。另一种可能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持政权和旧的生产关系,主动采取改革措施,使被统治阶级的利益在旧的生产关系中得到一定的反应,允许社会各个阶层有限参与政治过程,从而缓和阶级冲突和矛盾,避免了革命的情势。政治改革即属于后一种情况。

其次,政治改革以政治领导阶层为变革的主体,通过政治领导层自上而下的发动来实现政治改革进程。改革与革命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变革主体的不同。革命是被统治阶级自下而上发动、实施的具有广泛社会基础的政治变革,而改革则是由统治阶级、领导阶层自身发起并执行的政治革新,如日本的明治维新、俄国的彼得大帝改革、土耳其的基马尔改革等。两者的主体不同,决定了政治变革的结果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政治改革虽然不需要打破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但这却使得改革过程更加复杂。改革者必须在各种社会力量之间寻求利益平衡,努力消除社会分裂和冲突。与革命者相比,改革者需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改革的途径、手段和时机方面,需要审慎对待各种改革目标之间的关系,把改革纳入稳定有序的进程中,避免因改革处理不当而走向革命。

第三,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渐进过程,整个变革的过程从属于政治领导层的严格控制,通过量变的过程达到质变的实质。由于改革是一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几乎所有的社会阶级、集团的利益状况都在这一过程中被改变,因此,改革不可能一下子完成,只能在政治领导层的协调、安排之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不能操之过急。一些进行政治改革的国家,通常先采取增量改革后实施存量改革的方法,即在旧的体制因阻力太大而无法改动的时候,先发展出一些新的体制或新的成分,随着新体制、新成分的发展壮大,政治关系和政治结构的不断变化,以及政治改革环境的改善,逐步改革旧的体制和旧的秩序,通过渐进的量变过程最终达到质变的结果。

第四,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基本上排斥了革命和暴力在政治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政治改革的出发点就是为了避免阶级冲突中可能出现的因对抗而导致的暴力革命,因而,政治领导阶层主动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现存的政治关系进行调整、改变,显然,这种变化是以妥协、和平的方式出现的。

改革者着眼于变革,但鉴于既得利益的考虑,改革不可能十分彻底,也不可能采取剧烈的方式。革命暴力的改革过程超越了改革者所能够控制的范围和程度,而且其改革结果无法预期,这是发动改革的统治阶级极不愿看到的。从政治改革发动者的角度出发,适时进行政治改革,通过调整社会集团之间的利益关系,缓解阶级、集团之间冲突,削弱反对现存政治制度的力量,可以有效地防止革命情势的出现,从而保证统治阶级原有的统治地位。

与政治革命一样,政治改革在社会政治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它是缓解社会利益矛盾的有效方式,是推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其次,它是适应社会利益发展要求,维护政治统治,提高政治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此外,政治改革是社会政治生活中有效防止和消除弊端的手段。

当代表旧的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的统治阶级不愿主动退出历史舞台时,政治革命便成为政治发展的动力。而当统治阶级主动对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进行调整时,政治改革就成为政治发展的主要推进方式。

(二)政治发展的一般策略

在政治发展过程中,政治体系通常既要面对政治发展本身许多目标的选择,又要关注政治发展作为社会整体发展的一部分而必须处理好同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因此,如何选择政治发展的策略,往往决定了政治发展的最终结果。

G·阿尔蒙德从政府能力、政治参与、经济增长程度和分配角度,把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战略大体分为下列几项。

1民主的平民主义战略

二战以后,大多数新兴民族独立国家都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议会制政权形式,但这种模式实践的结果基本上是失败的。这主要是因为:首先,在现代化水平很低的竞争性政权中,政治过程事实上往往为拥有政治参与资源和技能的少数集团所控制。因此,分配的、甚至参政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未能兑现。由于民众参政程度相当低,政府能力低弱,各种政策难以执行。其次,在略为发达一些的平民主义型政治体系中,广泛的社会动员或逐渐增强的参政压力,使政府不得不满足对民众参政和分配所许的诺言,但这意味着大规模地重新分配政治权力和经济资源——这种行动会受到政治权力和经济资源的所有者的强烈反对——因此引起了激烈的政治冲突。此外,在没有经济增长的情况下进行分配,不仅是产生激烈冲突的根源,而且事实上阻碍了为未来经济增长提供资金所必需的资本积累,从经济上看,其结果也是破坏性的。当然,也有少数竞争性的民主政权生存了下来。

2权威主义——技术型战略

这一战略的重点放在提高政府维持秩序和促进经济增长的能力上。这种战略往往用制订对工业有利的税收和投资政策、训练工人和吸引外资等办法来促进经济增长。在巴西、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权威主义的精英人物建立了一套强制性机构来压制人民对平等和参政的要求。所有的政党被解散,新闻自由和结社自由被剥夺,大众的政治权利极为有限,偶尔的选举也只限于选择没有多少权力的立法机构成员。虽然这类政权鼓励物质增长,但对物质的分配是漠不关心的。它使大多数成员相对而言没有受到现代化带来的益处。这一政权采用压制的办法来“解除”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由于希望受挫而产生的压力,但还是难以避免长期的动荡不定。这种战略依赖于经济增长,但正是经济增长以及随之而来的不平等现象的加剧,最终必将增加民众要求参政的压力。

3权威主义——技术-平等型战略

这种战略是前一种战略加上平等内容而产生的变型。从政治结构的角度来看,这种类型的政权取缔政党,或根本限制其活动,而且对新闻工具和利益集团施加控制。最强有力的两个机构是政治、行政领导部门和政府行政机构。

这类政权能够将现代化带来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与民众共享,推动收入分配的平等化。20世纪60、70年代的秘鲁和韩国为这类政权的典型。

4权威主义——技术-动员型战略

实行这种战略国家一般是通过政党(通常是唯一的政党)作为动员民众和渗透社会的工具,同时作为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工具。而民众被动员起来执行政党和精英人物已经制定好的政策,不能参与制定政策。执政党是一个先占性的体系,其他政党及其活动被取缔或被严格限制,不同的意见遭受严格压制。

5新传统主义战略

从性质上看,这类政权属于传统的权威主义,将基本上未变化的传统社会的结构和文化带到了新的时代,其特点是低经济增长率,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缓慢,识字率很低。在这些国家中,主要的现代化发展就是引进了现代军事组织和技术,出现了一些现代的产业组织形式,并具有民族国家身份。与其说新传统主义战略是被制定和追求的,还不如说它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现实,因为传统的那些落后的社会制度、结构和关系模式还未及改变就已被卷入了现代化的世界潮流。因此,在这些国家中,一个极为普遍的场景是——由现代经济结构和受过教育的人口所组成的零星分布的城市与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广大乡村构成的二元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