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政治学
8296400000049

第49章 政治发展(4)

针对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这些政治欠发展现象,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路逊·派伊认为过渡时期发展中国家的政治问题是由一系列危机引起的。他归纳了六大危机:①认同危机。新兴国家建立之初社会整合度低,民众对部落、村落、宗教、家族、语言团体等保持着高度认同与忠诚。这种观念往往与现代国家观念发生冲突。②合法性危机。政治体系的权威与职能是否具有正当性、合理性,常常受到民众尤其是传统集团的挑战。③贯彻危机。

发展中国家国家制度建设尚未完成,政府与民众严重脱离,缺乏沟通,导致政府的政策、法令难以顺利贯彻实施。④参与危机。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体系往往缺乏正式制度化的渠道容纳民众、新兴政治集团的参与要求,从而易导致非正常或暴力方式的政治意愿表达。⑤整合危机。政治整合是指把民众纳入政治体系中统一起来,使民众在政治参与过程中达成共识,这既能反映民众的利益,又能够顺利贯彻政府的政策法令。但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体系缺乏政治整合能力,无力实现政治整合过程。⑥分配危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往往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难以协调来自民间大众的平等分配要求和特殊利益集团对分配的倾斜性主张,这就进一步引发了分配不平等而导致政治危机的爆发。G·阿尔蒙德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政治问题产生于政治体系的能力与社会要求之间的脱节。由于有现代国家的范例,这些新兴国家在建立起有效的中央决策机构和形成促进民众参政的组织之前,就受到了要求为民众参与决策开放渠道的压力。此外,由于有现代经济的范例,新兴国家在具备生产福利——资本产品、管理才能、劳动技艺——的能力之前,也受到了要求分配物质福利的压力。毫无疑问,当今世界中的国家建设和政治发展,处于这些同时产生而又相互冲突的要求所造成的双重压力之下,这双重压力使发展中国家陷入危机,引发种种社会、政治问题①。S·亨廷顿把产生政治问题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过快,表现为:①现代化进程中中央集权、民族融合、社会动员、经济发展、政治参与、社会福利等同时向政治体系提出要求,政府机构无力解决;②公民文化水平提高,大众传媒和通讯的发达使民众有了政治参与的可能和愿望,但现有的政治制度缺乏参与渠道和途径;③政治体系落后,存在严重的“政治衰败”,如官员腐化、行政软弱、专制独裁等①。

发展中国家的这些政治问题引起了严重的政治后果,主要表现在:

第一,政局动荡。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中的一个显着特点是:政治生活极不稳定,政权频繁更迭,政府如走马灯式地更换。按照S·亨廷顿的说法,1955年到1962年间发生政治不稳定事件的频率是1948年到1954年间的5倍,当时世界上84个国家中有64个存在不稳定倾向②。政治不稳定的表现形式各种各样,较通常的有:非法的游行、示威和静坐、抗议、骚乱、暴乱、军事政变、革命等。从政治不稳定的原因来看,政治体系的无效似乎是根本因素。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动荡常常导致政治秩序混乱,政治体系功能失效,进而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引起社会倒退。历史实践表明,部分发展中国家缺乏基本的政治稳定条件,不管是经济生活发展还是政治体系本身的发展,都是极为困难的。

第二,行政不力。行政不力是指发展中国家政府行政体制不健全,行政结构松散,行政效能低下,致使中央政府的政策、法令无法有效地得到贯彻执行,从而影响国家的现代化发展。瑞典经济学家G·缪尔达尔把这种在现代化进程中国家行政命令贯彻能力的弱化、行政实施效率低下和法令遭到任意破坏而引起的现象称为“软政权化”③。发展中国家出现行政不力现象,主要与传统的政治体制有关。不少发展中国家在进入现代政治发展过程时还不是一个权力统一的国家,存在着民族、部落、宗族、宗教或语言团体等多种传统的权力中心,社会整合度低,缺乏对国家的认同,国家内部没有一个从上到下的统一有效的行政机构,从而导致中央政府的行政效能低弱,阻碍了政治发展。对于后发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要维持政治体系、社会生活的稳定,经济发展上追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没有国家的主导作用是不行的,而国家的主导作用关键就体现在全国的政令统一,中央政府能够有效地调动全国的资源。因此,建立有效的行政机构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三,政治独裁。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传统因素或社会力量弱小,政治权力往往高度集中于一人或少数人手中(主要为某一政党或军队)。政治独裁下的权力运作没有或缺乏宪法的制约,权威的合法性不是来自被统治者的认可,而是来自某种特性如个人的超凡品格、国家的神圣使命等。政治独裁的主要特征是取消民主,利用国家机器和意识形态全面控制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一般地,独裁者反对现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或使其徒有虚名;取消公民参与,限制公民团体的生长,建立一种使特权阶层和广大民众相隔离的二元社会,使用强制手段压制要求平等和参与的呼声;取消一切政党或限制反对党,实行个人独裁、一党专政或军人专政。发展中国家的专制独裁,有些是传统专制体制的遗留,但更多的是发展中国家在政治发展过程中由于政治、经济危机,原政治体系无力解决问题而形成的“体制真空”由独裁政府来填补,尤其是军人独裁。尽管在一段时间内,专制独裁有可能促进经济发展,但长期来看,由于政权与社会利益的隔离而最终阻碍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

第四,两极分化。政治生活中的两极分化,是指政治生活中人们参与政治的两极分化。发展中国家在政治发展过程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经济、政治的发展使一部分社会阶层、集团掌握更多的政治权力和政治资源,成为政治生活中的权力阶层或特权阶层;另一方面,一部分社会的中低阶层越来越远离政治权力中心,除了基本的公民权利外,基本上不涉足政治生活。

R·达尔把这种情况称之为“有权力阶层”和“无权力阶层”。这种政治发展过程的两极分化实质上还表明,政治权力作为利益分配的工具,是由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集团所掌握的。政治权力分配的两极分化,还反映了经济生活中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同经济生活中的两极分化一样,政治权力分配的两极分化,导致了政治生活中不同阶层之间的敌对和社会分裂,往往引发社会不稳定,破坏现代化进程和政治现代化的发展。

第五,政治腐败。一些发展中国家在致力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普遍伴随着严重的政治腐败现象。贪污、受贿行贿、以权谋私、钱权交易、寻租活动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比比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缺乏法治传统,对政治权力很少具有有效的制约,政府官员凭借其所处的职位和手中掌握的权力、资源,将权力用于私人的目的而严重损害了国家、社会利益。这方面的例子如加纳的前总统恩克鲁玛、尼加拉瓜前独裁者索摩查、印度尼西亚前总统苏哈托及其家族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官员涉嫌贪污腐败而身败名裂者不计其数。腐败现象不仅危害社会稳定,损耗政府效能,干扰政府管理,而且破坏了社会资源分配,阻碍经济增长,使法制观念和社会道德水准下降。如果不能有效遏制腐败现象的蔓延,则经济发展带来的繁荣、政治发展产生的民主稳定只能是短暂的,严重腐败造成的社会混乱很可能中断现代化的进程。

可见,政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这些严重政治问题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何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这些矛盾和问题,是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主要任务。而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选择合理、有效且符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发展方式。

三、政治发展的方式

(一)政治发展的主要方式:政治革命与政治改革

政治发展的方式指政治发展过程中政治体系的主体选择何种方式、途径、策略来推动政治发展,实现某个特定的政治发展目标。任何一个政治体系都不可避免地需要选择政治发展的方式。政治发展的方式通常决定了一个国家政治发展的速度、方向、目标及其结果。通常,政治发展的主要方式有两种:

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革命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革命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避免的政治行动,也就是说,正是通过这种政治行动,人类社会才一步一步地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从政治发展的角度来看,革命是政治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什么是革命?中国古代就有“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这一说法。列宁曾经给出了一个十分明确的概念:“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革命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用暴力打碎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即打碎那由于和新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而到一定的时机就要瓦解的上层建筑。”①列宁的这一概念表明:革命是一种暴力行为,革命的主要对象是旧的政治上层建筑,革命的目的是为了建立新的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进一步认为,革命主要有两种: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马克思指出:“每一次革命都破坏旧社会,所以它是社会的。

每一次革命都推翻旧政权,所以它具有政治性。”②而革命的主体,无疑就是阶级。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过程。政治革命是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在这一过程中,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结构、政治统治权力、政治活动以及主要的政治价值和观念都发生迅速的、根本性的变化,旧的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被打破,代之以新的政治体制、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从而推动人类整个政治文明的进步。

作为政治关系质变过程的政治革命,具有不同于其他政治发展方式的特征:

首先,政治革命是以革命阶级为主体的政治活动,是革命阶级推翻落后、反动阶级的统治的运动。从根本上说,政治革命是离不开社会革命的。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讲到,在阶级社会中,任何一种政治运动同时又是社会运动。“不能说社会运动排斥政治运动。从来没有哪一种政治运动不同时又是社会运动的。只有在没有阶级和阶级对抗的情况下,社会进化才不再是政治革命。”①因此,政治革命发生的原因应当从社会革命的原因中去寻找。社会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社会生产的发展导致社会变革,这是历史的必然过程。但这个过程不会自然发生,而需要通过革命。只有经过革命,改变旧的、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生产关系,才能从根本上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地表现为代表新的生产力的被压迫阶级与在旧的生产关系中占据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而这种阶级矛盾和斗争,就往往成为革命的直接原因。代表新的生产力方向的被压迫阶级,为了打破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必须变成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只能采取推翻统治阶级的政治行动,也就是政治革命。

其次,政治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夺取政权,通过夺取政权来推动政治发展,是政治革命的最重要标志。在阶级社会中,一切政治上层建筑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并受经济基础决定的。政治上层建筑主要依靠政治权力来维护和巩固经济基础,镇压被统治阶级,实现对被统治阶级的政治剥削,因而政治权力是统治阶级实现阶级统治的工具。当任何为了破除旧的生产关系、并使自身获得解放的被统治阶级不得不与统治阶级展开激烈斗争时,斗争的焦点必然集中在国家的政治权力上。这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在阶级反对阶级的任何斗争中,斗争的直接目的是政治权力。”②因此,阶级斗争的性质和目的,决定了任何试图成为统治力量并建立新社会的阶级在采取推翻旧的统治阶级的革命行动时,革命的首要任务就是夺取政权。综观早期现代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政治发展的过程中,政治革命往往给国家的现代化带来全面而根本性的变化,不管是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经济生活、领导体系、政策法令还是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方面。成功的革命所建立的政权都导致了新政治秩序的产生,扩大政治参与并使之稳定化和制度化,更为根本的是,新政权能够在一定的时期内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