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此,行为学家们得出结论:人们更愿意接受现状,更容易给已经得到的东西以更高的评价。因此说,人们更愿安于现状而不是改变现状。这种选择上的偏差,在心理学上被称作“现状偏差”。安于现状是人的本性,我们应该正视它,但如果认可了它,我们就只能自甘平庸。
法国传媒大亨巴拉昂因患前列腺癌在法国博比尼医院去世。去世前,他曾悬赏100万法郎回答一个问题:穷人最缺什么?他在遗嘱中说:“我先前是一个穷人,现在成为富人。我将要去世,但我不愿把我成为富人的秘诀带走。现在这条秘诀就锁在法兰西银行我的一个私人保险柜里,保险箱的三把钥匙分别在我的律师和两位代理人手中。谁能回答这个问题,答对我的秘诀,就可以把保险箱里的100万法郎拿走,那就是我给他的掌声。”在45861封来信中,只有一个人回答正确。这是一个叫蒂勒的9岁小姑娘,她的答案是:“穷人最缺的是野心。”她说:“每次,我姐姐把她11岁的男朋友带回家时,总是警告我说不要有野心!不要有野心!于是我想,也许野心可以让人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你有什么特别想得到的东西吗?如果有,那就别只顾着满足现状。
心理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任何变化都会给人们带来心理上的压力。我们一直以来认为只有像丧亲、失业这样的坏事才会给人们造成心理压力,但实际上,结婚、升职这样的好事同样会使人感到有压力。生活中的变化是无处不在的,即使我们打定主意想一直以一种生活方式终老也很难能如愿,所以,真正的生存之道在于把这些压力化作紧迫感,激发出自己的求生本能,不要在时光里消磨掉并不充裕的人生。
20世纪60年代,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了“中年危机”一词,从此成为心理学家研究探讨的热点问题。这是一种中年人由于遭受各种压力而导致的精神危机,他们将面临事业、健康、家庭婚姻等各种关卡的考验。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由于工作上的不如意而对未来丧失信心和希望。“中年危机”虽然常爆发在人四五十岁时,然而危机的种子却是很早就埋下的,那就是人们在进入中年之前就满意于现状,排斥各种新鲜事物,缺乏学习,生活在一个几乎静止的环境中。他们在工作中表现平平,工作上没有大的成功,也没有大的失误,当意识到自己将被取代时,已经被时间消磨了一二十年,既缺乏斗志也掌握不了新技术,只能坐等被淘汰。
许多人会用“随遇而安”来美化自己的不思进取,其实是从心里开始懒惰。他们为自己设置了一个舒适的牢笼,亲自上锁,然后把钥匙一扔,自认为安全无虞。但当外面燃起大火,危及性命时,钥匙却找不到了。
世界上一无所成的人比比皆是,因为人们大多陷于人类安于现状的本性不想挣脱,自认为占据了一个稳当的位置,就甘心一生重复着简单乏味的工作,只为得到一点点东西,直到将精力和热情消耗殆尽。这样的人生前景,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你已经落后了,你已经浪费了时间和机会,你将无处可去。”如果我们不想在今后的日子里听到这样的话,就不能对隐藏的危机视而不见,任时间消磨掉我们的精力。我们可以不按这个社会的一般标准去追名逐利,但不代表我们可以理所当然地混日子。我们会有更好的生活,只要别让时间消磨了你。
思考是最艰难的工作,也是回报率最高的工作
“思考是最艰难的工作,这也就是为何很少有人愿意去从事的理由。”说这句话的人是美国汽车工程师和企业家亨利·福特。这位福特汽车公司的建立者在全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应用了装配线生产汽车。这种新的汽车生产方式使汽车成为一种大众产品,汽车由此首先在美国普及,并在全世界渐渐成为日常的代步工具。正是因为有如此辉煌的首创之功,他深刻理解思考的重要,同时也了解到多数人并不愿思考这一事实。
因为不愿思考,自然就选择了追随,于是一些人自愿放弃选择方向的权利,放心地跟在别人后面,不再操心自己的前途,并准备在这条路上付出一生的努力。我们从小就听过水滴石穿的故事,我们知道坚持不懈具有巨大的力量,但应该有人告诉我们,更重要的是,在坚持到底之前,要能找准正确的方向。
盲目追随的人,什么也追随不到
丰子恺是著名的画家、文学家和音乐教育家,他被外国人称为“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他曾对人讲过自己的一个有趣经历:“有一回我画一个人牵两只羊,画了两根绳子。有位先生教我:‘绳子只要画一根。牵了一只羊,后面的都会跟来。’我恍然自己阅历太少。后来留心观察,看见果然如此:前头牵了一只羊,后面数十只羊都会跟去。就算去向屠场,也没有一只羊肯离群另觅生路的。后来看见鸭也如此。赶鸭的人把数百只鸭放在河里,不需用绳子系住,群鸭自能互相追随,聚在一块。上岸的时候,赶鸭的人只要赶上一两只,其余的都会跟着上岸。即使在四通八达的港口,也没有一只鸭肯离群而走自己的路。”
其实,在盲目跟随这一点上,我们人类并没比鸡鸭牛羊高明多少。“不思考的民众是当权者的大幸。”说这句话的人是人类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独裁者阿道夫·希特勒。他众多的狂热追随者构成了一架庞大的死亡机器,使数百万人惨遭屠戮,也给自己的国家带来深重的灾难。
这种盲目跟随的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作“毛毛虫效应”,它源自一个让毛毛虫们首尾相连转圈儿,最终都被饿死的残酷实验。“毛毛虫效应”对自然界中的动物有着强大的支配作用,不幸的是,身为人类的我们也不能幸免。我们很难摆脱这种效应的影响,只会跟随前人的脚步,在领导的后面亦步亦趋,甚至在出门旅行时,一伙目的地相同的陌生人中如果有谁愿意领队,那么不管他会走哪条路我们也愿意跟随。不止如此,这种效应还让我们不自觉地依靠已有的经验和固定的思路去思考,麻痹我们思维的创造性,让我们身陷毛毛虫的悲剧中还不自知。
美国演说家、作家厄尔·南丁格尔曾说过:“95%的人从来没有成功过,只因为他们选择了错误的跟从对象。”跟随别人要比自己独立思考和亲身验证容易,一旦出错,也比独自承担的风险小得多,所以即使错误的跟随有如此高的失败比例,我们还是更倾向于自愿放弃主动思考而轻率地选择跟从,并且相信自己跟随的对象无比正确,从不对他(她)的能力和资格表示怀疑。那么这样做的代价就是,我们常常会因跟随而错失良机。
罗伯特·A.门德尔是199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这位因特立独行而闻名的学者最初靠借款完成了学业,之后一路挑战经济学界的权威,成为影响国际金融格局的人物。他被称为“经济预言家”,但大多数人知道他是因为他是“欧元之父”。他还是目前唯一一位在诺贝尔颁奖礼上放声高歌的得奖者,他当时所唱的歌曲名字叫《我只是走自己的路而已》: “我经历了有笑的时候,有哭的时候,有悲伤的时候,但是我坚持了我的道路,我并不为它而感到后悔……”也许这才是这位从不盲目跟随的经济学家的成功秘诀,同时也是他最恰如其分的获奖感言。
长时间的低头跟随使我们陷入一种习惯性的行走,这种行走没有期待,没有目标,由于缺少总结和思考这重要的一环,我们也往往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像毛毛虫一样绝望地兜着圈子。人生这条路,走起来不仅要用腿脚,更重要的是别忘了带上脑子。
培根说过:“跛足而不迷路者能赶过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生活的智慧教会我们,在错误的方向上盲目地跟从和坚持,最后只会一败涂地,到头来一无所获。只有方向正确,我们才有成功的可能。当我们在人生的路上努力行走时,不妨跳出常规的路线,看看自己走的路是不是通向我们想要到达的目的地,如果不是,还来得及再重新选择。然而,我们最常犯的错误是,兢兢业业地在别人的路上低头跟随,拿出水滴石穿的毅力,像机器人一样不知疲倦,却吝惜动用大脑中的一点点脑细胞来校正一下前行的方向,更不用说思考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了。
追随别人是为了能更容易地前行,但不管方向只是盲目追随的人,注定什么也追随不到。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总有那么一小拨幸运的人,他们一早发现了生活的真相,精彩地生活着。他们知道如何追求自己成功的生活,而不是像大多数人那样以为别人知道该怎么生活,于是尽力仿效,还唯恐模仿得不像。
有时候,你只需要多想一步
亨利·福特说过,世界上最艰难的事情就是思考。我们在大多数时候,都被他不幸言中,例外的情况也有,这时候,通常都伴有成功发生。所以,在很多情况下,你只需要比别人多想一步,在生活中胜出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
有一个在管理界流传很广的故事:一位刚刚上任的年轻炮兵军官到他所在的部队视察训练情况。结果他在几个部队中都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总有一个士兵一动不动地站在大炮的炮筒之下,自始至终没有任何行动。于是他开始为这个奇怪的现象寻求答案,而令他感到吃惊的是,从来没有人像他一样对这个不同寻常的现象提出过疑问。他所问到的每一个人都告诉他,这是操练条例的要求。军官开始为这项匪夷所思的要求查阅军事文件,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在非机械化的时代,大炮是由马来拉的。站在炮筒下的士兵的任务是负责拉住马的缰绳,这样做是使马不会因为大炮发射的后坐力而移动,从而产生距离偏差,也就减少了再次瞄准所耗费的时间。由于这样做对于发射炮弹的精准度非常重要,也就写进了当时的炮兵操作条例。但是现在的大炮自动化和机械化程度都已经很高,自然不必再用马来拉,而操作条例却仍因循着非机械化时代的规则,没有作出调整,才出现了炮筒下站士兵这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幕。这位年轻军官也因为他的发现而获得了国防部的嘉奖。
年轻的炮兵军官所做的并不仅仅是改善了军队里人力资源的管理,他也让我们看到有多少人在墨守成规地生活着,将身边存在的一切都视作理所当然,懒得调动脑细胞去想一想是不是合理。“站在炮筒下的士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许多场合中,多想一步,发现他们,别让习惯和惰性的思维蒙蔽了眼睛。
任何一个创举在完成之前都是一堆问题,一个个问题的发现和最终解决是这世上一切成功所走的必由之路。当我们将身边的事情都想得理所当然,对其中的不同寻常之处视而不见时,便是主动放弃了成功的机会。
叩诊法是临床医学上普遍运用的诊疗方法,诊病时,医生会用手指叩击病人的身体,使身体产生声响。由于人体各种组织结构的密度、弹性不同,叩击之下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医生会根据不同的声响来判断人体内脏器官的状况。在医疗器械还不是很发达的时代,这种诊法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直至现在,它还被世界各地的医生所使用。
这一诊法的发明人是奥地利的医生奥斯·布鲁格。布鲁格医生曾接诊过一个自称胸口不舒服、喘气吃力的病人。当时还没有X光透视的技术,因此在查出病因之前,这位病人就过世了。在解剖时,布鲁格发现他患的是胸腔积液。这使他想起自己做卖酒生意的父亲经常用指关节敲击装酒的木桶来判断桶中还有多少酒。于是,他产生了用手指叩击病人身体,根据声音来作诊断的想法。经过日积月累的努力和验证,他总结出了不同部位的叩击声所反映出的身体状况。叩诊法由此产生,并成为如今每个临床医生的基本技能。在布鲁格之后的年代,相继出现了X光射线、B超、CT、磁共振,渐渐把人体内部看得一清二楚,科技能有如此的进步不正是要感谢那些不肯墨守成规的灵光一闪,以及以后坚持不懈的努力吗?
很多时候,天才与普通人之间就差一步,就是多想的那一步。成功的人从生活中得到的馈赠从来都很普通,华特·迪士尼(迪士尼创始人,米老鼠之父)在他破旧的公寓里有一只老鼠,斐塞司博士(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因一只爱晒太阳的猫发明“阳光疗法”)在他的阳台上发现一只懒猫,西科斯基(直升飞机的发明人)得到一个来自中国的竹蜻蜓……就如美国著名企业家哈默所说:“生活中遍地是财富,如果你连想都不敢想,那你就没有活着的必要了。”
很多人最愿意做的事情是接受指令,过自己习以为常的生活,当生活中出现问题时选择麻木地得过且过,却也是这种人,最常抱怨生活没有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盲目前行的人,即使有机会砸在头上也会当成是石头。在人生这条路上,努力行走固然重要,但思考会让行走更有效率,多想一步,只要多想一步,就会让你找到比别人更好走或更近的路。
平庸,是因为不习惯独立思考
英国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近代原子核之父,但这还不是他最傲人的成就。他本人至今保持着一个无法被超越的纪录,那就是他的学生和助手中有8个人获得过诺贝尔奖,从这一点上看,他几乎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老师。有一个关于卢瑟福如何教育学生的著名故事:一天,他在很晚的时候走进实验室,看见一个学生正在实验室的工作台上认真工作。卢瑟福走过去问:“这么晚了,你在干什么?”学生回答:“我在工作。”卢瑟福问:“那你白天在干什么?”学生回答:“我白天也在工作。”卢瑟福接着问:“那你早晨也在工作了?”学生很得意地说“是”,并期待着这位著名学者的称赞。不料卢瑟福稍微沉吟了一下,说:“可是,这样一来,你用什么时间思考呢?”这个故事在科学界流传很广,它告诉我们,人类迄今为止最重要的成就,大多不是来自夜以继日的埋头苦干,而是来自卓有成效的思考。
据说一名欧洲探险家曾有一段令人深思的经历,他到南美的热带丛林中寻找古印加帝国文明的遗迹,并雇用了当地的土著当向导和挑夫。当地的土著熟悉丛林中的生活,虽然挑着沉重的担子,却能健步如飞。一连三天,探险家都努力跟上这些挑着沉重行李的挑夫,结果累得筋疲力尽。但是到了第四天,土著们说什么也不肯走了,这让探险家大惑不解。当地的翻译告诉他,当地人自古流传着一个习俗,赶路时,会竭尽全力地向前冲,但每走上三天,便需要休息一天,是为了让灵魂能够追得上赶了三天路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