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天水古民居
8291200000017

第17章 建造特色(2)

这种违制做法,其实并不限于南北宅子,可从许多两层楼得以体现,如省文物保护单位的哈锐故居、连腾霄故居、石作瑞故居的两层楼等。而过厅和正厅为五间的做法,亦不少见,如石作瑞故居正厅、自治巷张氏三院过厅、任士言故居过厅、贾家公馆过厅和自由路12号、14号过厅等,都是不合当时的规制的。由此可看出,天水古民居并不完全遵循定制。

八、内向含蓄

天水在历史上处于封闭的内陆腹地,民风民俗朴实且具有自己的特点,在民居建筑依然如此。

院落外各立面展现的是封闭的后檐墙外观,很少开窗,对外只有一道大门开出,显得厚实、封闭、严实。

欲观其貌,欲领其神,只有走进院落组群之内部,如要知道一个内向之人的精神世界,只有走进其内心世界一样。院落内各单体建筑面向庭院的二维主立面,为庭院空间提供了丰富的内向界面,天水古民居大多数院落的四面屋身处于金柱位置并充满着柔美的木质门窗纹理,这种浓郁的内向界面强化了庭院的内向品格;四面廊道形成的亦里亦外、亦外亦里的“过渡空间”、“中介空间”极具亲和力,在金柱浓郁内向品格的木质墙面的衬托下,使廊道更带有明显的室外内化性和室内外化性,如“飞将巷”9号和31号、冯国瑞故居等。在这些院落中,给人一种强烈的内向之美、含蓄之美。

九、秩序与和谐

中国传统建筑的院落式布局,表现出了严整纵深的庭院组合,中轴突出的对称格局,提供了建筑空间的主从构成、正偏构成、内外构成和向背构成。这些空间构成都被赋予了礼仪上的尊、卑、第、等意义。通过正院与偏院、正房与厢房、正房与倒座、外院与内院、前庭与后庭等空间的主从、内外划分,庭院组群充分适应了封建礼教严格区分尊卑、上下、贵贱、男女、长幼等伦理秩序需要。如南北宅子、贾家公馆、自由路12号、自由路14号、自治巷张氏三院、哈锐故居、张庆麟故居、连腾霄故居、冯国瑞故居等正是中国传统的庭院式布局,体现了儒家“礼”文化的秩序意象。同时,像“飞将巷”9号和31号、冯国瑞故居、张仲武故居等这样的天水古民居四合院,四面房屋均带有廊檐,很好地体现了中心庭院的明亮空间一檐廊的“灰”空间一室内的“暗”空间的三重空间关系,即中庭式院落由公共空间一“模糊空间”一私密空间的空间层次关系,这种层次关系展现的建筑形态的内向品格,室内外空间的有机交融,以及对庭院内花木扶疏、盆景池鱼等自然景观的收纳渗透等,都表现出天水古民居庭院式布局的人伦之“乐”,即“乐”的情感和谐作用。

十、装饰文化内涵

天水古民居建筑细部的书法、雕刻题材等都宣扬科举功名及忠、孝、节、义等内容,如“种德第”、“世德第”、“世德堂”、“务德处”、“积德堂”、“华衍积德”、“志德荣芳”、“诚懿常存”、“俭养廉”、“慎厥修”、“清恭第”、“翰墨林”、“善必积”、“孝友传家”、“重规叠矩”、“退省斋”、“存忠厚”、“进士第”、“光应魁元”、“安守堂”、“致和堂”、“敬修堂”等,突出了儒家的思想。

建筑及其布局的“有”、“无”观念和雕刻装饰中的“暗八仙”图案等,体现了道家的思想。

盘长等佛八宝图案的运用,莲花图案的到处出现,都是民居中佛教文化的体现。

十一、因地制宜

院落朝向因地制宜。天水古民居主体建筑的朝向,随街巷方向不同而不同,有坐北朝南、坐南朝北、坐西朝东、坐东朝西等。坐北朝南的例子有连腾霄故居、哈瑞故居、冯国瑞故居、自由路12号和14号等;坐南朝北的例子有石作瑞故居、自由路汪家院等,坐西朝东的例子有任士言故居、育生巷张氏民居和砚房背后22号、24号等;坐东朝西的例子有自治巷张氏民居等,并不(也不可能)都是坐北朝南的一种朝向。

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天水古民居采用的土木混合结构,其土的部分是未经焙烧的“胡基”或夯土墙,厚度为60厘米~100厘米,它取于自然,融于自然,冬暖夏凉。据沈福煦等在《中国古代建筑环境生态观》中介绍:当夯土墙的厚度达到60厘米时,外界对墙体内表面温度基本不产生影响。天水古民居墙体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效果,是地地道道的生态建筑。土在现代建筑中仍有其不可质疑的应用价值:一是引导设计师与大众走向朴素的价值观、生态审美观,提倡适度消费。二是对中国传统的生态思想和文化生态观的继承,是对文化发展连续性的保护。三是借鉴和利用前人的历史经验与传统技术,将促进现代生态建筑与室内设计的发展。四是使生态建筑学的研究深入化、具体化。分析传统民居因地制宜的做法,研究其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不仅为生态建筑也为我国建筑本土化的探索提供了一条思路。

十二、庭院景观

植物景观是庭院的基本要素之一,自古以来天水庭院中重视花木的种植。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在秦州(今天水)寓居时,在《宿赞公房》中有“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入《赤谷西崦人家》则观“鸟雀中依柔茨,藩篱带松菊”,望《初月》亦叹“庭前有白露,暗满菊花园”,临《苦竹》犹记“幸近幽人屋,霜根结在兹”。秦州之秋,遍布竹、松、菊、莲,其形其色其情,给诗人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天水古民居院落中,以花为主,仅在堂、室阶前有腊梅和石榴等稍高大的植物种植。富有生活情趣的天水人十分注重庭院的美化,对花卉品种的选择十分讲究:早春二月,赏迎春花迎风怒放;三四月,看海棠花开;四五月,观各色牡丹盛开,繁荣富贵;夏季里,月季、石榴、石竹等争相开放,花色繁多,一派生机;入秋之季,有菊花展现风姿、君子风范,缘墙的五色地锦呈现红色或橙色,颇为壮观;寒冬季节,更有腊梅凌霜傲雪,令人心生景仰。

庭院中的花街(彩石铺地)是又一道美丽的风景,取各色卵石铺砌道路和散水部分,卵石直接嵌入泥土中,拼出各种图案,粗犷质朴而充满情趣。色彩以白色为主,间以棕、红、青等色,或疏或密,铺地彩石既能渗透雨水“接地气”,又能晴天防尘,雨天防泥,生动而自然。

天水古民居的庭院景观,是天水民居区别于北方其他地区民居的又一个显著特点。

总体来说,天水古民居应属于北京民居体系。天水古民居结构为抬梁木构架,院落平面中轴对称,四合,分内外院或多进院,外院有倒座房、垂花门、砖雕影壁墙,屋面反曲,这些主要特征与北京四合院相同,正如《遥望星宿》中所说:“天水民居建筑秀丽规整,深受北京四合院建筑的影响,院落布局层次分明,层层递进,砖雕、木雕都是上乘之作。”故从全国民居分类的大角度来看,天水古民居应属于北京古民居体系。天水古民居又与北京古民居有一些不同之处,北京古民居建筑材料为砖木结构,天水古民居为土木结构;一般的北京古民居为一层,而一般的天水古民居有不少是两层楼;北京古民居院落约三间面宽,而天水古民居有许多约五间面宽。

天水尚存的明清古民居,是天水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之一。现存的古民居院落或古民居街区让生活在烦躁都市里的人们感到格外的亲切安逸而静谧,有着另一种氛围与别样情怀。岁月流逝,斗转星移,天水城区的一院院明清民居,就像一页页书,书写着天水的地方史,成为这座城市历史的“文脉”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