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每个老师都是故事
8290800000055

第55章 唐燕:且行且歌

刚当校长不久,一位漂亮的女班主任来找我:“李校长,我不想当班主任。”我一看,是工作没几年的唐燕。我问她为什么不想当班主任,她说:“我第一次当班主任,就遇到班上一个叫方舟的男生,我实在受不了了!”她喋喋不休地给我数落这个方舟的种种“恶劣行径”。“恭喜你有了一个科研对象!”我对她说,“最好的科研就是转化后进生,而你当班主任居然遇到了这样的学生,真是好福气!”我建议她换一种眼光看方舟,即换一种研究的眼光看方舟每一天的表现和变化,思考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和变化,等等。“然后你把这一切都记录下来,包括你和他打交道的过程,以及你的感悟和琢磨,都记录下来。这就是教育科研!”我说。

从那以后,唐老师再也不在我面前闹着不当班主任了,她开始很投入地研究方舟,而且几乎每天都把“研究成果”发到网上。于是,那段时间我每天晚上都上网读唐老师的帖子,时不时还跟上几句,心里一直惦记着方舟的成长。一年后,唐燕生孩子回家休产假,交给我一篇两万字的教育手记《方舟的故事》,完整地记录了自己与方舟打交道的过程,其实这也是唐老师成长的过程。正如她说:“方舟促使了我快速成长。”

这篇手记夹叙夹议,有故事、有思考,故事呈现出生活本来的真实和波澜曲折乃至跌宕起伏,让我在读的过程中,时而忍俊不禁,时而掩卷沉思,时而焦急不安,时而舒心长叹……从这个长长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的东西太多:教育的爱心与智慧、复杂与无奈,还有教师的倾注与坚韧、彷徨与坚守……其中,最打动我的是唐老师和方舟之间的情感与信任。我认为,无论教育对象如何顽劣,如何桀骜不驯,甚至看起来多么不可救药,只要教师和学生始终保持一份情感和信任,教育就永远有希望,就永远不会山穷水尽。

方舟可谓“劣迹斑斑”且“屡教不改”,但有一点让唐老师不会绝望,那就是孩子对自己的情感、信任以及依恋,甚至孩子有时犯错误也是为了取悦于他所喜欢的唐老师——他犯错后对唐老师说的是:“我不想被你认为没有勇气……”因为唐老师无意中说了家门外面被没有教养的邻居堆满了垃圾袋,他竟然就去为老师报仇!其实,在和方舟打交道的过程中,唐老师对他该训就训、该罚就罚,有时甚至拍案而起,“劈头盖脸地骂他一通”,但方舟就是不恨唐老师。为什么?因为他信服唐老师呀!

无论方舟多么顽劣,唐老师的内心深处都燃烧着一个信念:方舟绝非不可救药的坏孩子,只是顽童而已;而且这个顽童的心灵深处依然纯真未泯。凭着这个信念,唐老师从来都没有把方舟当敌人,和孩子始终保持着感情与信任。师生之间的这份情感,“制约”着方舟,让他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坏”到哪里去,因为他心中有唐老师呀!于是,方舟慢慢地进步了。

手记结尾时,唐老师提到了少年马克思的一段话:“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将流下热泪。”这是镌刻在我们学校教学楼台阶前的一段话。唐老师通过刻骨铭心的教育经历,真正理解了这段话并不是什么“豪言壮语”,而是一种普通人可以感受并享受到的朴素情怀。其实,唐老师所面对的方舟,我们每个老师都碰到过,或者正在遭遇;但并不是每个老师都像唐老师这样从容。须知,唐老师的性格其实是很急躁的,但她居然在面对方舟时却表现出让我惊讶的坚忍与柔韧,从容而宽容(当然,偶尔也“气急败坏”),其根本的原因,还是她和孩子之间的感情与信任。唐老师记录的这个惊心动魄、扣人心弦、跌宕起伏、妙趣横生的故事,为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朴素名言提供了一个中国版的诠释:“对孩子的依恋之情——这是教育修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

唐燕休完产假后提前回校,便没有再当班主任,而是在继续上语文课的同时又担任教务处的干事。但上学年快结束的时候,她找到我说:“李校长,下学期还是让我当班主任吧!”我问为什么,她说:“不当班主任,心里空空的。”我说:“那你的工作量就太重了。”她说:“不要紧,我愿意做的事,再累心里也踏实。”

于是,新学年开学,唐燕如愿当上了初一班主任,又开始用实践书写她自己的生命故事……

2011年3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