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孟子一百句
8270000000028

第28章 王道仁政

◎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先秦儒家的思想核心,如用最简洁的话来概括,不外乎“内圣外王”或“修己安人”四个字,这固可视为老生常谈,确也真是不易之论。所谓“内圣”就是强调“修己”,即注重人的本性、人的内在道德品质及其修养的“心性之学”;所谓“外王”就是强调“安人”、“安百姓”,即注重人的社会政治实践和教化,注重国计民生及治国安邦的“经世之学”。这两者,在孔子创立儒学时就已形成,也是儒家思想不可或缺的两翼。至于它们的关系,可以说,心性之学是经世之学的思想基础,经世之学是心性之学的实践目标。换言之,儒家思想的最终落脚点是在经世济民这一层面上的,其最终关心的还是伦理、社会和政治问题。

作为先秦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其思想自不例外,这本来没有多大疑问。但自宋代开始,儒家学者为回应外来思想文化佛教的挑战,在充分发掘先秦儒家心性之学资源的同时,逐渐也形成了一个颇为流行但却非常片面的观点,认为孟子思想的本质就是心性之学。更有甚者,以为儒学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就是心性之学,如港台新儒家中的一些学者。这可真是失之毫厘而谬之千里也!就是宋明的“心学”大师也从不这么认为,如陆九渊就说过:“儒者虽至于无声、无臭、无方、无体,皆主经世。”“无声、无臭、无方、无体”是形而上的世界、是心性的领域,儒者虽也要进入,但进入的目的还在于“经世”。至于另一位“心学”大师王阳明,他的“外王”之功就不消多说了,在历史上所有儒家思想家中恐怕都难有人能望其项背。

确实,在先秦儒家中,孟子讨论心性问题最多,称他为儒家心性之学的实际开创者也不为过。但孟子重心性,并不表明他就轻社会政治了。实际上,孟子所以要大谈心性,恰恰是与他的政治理想、政治目标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恰恰是为了论证他的政治理念,恰恰是为他的政治理论服务的。所以,只有充分了解了孟子的政治思想,才能更好地把握他的心性之学。

在孟子的政治思想中,有两个核心的概念,曰“王道”,曰“仁政”。这两者之中,“王道”是旧有的名词,“仁政”这个词是孟子发明的。

儒家崇尚“王道”政治,《尚书》中早就有“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之说。儒家所谓的“王道”,通俗简洁地讲,就是以仁义来治理天下。按儒家的说法,尧、舜、禹、汤、文、武这些古代的“圣王”,是以仁义治天下的典范。所以,“王道”也就是“先王之道”的简称。

孟子提出的“仁政”,与“王道”实际上可谓异名而同实,在内涵上两者是完全相通的,“仁政”就是“王道”的体现,就是“王道”的标志。孟子之所以会标新立异名之为“仁政”,我猜想大概主要是为了凸显出这个“仁”字来。因为在孟子看来,他那个时代“不仁”已甚,必须救之以“仁”。这就是他一生努力想实现的政治理想。

原文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孟子·离娄上》)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孟子·离娄上》)

注释

仁闻:仁爱的名声。今译

即使有尧舜那样的治道,如果不实行仁政,就不能治理好天下。现在的一些诸侯,虽有仁爱的心思和仁爱的声望,但百姓却受不到恩泽,也不足为后世所效法,就是因为他们不能实行前代圣王之道的缘故。

原文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上》)

注释

不忍人之心:怜悯之心,即恻隐之心、仁心。

今译

人人都有怜悯他人之心。古代帝王有这种怜悯别人的心,这样才有怜悯百姓的仁政。拿这种怜悯别人之心,去施行怜悯百姓的仁政,治理天下就像在手掌上转动一件小东西那样容易了。原文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孟子·公孙丑上》)

今译

现在这个时候,一个拥有万乘兵车的大国出来推行仁政,那民众高兴得就如一个倒挂着的人被解救下来一样。所以,只要做古人一半的事,必定获得比古人多一倍的功效,也只有现在这个时候才做得到。

原文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公孙丑上》)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公孙丑上》)

今译

如果推行仁政以称王天下,那是没有谁能阻挡的。

原文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敺鱼者,獭也;为丛敺爵者,鸇也;为汤武敺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敺矣。虽欲无王,不可得也。(《孟子·离娄上》)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敺鱼者,獭也;为丛敺爵者,鸇也;为汤武敺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敺矣。虽欲无王,不可得也。(《孟子·离娄上》)

注释

敺:同驱。爵:同雀。鸇,鹞鹰一类的猛禽。

今译

百姓归向仁政,就如水往低处流,兽往旷野跑。因此,为深渊赶来游鱼的是水獭;为森林赶来鸟雀的是鹞鹰;为商汤、周武赶来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纣。现在天下如有爱好仁德的国君,那其他诸侯都会替他把百姓赶到境内来。(这样的国君,)纵然不想称王天下,也是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