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保险公司会计
8208900000007

第7章 保险公司会计制度的发展与规范体系(2)

比如,首次将国际上普遍遵循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纳入新制度;各项准备金的提取采取了国际通用的办法;短期投资期末计价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在固定资产折旧政策上,允许企业按照资产的使用情况计提折旧。

(3)谨慎性原则体现更充分。新制度无论是会计要素的确认,还是会计方法的处理以及会计信息的披露,可以说将谨慎性原则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新制度将虚拟资产排除在资产负债表之外,明确规定开办费不得列入资产,待处理财产损溢在期末结账前处理完毕;注重资产质量,要求计提坏账准备、贷款损失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抵债资产减值准备等资产减值准备,这无疑对挤干资产水分,消化不良资产,提高资产质量有重要意义。此外,对利息收入明确规定了严格的确认条件,对于逾期贷款,缩短了应收利息转表外核算的天数,由一年缩短为90天。

(4)增加了对外提供的会计报表,完善了会计信息披露。新制度在原来提供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利润分配表的基础上增加了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充分考虑了上市公司投资者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此外,对会计报表附注进行了详细、严密的规范,提高了财务会计报告的信息含量和可理解性。

(5)明确了会计政策的审批权限。新制度规定,在遵循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前提下,保险公司采用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财产损失处理的批准权限为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或经理会议或类似机构,不再经过政府有关部门规定和批准,改变了过去会计政策和税收政策批准权限混淆不清的现象,将会计行为还政于企业,赋予了保险公司更大的自主权。

五、《企业会计准则》时期(2006至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我国会计也经历了巨大和深刻的改革,陆续制订和出台了《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等会计规范,对上市公司的会计行为起到了较好的约束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对保险上市公司的会计规范总体来说还明显落后于证券市场迅速发展的现实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保险行业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还没有单独的会计准则;二是许多领域尚未公布具体会计准则,如企业合并、合并会计报表、资产重组、衍生金融工具等方面,这些“无法可依”的经济业务往往很容易成为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阵地;三是《企业会计准则》已颁布多年,不少内容随着形势的发展已显得不够科学和合理,与《具体会计准则》之间也存在着不少矛盾之处;四是在会计信息的披露方面还缺乏一个更为全面、明确、具体的规范来指导会计实务;五是会计准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可选择性。因此,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包括一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规定于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实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实行后,《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不再有效。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对会计信息披露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容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规定,具体体现为以下八点。

(1)强化了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基本准则指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这表明财务会计信息的披露,不仅可供投资人增资扩股或减资缩股决策作参考,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对企业高级管理阶层受托经营的资源进行必要的监督,以保证国有企业的资金不致流失,所有委托经营的公司的资产都可保值、增值。可见,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才能起到保护投资者利益的作用。这一目标的确立和理念的升华,为维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利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

(2)直接提出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为了与目标相协调,基本准则将旧会计准则中的“一般原则”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对原基本原则分别做了补充和完善,更加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将2001年1月1日实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纳入基本准则;同时突出相关性和可比性,强化重要性原则。

(3)引入公允价值计量要求。新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部分金融工具、股份支付等,都要求以公允价值计量。

投资性房地产,也有条件的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的模式。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则改变了旧会计准则基本以账面价值作为计量基准,在符合一定的条件时,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

(4)第一次确认了有关保险行业的会计准则。这次新颁布的会计准则第一次确认了有关金融企业的会计准则,它共有八项,占了整个会计准则的将近五分之一,它包括其中专门针对保险行业的会计准则,比如,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原保险合同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6号——再保险合同,规范了保险人签发的保险合同和再保险合同的会计处理和相关信息的列报。

(5)规范了企业合并、合并会计报表等重要的会计事项。在此之前,除了027《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以外,我国对于企业合并、合并会计报表这些重要的会计事项,没有正式的会计准则,也很少有全面、具体的指引,特别是企业合并,不同企业对于类似的交易可能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在实务中容易出现混乱。

新会计准则填补了这一空白。“企业合并”和“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的出台,将对这些重要会计事项的处理提供全面的、更具权威性的规范和指引。

(6)规范了新的会计业务,原有的表外项目纳入表内核算。新会计准则提出了许多新的概念,比如,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和股份支付等,新会计准则要求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而不仅仅是在表外披露;同时,针对新出现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政策,新准则要求授予员工的股权和期权都应计入利润表,并按公允价值计量。

(7)披露要求更为严格具体。这次修订的会计准则,引入了比以往更加严格具体的披露要求,新会计准则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引入每股收益、分部报告等披露要求。新会计准则针对金融工具,要求披露重要会计政策和重要会计估计的确定依据。新会计准则实施指南也针对保险行业提出更多的披露要求。

这些都将给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更为透明的信息,更有助于报表使用者制定经济决策。

(8)规定了在A股和H股财务报告会计处理的一致性。为了进一步贯彻实施企业会计准则,财政部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情况和有关问题,针对上市公司执行新会计准则的情况,于2007年11月16日和2008年9月17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简称“解释1号”)和《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

(简称“解释2号”),对新会计准则的某些重要事项进行了详细解答。解释2号最基本的启示就是落实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和等效。解释2号第一条规定内地企业会计准则和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实现等效后,同时发行A股和H股的上市公司,除部分长期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以及关联方披露两项差异外,对于同一交易事项,应当在A股和H股财务报告中采用相同的会计政策、运用相同的会计估计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在A股和H股财务报告中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按照这一规定,会计准则将与国际接轨,这是国际趋同的集中体现,保持了整体目标的一致性。这大大降低了公司成本,同时,也有利于保险公司融入国际潮流。

第二节保险公司会计制度的基本构架

保险行业会计应采取双重规范、双重报告的模式,具体可分两个层次:一是一般公认会计;二是监管(法定)会计。

一、一般公认会计

1937年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CAP)发表第1号“会计研究公报”,首次提出了由政府机关或职业组织颁布“一般公认会计原则”(GenerallyAcceptedAccountingPrinciples,简称GAAP)。一般公认会计适用于各个不同的企业,包括从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假设等基本原理到具体的会计记录和编制财务报表的程序和方法,其主要目的在于向一般非特定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公允的信息。保险公司也不例外,保险公司提供的财务信息应与其他行业保持可比性。

但作为特殊企业的保险公司,其财务报告的编制还同时需要遵循监管会计。

二、监管(法定)会计

如前所述,保险公司是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它本身属于一种负债经营,对经济社会背负着巨额负债,其业务对象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承担着对整个社会的保障责任,发挥着社会“稳定器”的作用,这决定了保险会计具有鲜明的法定特点,必须接受严密的监理。另一方面,保险行业经营的特殊性,造成会计核算与一般行业的差异,保险公司和保单持有人双方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也决定保险监管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维护相对弱势的群体——“保单持有人”的利益。一般来讲,保险监管是政府机关经法律授权依法执行的,保险监管部门对保险公司监管的核心是偿付能力。因此,监管会计(StatutoryAccounting)主要服务于保险监管部门,主要为保证保单持有人利益而监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需要。

三、一般公认会计和监管会计的区别

1.信息使用者不同

一般公认会计的信息使用者偏重于投资大众、一般债权人、证监会;监管会计的信息使用者偏重于代表投保大众的监理机构或社会中立评价机构。

2.信息提供的内容不同

一般公认会计强调获利能力,为兼顾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各方面的要求,它只能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之间取得一个平衡,任何一张报表都不能偏废。监管会计则强调偿付能力,它侧重于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占有重要的地位。

3.时间假设不同

一般公认会计采用持续经营假设;监管会计则排除持续经营理念,虚拟停业清算,采用准清算概念。

4.资产评价基础不同

一般公认会计资产评价基础为全部资产,监管会计资产评价基础仅为认可资产。认可资产也称为可接受资产,即监管机构接受的,具有高度流动性和可确定性,需赔付时在短时期内变现,可以在法定资产负债表列示的资产。它是监管会计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认可资产必须符合以下两个标准。

(1)流动性。

即认可资产必须易于在短时间内变现,如金融证券和不动产投资、办公家具设备、可疑的应收账款和保险公司发放贷款的逾期利息没有流动性,因此,虽然它们在一般公认会计中可以列示为资产,但不能被列在根据法定会计原则编制的报告中。

(2)确定性。

即当需用于赔付时,认可资产必须能够以其账面价值变现。不符合以上两个标准的资产就称为非认可资产或不可接受资产,这类资产列示在一般公认会计下的资产负债表中。有些资产虽然符合这些标准,但也不能列入法定会计报告中。

这是因为监管机构如果没有足够的信息来判定一种资产必要时可用于赔付,即使这种资产是高质量的、高流动性的,而且肯定能够兑现,它也不能作为认可资产。

对于认可资产,一般按照流动性进行排列,同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列示非认可资产,以便于保险监管部门掌握保险公司真实的资产状况,而且,认可资产和非认可资产的划分也不是绝对的,现在的非认可资产有可能在下期变成认可资产。

5.盈余确认方法不同

一般公认会计按一般实现原则确认收入、费用、利润;监管会计采用更为保守的确认方法,计算的盈余要比前者低。

四、一般公认会计和监管会计的联系

1.一般公认会计是监管会计的基础

一般说来,监管会计并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会计原则,它只是对一般公认会计原则会计核算的结果按监管会计的要求进一步加工,形成监管会计报告所采用的原则。

监管会计并不用于保险公司的日常核算,日常核算采用一般公认会计原则。

只是在向保险监管部门呈报法定报表时,按监管会计要求对一般公认会计报表的结果进行调整,从而实现两者的转化与结合。两者虽有差异,但不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